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佩君
論文名稱: 台灣家族紀念照研究
指導教授: 潘示番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3
中文關鍵詞: 台灣家族紀念照肖像祖先擦筆畫倫理寫真館相本快拍照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2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探討家族紀念照如何反映家族結構的演變,與如何發揮紀念物的功用。一般庶民最早是以祖先肖像畫的方式,將先人留在家中供奉。攝影術發明之後,使祖先肖像畫開始以明暗畫法來製作;此外,攝影開始為還在世的人留下影像。

    台灣早期拍攝家族的照片,多半依照長幼順序來排列成員:輩份最大者坐中間,女性在旁,男性在後排,子女在前排。今日的家族照片成員排列則比較自由,原因是現代人主要居住於核心家庭且傾向個人主義,拍照時以情感為優先,而不是團體的次序。

    人們將拍下的相片收集成相本以保存回憶。但是照片對「回憶」的作用僅在於提示而已;回憶的材料早就已經存在我們的心中。

    This research examined how the family photograph shows the passage of family contexture and how it funtions as commemoration. At first, people devoted their ancestors at home by a portrait. The invention of the photography brings the painting technique of portrait to the consciousness of light and darkness, and, by photography, the lives have the chance to keep their own images.

    In most of the family photograph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aiwan, the familes array by the age:the elder in the precedence, the women beside, the men queue up at the back, and the children at the front. Today, The people no longer respect this rules in their family photographs. Because of most people live in a nuclear family and affect to individualism, when taking picture, they care about the emotion more then the order of the group.

    People collect the photos into the photobooks to keep the memory. In fact, the photobooks only in the function of reminding. All the memories are kept in our internality.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 文獻分析 5 第四節 研究瓶頸與解決途徑 10 第一章 傳統肖像畫的表現形式 12 第一節 祖先肖像畫在祭祀上的應用 12 第二節 肖像畫的技法 17 第三節 服飾與物品 21 第四節 攝影術發明之後的祖先肖像畫表現 29 第二章 近代攝影術下肖像的轉變 35 第一節 台灣寫真館 35 第二節 新技術下的風格誕生 37 第三節 寫真館的空間佈置 44 第四節 微笑的出現 53 第三章 家族群像紀念照 62 第一節 倫理展示:家族紀念照 63 第二節 兒童與家族 72 第三節 拍攝地點的選擇 80 第六節 家族與共享 88 第四章 快拍照、紀錄與紀念 95 第一節 追逐著時間的攝影 95 第二節 快拍照與家庭的變革 99 第三節 相本的收集與整理 109 第四節 紀錄與紀念 118 結論 124 書目128 圖版131

    專書
    外文
    Juila Hirsch, Family Photographs:Content, Meaning and Effec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1981
    《日本百年寫真館》,東京都 : 朝日新聞社, 1985[昭和60]

    繁體中文
    廖瑾瑗,《背離的視線-台灣美術史的展望》,台北市:遠流,2005年
    吳美雲總編輯,《中國民間肖像畫》,台北市:漢聲,1994年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0年
    瓊安.魏蘭-波斯頓(Joanne Wieland-Burston)著,宋偉航譯,余德慧導讀,《孤獨世紀末》,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民88
    許綺玲,《糖衣與木乃伊》,台北市:博創印藝,2001年1月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陳傳興,《銀鹽熱》,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09年2月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徐繼曾譯,《笑 – 論滑稽的意義》(Le Rire),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羅蘭‧英格斯‧懷德著,譯者不詳,《農莊男孩》(Farmer boy),台北:漢聲英文出版社,1990年
    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 = Anciennes photographies de Taiwan collection de la bibliotheque nationale de france : 1850̃~1920攝影與歷史的對話》,台北:雄獅美術出版社,1997年
    賴志彰編撰,《臺灣霧峰林家留真集》,台北市:自立報系,1989年
    臺灣攝影年鑑編輯委員會編著,《臺灣攝影年鑑綜覽:臺灣百年攝影-1997= Annual of photograhy in Taiwan》,台北:原亦,1997年
    張蒼松編著,《百年足跡重現: 林草與林寫真館素描》,臺中市:臺中市文化局,2004年
    《鹿港懷古-鹿港老照片徵集輯》,臺北市:左羊發行,吳氏圖書總經銷,1995年
    《鹿港懷古II-鹿港老照片徵集輯》,臺北市:左羊發行,吳氏圖書總經銷,1995年
    何鋯主編,《台灣攝影:殖墾時代台灣攝影紀事(1895-1945)》,台北市:武陵,1988年
    台東縣後山文化工作協會編著,《一步一腳印:台東縣珍貴老照片專輯》,台東市:東縣文化,民87
    邱上林編著,《影像寫花蓮:花蓮人的老相簿》第二輯,花蓮市:花縣文化,民88
    紀麗美總編輯,《澎湖壓箱寶的老照片 – 生活歷史影像老照片專輯》,澎湖縣馬公市:澎縣文化局,民95年
    康原編輯,《影像中的彰化》,彰化市:彰縣文化,民89
    劉淑媚總編輯,《沙鹿老照片》,台中縣沙鹿鎮:中縣沙鹿鎮公所,民93

    簡體中文
    羅蘭.巴特(Roland Bartre)著,趙克非譯,《明室 – 攝影縱橫談》(La chambre claire:Note sur la photographie),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1月
    凡勃倫著,譯者不詳,《有閒階級論 – 關於制度的經濟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陳嘉映、王慶節合譯,熊偉校、陳嘉映修訂,《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店,2006
    瑪麗.沃納.瑪利亞(Mary Warner Marien)著,郝紅尉、倪洋譯,馬傳喜譯校,《攝影與攝影批評家:1839年-1900年的文化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6月

    專文
    李麗芳,〈民族所館藏標本圖說 – 台灣漢人早期的祖先繪像與其文化意義〉,《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十三期,pp.51~94
    蘇曼如,〈從中國封神概念探討「神」觀點的源起〉,《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3期,pp.123~138
    關華山,〈臺灣傳統民宅所表現的空間概念〉,《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9期,
    許綺玲,〈變化中的家庭形象(1970-1990):快拍照風格與攝影論述中的家庭題材〉,《文化研究》 第二期,2006年3月
    許綺玲,〈破鏡裡頭尋先祖? - 談台灣家族相片的變途或再生〉,《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2000年7月
    許綺玲,〈家庭、攝影、情人〉,《在地實驗藝術論談》,1997年4月29日
    許敏桃、余德慧、李維倫,〈哀悼傷逝的文化模式:由連結到療癒〉,《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4期,民國94年12月,pp.49-84
    林子忻,〈攝影的發明與十九世紀人像攝影初探〉,收錄於《通識論叢》第四期,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pp.112-130
    楊宇勳,〈畫像的靈性:以宋代為例〉,《歷史月刊》第205期,pp.27-31
    鄭勝華,〈生與死的影像辯證 – 論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的作品〉,《現代美術學報》,15(5),pp.65-90
    黃春秀,〈中國人物肖像畫試析〉,《國立歷史博館學報》,87年9月,p.154
    莊伯和,〈民間肖像畫談〉,《美育月刊》vol.99,pp.31~38。
    莊英章、連瑞枝,〈從帳簿資料看日據北台灣鄉紳家族的社會經濟生活:以北埔姜家為例〉,《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民87年12月,pp.82~83
    黃秀政,〈日治時期台中林氏宗祠的創建〉,《台灣文獻》第58卷第1期,pp.55-92
    吳嘉寶,〈台灣婚紗攝影獨特的視覺表現形式與其發展的歷史脈絡〉,《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市:史博館, 2003

    碩士論文
    陳俊雄,《日據時期的臺灣寫真發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84學年度
    張簡裕益,《台灣近代炭精筆遺像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93學年度
    黃志龍,《傳統家具風格於數位典藏之研究-以台灣傳統扶手椅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科技系碩士班,93學年度
    林志祥,《數位自拍照研究》,世新大學新聞所,96學年度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