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慧蘭
論文名稱: 十九世紀以前湖內鄉社會經濟發展
指導教授: 溫振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0
中文關鍵詞: 祭祀圈小區域史蟯港湖內鄉漢人社會土地開發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1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主旨,在重現十九世紀以前湖內鄉社會經濟發展。湖內鄉位於蟯港內海的東側,蟯港內海歷經三百多年的演變,內海水域逐漸淤積,濱外沙洲乃與陸地相連而形成廣闊的海岸平原,真可謂滄海桑田。
    在日本時代本鄉的大湖、湖內兩莊發現貝塚證據顯示,(林朝棨,1957﹕363~364)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此居住,稱為「大湖文化」及「蔦松文化蔦松型」,史前文化之豐富,可見此區的文化發展時間之久遠;再來漢人的移入與墾殖,自荷蘭時代,台灣就是閩南漁民的漁場,加上荷蘭當局鼓勵漢移民往二仁溪南方開發,所以二仁溪以南的漢移民日漸增多,至鄭氏時代軍屯民墾政策,招佃之移民在萬年縣的文賢里及長治里開墾,也使得湖內鄉的聚落漸漸形成,當時的鄉民利用水利的興修,以期提高生產量,清代的移民繼續移入,移民的祖籍別之分析以同安人為主,由於生產需要對於水利工程更是積極,以林志欽所興修的口圳灌溉面積最大。
    農耕的漢民族開發一個地方端賴當地的水利灌溉系統,所以第四章湖內鄉的聚落發展,在鄭氏時代就是由有水利之便的月眉池及大湖埤開始,當時形成了月眉池莊、湖內莊,同時田尾、參軍、太爺、葉厝甲等莊也陸陸續續有移民進入;爾後,由於人口繁衍的壓力、海埔新生地的出現等種種因素,所以清代時湖內鄉出現了更多新聚落,如海埔、草仔寮、圍仔內、那拔林、大湖街、二橋仔、竹仔湖、公館等等聚落;隨著人口日漸增多,經濟活動日益發達,也有街市的產生,清代湖內鄉的街市有大湖街及圍仔內市。
    人類的發展是由疏而親,漸漸地會形成地緣關係,第五章以本鄉祭祀圈的調查來作研究;另一發展就是形成血緣關係,也就是宗族組織,針對本鄉各聚落的主要大姓作一介紹。
    經此小區域的個案研究,理解到漢人在面對蟯港內海這樣的水域環境時,不斷地進入從事墾殖活動,建立聚落,其中所顯示的生活智慧,有海域、陸域的維生方式,以及利用祭祀圈形成複雜的人際網絡,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連繫,先民的睿智令人欽佩。

    目 錄 第一章前言………………………………………….1 第二章 自然環境……………………………………9 第一節 氣候、地形與土壤………………………9 第二節 溪流與港道……………………………20 第三章 漢人的移入與拓殖………………………….38 第一節 漢人移墾前的的人類活動……………38 第二節 荷鄭時代的開墾…………………….55 第三節 清代移民與墾殖………………………..65 第四章 漢人聚落社會…………………………….…78 第一節 聚落的形成與發展……………………..78 第二節 經濟活動與街市的形成………………111 第五章 漢人的社會組織……………………………132 第一節 祭祀圈的發展………………………132 第二節 宗族的發展………………………….163 第六章 結論…………………………………………173 參考文獻 附 錄

    參考文獻
    一、 官書與方志
    蔣毓英(1685)
    1993《台灣府志》,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高拱乾(1694)
    1960《台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台北:台灣銀行。
    周元文(1710)
    1960《重修台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台北:台灣銀行。
    陳夢林、周鍾瑄(1717)
    1987《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大通書局。
    李丕煜(主修) 陳文達等(編纂)(1719)
    1961《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4種,台北:台灣銀行。
    陳文達等 (1720)
    1993《台灣縣志》,台灣歷史文獻叢刊第,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良璧(1741)
    1961《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台北,台灣銀行。
    范咸、六十七(1746)
    1961《重修台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台北:台灣銀行。
    王必昌(1752)
    1968《重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13種,台北:台灣銀行。
    余文儀(1760)
    1962《續修台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台北:台灣銀行。
    王瑛曾(總纂) 余文儀等纂(1764)
    1962《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共三冊,台北:台灣銀行。
    盧德嘉(1894)
    1960《鳳山縣采訪冊》,台灣文獻叢刊第73種共三冊,台北:台灣銀行。
    沈有容
    1987《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台北:大通書局。
    姚瑩
    1957《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台北:台灣銀行。
    黃叔璥
    1957《台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台灣銀行。
    朱仕玠
    1987《小琉球漫誌》,台灣文獻叢刊第3種,台北,大通書局。
    連橫
    1987《台灣通史》,台灣文獻叢刊第128種,台北,大通書局。
    楊英
    1958《從征實錄》台灣文獻叢刊第32種,台北:台灣銀行
    不著撰人
    1987《台案彙錄庚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00種,台北:大通書局。
    不著撰人
    1963《台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台北:台灣銀行。
    不著撰人
    1964《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97種,台北:台灣銀行。
    不著撰人
    1965《台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台北:台灣銀行。
    不著撰人
    1987《福建通志台灣府》台灣文獻叢刊第84種,台北,大通書局。
    二、 專書
    王世慶
    1978《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影本》第二輯,中研究歷史研究所。
    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1987《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編印。
    中村孝志
    1997《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稻鄉出版社。
    尹德民
    2000《清代台灣鳳山縣文官年表》,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安倍明義
    1987《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
    伊能嘉矩
    1909《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台灣》,東京富山房。
    朱鎔堅
    1964《二仁溪灌溉工程計劃報告》,台灣省水利局叢刊,第26號。
    永安鄉志編纂委員會
    1984《永安鄉志》,永安鄉公所。
    李汝和主編,郭輝翻譯
    1970《巴達維亞日記》第二冊,台灣省文獻會發行。
    呂安順主編
    1994《高雄縣鄉土史料》,台灣省文獻會出版。
    林朝棨
    1960《台灣省通志稿》卷四 經濟志 礦物篇,台灣省文獻會。
    林美容
    1997《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縣政府出版。
    1997《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中研院民族所。
    吳進喜撰述
    2000《台灣地名辭書》卷五 高雄縣(第一冊),台灣省文獻會。
    洪敏麟 陳漢光 廖漢臣等編
    1969《台灣堡圖集》,台灣省文獻會。
    洪英聖編著
    2002《畫說乾隆台灣輿圖》,聯經出版公司。
    茄萣鄉志編纂委員會
    1994《茄萣鄉志》,茄萣鄉公所。
    周益民、林美蓉、王見川撰述
    1997《高雄縣教派與宗教》,高雄縣政府出版。
    森口 雄稔編著,伊能嘉矩原著
    1992《伊能嘉矩的台灣踏查日記》,台灣風物雜誌社。
    莊英章編纂
    1977《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中研院民族所。
    1997《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 姓氏篇,台灣省文獻會。
    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編輯委員會
    1997《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高雄農田水利會。
    許進興(主編)
    1985《阿蓮鄉志》,阿蓮鄉公所。
    許淑娟、吳進喜、李明賢
    1997《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政府出版。
    陳鴻圖
    1996《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國史館。
    陳進財
    1986《湖內鄉志》,湖內鄉公所。
    陳正祥
    1960《台灣地名辭典》,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第105號。
    曹永和
    1979《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
    1997《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市:中研究
    台史所籌備處。
    黃俊傑
    1994《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一),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1995《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二),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1996《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三),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1997《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四),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漢聲雜誌105期
    1997《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上冊(圖版篇、解讀篇),漢聲雜誌社出版。
    溫振華
    1997《高雄縣平埔族史》,高雄縣政府出版。
    1997《高雄縣土地開發墾史》,高雄縣政府出版。
    楊玉姿
    2001《高雄市史蹟探源》,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劉益昌
    1997《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高雄縣政府出版。
    劉枝萬
    1983《台灣民間信仰論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鄭政誠
    1996《三重埔的社會變遷》,台灣學生書局。
    鄭維中譯,韓家寶著
    2002《荷蘭時代台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
    廖峰正總編
    1999《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研討會論文集》,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出版。
    瞿海源編纂
    1992《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 宗教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三、論文期刊
    王世慶
    1972<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第23卷第3期。
    1976<臺灣之名稱與行政區域之建置>,《臺灣風物》第26卷第3期。
    1981 <台灣地區族譜編纂史及其在史料上的地位>《中華民國宗親譜系學會年刊》,中華民國宗親譜系學會。
    方淑美
    1992<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方 豪
    1949<康熙五十三年測繪台灣地圖考>,《臺灣文獻》第1卷第1期。
    石萬壽
    1985<臺灣南部平埔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第23卷第1期。
    1985 <二層行溪下游溪道變遷>,史聯雜誌第7期。
    1988<二層行溪流域行政區域劃的變遷>,《台灣文獻》第39卷第1期。
    1990<明鄭以前二層行溪中下游流域的漢移民與系譜>,第五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記錄。
    石再添
    1979<台灣西南部嘉南洲潟海岸的地形及其演變> 《 國立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5期。
    1980<台灣西部海岸線的演變及海埔地的開發> 《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6期。
    台灣慣習研究會
    1984<在鳳山方面「蕃」(指平埔族)之古文書>,《臺灣慣習 記事》 (中譯本)第1卷上第三號,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林朝棨
    1957<台灣地形>,《台灣省通志稿 卷一 土地志.地理篇》,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64<台灣西南部之貝塚與其地史學之意義>,《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十五、十六合刊。
    林志秋
    1999<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吳學明
    1986「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吳進喜
    1995<高雄地區的平埔族及其聚落>,《史聯雜誌》第24期,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2000<高雄縣二仁溪流域的開發與區域特色:1895年以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施振民
    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中研院民族學研究集刊》第36期。
    莊吉發
    1995故宮博物院典藏-清宮台灣史料特展導覽》《歷史月刊》第87期,歷史月刊雜誌社出版。
    翁佳音
    1987<日治時代平埔族的調查研究史>,《台灣風物》第37卷第2期。
    陳振文
    1966 <台灣之海埔經濟>,台灣研究叢刊第82種,台灣銀行。
    陳漢光
    1972<日據時代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23卷第一期,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雯宜
    1994<清代康熙年間台灣土地開發的研究>,成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翰霖
    1998<十七世紀以來台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 ,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胤霖
    2001<台南市安南區傳統村落祭祀空間之研究>,成大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岫傑
    2002<倒風內海的人境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梁志輝
    1995<嘉義地區漢人社會發展之研究>,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玉昆
    1991<高雄縣行政區域沿革誌略>,《高縣文獻》第10期。
    曹永和
    1953<鄭氏時代台灣之墾殖>,《台銀季刊》第6卷第1期。
    黃俊傑
    <高雄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高雄研究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2000。
    黃文新譯(旗尾山人著)
    1988<蕃薯藔管內新港卓猴及大傑顛社熟蕃之移居及沿革>,《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三卷上,台灣省文獻會。
    黃台香
    1982 <台南縣永康鄉蔦松遺址>,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津 石再添 陳翰霖
    1996<台灣西南部台南海岸平原地變遷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6期 。
    劉枝萬
    1960<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台灣文獻》第11卷第2期。
    劉克竑
    1986 <從考古遺物看蔦松文化的信仰>,《人類與文化》22期。
    溫振華
    1980<清代一個臺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史聯雜誌》第一期,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1989<清代臺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臺北文獻》第88期,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印行。
    1991<台灣聚落研究的省思>,《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8期,中研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發行。
    蔡淵絜
    1980<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1684-189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蔡志展
    1998<明清台灣的水源開發>,《台灣文獻》第49卷第3期,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楊奇才
    2002<林志欽-開築湖內水利灌溉的偉人>《湖內鄉誌》(未定稿)。
    盧嘉興
    1965<二層行溪與蟯港>,《南瀛文獻》第10卷(合刊)。
    簡炯仁
    2000<由「嚴禁侵佔番界審斷碑」論「官庄」對高雄縣燕巢鄉的開發>,《臺灣文獻》第48卷第三期。
    薛雅惠
    1997<新打港潟湖沿岸區域之轉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蘇坤輝
    1999<十九世紀以前岡山地區的土地利用>,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2001<日治以前蟯港內海的浮覆與開發> 《大高雄地區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高雄市立博物館。
    四、 族譜
    劉木賢
    1992《劉氏族譜》(草本),劉姓克端公系宗親會。
    謝明豐
    1999《謝氏族譜》,謝氏宗祠管理委員會。
    林恩顯
    1980<林合吉堂家譜>《台灣文獻》第31卷第3期,台灣風物社出版。
    吳氏族譜,手抄本。
    葉氏族譜,手抄本。
    林氏族譜,手抄本。
    蘇氏族譜,手抄本。
    陳氏族譜,手抄本。
    許氏族譜,手抄本。
    蔡氏族譜,手抄本。
    林氏族譜(林謙恭家族),手抄本(依除戶簿整理)。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