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民裕
Hung, Min-yu
論文名稱: 形轉意變-洪民裕創作論述
Connection Between Transfiguration and Image Creation Descriptions of Hung Min-yu
指導教授: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烏托邦桃花源混種
英文關鍵詞: Utopia, Chinese utopia Tao-hua-yuan world, a hybrid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0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筆者透過高雄氣爆事件衍生出居住安全之問題,環境變遷導致工業化及都市化的興盛,引發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疏離,進而產生人心的陌生及恐懼。人格面具是探討人往內心尋找一個現實理想世界,在虛擬異獸中於神話色彩有關聯性,或許是人們所製造一個自我神話。
    當藝術創作者建立一個理想烏托邦桃花園的世界,反應出現實不能滿足需求,透過藝術的手法,進行一個社會批判,因社會沉淪,外在環境壞死,建立現實的手法,來營造一個超脫現實的世界。
    為求創作目的,筆者嘗試多元媒材的建構,在圖像中,筆者運用不同的現存物去營造視覺的怪異性與趣味性,在畫面中,可增加豐富度,並用一種複合表現方式的手法,以表現圖像的變體、重疊、異質同構、嫁接等混種異獸的視覺效果,來傳遞筆者內在一種異想世界的思維與情感,並期待轉化為自我的世界。

    This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the safety problems of living due to the author’s experiencing the gas explosion in Kaohsiung, a change of environment leading to the ris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alienation of man from natural environment, furthermore creating strangeness and fear in man. A personality mask is exploring the inner heart to seek a real ideal world, a connection with the mythological color of the virtual animals, or a self-mythology created by man.
    When an artistic creator builds an ideal utopia, a Chinese utopian Tao-hua-yuan world, reflecting the fact that reality cannot satisfy our needs, and through artistic technique undergoes a social criticism. Because of social decline and destruction of outside environment, we establish a practical technique to create a transcendental world.
    For seeking creative purpose, this author has tried multi-media construction. In the image, this author makes use of different stuff to create strangeness and interest in sight and sin the picture, to increase its richness, use a compound way of display to express a new style, a reduplication, a different quality of the same construction and marriage, etc. of image, the sight effect of a hybrid, a mixture of different styles, to transmit the different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a different world inside the author and expect to change it into my self worl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內容……………………………………………………………………2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第四節 名詞解釋……………………………………………………………………4 第二章 現實變異之虛構幻想………………………………………………………7 第一節 環境疏離的內心變體………………………………………………………7 第二節 自我意識之探討……………………………………………………………13 第三節 虛擬與神話的想像世界……………………………………………………17 第三章 自我理想世界之建構………………………………………………………23 第一節 現實異變的荒謬性…………………………………………………………23 第二節 理想世界之概念……………………………………………………………28 第三節 烏托邦之超現實表現………………………………………………………31 第四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39 第一節 創作理念……………………………………………………………………39 第二節 變異活體的意識建構形態…………………………………………………40 第三節 創作實踐……………………………………………………………………43 第五章 作品分析……………………………………………………………………51 第六章 結論…………………………………………………………………………83 參考書目 ……………………………………………………………………………85

    專書期刊:

    王才勇著,《現代審美哲學:法蘭克福學派美學論述》,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王溢嘉著,《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
    吳光遠,《弗洛姆:說來也挺可笑,世上只有人是唯一自尋煩惱的動物》,台北:漁人文化,2006年。
    李明明著,《形象與言語—西方現代藝術評論文集》,台北:三民書局,1992 年。
    李可染著,《李可染畫論》,台北:丹青出版社,1983年。
    余秋雨著,《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0年。
    松浪信三郎著,梁祥美譯,《存在主義》,台北:志文出版社,初版1982年9 月。
    高千惠著,《藝種不原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高千惠著,《移動的地平線—藝文烏托邦簡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年 。
    康丁斯基著,吳瑪俐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5年。
    黃海雲著,《從浪漫到新浪漫》,藝術家出版社,台北市:1991年。
    莊耀嘉編譯,《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桂冠,2000年。
    張春興著,《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1991年。
    曾長生著,《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年。
    蔣孔陽、朱立元主編,《西洋美學通史》第六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亞瑟.丹托 (Arthur C.Danto) 著,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的籓籬》,台北,麥田:城邦文化,2004年。
    馬斯洛(Maslow, A. H.)‧弗洛姆(Fromm, E.)著,孫大川審譯,《人的潛能和價值》,台北市:結構群出版,1990年。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2005年。
    Joseph Campbell 著,朱侃如譯,《神話》,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

    網路資料:

    2014/12/13瀏覽 自由時報–高雄都會組/綜合報http://iservice.ltn.com.tw/2014/specials/Kaohsiung_explosion/news.php?rno=1&type=a&no=800857
    2015/5/21瀏覽 嫁接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B%81%E6%8E%A5
    2015/5/21瀏覽 混種,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B%9C%E4%BA%A4%E7%A8%A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