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伯宇 |
---|---|
論文名稱: |
莊子形上智慧的現代詮釋與省察——一項從語言、身體、他者來展開底存在進路的試探 |
指導教授: |
袁保新
Yuan, Pao-Hsin 莊耀郎 Zhuang, Yao-La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3 |
中文關鍵詞: | 莊子 、存在進路 、萬物一體 、形上學 、齊物論 、當代新儒家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8 下載:6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主題為「莊子形上學」,要在從現代學術意義下的形上學問題,釋放此一經典義理與時俱進的新義。
形上學之於人生(形上問題的提問者、致思者)的意義就是一套「知變安變」之學。從學問方法來看,形上學可分為「思辨觀解的進路」與「實踐存在的進路」(存在進路)等兩種形態。思辨觀解進路的形上學,提問者將自身從存在界中抽離,自居旁觀者的立場,對存有物進行理解與說明;而存在進路的形上學,提問者始終篤於在世情境,在與存有物遇合時的萬物一體感中領會存有。
本文選擇從實踐存在進路釋放莊子的形上義理內涵,理由有二:一、「存在進路」始終正視提問者自身的在世情境,以共在的「參與者」身分,在知變安變中探索形上奧義,能篤守傳統儒道哲學「天人之學」的架構,從根本取消了「思辨觀解進路」中因主、客絕對二分的預設,所帶來的價值與存有的矛盾。二、「存在進路」的形上學或存有學,在當下哲學界早已是不容忽視的派別發展,不論是歐陸哲學界中海德格的存有學及伽達瑪的哲學詮釋學,還是現代中國哲學研究裡以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三位先生為代表的「當代新儒家」學派,都不斷試著從人生存在境域的意義結構,透出任何對形上學問題的見解或智慧。要之,從存在進路去研究莊子,不但能正視傳統「天人合一」的義理規格,避免將經典文本陷入存有與價值的詮釋內部矛盾;更能將莊子義理在應對當代學術問題的脈絡上,釋放與時俱進的新義。
任何一位研究者,都是一位已經棲身在社會中、文化中的人;他對這個世界的任何理解或識見,都無所逃地透顯著所處時代的消息。研究者即便逕以自家生命、閱讀、講習等「使用上手」的名言概念,去揭示古代經典的意義,都不可能不融入研究者所屬的時代精神。因此,任何的傳統經典研究,都註定展開為一種現代詮釋。在學術研究中,我們無所逃地、或多或少地、或純或雜地、或深或淺地受到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影響;本文既屬後繼的學術研究,便盡力讓這樣的影響,提到理論自覺的層面,冀以在追慕、蹤跡前輩們的研究成果時,能更明確地在知識建構上致力於積極的傳承。因此,本文將回顧、整理、詮釋當代新儒家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三位先生的莊子形上學詮釋,並從各家理論架構的比較討論中,選擇、取捨出「存在進路」的具體理論形態,在莊子詮釋方面可以進一步接續發展的方向;並據此參酌當代哲學對傳統形上學的反省,剋就意義、語言與存有的聯繫關係,以《莊子‧齊物論》要義詮釋為基地,重啟莊子形上學之探究。
一、莊子義理原典及傳統傳注
﹝明﹞焦竑:《莊子翼》(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8年6月三版)。
﹝清﹞王夫之:《莊子解》(香港:中華書局,1976年3月)。
﹝清﹞郭慶藩 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11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7月)。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8年6月景印三版)。
張默生:《莊子新釋》(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1月)。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錢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2003年11月修正版)。
錢基博:《讀莊子天下篇疏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9月)。
二、其他義理典籍及傳統傳注
﹝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王韓注》(台北:新興書局,民國82年6月版,影印:校相臺岳氏本)
﹝魏﹞王弼:《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5年3月)
﹝漢﹞鄭玄:《禮記鄭注》(台北:新興書局,民國78年8月版,影印:校 相臺岳氏本)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8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11月)
﹝宋﹞黎靖德 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明﹞王守仁 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 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6年4月)
﹝清﹞黃宗羲 撰,清‧全祖望 補,清‧王梓材、馮雲濠、何紹基 校:《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民國80年9月五版)
三、近人中國思想義理論著
(一)當代新儒家牟、徐、唐三先生著作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8月再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8月修訂八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7年5月臺初版)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3月初版)。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4年8月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初版)。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4年7月初版)。
牟宗三 著,羅義俊 編:《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牟宗三:《人文講習錄》(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5年2月)。
牟宗三 主講,盧雪崑 錄音整理:《四因說演講錄》(台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3月)。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台北:聯經書局,2003年5月)。
牟宗三 主講,盧雪崑 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一)~(十五)〉,收於:《鵝湖月刊》27卷7期~28卷8期(民國91年1月~92年2月)。
牟宗三 主講,盧雪崑 記錄:〈老子《道德經》講演錄(一)~(十)〉,收於:《鵝湖月刊》28卷10期~29卷7期(民國92年4月~93年1月)。
牟宗三 講述,陶國璋 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月初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55年2月初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59年10月)。
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3年11月)。
唐君毅 撰:《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2000年10月臺二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全集校定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全集校定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弍》(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全集校定版)。
(二)其他港臺地區中國義理思想論著
王仁鈞:〈莊子「且」字用法探究〉,收於:《淡江學報》,19期(民國71年5月),頁165-184。
王仁鈞:〈莊子逍遙遊篇結構之再探討〉,收於:《淡江大學中文學報》,1期(民國81年3月),頁12-36。
王仁鈞:〈道與樂的糾結及澄清——析解莊子天運篇黃帝論樂章〉,收於:《淡江大學中文學報》,2期(民國82年12月),頁9-29。
王仁鈞:〈齊物論篇章結構蠡測〉,收於:《淡江大學中文學報》,4期(民國86年12月),頁1-23。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 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 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王邦雄:《老子道——老子三書之一》(台北:漢藝色研出版社,1991年)。
王邦雄:《生死道——老子三書之二》(台北:漢藝色研出版社,1991年)。
王邦雄:《人間道——老子三書之三》(台北:漢藝色研出版社,1991年)。
王邦雄:《莊子道》(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4 年)。
王邦雄:《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莊子的形上思想及其生命理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1999年。)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10年)。
沈清松:〈莊子的語言哲學初考〉,收於:《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頁96-111。
何澤恆:〈老子首章舊義新解〉,收於:《台大中文學報》,10期(民國87年5月),頁81-114。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10月)。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2月二版)。
胡道靜 主編:《十家論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書局,80年9月初版)。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10月)。
袁保新:〈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七卷二期(民國86年6月)頁145-159。
袁保新:〈齊物論研究——莊子形上思惟的進路與形態〉,收於:《鵝湖》第三十一期(民國67年1月)。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3月)。
莊耀郎:〈魏晉玄學的有無論〉,收於:《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民國91年12月),頁239-284。
莊耀郎:〈魏晉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收於:《中國學術年刊》,23期(民國91年),頁187-210。
莊耀郎:〈王弼道論的義涵〉,收於:《第三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魏晉南北朝》。
莊耀郎:〈論牟宗三先生對道家的定位〉,收於:《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七期 秋季號(民國93年9月)頁59-79。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對莊子思想之詮釋〉,收於:《淡江人文社會學刊》,6期(民國89年11月),頁29-59。
郎擎霄 撰:《莊子學案》(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
張起鈞:《智慧的老子》(台北:東大圖書,1976年3月)。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民國86年11月)
陳鼓應 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月)。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3月)。
陳新雄、于大成 主編:《莊子論文集》(台北:木鐸出版社,1976年5月)。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中國義理學之思維與實踐》,(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92)
曾昭旭:《良心教與人文教——論儒學的宗教面向》(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
曾昭旭:《存在感與歷史感——論儒學的實踐面向》(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
曾昭旭:《儒學傳統與現代生活——論儒學的文化面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8月)。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台北:東大圖書,1977年7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6年11月增訂四版)
勞思光:〈對中國哲學研究之省思——困境與出路〉,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卷第2期(民國98年8月),頁193-202。
劉笑敢:〈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7卷第2期(民國86年6月),頁1-41。
蔡仁厚 撰:《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2月)。
錢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圖書,1991年12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二)》(台北:蘭臺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
錢穆:《晚學盲言(上)》(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民國90年4月)
(三)其他大陸地區中國義理思想論著
王慶節:《解釋學、海德格爾與儒道今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王樹人、李明珠:《感悟莊子『象思維』視野下的《莊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王博:《無奈與逍遙——莊子的心靈世界》(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4月)。
﹝美﹞安樂哲、﹝美﹞郝大維 著,何金俐 譯:《道不遠人——比較哲學視域中的《老子》》(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12月)。
那薇:《道家與海德格爾相互詮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
那薇:《天籟之音 源自何方——莊子的無心之言與海德格爾的不可說之說》(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4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9月初版)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道‧言‧自由與美》(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月)。
張世英:《天人之際——中國哲學的困惑與選擇》(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
張世英:《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二版)。
張世英:《新哲學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二版)。
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9月)。
張汝倫:《中國哲學十五章》(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8月)。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馮友蘭 著:《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台北 :藍燈文化事業,民國80年12月初版)。
馮友蘭 著:《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台北 :藍燈文化事業,民國80年12月初版)。
馮友蘭 著:《三松堂全集‧第11卷》(鄭州 :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二版)。
馮友蘭 著:《三松堂全集‧第12卷》(鄭州 :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二版)。
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鄭開:《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
劉笑敢 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2輯 注釋,詮釋,還是創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韓林合:《虛己以遊世《莊子》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鐘華:《從逍遙遊到林中路——海德格爾與莊子師學思想比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四)學位論文
周雅清:《莊子哲學詮釋的轉折──從先秦到隋唐階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周翊雯:《從《莊子》到《莊子注》的身體觀研究——以「身體工夫」為研究核心》(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09年)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許雅芳:《莊子生死哲學對生死教育意義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許明珠:《莊子倫理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陳靜美:《莊子「氣」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趙敏芝:《《莊子》命論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劉原池:《《莊子》語言思維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蕭裕民:《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聶雅婷:《從「默觀」看東西文化交流與對話──十字若望與莊子的對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四、西方哲學論著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著,苗力田 譯:《形而上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德﹞伊曼努爾‧康德 著,苗力田 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德﹞海德格爾 著,孫周興 譯:《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
﹝德﹞海德格爾 著,陳映佳、王慶節 合譯:《存在與時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4月)。
﹝德﹞海德格爾 著,孫周興 譯:《路標》(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
﹝德﹞加達默爾 著,洪漢鼎 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7月)。
﹝德﹞加達默爾 著,洪漢鼎 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下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7月)。
﹝美﹞J.M.Bochenski 著,王弘五 譯:《哲學講話》(台北:鵝湖出版社,民國66年5月初版)。
﹝美﹞梯利 著,伍德 增補:《西方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
﹝美﹞羅伯特‧所羅門 著,張卜天 譯:《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殷鼎:《理解的命運》(台北:東大圖書,1994年12月)。
曾仰如 編著:《形上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