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志賢
論文名稱: 台北市國中生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型態與政治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 廖添富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政治參與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型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1下載:6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台北市國中學生的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型態、家庭政治化與其政治參與態度之間的關聯性,以期對台北市國民中學的公民教育有所裨益。
    本研究以台北市國中一、二、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隨機取樣的方式,抽取8所學校,24個班級,共578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性別、年級、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型態、家庭政治化等因素不同的學生,其政治參與態度的差異,以及這些變項與政治參與態度之間的關聯性,並檢定這些變項對政治參與態度的預測力。
    研究者廣為探討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文獻,建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並參考相關量表,改編成「國中公民教育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進行實徵研究。調查所得資料分別採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各項考驗,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內外控信念方面
    1.男生比女生內控。
    2.一年級的國中生比三年級國中生內控。
    3.多元型家庭溝通型態的學生比保護型家庭溝通型態的學生
    內控。
    4.概念取向的家庭溝通方式與內控信念呈顯著正相關,社會
    取向的家庭溝通方式與內控信念呈顯著負相關。
    5.以「內外控信念」為效標變項時,「概念取向」、「性別」、
    「年級」、「社會取向」等四個變項為有效的預測變項(個別
    決定係數在.01以上者),此四個變項可共同解釋及預測台北
    市國中生內外控信念總變異量的5.6%。
    二、在政治參與態度方面
    1.男、女國中生的政治參與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2.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其政治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三年級
    比一年級積極、正向。
    3.內外控信念與其政治參與態度有顯著的正相關,內控信念
    的學生比外控信念的學生積極、正向。
    4.概念取向的家庭溝通方式與政治參與態度呈顯著正相關,
    社會取向的家庭溝通方式與政治參與態度沒有顯著負相關。
    5.不同家庭溝通型態的國中生,其政治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
    多元型比保護型積極、正向,多元型也比放任型積極、正
    向。
    6.家庭政治化程度與政治參與態度呈顯著正相關,家庭政治
    化程度高的學生比家庭政治化程度低的學生積極、正向。
    7.以「政治參與態度」為效標變項時,「概念取向的家庭溝通
    方式」、「內外控信念」、「家庭政治化程度」、「年級」等四
    個變項為有效的預測變項(個別決定係數在.01以上者),此
    四個變項可共同解釋及預測台北市國中生政治參與態度總
    變異量的10.96%。
    三、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型態與政治參與態度之關係
    本研究發現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型態與政治參與態度
    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連性,家庭溝通型態同時會影響內外控
    信念與政治參與態度,即多元型家庭溝通型態的學生,同時
    呈現內控信念的人格特質與積極、正面的政治參與態度,而
    保護型家庭溝通型態的學生,同時呈現外控信念的人格特質
    與消極、負面的政治參與態度,由此可知家庭溝通型態的重
    要性;研究者根據本實徵性調查研究的結果,推測家庭溝通
    型態會影響子女的內外控信念,而其內外控信念會影響其政
    治參與態度。
    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建議,簡述如下:
    一、利用各種教育的方法,讓國中生的內外控信念傾向於內控
    本研究發現內控信念與政治參與態度呈顯著正相關,因此培養內
    控信念有助於其發展正面、積極的政治參與態度,然而本研究也發現
    國中女生比男生外控,三年級的國中生比一年級外控,所以有必要探
    討影響國中女生、國三學生外控信念的原因,針對這些原因加以改
    善,使其能朝內控信念發展。
    二、父母親應該以多元型的家庭溝通型態來教養子女
    本研究發現如果父母親以多元型的家庭溝通型態來教養子女,則
    有助於培養國中生的內控信念與發展正面、積極的政治參與態度,因
    此建議父母親應該採用多元型的家庭溝通型態來教養子女。
    三、父母親應該以身做則,關心政治,與家人談論政治,適度參
    與政治活動
    本研究發現高家庭政治化的學生,其政治參與態度傾向於正面、
    積極,因此建議父母親應適度關心政治,偶而也能與家人談論政治,
    參與政治活動,營造熱衷政治的家庭氣氛。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問題的性質與背景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政治參與 第二節、家庭溝通型態 第三節、家庭政治化 第四節、內外控信念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研究架構 第二節、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第三節、研究對象 第四節、研究工具 第五節、實施程序 第六節、資料處理 第四章、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台北市國中生的內外控信念 第二節、台北市國中生的家庭溝通型態 第三節、台北市國中生的家庭政治化 第四節、台北市國中生的政治參與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 第二節、建議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志嫻(民88):台北縣雙和地區國中生民主態度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
    王錦雀(民84):台灣地區國中公民科教師的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佩琳(民87):家庭溝通型態與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亞力(民84):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呂亞力譯(民62):政治社會化。憲政思潮,24期,頁25-36。
    李美枝(民80):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文政(民87):兒童民主態度的發展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學報,
    1期,頁66-93。
    吳武典(民66):制握信念與學業成就、自我觀念、社會互動之關
    係及其改變技術。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8
    期,頁7-18。
    吳靜吉(民64):性別差異和內外控取向對語文流暢性之影響。政
    治大學學報,31期,頁131-141。
    吳建國(民70):家庭傳播型態與子女關心公共事務關聯性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誠(民78):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
    林水波(民62):家庭在政治社會化中的角色。思與言,11卷,2
    期,頁12-38。
    柯永河(民80):經得起考驗的家庭。載於李瑞玲譯熱鍋上的螞蟻。
    台北:張老師文化。
    高明珠(民88):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傾向、社會支持
    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文經(民85):加拿大的公民教育。載於張秀雄編各國公民教育。
    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民82):美國公民與政府課程標準的特色。人文與社會學
    科教學通訊,7卷2期,頁46-66。
    苗天蕙(民80):台灣地區大學女生政治定向與行為模式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有義(民63):社會文化環境與內外制握的關係。中華心理學刊,
    16期。頁187-198。
    洪有義(民64):內外在制握與洛氏制握量表簡介。測驗年刊,22
    輯。頁99-103。
    洪泉湖(民87):從政治學論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載於張秀雄
    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董秀蘭(民87):政治教育的抉擇-為什麼?教什麼?八十七年度
    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輯。
    董秀蘭(民86):政治教育的課程內容-高中階段探討。公民訓育
    學報第四輯,頁375-384。
    黃堅厚(民68):國小及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2期,頁8-18。
    黃景裕(民83):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現代公民性及其家庭因素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
    辜淑琴(民75):社會化機構對政治態度形成影響之研究:以台北
    市松山區公民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張秀雄(民88):理想公民資質之探究。八十八年度公民教育學術
    研討會論文輯。
    張秀雄(民88):建構適合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通識教育季刊,
    6卷2期,頁39-63。
    張秀雄、王錦雀(民86):二十一世紀公民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
    以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為例。八十六年度公民教育學術研
    討會。
    張金鑑(民66):動態政治學。台北:七友出版傳播事業。
    張明貴(民87):西洋政治思想史導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張春興(民87):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慧心(民77):家庭傳播型態與青少年政治知識與興趣之關聯性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雪君(民84):國小學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
    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妮秀(民71):高中生傳播行為與政治社會化。國立政治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秋永(民82):政治參與。台北:幼獅。
    許佩玲(民86):專科生依附風格、制握信念、職業興趣、生涯決
    策風格與職業認同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
    士論文。
    許錫珍、蘇建文、邱連煌(民68):兒童制握信念與父母制握信念
    以及社經水準的關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26期,
    頁37-46。
    曾一泓(民65):國中學生的控制信念與父母的控制信念及教養方
    式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俊傑(民84):台灣地區專科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中山
    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棟樑、陳光輝(民87):各國公民教育。台北:水牛出版社。
    楊瑞珠、楊國樞(民65):兒童內外控信念的先決及後果變項。中
    華心理學刊,18期,頁105-120。
    楊葆次(民87):寄養兒童社會行為、社工處遇與安置穩定性、內
    外控信念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
    士論文。
    袁頌西(民58):政治社會化:政治學中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思與
    言,7卷,4期,頁19-29。
    袁頌西(民63):我國家庭政治化與少年政治功效意識之研究
    (上)(下)。思與言,11卷5期6期,頁1-12,頁22-29。
    胡裕芳(民84):家庭傳播型態與青少年政治社會化關聯性之研究:
    以北市高中生為例。私立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學
    系學士論文。
    彭瀧森(民74):國中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板橋地區國三學生公
    民教育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
    士論文。
    彭芸(民75):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彭如婉(民86):從當代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
    彭懷恩(民86):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陳秋燕(民83):北高兩市國中生政治認知與政治態度。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
    陳義彥(民66):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俊宏(民84):理解當代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論爭:以公民資
    格為焦點。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義彥、黃麗秋(民81):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
    事業。
    段盛華(民77):台灣地區五專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蔡玉瑟(民84):國小資優生的認知形式、內外控信念與
    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3
    期,頁81-112。
    賴親縝(民85):家庭傳播型態與大學生政治參與態度關聯性之研
    究。私立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學系學士論文。
    賴靜瑩(民88):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
    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宏文(民82):政治社會化媒體對政治態度與行為影響:台灣地區
    大學生的個案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自薔(民84):北市高中職學生道德判斷自我強度與內外控信念之
    差異及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
    所碩士論文。
    蘇秋楓(民76):政治資訊的導航功能對大專學生政治參與的影響:
    以香港九七政治過渡為例。香港私立珠海大學新聞研究所
    碩士論文。
    蔡璧煌(民83):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台北:師大書苑。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民88):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
    觀。公民訓育學報8,1~14。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民87):「議題中心教學」對國中學生「公
    民參與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
    報告。
    國立編譯館(民88):選舉與政治參與。國中公民與道德課本,第二
    冊第四課。頁22-27。
    襲充文、李美枝(民71):內外控、現代性與政治態度的關係。教育
    與心理研究,5期,頁32-55。
    二、英文部分
    Abramowitz,S. I.(1973).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and social-
    politicalactivism.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0(1),196-201.
    Al-Jibouri, O. M.(1985).Social status, personal control and
    politicalparticipation among aspiring leaders : Male-
    Female comparisons. (doctor dissertation,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8610348.
    Blanchard, E. B., & Scarboro, M. E. (1972).Locus of control,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voting behavior in a college-age
    population.Psychological Reports,30,529-530.
    Boggs, L. D.(1991). Adult civic education.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Barkan, S. E.(1998). Race, Issue engagemen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vidence from the 1987 general social
    survey. Race &Society, 1(1),63-76.
    Baik, J. M.(1994).The effects of eniveronmental and personal
    factorson the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Korean
    students. (doctor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Georgia.)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9520811.
    Cathie, H., & Nick, C. (1998). Children as Citizens :Education
    forPaticipation. Jession Kingsley Publishers Ltd.
    Crandall, V.C., KatKovsky, W. & Crandall, V.J.(1962).
    Children’s belief in their own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in intellectual academic achievement situation.
    Child Development,36,91-109.
    Coetzee, T.A.(1981).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Pretori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South Africa. University Of Pretoria.
    Curran, M.A.(1998).In search of a family policy:Family structure
    ,children’s well-being and the effects of public policy.
    (doctor dissertation,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 9918702.
    Dalhouse, M.(1995).Parent-child political value congruency.
    (docto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algary ,Canada.)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 MM03137.
    Dolan, K.A.(1991).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family:An
    examination of alternative structures(family structure,
    socialization). (docto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Digital dissertations,AAT 9133056.
    Dougherty, D.(1988).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
    Effects on political efficacy, personal efficacy, and
    self- esteem. (doctor dissertation, Boston University.)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 8722579.
    http://civnet.org/resoures/teach/lessplan/level12b.htm.
    Furnham ,A., & Steele ,H. (1993).Measuring locus of control :A
    critique of general,children’s, health- and work-
    related locus of control questionnaire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84, 443-479.
    Garcia, C., & Hanna, L. (1975). Differences between blacks and
    whites expectations of control by chance and powerful
    others. Psychological Reports, 37,563-566.
    Gorb, A., Flammer, A., & Wearing, A. J.(1995) Adolescents’
    perceived control : domain specificity , expectations ,
    andappraisal.Journal of Adolescence ,18,403-425.
    Goodnick, A. T.(1974). Locus of control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 comparison of
    unidimensional and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es.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1),54-58.
    Glennie, E. J.(1997). Social capital and individual
    resources : Theeffects of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on
    socio-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men and femen. (doctor
    dissertation, Duke University.)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 9814514.
    Gresens, L. A.(1998).A study of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o young voters
    inLouisiana. (doctor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Mississippi.)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 9916029.
    Hayes, A. M.(1985).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politic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doctor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 8512422.
    John, J.C., David G. & Mei-Hui-Liu(2000). Citizenship:The
    Democratic Imagination in a Global / Local Context.
    Social Education, 64(1) ,48-53.
    Kwak, J. S.(1997).Schema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Contextual
    variations and effects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docto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 9728528.
    Kim, J.(1997).On the interactions of news media ,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pinion formation , and participation :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the public sphere.
    (docto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 9800881.
    Louise, E. S., & Charles, Y. N. (1971).Powerlessness ,social-
    politicalaction,social--political view: their
    interrel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7(4),137-157.
    Lefcourt, H.M.(1981).Research with the locus of control
    construct.New York:Academic Press.
    Levenson, H., & Miller, J.(1976).Multidimensional locus of
    control in sociopolitical activists of conservation and
    liberal ideolog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3(2),199-208.
    Laplant, J.T.(1998).Political learning in adolescence:a survey
    of p oliticalawareness and attitudes o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heartland.
    (doctor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9828785.
    Mirels, H.(1970).Dimensions of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34,226-228
    Nowicki, S., & Strickland, B.R.(1973) A locus of control scale
    forchildren.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0(1),148-154.
    Newmann, M. F. et al.(1977).Educating the democratic and mind.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hares, E.J.(1976).Locus of control in personality. New
    Jersey :General learning press.
    Prerost, F. J.(1993). Locus of control as a factor in the
    appreciation of election year political cartoons.
    Psychological Reports,72,217-218.
    Rotter, J. B. (1990).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a case history of a variable.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4),489-493.
    Skinner,Q.(1992)On Justic,the Common Good and the Priority of
    Liberty.In Chantal Mouffe ed.:Dimensions of Radical
    Decomoracy:Pluralism ,Citizenship,Community,
    211~224.London:verso.
    Strickland, B.R.(1965).The prediction of social action from a
    dimension of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66,351-376.
    Sanger, S. P., & Alker, H. A. (1972).Dimensions of internal-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8(4),115-129.
    Silvern, L. E.(1973).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vs. counter-
    culture attitud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l-external scale and political posi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43,58-73.
    Smith, E. S.(1999).The making of citizens : Social capital and
    the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youth.(doctor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Digital
    dissertations,AAT 9937893.
    Thomas, L. E.(1969).The I-E scale, ideological bia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8,273-
    286.
    Tobacy, J. J.(1991) Changes in locus of control beliefs in
    polishuniversity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democratizatio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2
    (2),217-222.
    Taylor, C.(1985).Cross-Purpose:The Liberal-Communitarian Debate.
    In Nancyl L. Rosenblum ed:Liberalism and the Moral Life,
    159-182.Cambridge:Harvard Univerality Press.
    Tymofile, D.J.(1990).Farm-nofarm backgrounds 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s in the canadian case.
    (doctor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ian. )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 NN61109.
    Wollman, N., & Souder, R. (1990)Believed efficacy and political
    activity : a test of the specificity hypothesi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31(4),557-566.
    Zuckerman, M.(1973). Apolitical dimension in the I-E scale : a
    briefnote.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84,227-22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