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錦雲 |
---|---|
論文名稱: |
思無邪-楊錦雲童趣水墨創作 Sincerity-The delight of Yang Ching-yun’s Childlike innocence in Chinese painting creation |
指導教授: | 程代勒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0 |
中文關鍵詞: | 孩童 、水墨 、校園 、童玩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學校對於人的影響頗大,不同的學校生活環境下造就出不同性格的學童,由於生活模式有所不同,老師、同學等因素的影響下,使同一地區的學童有了共通的習性與習慣。學校是一種特殊的生活空間,擁擠的人群與忙碌的學習腳步,使整個校園環境處於騷動與浮躁,過多於一個學校所能負擔的人口,影響了整體校園的生活品質,也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生活機能阻礙,為了適應這種學校的環境,老師、學童必須調適個人的心態,以求在這特殊的氛圍中尋求心理上的平衡。
第一章 緒論
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從人物的外在臉部神情、姿態連結群眾學觀點,也不忘從傳統論述中尋求養分,故在結構佈局與技法上,試圖尋找最初原始的立意,從原點的觀念再出發,吸收轉化後成為實際的佈局與技法,希望兼顧多元與傳統,並使研究與創作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
第二章 擬像創作的理論基礎
文化思想、時代之批判,或是對於生命的體會、期望,這些觀點可藉由文字的書寫而源遠流傳,然而,圖像的視覺觀感更是一種直接的呈現。
第三章 學童題材的繪畫探討
中國繪畫中從生活取材的藝術創作極多,其中又以宋朝對於人物畫的題材轉變最為激烈。南宋時更是將街頭許多百姓生活面向描繪地非常生動逼真,在之後的各個朝代中也不乏對於社會狀態的表現佳作。
第四章 思無邪創作理念
現代繪畫的題材和形式變化多元,創作者取材也多貼近自我生活,從平凡可見的物品中喻意達情,展現不凡的創造力、時代感和幽默感
第五章 作品分析
研究所的創作學習使筆者有很大的啟發,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整體地把握和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和時代、社會對人的精神產生的影響以及出現的精神問題,從而把繪畫主題提升到人性的發掘和精神的探索。
第六章 結論
藉此人物題材的發揮,礙於修業年限不能盡善,仍有許多可著墨之處,作者自覺仍有更深入細微的發展空間在修業畢後會持續延伸人物題材的創作。
一、叢書
1.于安瀾編著:《畫論叢刊》,華正書局,1984年10月初版。
2.徐中舒主編:《遠東大字典》,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81年9月。
3.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65年影印本。
4.《畫史叢書》,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5.《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印行,1986年。
6.《傳世藏書‧集庫文藝論評》,北京,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出版,1995年。
7.《叢書集成新編》,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3月。
二、專書
1.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2.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6月初版。
3.王振德、李天庥編著,《齊白石談藝錄》,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
4.朱光潛,《藝文心理學》,台南,大夏出版社,2001年4月再版。
5.周積寅編,《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8月。
6.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75年3月台一版。
7.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上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6月臺一版。
8.黃賓虹,《黃賓虹話語錄》,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初版。
9.潘天壽,《潘天壽談藝錄》,台北,中華文物學會,1997年10月。
10.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三、期刊
1.王樹村,《民間畫訣選輯˙四視》;錄於《美術》第六期,1961年。
2.張秀玲,《嬰戲圖的發展與盛行》,歷史月刊121期,1998年初版。
四、網路資料(線上引用)
1.盧嘉琪,〈宋代的嬰戲圖〉,2013年1月03日,取自:
http://big5.huaxia.com/zhwh/wszs/2009/05/1444011.html
2.劉雄俊,〈水墨畫的回顧與前瞻〉,2013年1月23日,取自:
http://content.edu.tw/vocation/art/ks_hc/school/r1.htm
3.〈水墨畫的名詞解釋〉,2013年2月08日,取自:
http://www1.ntmofa.gov.tw/artnew/nhtml/3/604.htm#page99
4.維基百科全書,〈象徵〉,2013年2月10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8%B1%A1%E5%BE%B5
5.維基百科全書,〈玩具〉,2013年2月12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7%8E%A9%E5%85%B7
6.維基百科全書,〈跳繩〉,2013年2月12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B7%B3%E7%B9%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