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范瓊方 |
---|---|
論文名稱: |
日蓮佛法之人文思想及其教育意涵--以台灣創價學會之詮釋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林安梧
Lin, An-Wu 歐陽教 Ouyang, Jiao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3 |
中文關鍵詞: | 日蓮佛法 、創價學會 、人文 、人文思想 、人文教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83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的人本教育主要是以西方的人文主義(humanism)和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為主流,這裡我們並稱為西方的人文思想。西方的人文思想發展至今面臨重大的問題就是過分看重理性、人本身的割裂和與外在人事物關係的疏離,因此研究者希望能在日蓮佛法中梳理出不一樣的人文思想,並發覺其中隱含的教育意義。第一章說明研究上的動機、問題與目的,與名詞釋義;第二章則著重在創價學會詮釋下之日蓮佛法的先前探究,包括當時日蓮佛法發展的時代背景、創價學會的產生等,以作為深入了解其人文思想的背景基礎;第三章說明日蓮法門中「妙法蓮華經」的形上意義。經文之題「妙法蓮華經」在日蓮的詮釋中不僅是經題,更是宇宙萬法的根源法體,具有無限的功德與本體力用,還說明了日蓮圖顯的「御本尊」作為後世修行對境的緣由;第四章從形上的本體論轉而落入人間,著重於「人」與「妙法蓮華經」的關係,而發展出面對御本尊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的唱題修行方式,並說明此修行方式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第五章則由「人」本身擴及「人與外在事物的關係」,由於人不可能獨自活在天地間,教育中亦有群性的培養,因此此章主在探究日蓮佛法中如何處理人與外在關係的部分。而第六章主在發掘前三章佛法的人文思想中隱含的教育意涵,提供另外一種人文教育的想法。最後,結論部分總結前幾章的論述,評論此研究的可取之處與缺失,作為未來繼續研究的方向。
Mainstream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Taiwan is based on western Humanism and humanistic psychology, which are called “humanistic thoughts” in this thesis. The biggest problem with western Humanism today is that it puts too much emphasis on rationality and makes the whole personality fragmented. For example, a person is treated as a rational being and emotions, feelings etc. are thought to be much less important than rationality in one’s personality. Another problem with western Humanism today is that human beings are isolated from nature, environment and other people. That’s why I want to study another interpretation of Humanism from a different school of philosophy. I study the humanistic thoughts of Nichiren Buddhism, center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aiwan Soka Gakkai (under the umbrella of Soka Gakkai Internationl, SGI ) . In the first chapter I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I chose this topic, the questions following this topic and the final purposes to attain. In the second chapter I provide background research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Nichiren Buddhism, the brief history of SGI and how SGI inherits Nichiren Buddhism and gives it some new interpretations.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metaphyiscs of Nichiren Buddhism. In this chapter I explain the meaning of “Nam Myo Ho Ren Ge Kyo” and why Nichiren made “Gohonzon” the object of worship. The fourth chapter connects people to “Nam Myo Ho Ren Ge Kyo,” and indicates how to practice his religious doctrines and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practice in our lives. In the fifth chapter, I describe how Nichiren expl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outside (including other people), because how to get along with other people and how to treat our surroundings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in education. In the sixth chapter I try to discover the educational meaning inside the humanistic thoughts of Nichiren Buddhism. In the last chapter I summarize the contents of former chapters and try to evaluate humanistic thoughts of Nichiren Buddhism. Finally, I indicate some potential for further research.
壹、中文部分
一、台灣創價學會出版書籍刊物
台灣國際創價學會(編譯)(2000)。創價學會著。日蓮大聖人御書全集。台北:正音文化。
台灣創價學會(2008)。2008台灣創價學會。台北:正因文化。
台灣創價學會(編譯)(2004)。創價學會著。佛教哲學大辭典。台北:正因文化。
台灣創價學會(編譯)(2006/a)。創價學會著。日蓮大聖人御書白話選集(第一冊)。台北:正因文化。
台灣創價學會(編譯)(2006/b)。創價學會著。日蓮大聖人御書白話選集(第二冊)。台北:正因文化。
台灣創價學會(編譯)(2006/c)。創價學會著。日蓮大聖人御書白話選集(第三冊)。台北:正因文化。
台灣創價學會(編譯)(2006/d)。創價學會著。日蓮大聖人御書白話選集(第四冊)。台北:正因文化。
台灣創價學會(編譯)(2007/a)。創價學會著。日蓮大聖人御書白話選集(第五冊)。台北:正因文化。
台灣創價學會(編譯)(2007/b)。創價學會著。日蓮大聖人御書白話選集(第六冊)。台北:正因文化。
台灣創價學會(編譯)(2007/c)。創價學會著。日蓮大聖人御書白話選集(第七冊)。台北:正因文化。
台灣創價學會(譯)(1997)。池田大作著。和平世紀的倡言。香港:天地圖書。
正因文化(編譯)(2002/a)。創價學會教學部著。佛法教學基礎。台北:正因文化。
正因文化(編譯)(2002/b)。法華經入門。台北:正因。
正因文化(編譯)(2004)。Toynbee, A. J.、池田大作著。展望二十一世紀—湯恩比與池田大作對談集。台北:正因文化。
正因文化編輯部(編輯)(2007)。池田大作著。教育之光。台北:正因文化。
林金治(主編)、中華創價佛學會(編譯)(2005/a)。教學研習,165。台北:正因文化。
林金治(主編)、中華創價佛學會(編譯)(2005/b)。教學研習,166。台北:正因文化。
林金治(主編)、中華創價佛學會(編譯)(2005/c)。教學研習,167。台北:正因文化。
林金治(主編)、中華創價佛學會(編譯)(2005/d)。教學研習,168。台北:正因文化。
林金治(主編)、中華創價佛學會(編譯)(2005/e)。教學研習,169。台北:正因文化。
林金治(主編)、中華創價佛學會(編譯)(2005/f)。教學研習,172。台北:正因文化。
林金治(主編)、中華創價佛學會(編譯)(2005/g)。教學研習,173。台北:正因文化。
林金治(主編)、中華創價佛學會(編譯)(2005/h)。教學研習,174。台北:正因文化。
林金治(主編)、中華創價佛學會(編譯)(2005/i)。教學研習,175。台北:正因文化。
林金治(主編)、中華創價佛學會(編譯)(2006/a)。教學研習,176。台北:正因文化。
林金治(主編)、中華創價佛學會(編譯)(2006/b)。教學研習,177。台北:正因文化。
林金治(主編)、中華創價佛學會(編譯)(2006/c)。教學研習,185。台北:正因文化。
林金治(主編)、中華創價佛學會(編譯)(2006/d)。教學研習,186。台北:正因文化。
林金治(主編)、中華創價佛學會(編譯)(2006/e)。教學研習,187。台北:正因文化。
創價學會(主編)、鳩摩羅什(譯)(2003)。妙法蓮華經並開結。台北:正因文化。
創價學會(編譯)(2005)。池田大作著。希望對話。台北:正因文化。
創價學會(譯)(2003/a)。池田大作、齊藤克司、遠藤孝紀、須田晴夫著。法華經的智慧(一)。台北:正因文化。
創價學會(譯)(2003/b)。池田大作、齊藤克司、遠藤孝紀、須田晴夫著。法華經的智慧(四)。台北:正因文化。
創價學會(譯)(2003/c)。池田大作、齊藤克司、遠藤孝紀、須田晴夫著。法華經的智慧(五)。台北:正因文化。
創價學會(譯)(2003/d)。池田大作著。永遠的經典—學習御書。台北:正因文化。
創價學會(譯)(2004/a)。池田大作、齊藤克司、森中理晃。御書的世界—論人本主義的宗教(一)。台北:正因文化。
創價學會(譯)(2004/b)。池田大作、齊藤克司、遠藤孝紀、須田晴夫著。法華經的智慧(二)。台北:正因文化。
創價學會(譯)(2004/c)。池田大作、齊藤克司、遠藤孝紀、須田晴夫著。法華經的智慧(三)。台北:正因文化。
創價學會(譯)(2005)。池田大作、齊藤克司、遠藤孝紀、須田晴夫著。法華經的智慧(六)。台北:正因文化。
創價學會(譯)(2006)。池田大作、齊藤克司、森中理晃著。御書的世界—論人本主義的宗教(三)。台北:正因文化。
創價學會(譯)(2007)。池田大作、齊藤克司、森中理晃著。御書的世界—論人本主義的宗教(二)。台北:正因文化。
二、其他著作
三聯書局編輯部(譯)(2003)。美國人文雜誌社(主編)。人文主義:全盤反思。北京:三聯。
于凌波(2005)。簡明佛學概論。台北:東大。
王文俊(1993)。人文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王思迅(主編)(2002)。Audi, R.主編。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王弼(魏)、韓康柏(晉)注,朱熹(南宋)注(1999)。周易兩種。台北:大安。
伍振鷟(主編)(2000)。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伍振鷟、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著)(1998)。教育哲學。台北:五南。
何勁松(2001)。日蓮論。載於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3)(頁1-329)。高雄:佛光。
余培林(注譯)(2004)。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
吳汝鈞(1995)。中國佛學現代詮釋。台北:文津。
吳自甦(編)(1986)。人文思想與人文教育。台北:水牛。
吳就君(譯)(2006)。Satir, V.著。家庭如何塑造人。台北:張老師文化。
吳靖國(2003)。教育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李平(譯)(1997)。Armstrong, T.著。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
李永熾(1984)。日本史。台北:水牛。
林玉体(譯)(1996)。杜威著。民主與教育。台北:五南。
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
林安梧(2000)。教育哲學講論。台北:讀冊文化。
林安梧(2003)。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讀冊文化。
林秀珍、徐世豐(2006)。教育的實鏡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林明德等(合著)(1992)。日本歷史與文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逢祺(2004)。教育規準論。台北;五南。
林寶山(1990)。教學論。台北:五南。
洪莉(譯)(1999)。Martin E. P. Seligman著。教孩子學習樂觀。台北:遠流。
洪蘭(2006)。大腦的主張。台北:天下雜誌。
洪蘭(譯)(1997)。Martin E. P. Seligman著。學習樂觀˙樂觀學習。台北:遠流。
洪蘭、曾志朗(2006)。見人見智—大腦與心智的交響曲。台北:天下文化。
高宣揚(2004)。傅科的生存美學:西方思想的起點與終點。台北:五南。
高德勝(2003)。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現代德育困境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涂玉盞(譯)(2002)。末木文美士著。日本佛教史。台北:商周。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凱元(2003)。人本主義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心理。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1987)。人文教育十二講。台北:三民。
梁雲霞(譯)。Campbell, L. & Campbell, B.著。 多元智慧和學生成就。台北:遠流。
許進雄(編撰)(2000)。簡明中國文字學。台北:學海。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Campbell, L., Campbell B. & Dickinson D.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
郭為藩(1987)。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台北:幼獅文化。
郭為藩(1994)。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台北:五南。
陳文正等(譯)(1997)。Duance Schultz, Sydney Ellen Schultz著。人格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陳芊蓉、吳程遠(譯)(2005)。Feynman, R. P.著。物理之美—費曼與你談物理。台北:天下遠見。
陳奎憙主編(2002)。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恒六、劉兵、陳維光(譯)。Sarton, G.著。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北京:華夏。
陳照雄(1983)。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高雄:復文。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
傅偉勳(2004)。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
曾志朗(2007)。科學向腦看。台北:遠流。
曾瑞真、曾玲民(譯)(2000)。 Humphreys, T.著。教師與班級經營。台北:揚智。
馮有蘭(1999)。中國哲學史下冊。台北:商務印書館。
黃正傑、陳碧戀(主編)。如何讓學生喜歡你。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主編(2002)。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楊巧玲(2006)。不一樣的教學原理—從自我認識到社會參與。台北:心理。
楊曾文(1995)。日本佛教史。杭州市:浙江人民。
董樂山(譯)(2000)。Bullock, A.著。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台北:究竟。
裘學賢(1998)。人文主義哲學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高雄:復文。
賈馥茗(1988)。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趙可式、沈錦惠(譯)(2004)。 Frankl, V. E.著。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道存在主義。台北:光啓。
歐陽教(1986)。德育原理。台北:文景。
歐陽教(1998)。教育哲學概論。台北:文景。
歐陽教(主編)(1999)。教育哲學,台北:麗文文化。
鄭學稼(1985)。日本史(上)。台北:黎民。
諶攸文、侯秀琴(譯)(2007)。Clock, R.著。人格特質最重要。台北:雅言文化。
薛絢(譯)(2006)。Dewey, J.著。民主與教育。台北:大塊。
藍吉富(1991)。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台北:新文豐。
轉瑜(譯)(1989)。鎌田茂雄著。天台思想入門。高雄:佛光。
魏金聲(主編)、歐陽謙(副主編)(1996)。現代西方人學思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關世謙(譯)(1982)。鎌田茂雄著。中國佛教史。台北:新文豐。
蘇永明(2006)。主體的爭議與教育—以現代和後現代哲學為範圍。台北:心理。
三、期刊論文、網路資料與光碟
大英線上百科全書中文版(2007)。人文主義條目。2007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wordpedia.eb.com/search?q=%A4H%A4%E5%A5D%B8q&c,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2007),CBETA電子佛典集成光碟版(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55冊,85冊,卍續藏1~88冊)。
王一中(譯)(1977)。Dr. Fitzhugh Dodson著。國教天地,21,40-42。
史英(2001)。人本教育的深層義涵。人本教育札記,142,4-5。
台彎創價學會(2008)。2008年2月1日,取自http://www.twsgi.org.tw
向天平(2001)。自我跛足的理論基礎及其對教學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9(6),1-24。
朱宏庭(2006)。創價學會脫離日蓮正宗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輝章(1997)。情緒智商(EO)即其對國中教育的啟示。高市文教,60,12-14。
吳坤銓(1997)。淺談EQ 教育。高市文教,60,4-6。
吳瑞珠(2006)。美國〈人文主義宣言〉內涵及其發展。哲學與文化,33(1),49-68。
李政達(2006)。士林哲學與人文主義。哲學與文化,33(1),71-87。
李郁文(2003)。從輔導觀點談孩子行為表現的「自尊」表現。諮商與輔導,209,37-42。
李震(2002)。普遍人文主義的意義。哲學與文化,29(9),777-794。
李麗君(2005)。為什麼要自費武功?談學生自我跛足策略及其因應之道。教育研究月刊,140,117-125。
周文欽(2003)。自我概念釋義。空大學訊,308,32-34。
林水吉(2003)。從人性尊嚴探討人本教育的重要性。通識研究集刊,3,180-193。
邱春榮(2006)。公明黨政治變遷之探究 -1965-1990年-。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歆婷(2005)。創價教育研究—以牧口常三郎為中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志恩(2003)。教師專業之反思—專業自尊之觀照。台灣教育,203,54-57。
洪世仰(1998)。自我應驗預言作用的理論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60,67-68。
洪如玉(2006)。評介Michael Bonnett《重獲自然:後人本主義的教育》。台灣人文生態研究,8(1),194-198。
洪寶蓮(1995)。宗教心理學與輔導。學生輔導,36,96-103。
原野耕平(2004)。「南無妙法蓮華經」的哲學精神之溯源 以「創價學會」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翁維隆(2006)。海德格論人文主義。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志雄(2001)。從文化調和論儒家與青年馬克思的人本思想。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淑美(1995)。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其輔導。學生輔導,36,88-95。
黃漢青(2002)。人本心理學的哲學架構初探〜自我實現說的哲學基礎。國立台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1,107-113。
楊郁文(2004)。人本的佛法與人本為中心的佛教—論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之本懷。中華佛學學報,17,1-18。
楊維中(2002)。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基本特徵。宗教哲學,8(1),137-160。
葉重新(2002)。人本教育的省思。國教輔導,41(5),50-51。
廖春文(2003)。神奇的生命能量—畢馬龍效應在教育上的義蘊。國教輔導,42(5),14-1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07)。人文主義條目。2007年10月08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6%96%87%E4%B8%BB%E4%B9%89,
趙雅博(1976)。道德教育發展。台灣教育,303,1-7。
齊力(1999)。對教改主張中「人本主義」概念的一點探討。教育社會學通訊,15,3-4。
齊力(2004)。人文主義作為弱勢規範在中國社會中的長期歷史後果。市師社教學報,3,39-63。
齊力(2007)。主體性的風險—對台灣人本主義教育的質疑。教育與社會研究,13,1-39。
劉文職(2000)。神格化的佛與人本的佛。南華哲學通信,3,33-37。
歐陽教(1976)。論無律、他律、自律與道德教育。台灣教育,303,12-17。
潘小慧(2006)。德行倫理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從Virtue Ethics的適當譯名談起。哲學與文化,33(1),17-29。
滕春興(1999)。教育改革與人本哲學思想。哲學雜誌,29,70-81。
蔡維民(1999)。從「宗教」與「宗教感」的理解來省思人文宗教—兼論批判理論宗教觀。哲學與文化,26(9),858-888。
蔡蕙珊(2001)。以人本主義為基礎的教育理念。教師之友,4224,2-8。
黎建球(1999)。普遍人文主義精神—李振英教授的教育哲學。哲學與文化,26(10),914-930。
黎建球(2006)。以整合價值重建人文主義精神。哲學與文化,33(1),3-14。
繼程法師(1998)。人圓佛即成—兼談我的人本思維。資料與研究,35,18-21。
繼程法師(1998)。佛教的人本思維。資料與研究,35,22-26。
釋見卯(2006)。淺談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宗教觀。宗教哲學,38,100-110。
貳、英文部分
Buber, M. (1955). I and Thou (R. G. Smith, Tran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s Sons.
Buber, M. (1958). Between Man and Man (R. G. Smith, Trans.).Botson: Beacon Press.
Buber, M. (1965). The knowledge of Man (M. Friedman and R. G. Smith, Tran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C. H. Patterson (1973). Humanistic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Donald A. R., Sidney B. S. (Eds.). (1975). Humanistic education sourcebook.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Krupp, J. (1991). No, you can’t build someone else’s self-esteem.Teaching K-8, 22(2), 67-68.
McCarty, T. (1993). Self- esteem enhancement workshop for elementary teachers. Guidance & Counseling, 8(5), 5-51.
Simpson, E. L., Gray, M. A. (1976). Humanistic education Interoretation. Cambridge, MA: Ball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