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區域家族史研究,以清水蔡泉成家族為研究對象,探討蔡家自1723年遷臺後至日治時期間,蔡泉成家族的遷臺發展、崛起背景與日治時期的肆應與社會經濟活動。
自18世紀末起,牛罵頭街與沙轆街為臺中海線地區主要街市貿易中心。清水海陸交通便利,清領時為彰化縣城通往淡水廳治必經之「官道」,移入的漢人可經由塗葛堀港登陸入墾,加上有湧泉—「埤仔口泉」,提供甘美水源,成為漢人定居落腳與開墾土地的好選擇。泉成號由遷臺第三代蔡光福成立,自19世紀初期,透過土地拓墾與商業經營,逐漸擴大家業,蔡鴻猷中舉使家族晉升士紳地位,奠定家族地方勢力。
邁入日治時期,蔡泉成家族因接待能久親王而頗具知名度。家族成員藉由接受新式教育逐步轉入地方基層工作,並以傳統貸地業為基礎,逐步轉向投資新式產業,如輕便鐵道、信用組合等,特別對於清水帽蓆事業有顯著貢獻。而日治時期,蔡年亨無論在帽蓆事業,或是政治活動中,皆有活躍的表現。
清水向來有「二蔡一楊」的說法,雖蔡泉成家族非三家家勢最強者,但卻有效維持家業並增加能見度,其方法不失為日治時期地方型家族謀求存續的最佳例證。
壹、 中文
一、 蔡泉成家族相關史料
不著撰人,《青陽五房譜》手抄本。
不著編人,《蔡貞節母五十壽言》,清水:蔡年亨,1923。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大正五年丙辰結算報告(牛罵頭)〉,索書號:733.7307 2614 1916。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年亨收昭和拾叁年帝糖領收証〉,索書號:733.7302 2443。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給蔡栢初收回磧地金之信封與借用証(大雅庄)〉,索書號:733.7304 4444 v.1-2。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鬮約書(西勢仔、高美庄、武鹿、鹿藔庄、社口、蔴豆崙、梧棲港、牛罵頭),禮字號〉,1909。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太益成立家水性書—濟陽家譜》,臺灣區族譜微捲1392133號,1983。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微捲,《臺灣古文書》,索書號:733.7303 3822 v.1-3。
郭雙富藏古文書,未刊行。
蔡江澤編,〈清水蔡源順世譜並先世公德事蹟簡志〉,國家圖書館,猶他族譜微捲,MF789.208.8656v546。
蔡振名、蔡堯棟主編,《安平蔡氏家譜》,臺中清水:蔡泉成泉泰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1999。
蔡錫龍重修《蔡氏家譜》,作者未刊行,1961。
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藏蔡年驂手稿文獻。
二、 基本史料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不著撰人,《農業調查書》,國立臺灣圖書館藏,1896年版(明治29年)。
不著撰人,《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叢刊第181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96年。
王仲孚總編纂,《沙鹿鎮誌》,沙鹿鎮公所出版,1994。
王仲孚總編纂,《梧棲鎮誌》,梧棲鎮公所,2005。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吳密察主編,《淡新檔案》,臺北市:臺灣大學圖書館,1995。
吳德功,《戴案紀略》,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7種,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2。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林豪,《東瀛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林獻堂,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0。
洪棄生,《瀛海偕亡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9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郁永和,《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張俊麗,許雪姬等編纂,《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0。
張勝彥總編纂,《臺中縣志(續修)》,臺中豐原:臺中縣政府,2010。
張勝彥總編纂、洪敏麟撰述,《臺中縣志》,臺中縣:臺中縣政府,1989。
陳瑤唐編,《清水鎮志》(增編本),臺中縣:清水鎮公所,1989。
黃琡敬,《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楊英,《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楊基振,黃英哲、許時嘉編譯,《楊基振日記》,新北市:國史館,200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151種,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灣文獻叢刊第276種,南投:臺灣文獻館,1997。
劉良壁,《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院,1960。
蔡青筠,《戴案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0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鄭鵬雲、曾逢辰纂輯,《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三、今人著作
卞鳳奎,《日據時期臺灣籍民在大陸及東南亞活動之研究(1895-1945)》,安徽:黃山書社,2007年。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1983。
余慧賢、張家榮編輯,《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臺中地區古文書選輯》,新北市中和區:臺灣圖書館,2009。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報系,1989。
林玉茹、李毓中,《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第七冊),臺北:國科會,2004。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研院社研所,2001。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4。
洪慶峰總編,《臺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
洪麗完,《臺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臺北:稻鄉,1997。
洪麗完,《臺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洪麗完,《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計文德,《平埔族拍瀑拉族群之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
張宏裕、施金柱主編,《回想清水:牛罵頭老照片專輯2》,1999。
張炎憲、莊永明、李筱峰,《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五冊)》,臺北:自立報系,1990。
張炎憲、曾品滄,《楊雲萍藏臺灣古文書》,臺北:國史館,2003。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黃秀政,《臺中縣海線開發史》,臺中豐原:臺中縣文化中心,2001。
黃晴文總編輯,《牛罵頭老照片專輯》,臺中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
楊玉姿,《清水楊同發號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1988。
溫振華,《大茅埔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
溫振華,《清代東勢地區的土地開墾》,臺北:日知堂,1992。
溫振華,《臺中縣蔗廍研究》,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7。
董倫岳,《梧棲古文書史料專輯》,臺中:梧棲鎮公所,2000。
劉枝萬,《台中彰化史話》,臺北:著者印行,1954。
蔡金蓉編著,《蔡惠如和他的時代》,臺北:臺大,2005。
鄭天凱,《攻臺圖錄》,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戴寶村主編,《臺中港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7。
顏尚文、潘是輝著,《嘉義賴家發展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
四、 論文
(一) 專論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荷蘭統治下位於臺灣中西部的Quataonh村落〉,《臺灣風物》第43卷第4期,1993年12月。
尹章義,〈臺灣←→福建←→京師—「科舉社群」對於臺灣開發以及臺灣與大陸關係之影響〉,《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李文良,〈晚清清賦事業的再考察〉,《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頁387-416。
周明,〈臺灣地方自治的第一聲獅吼—「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實現選舉投票的意義〉,《「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研討會論文集》,(臺灣省諮議會,2006年),頁1-10。
林寶安,〈日據時期臺灣的信用組合與地方社會〉,《臺灣銀行季刊》第44卷第3期,頁81-100。
施添福,〈清代臺灣「番黎不按耕作」的緣由—以竹塹社為例〉,《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69期,1990,頁67-92。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第39卷第2期,1989,頁1-41。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中)〉,《臺灣風物》第40卷第1期,1990,頁37-65。
洪麗完,〈大安大肚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臺灣文獻》第43卷第3期,1992,頁165-260。
洪麗完,〈牛罵頭地域之歷史與族群(1700-1900):以牛罵社為中心〉,《中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市文化局,2000,頁1-51。
洪麗完,〈沙轆社(Salach)史之攷察──以「祭祀公業遷善南北社」為中心〉,《平埔族研究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1994,頁219-300。
洪麗完,〈清代臺灣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臺灣文獻》第41卷第2期,1990,頁63-93。
洪麗完,〈尋找拍瀑拉族(Papora)的後裔〉,《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2期,1992,頁65-71。
徐國章,〈大正九年臺灣地方制度之變革與假自治〉,《第五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文獻館,2008。
翁佳音,〈被遺忘的臺灣原住民—Quata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第42卷第4期,1992,頁145-188。
許雪姬,〈水裡社初探〉,《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0,頁213。
郭伶芬,〈臺灣中部望族的對立與聯合-從戴潮春事件觀察〉,《臺灣人文‧生態研究》,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9-50。
楊玉姿,〈清代牛罵頭地區的開發〉,《高雄文獻》,第24、25期合刊,1986年1月,頁53-102。
楊玉姿,〈清代楊同發號在清水的開發(1760-1890)〉,《高雄師院學報》第14期1986年3月,頁71-89。
溫振華,〈清代大甲溪流域漢人社會的建立〉,《臺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頁115-150。
溫振華,〈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3期,1983年6月,頁253-274。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上升流動的兩個個案〉,《臺灣風物》第30卷第1期,1980年6月,頁1-32。
(二) 學位論文
李宗信,〈崩山八社租業的形成與終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1。
李維修,〈日治時期新竹地區士紳的社會角色變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卓淑娟,〈清代臺灣中部漢番關係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88。
邱瓊瑩,〈世變與家道—臺灣中港陳汝厚家族的發展(1746-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班碩士論文,2007。
洪麗完,〈清代臺中開發之研究(1683-1874)〉,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85。
紀淑芬,〈鰲西吟社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博士論文。
高世賢,〈清代苑裡地區的開發—以漢番聚落消長為中心〉,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陳力航,〈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1895-1945)〉,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立家,〈日治時期臺中地區地方菁英的重塑(1895-1935)〉,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舒坤停,〈清代清水地區發展之研究(1683—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班碩士論文,2007。
楊永彬,〈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190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
葉淑雅,〈清領時期彰化秀水地區的開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班碩士論文,2009。
劉進榮,〈清水紫雲巖與地方發展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蔡佳妏,〈清代梧棲地區的開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1684—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謝銘育,〈清代臺灣中部的市街與商業網絡〉,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曾文亮,〈日治時期臺灣人家族法的殖民近代化與日本化—全新的舊慣〉,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博士論文,2008。
王珊珊,〈近代臺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1887-1935)〉,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9。
五、 口述歷史訪談記錄
(一) 訪談蔡振名先生(蔡錦順次子):
2010年12月2日(訪談地點為臺中市清水區蔡紹仁堂家宅)、2011年1月30日(訪談地點為蔡泉成、泉泰祠堂)、2011年4月5日(田野調查:蔡泉成家族公墓)、2011年6月5日、2011年11月3日、2011年12月18日、2012年4月12日、2012年9月20日(以上五次訪談地點為臺中市清水區蔡紹仁堂家宅)、2013年3月19日(電話訪問)。
(二) 訪談蔡文超先生(蔡錫龍長子):
2011年11月3日(訪談地點為近清水國小,自營的小哈佛補習班)。
(三) 訪談蔡正一先生(蔡年亨之孫):
2011年12月15日、2012年2月2日、2012年6月18日(以上三次訪談地點皆於臺中市河南路二段凡亞藝術中心)、2012年6月28日(訪談地點為蔡太和堂,今清水區清水街4號)。
(四) 訪談蔡月鏡女士(蔡年亨四女):
2012年4月18日(訪談地點為臺中市北屯路蔡女士家宅)。
六、 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898-1944。
臺灣民報社,《臺灣民報》,(臺北:臺灣民報社),1921-1930。
臺灣民報社,《臺灣新民報》,(臺北:臺灣民報社),1930-1945。
臺灣總督府,《臺灣新報》,(臺北:臺灣總督府),1896-1898。
七、 相關網站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taco.ith.sinica.edu.tw
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研究中心:http://www.ntl.edu.tw/mp.asp?mp=5
深化臺灣文化核心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淡新檔案》:http://dtrap.lib.ntu.edu.tw/DTRAP/index.htm
臺中市清水區公所全球資訊網頁:http://www.qingshui.taichung.gov.tw
臺灣堡圖影像檢索系統:http://thcts.ascc.net/htwn_ch.htm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數位化檔案:http://db1n.th.gov.tw/sotokufu/
貳、 日文資料
《商工彙報》第一號,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0年3月。
千草默仙編,《會社銀行商工業者名鑑》,臺北市:圖南協會,1932、1933-1942年版。
山川岩治,《臺湾產業之現勢 完》,臺北:臺灣大觀社,1913年10月。
中西牛郎,《泰東哲學家李公小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8。
太田肥州,《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史》,臺北:臺灣評論社,1940。
住江敬義著,《江瀕軒唱和詩》,東京:出版單位不詳,1902。
佐藤政藏,《臺中州下產業組合要覽》,臺中州:臺中出版協會,1932。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3。
臺中州編纂,《臺中州報(大正十一年)》,出版地不詳,1922。
臺中州勸業課,《臺灣に於ける帽子(臺中州)》,出版地不詳,1933。
臺中州勸業課,《臺灣に於ける帽子(臺中州)》,出版地不詳,1933。
臺南新報社編,《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1907。
臺灣新民報社,《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
臺灣新聞社,《臺灣商工便覽》第一版,出版地不詳,1918。
稻垣其外,《北白川宮(親王 近衛師團長)》(二),臺北:成文出版社,1937。
興南新聞社,《臺灣人士鑑》,湘南堂書局,1943。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