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仕凡
Kao Shih Fan
論文名稱: 清水蔡泉成家族研究(1723-1945)
指導教授: 施志汶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清水牛罵頭家族史蔡泉成地方菁英蔡鴻猷蔡年亨帽蓆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2下載:8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區域家族史研究,以清水蔡泉成家族為研究對象,探討蔡家自1723年遷臺後至日治時期間,蔡泉成家族的遷臺發展、崛起背景與日治時期的肆應與社會經濟活動。
    自18世紀末起,牛罵頭街與沙轆街為臺中海線地區主要街市貿易中心。清水海陸交通便利,清領時為彰化縣城通往淡水廳治必經之「官道」,移入的漢人可經由塗葛堀港登陸入墾,加上有湧泉—「埤仔口泉」,提供甘美水源,成為漢人定居落腳與開墾土地的好選擇。泉成號由遷臺第三代蔡光福成立,自19世紀初期,透過土地拓墾與商業經營,逐漸擴大家業,蔡鴻猷中舉使家族晉升士紳地位,奠定家族地方勢力。
    邁入日治時期,蔡泉成家族因接待能久親王而頗具知名度。家族成員藉由接受新式教育逐步轉入地方基層工作,並以傳統貸地業為基礎,逐步轉向投資新式產業,如輕便鐵道、信用組合等,特別對於清水帽蓆事業有顯著貢獻。而日治時期,蔡年亨無論在帽蓆事業,或是政治活動中,皆有活躍的表現。
    清水向來有「二蔡一楊」的說法,雖蔡泉成家族非三家家勢最強者,但卻有效維持家業並增加能見度,其方法不失為日治時期地方型家族謀求存續的最佳例證。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 14 第二章 清領時期蔡泉成家族的遷臺…………………………… 17 第一節 清水地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發展 …………………… 17 第二節 蔡家的遷臺……………………………………………… 27 第三章 清領時期蔡泉成家族的崛起與發展…………………… 37 第一節 泉成號的崛起 ……………………………………………37 第二節 蔡鴻猷與泉成號的發展 …………………………………48 第四章 日治時期蔡泉成家族的肆應與調適…………………… 59 第一節 乙未割臺下的蔡泉成家族 ………………………………59 第二節 蔡泉成家族的政治適應 …………………………………64 第三節 蔡年亨與日治時期政治運動 ……………………………75 第五章 日治時期蔡泉成家族的社會與經濟活動……………… 87 第一節 蔡泉成家族的人際網絡 …………………………………87 第二節 新時代的經濟事業版圖 …………………………………96 第六章 結論 ………………………………………………………111 附錄一、臺灣家族史研究概況………………………………………115 附錄二、蔡泉成家族世系表…………………………………………121 附錄三、清水蔡泉成家族古文書整理表……………………………123 附錄四、郭雙富藏蔡泉成家族古文書圖錄…………………………147 參考書目 ……………………………………………………………155

    壹、 中文
    一、 蔡泉成家族相關史料
    不著撰人,《青陽五房譜》手抄本。
    不著編人,《蔡貞節母五十壽言》,清水:蔡年亨,1923。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大正五年丙辰結算報告(牛罵頭)〉,索書號:733.7307 2614 1916。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年亨收昭和拾叁年帝糖領收証〉,索書號:733.7302 2443。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給蔡栢初收回磧地金之信封與借用証(大雅庄)〉,索書號:733.7304 4444 v.1-2。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鬮約書(西勢仔、高美庄、武鹿、鹿藔庄、社口、蔴豆崙、梧棲港、牛罵頭),禮字號〉,1909。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太益成立家水性書—濟陽家譜》,臺灣區族譜微捲1392133號,1983。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微捲,《臺灣古文書》,索書號:733.7303 3822 v.1-3。
    郭雙富藏古文書,未刊行。
    蔡江澤編,〈清水蔡源順世譜並先世公德事蹟簡志〉,國家圖書館,猶他族譜微捲,MF789.208.8656v546。
    蔡振名、蔡堯棟主編,《安平蔡氏家譜》,臺中清水:蔡泉成泉泰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1999。
    蔡錫龍重修《蔡氏家譜》,作者未刊行,1961。
    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藏蔡年驂手稿文獻。
    二、 基本史料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不著撰人,《農業調查書》,國立臺灣圖書館藏,1896年版(明治29年)。
    不著撰人,《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叢刊第181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96年。
    王仲孚總編纂,《沙鹿鎮誌》,沙鹿鎮公所出版,1994。
    王仲孚總編纂,《梧棲鎮誌》,梧棲鎮公所,2005。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吳密察主編,《淡新檔案》,臺北市:臺灣大學圖書館,1995。
    吳德功,《戴案紀略》,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7種,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2。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林豪,《東瀛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林獻堂,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0。
    洪棄生,《瀛海偕亡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9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郁永和,《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張俊麗,許雪姬等編纂,《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0。
    張勝彥總編纂,《臺中縣志(續修)》,臺中豐原:臺中縣政府,2010。
    張勝彥總編纂、洪敏麟撰述,《臺中縣志》,臺中縣:臺中縣政府,1989。
    陳瑤唐編,《清水鎮志》(增編本),臺中縣:清水鎮公所,1989。
    黃琡敬,《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楊英,《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楊基振,黃英哲、許時嘉編譯,《楊基振日記》,新北市:國史館,200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151種,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灣文獻叢刊第276種,南投:臺灣文獻館,1997。
    劉良壁,《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院,1960。
    蔡青筠,《戴案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0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鄭鵬雲、曾逢辰纂輯,《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三、今人著作
    卞鳳奎,《日據時期臺灣籍民在大陸及東南亞活動之研究(1895-1945)》,安徽:黃山書社,2007年。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1983。
    余慧賢、張家榮編輯,《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臺中地區古文書選輯》,新北市中和區:臺灣圖書館,2009。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報系,1989。
    林玉茹、李毓中,《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第七冊),臺北:國科會,2004。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研院社研所,2001。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4。
    洪慶峰總編,《臺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
    洪麗完,《臺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臺北:稻鄉,1997。
    洪麗完,《臺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洪麗完,《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計文德,《平埔族拍瀑拉族群之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
    張宏裕、施金柱主編,《回想清水:牛罵頭老照片專輯2》,1999。
    張炎憲、莊永明、李筱峰,《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五冊)》,臺北:自立報系,1990。
    張炎憲、曾品滄,《楊雲萍藏臺灣古文書》,臺北:國史館,2003。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黃秀政,《臺中縣海線開發史》,臺中豐原:臺中縣文化中心,2001。
    黃晴文總編輯,《牛罵頭老照片專輯》,臺中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
    楊玉姿,《清水楊同發號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1988。
    溫振華,《大茅埔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
    溫振華,《清代東勢地區的土地開墾》,臺北:日知堂,1992。
    溫振華,《臺中縣蔗廍研究》,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7。
    董倫岳,《梧棲古文書史料專輯》,臺中:梧棲鎮公所,2000。
    劉枝萬,《台中彰化史話》,臺北:著者印行,1954。
    蔡金蓉編著,《蔡惠如和他的時代》,臺北:臺大,2005。
    鄭天凱,《攻臺圖錄》,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戴寶村主編,《臺中港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7。
    顏尚文、潘是輝著,《嘉義賴家發展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
    四、 論文
    (一) 專論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荷蘭統治下位於臺灣中西部的Quataonh村落〉,《臺灣風物》第43卷第4期,1993年12月。
    尹章義,〈臺灣←→福建←→京師—「科舉社群」對於臺灣開發以及臺灣與大陸關係之影響〉,《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李文良,〈晚清清賦事業的再考察〉,《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頁387-416。
    周明,〈臺灣地方自治的第一聲獅吼—「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實現選舉投票的意義〉,《「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研討會論文集》,(臺灣省諮議會,2006年),頁1-10。
    林寶安,〈日據時期臺灣的信用組合與地方社會〉,《臺灣銀行季刊》第44卷第3期,頁81-100。
    施添福,〈清代臺灣「番黎不按耕作」的緣由—以竹塹社為例〉,《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69期,1990,頁67-92。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第39卷第2期,1989,頁1-41。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中)〉,《臺灣風物》第40卷第1期,1990,頁37-65。
    洪麗完,〈大安大肚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臺灣文獻》第43卷第3期,1992,頁165-260。
    洪麗完,〈牛罵頭地域之歷史與族群(1700-1900):以牛罵社為中心〉,《中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市文化局,2000,頁1-51。
    洪麗完,〈沙轆社(Salach)史之攷察──以「祭祀公業遷善南北社」為中心〉,《平埔族研究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1994,頁219-300。
    洪麗完,〈清代臺灣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臺灣文獻》第41卷第2期,1990,頁63-93。
    洪麗完,〈尋找拍瀑拉族(Papora)的後裔〉,《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2期,1992,頁65-71。
    徐國章,〈大正九年臺灣地方制度之變革與假自治〉,《第五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文獻館,2008。
    翁佳音,〈被遺忘的臺灣原住民—Quata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第42卷第4期,1992,頁145-188。
    許雪姬,〈水裡社初探〉,《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0,頁213。
    郭伶芬,〈臺灣中部望族的對立與聯合-從戴潮春事件觀察〉,《臺灣人文‧生態研究》,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9-50。
    楊玉姿,〈清代牛罵頭地區的開發〉,《高雄文獻》,第24、25期合刊,1986年1月,頁53-102。
    楊玉姿,〈清代楊同發號在清水的開發(1760-1890)〉,《高雄師院學報》第14期1986年3月,頁71-89。
    溫振華,〈清代大甲溪流域漢人社會的建立〉,《臺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頁115-150。
    溫振華,〈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3期,1983年6月,頁253-274。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上升流動的兩個個案〉,《臺灣風物》第30卷第1期,1980年6月,頁1-32。
    (二) 學位論文
    李宗信,〈崩山八社租業的形成與終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1。
    李維修,〈日治時期新竹地區士紳的社會角色變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卓淑娟,〈清代臺灣中部漢番關係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88。
    邱瓊瑩,〈世變與家道—臺灣中港陳汝厚家族的發展(1746-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班碩士論文,2007。
    洪麗完,〈清代臺中開發之研究(1683-1874)〉,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85。
    紀淑芬,〈鰲西吟社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博士論文。
    高世賢,〈清代苑裡地區的開發—以漢番聚落消長為中心〉,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陳力航,〈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1895-1945)〉,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立家,〈日治時期臺中地區地方菁英的重塑(1895-1935)〉,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舒坤停,〈清代清水地區發展之研究(1683—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班碩士論文,2007。
    楊永彬,〈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190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
    葉淑雅,〈清領時期彰化秀水地區的開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班碩士論文,2009。
    劉進榮,〈清水紫雲巖與地方發展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蔡佳妏,〈清代梧棲地區的開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1684—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謝銘育,〈清代臺灣中部的市街與商業網絡〉,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曾文亮,〈日治時期臺灣人家族法的殖民近代化與日本化—全新的舊慣〉,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博士論文,2008。
    王珊珊,〈近代臺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1887-1935)〉,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9。
    五、 口述歷史訪談記錄
    (一) 訪談蔡振名先生(蔡錦順次子):
    2010年12月2日(訪談地點為臺中市清水區蔡紹仁堂家宅)、2011年1月30日(訪談地點為蔡泉成、泉泰祠堂)、2011年4月5日(田野調查:蔡泉成家族公墓)、2011年6月5日、2011年11月3日、2011年12月18日、2012年4月12日、2012年9月20日(以上五次訪談地點為臺中市清水區蔡紹仁堂家宅)、2013年3月19日(電話訪問)。
    (二) 訪談蔡文超先生(蔡錫龍長子):
    2011年11月3日(訪談地點為近清水國小,自營的小哈佛補習班)。
    (三) 訪談蔡正一先生(蔡年亨之孫):
    2011年12月15日、2012年2月2日、2012年6月18日(以上三次訪談地點皆於臺中市河南路二段凡亞藝術中心)、2012年6月28日(訪談地點為蔡太和堂,今清水區清水街4號)。
    (四) 訪談蔡月鏡女士(蔡年亨四女):
    2012年4月18日(訪談地點為臺中市北屯路蔡女士家宅)。
    六、 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898-1944。
    臺灣民報社,《臺灣民報》,(臺北:臺灣民報社),1921-1930。
    臺灣民報社,《臺灣新民報》,(臺北:臺灣民報社),1930-1945。
    臺灣總督府,《臺灣新報》,(臺北:臺灣總督府),1896-1898。
    七、 相關網站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taco.ith.sinica.edu.tw
    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研究中心:http://www.ntl.edu.tw/mp.asp?mp=5
    深化臺灣文化核心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淡新檔案》:http://dtrap.lib.ntu.edu.tw/DTRAP/index.htm
    臺中市清水區公所全球資訊網頁:http://www.qingshui.taichung.gov.tw
    臺灣堡圖影像檢索系統:http://thcts.ascc.net/htwn_ch.htm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數位化檔案:http://db1n.th.gov.tw/sotokufu/

    貳、 日文資料
    《商工彙報》第一號,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0年3月。
    千草默仙編,《會社銀行商工業者名鑑》,臺北市:圖南協會,1932、1933-1942年版。
    山川岩治,《臺湾產業之現勢 完》,臺北:臺灣大觀社,1913年10月。
    中西牛郎,《泰東哲學家李公小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8。
    太田肥州,《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史》,臺北:臺灣評論社,1940。
    住江敬義著,《江瀕軒唱和詩》,東京:出版單位不詳,1902。
    佐藤政藏,《臺中州下產業組合要覽》,臺中州:臺中出版協會,1932。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3。
    臺中州編纂,《臺中州報(大正十一年)》,出版地不詳,1922。
    臺中州勸業課,《臺灣に於ける帽子(臺中州)》,出版地不詳,1933。
    臺中州勸業課,《臺灣に於ける帽子(臺中州)》,出版地不詳,1933。
    臺南新報社編,《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1907。
    臺灣新民報社,《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
    臺灣新聞社,《臺灣商工便覽》第一版,出版地不詳,1918。
    稻垣其外,《北白川宮(親王 近衛師團長)》(二),臺北:成文出版社,1937。
    興南新聞社,《臺灣人士鑑》,湘南堂書局,1943。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