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逸祈
論文名稱: 劍川石鐘山石鐘寺區石窟研究
指導教授: 李玉珉
Lee, Yu-Min
白適銘
Pai, Shih-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佛教藝術大理國劍川石鐘山石鐘寺區石窟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4下載:4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雲南地區的佛教藝術作品帶有濃厚的中原風格,且還有東南亞風格或者藏傳風格等的元素,因此研究雲南的佛教藝術作品可幫助我們認識雲南的區域文化特色。加上,雲南於唐宋時期留下的史籍資料相當稀少,但是佛教藝術作品卻相當豐富,尤其在劍川石寶山鐘山支脈上還有一處相對集中的石窟群,這處石窟群可分為三區,其中石鐘寺區八座石窟的造像內容特別豐富且開鑿時間相近,但有關這處石窟的研究目前卻未有完整的資料可供參考,因此本論文是以劍川石鐘山石鐘寺區石窟為題,從石窟造像的角度來探討雲南地區的佛教藝術內涵以及其中的區域文化特色。

    緒論…………………………………………………………………0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9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問題檢討 ……………………………………0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4 第一章 劍川石窟石鐘寺區石窟概述 ………………………………15 引言 ………………………………………………………………15 第一節 石鐘寺區石窟概況 ………………………………………17 第二節 石鐘寺區石窟年代 ………………………………………26 第三節 小結 ………………………………………………………30 第二章 劍川石窟石鐘寺區石窟圖像考釋 …………………………31 引言 ………………………………………………………………31 第一節 石鐘寺區石窟各窟圖像考釋 ……………………………31 第二節 小結 ………………………………………………………50 第三章 劍川石窟石鐘寺區石窟造像風格特色 ……………………52 引言…………………………………………………………………52 第一節 石鐘寺區石窟各窟造像風格特色 ………………………52 第二節 石鐘寺區石窟造像的整體風格特色 ……………………57 第三節 小結 ………………………………………………………62 第四章 大理國的歷史背景 …………………………………………64 引言…………………………………………………………………64 第一節 大理國的政治概況 ………………………………………64 第二節 大理國的佛教信仰概況 …………………………………71 第三節 小結 ………………………………………………………76 結論……………………………………………………………………77 附錄……………………………………………………………………80 附表……………………………………………………………………86 參考書目………………………………………………………………90 圖版……………………………………………………………………96

    一、 中文
    (一) 古代文獻
    (唐)樊綽,《蠻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唐)樊綽,向達原校,木芹補注,《雲南志補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藝文出版社,1982年。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88年。
    (元)李京,《雲南志略》,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元)脫脫,《宋史》,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67年。
    (元)郭松年,《大理行記》,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明)楊慎,《滇載記》,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清)倪蛻,《滇雲歷年傳》,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清)胡蔚,《增訂南詔野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清)釋圓鼎,《滇釋紀》,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二) 今人專著
    大理白族自治州王陵調查課組編,《二十世紀大理考古文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大理白族自治州王陵調查課組編,《古籍中的大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年。
    王文昭,《雲南金石志》,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王明達,《石刻劍川》,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
    尤中校注,《僰古通紀淺述校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第2卷》,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汪寧生,《雲南考古》,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李東紅,《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教派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李霖燦,《南詔大理國新資料的綜合研究》,台北:故宮博物館,1982年。
    李昆聲,《雲南藝術史》,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偉卿,《雲南民族美術史》,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
    何劍平,《中國中古維摩詰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金申,《佛教美術叢考續編》,北京:華齡出版社,2010年。
    林保堯,《佛教美術講座》,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年。
    林超民等編,《雲南稀見方志文獻》,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林超民、楊政業、趙寅松主編,《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侯沖,《雲南與巴蜀佛教研究論稿》,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段玉明,《大理國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茹遂初主編,《大足石窟》,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1年。
    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出版,1999年。
    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孫曉崗,《文殊菩薩圖像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
    梁公卿總主編、胡文和主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八輯:西南石窟文獻》,蘭州:蘭州大學,2003年。
    陳兆復,《劍川石窟》,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郭相穎主編、童登金編,《大足石刻雕塑全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
    童登金主編,《大足石刻研究文集(第四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
    雲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南詔大理文物》,雲南:文物出版社,1992年。
    雲南省劍川縣文化體育局編,《南天瑰寶—劍川石鐘山石窟》,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
    雲南省博物館編,《佛國遺珍:南詔大理國的佛陀世界》,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詔史研究學會,《南詔史論叢》,大理市: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詔史研究學會,1986年。
    楊世鈺、趙寅松主編,《大理叢書‧大藏經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楊世鈺、趙寅松主編,《大理叢書‧方志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楊世鈺、趙寅松主編,《大理叢書‧考古文物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楊延福,《劍川石寶山考釋》,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楊延福,《南詔大理白族史論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楊郁生,《白族美術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
    張永康,《大理佛》,台北:典藏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張錫祿,《大理白族佛教密宗》,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張樹芳主編,《大理叢書‧金石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歐陽春,《劍川石窟》,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
    趙寅松主編,《白族文化研究‧2002》,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劍川縣文化局編,《石寶山》,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
    劍川縣文化局編,《文獻名邦:劍川歷代書畫選》,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
    藍吉富等著,《雲南大理佛教論文集》,台北縣三重:佛光書局,1991年。
    劉長久,《中國西南石窟藝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三) 學位論文
    朱正卿,《雲南劍川石窟寺造像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傅云仙,《阿嵯耶觀音象之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博士論文,2005年。
    樸城軍,《南詔大理國觀音造像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08年。

    (四) 期刊雜誌
    王立政,〈劍川石鐘寺第一窟考略〉,《文物》,1983年6期,頁34-36。
    方瑞武,〈劍川八窟〉,《文物參考資料》,1950年12期,頁24-25。
    田懷清,〈劍川石鐘山第七號窟王者像新釋〉,《雲南文物》,1987年6期,頁106-108。
    田懷清,〈劍川石窟中的南詔王者造像〉,《雲南民族大學學報》,1987年3期,頁39-40。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雲南大學歷史系劍川石窟考古研究課題組,〈劍川石窟:一九九九年考古調查報告〉,《文物》,2000年7期,頁71-84。
    朱正卿,〈帝王與本主---雲南劍川石窟寺南詔王石刻造像〉,《歷史月刊》,2009年 2期,頁130-134。
    朱悅梅,〈大黑天造像初探---兼論大理、西藏、敦煌等地大黑天造像之關係〉,《敦煌研究》,2001年4期,頁75-82。
    李東紅,〈大理地區男性觀音造像的演變〉,《思想戰線》,1992年6期,頁58-63。
    李東紅,〈劍川石窟與白族的信仰民俗〉,《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3期,頁137-144。
    李家瑞,〈用文物補正南詔及大理國的紀年〉,《歷史研究》,1958年7期,頁55-74。
    李玉珉,〈張勝溫〈梵像卷〉之觀音研究〉,《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1987年2期,頁227-264。
    李玉珉,〈南詔大理大黑天圖像研究〉,《故宮學術季刊》,13卷2期 (1995),頁21-40。
    李玉珉,〈利貞皇帝禮佛圖〉,《故宮文物月刊》,2005年1期,頁50-57。
    李玉珉,〈大理國史新証---從石鐘山石窟與梵像卷談起〉,《民族學報》,2008年6期,頁35-56。
    李玉珉,〈阿嵯耶觀音菩薩考〉,《故宮學術季刊》,27卷1期 (2009),頁1-72。
    李霖燦,〈大理國梵像卷和雲南劍川石刻---故宮讀畫劄記之三〉,《大陸雜誌》,1960年7期,頁34-39。
    宋伯胤,〈記劍川石窟〉,《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 4期,頁46-54。
    林超民,〈大理高氏考略〉,《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3期,頁53-58。
    侯沖,〈劍川石鐘山石窟及其造像特色〉,《民族學通報》,2001年。
    杭侃,〈大理國大日如來鎏金銅佛像〉,《文物》,1999年7期,頁61-63。
    吳進生,〈西南古絲路上的石鐘山佛窟〉,《普門學報》,2002年7期,頁353-364。
    吳棠,〈白族信仰中的觀音形象〉,《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3期,頁63-66。
    夏泉生,〈雲南石鐘山的石窟建築〉,《建築學報》,1985年 2期,頁70-71。
    陳兆復,〈劍川石窟---古代白族人民杰出的藝術創造〉,《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78年4期,頁40-48。
    梁曉強,〈劍川石窟年代新論〉,《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9期,頁12-17。
    黃如英,〈石鐘山石窟〉,《文物》,1981年8期,頁80-84。
    傅光宇,〈大黑天神神話在大理地區的演變〉,《思想戰線》,1995年5期,頁54-58。
    楊延福,〈讀“記劍川石窟”後〉,《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4期,頁32-33。
    楊均,〈獨樹一幟的石窟雕刻藝術---石寶山石窟中的南詔王造像〉,《民族藝術研究》,1998年3期,頁31-35。
    楊政業,〈從洱海地區的觀音信仰看外域文化的影響〉,《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年6期,頁78-85。
    楊曉東,〈南詔圖傳述考〉,《美術研究》,1989年1期,頁58-63。
    張錫祿,〈密宗傳入雲南大理的時間及路線考〉,《大理師專學報》,1997年3期,頁55-59。
    歐陽春,〈劍川石鐘山石窟---白族文化寶庫〉,《藝術家》,1991年3期,頁186-194。
    趙櫓,〈藏傳佛教與劍川石鐘山石窟〉,《西藏研究》,1994年5期,頁83-90。
    劉長久,〈雲南劍川石鐘山石窟內容總錄〉,《敦煌研究》,1995年1期,頁95-110。
    劉達成,〈劍川石窟〉,《雲南師範大學學報》,1980年4期,頁48-49。

    二、 外文
    (一) 英文
    Martin.,Lerner, Steven.,Kossak, Samuel,Eilenberg, The lotus transcendent:Indian and Asian art from the Samuel Eilenberg collection, New York: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1
    Nandana,Chutiwongs ,The iconography of Avalokitesvara in Mainland South East Asia, New Delhi:Aryan Books International, 2002

    (二) 日文
    鎌田茂雄,〈劍川石窟の思想史的意義〉,《松岡文庫研究年報》,1992年3期,頁75-101。

    三、網站資料
    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數位圖書館既博物館: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