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侯凱棠 |
---|---|
論文名稱: |
國中生活科技教師甄試筆試試題分析研究 |
指導教授: | 朱益賢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2 |
中文關鍵詞: | 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分類法 、國中生活科技 、教師甄試 、試題分析 |
英文關鍵詞: | A taxonomy for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igh school living technology, teacher-recruiting process, test item analysi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7 下載: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分析國中教師甄試中生活科技科的筆試題目。研究目的有三:(1)「國中生活科技課程綱要」中各主題的命題比率;(2)歷屆試題所測驗之「知識向度」與「認知歷程向度」;(3)歷屆試題之「難度」與「鑑別度」。研究範圍包括91學年度到99學年度國中教師甄試聯招生活科技科筆試試題14份,共735題。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以「國中生活科技課程綱要」、「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分類」、「難度與鑑別度」三個面向作為分析的類目,從量化的角度做分析;並歸納出三點研究結論:
一、「國中生活科技課程綱要」各主題的出題比率於歷屆試題中的分布狀況並不平均,但與課本內容相接近。出現比例最高為「材料」及「訊息與傳播」等兩項;出現比例最低為「天然災害與防治」及「食品與生物科技」等兩項,各主題之出題數未隨出題縣市或年分有改變趨勢。另歷屆試題在篩選適任教師之功能上,其內容足以篩選具備完整國中生活科技課程知識之人員。
二、歷屆試題於布魯姆認知分類知識向度與認知歷程向度分佈不平均。
(一) 知識向度中出題數最多者為事實知識類,佔58.6%;出題數最少者為後設認知知識,佔1.1%。
(二) 認知歷程向度中出題數最多者為記憶類,佔44.4%;出題數最少者為創造類,佔0.1%。
(三) 綜合而言,出題數最高者為「A1記憶型的事實知識」佔41.3%;另有5類題型未出題,分別為「A1創造類的事實知識」、「B6創造類的概念知識」、「D1記憶類的後設認知知識」、「D3應用類的後設認知知識」、「D6創造類的後設認知知識」。
(四) 國中生活科技筆試試題在認知各項領域學習目標中,對於高層次知識與認知歷程之測試效果不佳。
三、試題於難度與鑑別度之分布狀況而言,生活科技教師甄試歷屆筆試試題符合命題難度之合理區間;亦符合命題鑑別度之合理區間、但略為偏低。
最後,研究根據結論對於國中生活科技科教師甄試相關人員提出相關建議:
一、 對於參加教師甄試之人員:可針對命題比率較高的「材料」及「訊息與傳播」此兩項主題多做準備;並需加強有關記憶型的事實知識類別題目練習。
二、 對於教師甄試評審人員:可針對筆試試題中較少出現的分析、創造、評鑑類的相關概念,與後設認知類的知識,利用口試及試教的機會對於檢視受試者之相關能力。
三、 對於筆試試題命題者:對於各主題之數量分佈,可斟酌參考各主題於課文出現之比例分配。另可增加論述題之題型,以測驗受試者之高層次之認知能力。
This thesis aims to analyze test items of written examinations in the living technology subject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recruiting process. In this thesis, I will examine 14 copies of written examinations, 735 test items in total, in the living technology subject of junior high-school teacher-recruiting process from academic year 2002 to 2010. There are three research purposes: (1)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est items based on the lesson guideline of junior high school living technology subject; (2) Knowledge dimension and cognitive process dimension tested in the previous exams (3) Difficulty and discrimination of previous exams. The analyses will b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quantified logic. Data is collected, sorted, and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tables. Thre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distribution of test items is not balanc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ve technology subject lesson guideline. Two themes that mark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appearance are “materials” and “message and communication.” By contrast, “natural disasters and prevention” and “food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are the least frequentthemes. Moreover, the discussion will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questions of each theme is similar year by year and this also happens in exams of different cities.
Seco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ntent of test items is not balanced in the context of knowledge dimension and cognitive process dimension in the taxonomy for educational objectives. Results of written exams of living technology subject cannot reflect candidates’ higher-level knowledge or cognitive process.
Third, a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iculty and discrimination in test items,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iculty in exam question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recruiting process qualifies the standard of test item; however, the distribution of discrimination tends to be a little lower but acceptable.
Finally, this study offer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To candidates who participate teacher-recruiting process, they can prepare more on two major themes, “materials” and “message and communication.”
(2) To examiners of the teacher-recruiting process, they can look into candidates’ competence in categories of analysis, creation, evaluation, and meta-cognition via oral examinations and teaching demonstrations.
(3) To those who create test items, they can look into candidates’ high-level cognitive competence by expanding categorical content in essay questions.
一、中文部份
1111教職網(2011)。教師甄試歷屆錄取資料。2011年9月13日,取自http://ppt.cc/q0W3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幼獅。
王炳雄(2008)。2007年臺南市市長盃國民中學數學競賽試題分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大偉(1986)。技職教育測量與評鑑。臺北市:三民。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2004)。修訂Bloom認知分類及命題實例。教育研究月刊,122,98-127。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宜玫、王逸慧、林世華(2004)。社會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之解讀-由Bloom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修訂版)析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1-34。
李隆盛(2004)。中小學科技教育簡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學院。
宗東亮(1971)。提高國民中小學師資素質的研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素質研究(頁62-86)。臺北市:臺灣商務。
林克鎂(2008)。國民小學音樂師資培育與教師甄選之探究-「以97-98學年度通過國民小學音樂教師聯合甄選者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建寧(2006)。九十四年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數學科試題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孫志麟(2001)。開放後的省思:提升教師素質的機制。教育研究月刊,89,43-49。
馬信行(1998)。教育科學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正大。
張崇瑋(2007)。數學試題分析之研究-「以94學年度臺灣區職業學校工業類聯合模擬數學試題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
張靖宜(2005)。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命題分析研究-「國二段考試題」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2005)。師資培育法。2013年6月2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50001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1年12月4 日,取自http://teach.
eje.edu.tw/9CC/index.php
教育部(2011)。師資培育法實行細則。2013年6月25日,取自http://law.
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50007
郭生玉(1985)。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精華。
陳美玉(1999)。實現成為教師的夢想-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英豪、吳裕益(1991)。測驗與評量。高雄市:復文圖書。
陳筱菁(2005)。以布魯姆認知分類修正版為基礎之計算機概論試題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育庭(2004)。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光雄(1985)。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高雄市:復文圖書。
黃光雄(1995)。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銘宗、張勝茂、孫仲山(2008)。國小生活科技相關之能力指標現況:以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修訂版)知識向度分析。工業科技教育學刊,2,57-62。
楊孝濚(1978)。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809-831)。臺北市:東華。
葉連祺(2000)。教師自編紙筆式測驗試題題型之探討。研習資訊,17(4),42-53。
葉連祺、林淑萍(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4-106。
鄒慧英(譯) (2003)。Robert L. Linn & Norman E. Gronlund著。測驗與評量在教學上的應用(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臺北市:洪葉文化。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臺北市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甄選作業要點。2013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laws.taipei.gov.tw/taipei/
lawsystem/showmaster01.jsp?LawID=P05K2028-20110902
劉秋香(2006)。特殊教育教師甄試成功者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學士後特殊教育學分班教師生涯發展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劉瑞圓(2007)。我國高中生活科技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秉修(2003)。國中生活科技教師甄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蕙如、林世華(2004)。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分段能力指標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47-274。
賴清標(2004)。師資培育開放十年回顧與前瞻。現代教育論壇,11,172-178。
簡茂發(1974)。試題分析的方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1-9。
簡茂發、黃光雄(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茂發、彭森明、李虎進、毛連塭、吳清山、吳明清、林來發、黃長司(1998)。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二、外文部份
Ahmann, J. S., &Glock, M. D. (1981). Evaluating student progress : Principles of tests and measurements. (6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Anastasi, A. (1988). Psychological testing. (5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Anderson, W., & Krathwohl, D. R. (Eds.)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 Longman.
Bransford, J. D., Brown, A. L. & Cocking, R. R. (1999).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Ebel, R. L. (1967). The relation of item discrimination to test reliabil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 125-128.
Gronlund, N. E. (1993). How to make achievement tests and measurement (5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Hopkins, K. D. (1998).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8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elley, T. L.(1939).The selection of upper and lower groups for the validation of test ite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0, 17-24.
Noll, V. H., Scannell, D. P., & Craig, R. C. (1979).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