研究生: |
李健次 |
---|---|
論文名稱: |
地方性在現代性衝擊之下的轉變─以蘆洲市信仰為例 |
指導教授: | 潘朝陽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0 |
中文關鍵詞: | 蘆洲 、現代性 、地方性 、宗教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71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宗教在漢人世界之中,代表著象徵該民族文化的宇宙觀與世界觀,漢人藉由儀式、寺廟的座落中展現出中心四方的宇宙觀念。藉由這種宇宙觀的空間顯現,使人民能在聚落之中有安居的感覺。
然而面對今日人口快速流動之下,漢人宗教信仰的意義遭到扭曲、質變。漢人的儀式、寺廟座落所表現中心四方神聖空間的意義遭到變動,筆者試圖去探究現代都市化底下,信仰空間會遭到何種改變。而台北縣蘆洲市正是快速都市化底下的最佳代表地方,由傳統的農村短短數十年之間,產業由第一級產業轉變為以二、三級為主的土地,空地快速縮減,外來移入人口大增,蘆洲傳統地方性遭到消解。蘆洲本屬於一級產業為主,且血緣意識濃厚的地區,到了民國60年代面臨快速都市化之下,外來大量人口移入,對於蘆洲的宗教信仰方面產生重大的影響。筆者發現到蘆洲在快速都市化底下,蘆洲宗教空間產生了以下現象:1.寺廟祭典節慶化。2.寺廟運作透明制度化。3.湧蓮寺信仰圈脫域化。4.政治力介入。5.中心廟宇跟地方廟宇信仰發展極端化。6.舊有廟宇角頭的破壞。
這些宗教信仰現象的轉變的關鍵時間點就在於民國74年的二重疏洪道的興建。政府對於蘆洲、三重淹水問題雖然因為此項重大建設而徹底解決,但是卻對於蘆洲的地方性產生重大的影響。自民國74年此時間點以後,蘆洲的產業發展、宗教發展都脫離了蘆洲的地方性,取而代之是包容且多元的宗教信仰文化。外地信仰的輸入蘆洲、蘆洲中心信仰湧蓮寺的信仰脫域化、濃厚地方性角頭寺廟的沒落,種種信仰現象都顯示出現代化底下的蘆洲寺廟必須吸收多元的信徒,廟宇需呈現出神聖性格,信仰圈脫域化方能生存。
然而這項信仰空間的轉變乃為不可逆的現象,也不能說此項的信仰空間轉變就是不好,但最重大的差異乃在於導致蘆洲的地方性不在濃厚,取代的是多元的價值信仰文化,廣為吸收信眾。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永偉
2003 《蘆洲繞境活動對街道空間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王志文
2000 《淡水河岸同安人祖公會角頭空間分布─以燕樓李、兌山李、西亭陳、郭子儀會為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志弘
1998 《文化概念的探討─空間之文化分析的理論架構》,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王志弘等譯,Edward W.Soja著
2004 《第三空間》,台北:桂冠出版有限公司。
王志弘等譯,Tim Cresswell著
2006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田禾譯,Giddens, A.著
2000 《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
余光弘
1988 《媽宮的寺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九號。
沈清松
1984 《解除世界魔咒》,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池永歆
1996 《嘉義沿山聚落的「存在空間」:以內埔仔「十三庄頭、十四緣」區域構成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2000 《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李進億
2003 《蘆洲:一個長期環境史的探討(1731-200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英
1978 〈蘆洲的寺廟與聚落〉,《臺灣文獻》,29-1,176-180。
林美容
1983 《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郁永河
1996 《裨海遊記》,臺灣省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高傳棋
1996 〈蘆洲百年來土地利用變遷與其都市化過程之研究-1-〉,《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0:19-26。
1997a〈蘆洲百年來土地利用變遷與其都市化過程之研究-2-〉,《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1:64-71。
1997b〈蘆洲百年來土地利用變遷與其都市化過程之研究-3-),《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1:72-76。
陳憲明
1973 《台北市近郊蘆洲鄉之土地利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岫傑
1998 〈蘆洲之經濟變遷與區域發展〉,《地理教育》,24:17-36。
許鈞等主編,David Harvey著
2003 《後現代的狀況》,北京:商務印書館。
管志民
1989 〈都市化過程中市郊城鄉結構轉型之研究─臺北縣蘆洲鄉變遷案例之 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7,77-95。
溫振華
1996 〈蘆洲湧蓮寺—一座鄉廟的形成〉,《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0:4-9。
趙永富
1998 《「大肚」地方性的構成─文化歷史地理的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蓮福
2001 《戀戀蘆洲情─鄧麗君在蘆洲的歲月》,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 《蘆洲古厝的故事》,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英毓
1985 《台北地區防洪計畫二重疏洪道案拆遷戶拆遷反應之研究- 台北縣五股鄉洲後村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朝陽
1994 《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區域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蔡文芳
2001 《跨國娛樂資本的空間生產─以台北星巴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鍾振坤
2005 《蘆洲的大神將》,財團法人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
謝宗榮
1998 《湧蓮寺─丁丑年五朝慶成祈安福醮志》,湧蓮寺管理委員會。
英文部分
Heidegger,M.
1971 “poetry、Language、Thought(trans by A.Hofstadter)”,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 Inc.
Massey, D.
1994 “Space, Place, and Gende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9 Geography Matters in a Globalised World, Geography, Vol.84(3), pp.261-265.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Pion.
Seamon, D.
1979 “A Geography of the Lifeworld” ,London: Croom Helm Press.
Tuan, Yi-Fu.
1971 “Man and Na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74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and Value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75 “Place: An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 The Geographical Review, 65(2):151-165.
1977 “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9 “Space and Plac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in Gale, S. & G. Olsson(eds.) Philosophy in Geography, London: 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Passing Strange and Wonderful: Aesthetics, Nature, and Culture Washing, A.A.A.G., 81(4):684-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