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遲筠
Chih, Yun
論文名稱: 王闓運的女子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
A Study of Wang Kai-Yun’s Women’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Practice
指導教授: 周愚文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9
中文關鍵詞: 王闓運女子教育家庭教育教育思想
英文關鍵詞: Wang Kai-yun, Women's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Educational Though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ED.013.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6下載:5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傳統女子教育向來遵循「男尊女卑」、「男女有別」、「男主外、女主內」三項基本原則,並以家庭教育作為主要的教育形式。晚清時期,隨著西方思潮的傳入,女性地位開始受到重視,諸如反纏足、反貞節觀、婚姻自主、知識教育等議題不斷衝擊傳統思想。而湖南名士王闓運,身為晚清保守知識份子之一,對女子教育卻抱持相對開放與支持的態度,在這段新舊衝突與磨合的過程中,透過妻妾互動與教育自己的十個女兒,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女子教育與新式女子教育的道路。其女子教育思想與實踐,不僅結合周代禮制、童蒙教育、書院教育的方式,更將眼光投向先秦禮教與婦道,並結合自身的學習與教育經驗,既不像傳統女子教育般受限於三從四德,亦不像新式女子教育般教授西學知識。王闓運的女子教育思想與實踐,雖非當時女子教育發展的主流,但他在女子教育上所做的各種努力與嘗試,仍可提供當時女子教育的參考與借鑑,在晚清女子教育發展與家庭教育變革中,自有其獨特之處。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women’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Wang Kai-Yun, a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in the Late Qing. Chinese traditional women's education has always followed th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equality of male and female, separation of men and women, and male for public area and female for domestic one. Family education was always the basic type of women’s education. Howev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en Western thoughts were introduced, the status of Chinese women was gradually valued. Issues such as anti-foot-binding, anti-chastity, free marriage, and knowledge education continually impacted traditional thinking. As a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Wang Kai-yun held a relatively open and supportive attitude toward women's education.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his wife and concubines, and teaching his ten daughters, he took a way for women's education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ones. He combined not only the forms of ancient etiquette,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academy education, but also the ethics for women in pre-Qin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of learning and education. His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women’s education were neither limited on traditional women's virtues, nor followed the new type of women's education to learn Western knowledge. Although his way was not the mainstream of women's education, his ideas and efforts for women’s education were still worth to be a reference for the women’s education at that time.

    誌謝詞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次 v 表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步驟與史料 5 第四節 文獻回顧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1 第二章 時代背景概述 13 第一節 晚清變局 13 第二節 女子教育的發展與變革 20 第三章 王闓運的生平與教育事業 51 第一節 生平概述 51 第二節 著書立說 84 第三節 教育事業 91 第四節 書院教育經驗與女子教育 113 第四章 王闓運的女子教育主張與實踐 117 第一節 四德教育 118 第二節 經史文學教育 137 第三節 教育方法 167 第四節 綜合評析 179 第五章 王闓運教子與教女的異同 187 第一節 教育四子 187 第二節 教育十女 210 第三節 綜合比較 221 第六章 結論 22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25 第二節 啟示與後續研究建議 229 參考文獻 231

    壹、史料
    一、檔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摺,文教類第二號。
    二、清末期刊報紙
    丁初我,〈說女魔〉,載於《女子世界》,第2期,1904年2月。
    丁初我,〈女學生亦能軍操歟〉,載於《女子世界》,第13期,1905年。
    《上海女子中西醫學院簡章》,載於《警鐘日報》,1905年1月24日。
    《上海速成女工師範傳習所簡章》,載於《警鐘日報》,1904年11月24日。
    〈上海創設中國女學堂記〉,載於《萬國公報》,第125卷,1899年6月。
    《女子蠶業學堂章程》,載於《女子世界》,第2年第6期,1907年7月。
    〈書林樂知先生西學課程後〉,載於《申報》,1881年12月24日。
    張肩仁,〈急救甲辰年女子之方法〉,載於《女子世界》,第6期,1904年6月。
    葉浩吾,〈愛國女學校倫理教習葉浩吾君講義〉,載於《警鐘日報》,1904年4月21日。
    劉瑞莪,〈記女學體操〉,載於《女子世界》,第7期,1904年7月。
    三、專書、文章
    丁鳳麟、王欣之編,《薛福成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王代功述(清)、王雲五主編,《清王湘綺先生闓運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王祖源(清),〈尊經書院初集序〉,收入趙喜所、薛正興編,《中國歷代書院志》,第十六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王逸(漢),《楚辭章句補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05。
    王闓運(清),〈釋賁〉,《尊經書院初集》,收入趙喜所、薛正興編,《中國歷代書院志》,第十六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王闓運撰(清)、王簡編,《湘綺樓說詩》,臺北:廣文書局,1978。
    王闓運撰(清)、馬積高主編,《湘綺樓詩文集》,全五冊,長沙:岳麓書社,1996。
    王闓運撰(清)、馬積高主編、吳容甫點校,《湘綺樓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97。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
    司馬遷(漢),《史記》,瀋陽:遼寧電子圖書有限責任公司,2008。
    皮錫瑞(清),《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
    阮元校勘(清),《十三經注疏‧禮記》,京都:中文出版社,1971。
    朱有瓛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朱壽朋編(清),《光緒朝東華錄》,臺北:中華書局,1985。
    朱德裳(清),《三十年聞見錄》,長沙:岳麓書社,1985。
    朱熹(宋),《詩經集註》,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沃丘仲子(清),《近代名人小傳》,北京:中國書店,1988。
    李肖聃(清),《星廬筆記》,長沙:岳麓書社,1983。
    李國鈞編,《清代前期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辛棄疾(宋),《稼軒長短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
    杜預(晉),《春秋經傳集解》,臺北:七畧出版社,2005。
    谷應泰(清),《明史紀事本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宗周、曾睿點注,《蒙學寶典》,青島:青島出版社,2009。
    岳森(清),〈歐陽修《五代史》得失論〉,《尊經書院初集》,收入趙喜所、薛正興編,《中國歷代書院志》,第十六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周頌喜整理,《王闓運未刊手書冊頁》,《船山學刊》,2001年第3期,長沙:船山學刊雜誌社,2001年9月。
    政協湘潭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湘潭縣文史》,第四輯,湘潭:政協湘潭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9。
    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徐一士(清),《一士類稿、一士談薈》,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
    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陳虬(清),〈治平通議〉,收入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陳宏謀(清),〈教女遺規序〉,收入李國鈞編,《清代前期教育論著選》,中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陳學恂編,《中國近代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孫希旦撰(清),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馬宗霍(清),《中國經學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7。
    郭振墉、喻岳衡點校(清),《湘軍志評議》,長沙:岳麓書社,1983。
    唐彪(清),《家塾教學法》,下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郭嵩燾(清),《郭嵩燾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袁樞(南宋),《通鑑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55。
    張之洞(清),〈四川省城尊經書院記〉,收入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下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張之洞著(清)、李忠興評注,《勸學篇》,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一卷,下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0。
    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康有為(清),《大同書》,河南:中洲古籍出版社,1998。
    康有為(清),《大同書》,收入陳學恂編,《中國近代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頁114。
    崔高維校點,《周禮‧儀禮》,瀋陽:遼寧電子圖書有限責任公司,1997。
    崔高維校點,《儀禮》,瀋陽:遼寧電子圖書有限責任公司,2000。
    梁啟超(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中華書局,1966。
    梁啟超(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東方出版社,1996。
    梁啟超(清),《變法通議‧論女學》,收入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第一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章開沅主編、虞和平編,《經元善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章學誠(清),《婦學》,收入《史通通釋‧文史通義》,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版。
    彭玉麟(清),〈改建船山書院片〉,收入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中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湯志鈞、陳祖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曾參著(春秋)、于忠偉述評,《孝經‧名家講解》,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馮曾編(明),《嘉靖九江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影印寧波天一閣藏嘉靖刻本。
    程登吉(明),《幼學瓊林》,收入宗周、曾睿點注,《蒙學寶典》,青島:青島出版社,2009。
    經元善(清),《中國女學會書塾章程》,收入章開沅主編、虞和平編,《經元善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楊一清(明),〈九江府志序〉,收入《嘉靖九江府志》,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影印寧波天一閣藏嘉靖刻本。
    楊度(清),〈君憲救國論〉,收入劉晴波主編,《楊度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楊度撰(清)、徐俊德主編,《楊度日記》,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楊鈞(清),《草堂之靈》,長沙:岳麓書社,1985。
    董壽平、李豫主編,《清季洪洞董氏日記六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鄭太和(元),《鄭氏規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鄭觀應(清),〈女教〉,收入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
    趙喜所、薛正興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蔡元培(清),《愛國學社社章》,收入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
    劉晴波主編,《楊度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錢基博、李肖聃(清),《近百年湖南學風》,長沙:岳麓書社,1985。
    戴鈞衡(清),〈桐鄉書院四議‧課經學〉,收入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下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顏之推(北齊),《顏氏家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藍鼎元(清),〈女學自序〉,收入李國鈞編,《清代前期教育論著選》,中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F. A. Lindley(英)撰、王維周譯,《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貳、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丁守和主編,《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第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評傳》,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王維堤、唐書文,《春秋公羊傳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王繼平,《晚清湖南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田正平、陳勝,《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問題研究—以清末民初鄉村教育衝突考察為中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吳明德,《王闓運及其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7。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李赫亞,《王闓運與晚清書院教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尚小明,《學人遊幕與清代學術》,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金兆豐,《清史大綱》,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書局,2011。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夏春濤,《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洪秀全洪仁玕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梁石,《中國詩歌發展史》,臺北:經氏出版社,1976。
    張須,《通鑑學》,香港:太平書局,1962。
    張舜徽,《清儒學記》,山東:齊魯書社,1991。
    梓潼、謝無量編,《中國婦女文學史》,上海:中華書局,1931。
    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2003。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臺北:頂淵文化,2000。
    楊天宇,《禮記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楊云慧,《從保皇派到秘密黨員—回憶我的父親楊度》,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
    楊清,《中國基督教百年史》,香港:道聲出版社,1987。
    雷良波、陳陽風、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劉平,《王闓運《春秋公羊傳箋》學術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
    劉真,《教育行政》,臺北:正中書局,1950。
    蔡冠洛編著,《清代七百名人傳》,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4。
    黎錦熙、甘朋云,《方志學兩種》,長沙:岳麓書社,1984。
    蕭一山,《清代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5。
    蕭艾,《王湘綺評傳》,長沙:岳麓書社,1997。
    蕭曉陽,《湖湘詩派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六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11。
    羅爾綱,《太平天國的理想國—天朝田畝制度考》,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0。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二、論文
    王爾敏,〈近代湖南女權思潮先驅〉,收入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頁115-128。
    吳月美,《王闓運觀世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81。
    吳志鏗,〈王闓運的夷務思想—近代中國保守知識份子對西方衝擊反應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90年6月),頁209-230。
    李慧娟、畢洪娜,〈試論清末女子教育興盛的原因與影響〉,《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吉林:長春師範大學,2011年1月),頁50-54。
    周柳燕,〈是真名士自風流—王闓運情感生活考略〉,《文史拾遺》,2014年第1期(長沙: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湖南省文史研究館,2014年4月),頁10-18。
    柯混瀚,〈王闓運《楚辭釋》的時代意義〉,《應華學報》,第11期(高雄:文藻外語大學應用華文系暨華語教學研究所,2012年6月),頁1-19。
    孫慧敏,〈晚清民初士大夫家庭中的男性家長:以曾國藩、王闓運、譚延闓為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年12月),頁1-64。
    許華峰,〈馬宗霍的師承與經學史觀—以〈國學摭談〉與《中國經學史》為觀察對象〉,《輔仁國文學報》,第33期(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0月),頁1-20。
    馮曉庭,〈臺灣地區「王闓運經學」研究現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3月),頁93-97。
    黃天,〈湘綺老人與湘綺樓〉,收入《湘潭縣文史》,第四輯,湘潭:政協湘潭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9。
    黃海明,〈概述四川尊經書院的刻書〉,《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成都:四川大學,1992年7月),頁102-110。
    黃應乾,〈王闓運掌四川尊經書院前後〉,收入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頁694-703。
    劉詠聰,〈《奩史》初探—兼論類書中女性史料之輯錄〉,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六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11,頁185-211。
    蕭雅宏,《王闓運(1833-1916)的政治思想與活動》,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5。
    謝秀卉,〈從《湘綺樓說詩》對「興」義的闡釋重評王闓運「擬古」之詩學意義〉,《漢學研究》,第30卷:第3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12年9月),頁263-296。
    魏怡昱,《王闓運春秋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3。
    羅章軒,《王闓運《尚書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201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