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子華
CHIANG CHI WA
論文名稱: 城市與媒體--解讀《慾望城市》中的城市意象
City and Media-- Interpretation of 《Sex and the City》in the image of the city
指導教授: 林素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城市意象城市行銷柔性權力慾望城市
英文關鍵詞: The image of city, City marketing, Soft power, Sex and the c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美國HBO電視影集《慾望城市》及其電影版,為跨21世紀極具代表性影視作品之一,曾獲致極高的收視率,「慾望城市」這詞也因此被視為是一個時代、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而台灣、香港、中國大陸、中東地區也相繼出現模仿《慾望城市》的作品。劇中的意識型態引起學者們的深度討論,而紐約在故事中的關鍵角色,更是影響了全球各觀眾及旅客對不同城市生活的印象。這種盛況背後所隱含的意義值得深思,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本研究以美國電視影集《慾望城市》及其電影版作為個案,先透過量化的內容分析法統計出城市意象元素的出現頻率及主題分佈情況;第二階段將以敘事分析執行,即針對故事內容,歸納出敘事形式、主題及結構,目的是從文本中的影像符號和語言文字,歸納出影視媒體對城市主題的操作手法及其深層意涵。
      本研究發現,劇中將紐約和曼哈頓建構成「最理想的城市」,並給予其相當的肯定和讚揚。此種敘事手法包含了美國觀點的優勢及排他論述,目的把城市建構成一種「明信片式」的模樣,以符合旅客期待的觀光地形象,藉此帶動城市旅遊或租借拍攝場地等商機。
      整體而言,近代美國影視媒體藉著不斷輸出美國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藝術觀點,宣告其柔性權力,促使閱聽眾信仰某種意識型態或精神力量。在「後911時代」中,美國媒介依然持續地在國內國外輸出「美國仍然屹立不搖」的訊息,這不但印證了流行文化與政治局勢之間的微妙關係,也是一種延續「英雄神話」的手段。本研究之結果,更可提供給台灣以及亞洲地區相關的影視產業,在處理城市意象主題時作為參考。

    The HBO television series "Sex and the City" and its movie version, ar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film in the 21st century, have been caused by very high ratings too. "Sex and the City" is also seen as an era and a cultural phenomenon. Taiwan, Hong Kong, mainland China and the Middle East also have similar "Sex and the City" works. The drama caused by ideological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scholars, and the New York City in a key role in the story, but also affected the global audience and visitors to the impression of living in the cities. The meaning behind this kind of grand occasion should be an in-depth study.
    This study applied content analysis and text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frequency of image elemen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me.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of the story, narrative analysis used to sum up the form of theme and structure, in order to generalize the visual media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city" matter and its in-depth implication.
    The present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New York and Manhattan are portrayed as "the ideal city" and given considerable recognition and commended in the story. This kind of narrative methods included U.S. Viewpoint on the preferred discourses and exclusive power. One of the purposes is to create "postcards effect", then portray the image of city in keeping with the tourists expected, attempt to bring other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town.
    In sum, U.S. visual media continue to declare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 and of values. The soft power of U.S. brings the audience to believe some ideology or spiritual power. In the―Post-911 Era‖, U.S. media continues to output the message "America is still the best one" in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This not only proved the del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s also a means of ―Hero's Mythos‖.

    目錄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 影視作品作為城市意象的推手.................... ................................1 二、 好萊塢影視產業的殖民化................................. ...........................2 三、《慾望城市》的代表性價值.............................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9 一、 意象........................................... .......................................................9 二、 城市意象.................................... ......................................................9 三、 城市行銷..................................... .....................................................9 四、 文化認同................................... .......................................................9 五、 霸權主義.................................. ........................................................10 六、 意識型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慾望城市》相關學術研究...... ....................................................11 一、「慾望城市現象」帶動之流行文化風潮............. .........................12 二、 台灣關於《慾望城市》之學術研究成果............... .....................12 第二節 城市意象與文化認同的組成及內涵....................... ...................13 一、城市意象的元素及其重要性.............................. .................... .......14 二、城市意象與文化間的互動關係.......................................................15 第三節 影視媒體與城市........................... ........................... ...................17 一、「媒介真實」與再現................. ......................................................17 二、影視媒體建構下的「媒介紐約」..........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 方法闡述與架構藍圖............................ .........................................22 一、內容分析法之應用................................... ........................................23 二、敘事分析之應用..................................... ..........................................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27 一、 研究範圍釐清.............................. .................................................27 二、 文本抽樣計劃......................................... ......................................28 三、 建構分析類目................................ ...............................................30 四、 編碼員的登錄工作及信效度檢定.... ...........................................33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步驟............................... ....................................35 一、 內容分析數據統計............... ........................................................35 二、 敘事結構分析步驟.................. .....................................................36 第四章 資料呈現:數據分析與比較............... ..................................................38 第一節 內容分析結果.............. ...................................................................38 一、 意象主題:生活特性類目....................................................................38 二、 意象主題:文化內涵類目....................................................................42 三、 內容分析小結........................................................................................44 第二節 敘事分析結果.............................. .............. ....................................47 一、 《慾望城市》文本的深度詮釋............................................................48 二、 《慾望城市》文本的敘事結構分析....................................................51 三、 《慾望城市》的敘事架構及敘述特點……………............................66 第五章 總結論:研究成果及後續建議......... .....................................................70 第一節 歸納研究發現...................... ............................................................70 一、 影視媒體在排他/優勢論述上的極端運用.........................................70 二、 霸權論述:「媒介紐約」的文化策略.................................................74 三、 「柔性權力」的跨國性傳播--傳遞「後911」的美國價值.................75 第二節 後續研究方向的建議.............................. .............. ..........................77 參考文獻.............................................. ..................................................................78 附錄一:內容編碼登錄表....................... ..............................................................85 附錄二:《慾望城市》劇照................... ..............................................................88 圖目錄 圖 3.1.1研究架構圖............................... ..........................................................22 圖 3.1.2敘事體的結構分析與關係脈絡.. .......................................................26 圖 4.1.1各類目於樣本中之出現總數.......................... .................... ..............45 圖 4.3.1《慾望城市》的敘事結構圖...............................................................67 表目錄 表1-3-1:《慾望城市》影集資訊列表.............................. ..............................8 表2-1-1:台灣目前以《慾望城市》為主題之碩士論文列表. .......................12 表2-2-1:城市意象五大元素............................. .............. .............. .................14 表2-3-1:三種不同的「真實」情境............................... .............. .............. ...18 表3-2-1:研究個案資料列表...................................... .............. .............. ........28 表3-2-2:本研究13個樣本分佈................................... .............. .............. .....29 表3-2-3:城市意象類目表........................................ .............. .............. ..........31 表3-2-4:城市意象測量類目之相互同意度與信度.................... .............. .....34 表3-3-1:統計各個類目在樣本上的出現情形........................ .............. .........35 表4-1-1:「生活特性」類目於樣本中之出現情況(次數)............ .............. ..39 表4-1-2:「文化內涵」類目於樣本中之出現情況(次數)........... .............. ....4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解讀《慾望城市》中所涉及與城市意象和傳遞的文化價值觀,因此,在文獻探討的部份共分三小節進行論述。第一節:整理及歸納《慾望城市》相關學術研究的方向及成果。第二節:探討城市意象的組成及內涵,以整理出本研究所需要之歷史性參考資料。第三節:以影視媒體與城市為題,從多角度觀看影視媒體所塑造的媒介城市。茲分別論述如下。

    第一節《慾望城市》相關學術研究
      《世紀周刊》指出,「慾望城市」這詞被視為對一個時代、一種文化的形容。《慾望城市》作為一部國際化的影視作品,因為涉及城市、旅遊、消費文化、情愛、女性主義等多元議題,因此自開播以來,不少學者均針對它引起的「慾望城市現象」,提出各式各樣的學術意見。

    一、 「慾望城市現象」帶動之流行文化風潮
    《慾望城市》是一部以紐約為故事背景的影集,描述居住在紐約市的四位女性日常所發生的故事,被認為是情景喜劇(situation comedy) ,但卻有連貫的故事和劇情起伏。另外也處理社會相關的議題,通常是有關二十一世紀女性在社會上地位的議題。此影集的外景80%在紐約曼哈頓(Manhattan) 實境拍攝,其他則在當地的銀杯攝影棚(Silvercup Studios)拍攝。影集於HBO播畢後,也在其他電視頻道播出,如TBS、WGN、CW電視台等。
    《慾望城市》是一部具議題性的電視節目,並已形成當代一種國際現象,它得過艾美獎(The Emmy Award)最佳喜劇類獎、三度獲得金球獎(Golden Globe Award)最佳電視影集與最佳女主角。根據尼爾森行銷研究顧問公司調查顯示,該影集於台灣HBO 上映時,創下收視率1.5 的紀錄(同時段其他節目收視率約只有0.5),而在2004年2月22日播出第六季完結篇,則是美國電視影集史上收視最高的完結篇之一。尼爾森統計數字同時顯示,以觀眾年齡層來畫分,週日晚間九點同一時段裡,《慾望城市》是十八歲到四十九歲的觀眾群中最愛看的電視節目。
    二、 台灣關於《慾望城市》之學術研究成果
      台灣過去以《慾望城市》研究主體的論文主要從媒介消費、女性閱聽人研究與後現代女性主義的角度來分析(林彥慧,2005、余意,2006、徐亞鈴,2003 ),其研究重點主要放在《慾望城市》中的「情慾」或「女性閱聽人」的層面,而沈聿德(2001)則在其《主體言說?--影集「慾望 城市」的傅柯權力分析》碩士論文中,談及劇中的權力問題論述。茲將上述論文之研究成果整理如下列圖表:
    表2-1-1 台灣目前以《慾望城市》為主題之碩士論文列表:
    論文名稱 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
    《媒介消費下的商品意象消費樣貌初探性研究—以慾望城市影集為例》(林彥慧,2005) 深度訪談法 閱聽人透過現實生活可見商品去實踐資本主義生產的商品意義;透過模仿角色等方式來實踐自我詮釋後的文本意義,而個人生產的新意義成為下一次的商品意象消費循環。
    《台灣單身都會女性主體分析---以慾望城市女性閱聽人為主》(余意,2006) 問卷調查法 描繪出《慾望城市》女性閱聽人在性、消費、單身與婚姻及行為與說話方面的主體輪廓。
    《慾望城市與女性情慾的探索》(徐亞鈴,2003) 文本分析法
    《慾望城市》足以論證後現代女性主義者們的觀點,而當女性在觀看的同時,她們凝視自己,得到自我情感的抒發與滿足,重新對於自我主體的認知與建構,甚至能顛覆自我並重新創造一新主體性的可能。
    《主體言說?--影集「慾望 城市」的傅柯權力分析》(沈聿德,2001) 文本分析法
    以傅柯(Michel Foucaul)對於權力的分析作理論架構的重點。最後以巴肯(Borge Bakken)對於模範性(exemplarity)的分析,鋪陳臺灣權力論述與教育之間的關連性,同時提出教育如何進入權力系統操控變動社會中「以不變應萬變」的準則。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台灣以《慾望城市》為主題之論文雖各自發展出明確的研究主題,但探討議題間卻多有重覆,並缺乏對影劇中另一個重要主角「城市」的分析觀點,然而影視作品與城市意象間,有著密不可分的互動關係。鑑於台灣過去也鮮少有針對影視作品與城市關係的學術性研究,因此本研究擬透過分析《慾望城市》中對城市意象的描繪及形塑,了解這些外來文化的真正面貌,讓閱聽眾不只是盲目地接收片面的資訊,而是對其內容作深入瞭解,進而適當地轉化和認知其中的意識型態和文化價值觀。

    第二節 城市意象與文化認同的組成及內涵
      一座城市的「易辨性」,應該在於它的部份景觀是否能被人們清楚辨認,以及人們是否能把與這座城市相關的景象聯結成一個相關的協調模式。人們必須能夠清楚地回憶這座城市的形象,即指其「城市意象」,且之間不應存在互相矛盾的形象和意見。本節首先敘述城市意象的元素及其重要性,接著說明意象與文化間的互動關係。

    一、 城市意象的元素及其重要性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作者Jane Jacobs(1961)認為:「如果一個城市的街道看起來有趣,城市看起來就會很有趣;如果街道看起來就看沉悶,城市看起來也會很枯燥。」而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建設)往往是大多數人對某個城市的第一印象。
      建築學經典用書《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作者Kevin Lynch(1960)認為任何一個城市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意象,它是由許多意象組合而成,或是由一套連續性的共同意象,受到市民的擁護而成,而個人的意象是獨特的,某些部分不易和人達成溝通交流的目的。因此,他把都市視為人體,將這些組織解剖為五大要素,這些要素即構成城市意象的元素,包括:通道(Path)、邊緣(Edge)、行政區(District)、節點(Node)和地標(Landmark)。城市意象五大元素之詳細說明可見下表:

    表2-2-1 城市意象五大元素
    城市元素 說明 例子
    1. 通道(Path)
    泛指一般的道路,如:人行道、地下道、運輸道路、運河、鐵路。 如:第五大道(Fifth Avenue)
    2. 邊緣(Edge)
    位在兩個面的邊緣,是兩個不同區的縫合處。如渡河擺渡口,或是路線轉接之所。 如:哈德遜河(Hudson River)
    3. 地域(District)
    中型到大型的區域,區內具有某種共同特性。 如:曼哈頓
    (Manhattan)
    4. 節點(Node)
    位於交通往返必經之途,通道密集的中心點,是地域中的核心及交通要處。通常負有特殊意義或擔任城市中主宰性的角色。 如:時代廣場(Central Park)
    5. 地標(Landmark)
    在城市中使人一見便可確定自己的方向的實質物體。如建築物、招牌、商店或山嶺。 如:雙子星大廈( Twin Towers)
    資料來源:Kevin Lynch(1960)

      所謂的城市意象,並非是個人的意象,是指集體的意象,也可把都市裡大多數居民所共有的意象稱為公共意象(Public image)。人們用這五個要素構成對城市的印象;而對於該城市而言,這五個要素清晰度越高,就越有特點,即越容易使人留有記憶。而一個城市要予人深刻的印象,就必須具備易識別性、明瞭性的特質,藉由這些特質來引導民眾,並且進而提昇城市的整體形象。

      Lynch對城市組成元素的原創性觀點,讓「城市意象」一詞成為建築學及都市設計領域中通用的術語。而研究意象能力的目的,是要尋求現實世界所需要的自明性(identity)與結構(structure),進而把這種性質與複雜、多變化的城市間的特殊關係,予以說明。本研究除了針對建築學層面來探討城市意象的內涵,也因為研究背景與目的,而適當地加入了人文科學及文化研究的分析觀點。

    二、 城市意象與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

      「文化」、「意象」,皆是一個複雜且無法單一定義的跨領域議題。本研分別究彙整國內外在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中較常被引用且具代表性的學者意見,並加入不同學術研究成果作為參考,以多元角度檢視文化與意象間的關係。

      人類學家Jacquse Maquet在《美感經驗》一書中引用多位人類學者對「文化」的詮釋。其中,E.B.Tylor在一百多年前對「文化」所下的定義為:「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習俗等,以及其他能力習慣所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與習慣之複雜整體」。而Walter Goldschmidt則表示,文化就是一個整體,又說「文化不僅在各部分的相互連結上,更在更深的層次上」。人類學研究者Keesing 在《文化人類學》一書中對「文化」作扼要說明,認為「文化」一詞用來指涉一個社群的生活模式,也就是該社群規則性且一再發生的活動,是可觀察現象的領域;另外,「文化」用來指涉組織性的知識體系和信仰體系,一個民族藉著這種體系來建構他們的經驗和知覺,規約他們的行為及決定他們的選擇。以上人類學者對「文化」的詮譯,皆比較偏向觀念上的解讀。
      而就社會學的角度而言,文化所指稱的是一群人或一個社會所共同持有的各種風俗、價值、信仰、知識和表達符號(黃金麟,1999)。教育學者歐用生則(1992)引用柯爾曼(Coleman, 1961)及一般社會學家或文化人類學家對文化的看法,將文化視為擁有某種特定信念的人共有的經驗的總合(轉引自姜如珮 ,2003)。
      美國人類學家Kluckhohn(1951)在《The study of culture》一書中,則以民族學的觀點對「文化」下定義,他認為文化是一複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從此,Kluckhohn對文化的定義成為文化定義現象的起源,後人對這個定義褒貶不一,同時亦不斷地提出新的觀點。而Kluckhohn在《文化概念》一文中又引用了 Herskovits 對文化理論的主張,內容包括以下各點:
    1. 文化是學而知之的。
    2. 文化是由構成人類存在的生物學成分、環境科學成分、心理學成分及歷史學成分所衍生而來的。
    3. 文化具有結構,具有多個方面 。
    4. 文化是動態的,是可變動的 。
    5. 文化顯示出規律性,它可借助科學的方法加以分析 。
    6. 文化是個人適應其整個環境的工具,是表達創造性的手段。

      從上述六點可得知,文化範圍涵蓋族群複雜之整體,若要定義文化與意象的關係,可簡單說明「意象」是透過「有形的象」來瞭解「抽象的意」;而從文化上的觀點來說,「意象」應可說是對某族群之「意中之象」。

      另外,城市文化與狹義的文化概念內涵相一致,是相對於城市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的城市精神文明的總和,包括一個城市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城市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城市文化又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透過一定的物質載體如印刷媒體、電子媒體以及其他有形物質媒體得以記錄、表現、保存、傳遞的文化;另一部分則是藉由城市市民的思想觀念、心理狀態等形式而存在。本研究擬透過分析《慾望城市》中所呈現的城市意象,進一步解釋其中所隱含整體城市的文化面貌。

    第三節 影視媒體與城市
      本節旨在探討影視媒體與城市空間的關係,先瞭解社會真實、媒介真實與主觀真實三者間的分別,再深入觀察經過媒體再現後「城市」所呈現的各種面貌。

    一、「媒介真實」與再現

    社會學學者Berger 和Luckman在其經典著作《社會真實的建構》(The Social Constructionof Reality)一書中指出:社會是一個既客觀與又主觀的真實。我們感受到的這個世界是「真的」,因為它的存在超過我們的感知和信仰,而即使人類不存在,這個世界仍會繼續運作。不過我們同時也理解到,每個人感知「真實」的方式並不相同。這不僅是由於人們理解世界的方法不同,人們對「真實」的理解也會影響到他們的感受、人際關係、行為以及所有各種的社會實踐。

    所謂的「真實」,是在一般平常的、視為理所當然的對話中,不斷地被建構。而大眾媒體的功能絕對不僅是反映真實而已。電影、電視、文學、網路等大眾媒體產生並再現了這些集體記憶和各種意象,為閱聽人形塑了一個影像世界。以下為生活中三種不同的「真實」情境:

    2-3-1 三種不同的「真實」情境
    1. 社會真實 指事件的真相。
    2. 媒介真實 指媒介所呈現的事件情境。在理想上,媒介報導應該反映社會真實,實際上則不然。媒介在反應社會真實時,往往不會或不可能完全反映真實的社會情境。
    3. 主觀真實 即個人對於事件的主觀認知。此一主觀的認知,部份來自於媒體的報導,部份可能來自其他資訊管道,如個人經驗等。因此,個人對社會情境的認知,未必與媒介真實完全一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傳播學者 Gurevitch ( 1994 ) 在其所著作《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 》一書中指出,媒介乃是「社會真實的主要定義者」,這句話說明媒介並非客觀地反應社會真實,同時媒介也作為社會的次系統,與其他社會的次系統相互依存,在此情形下定義出社會真實。
    因此,媒介所報導出的媒介真實,並不等同於社會真實,但有可能是部份的社會真實,可見媒介真實純然是社會建構的結果。

    二、影視媒體建構下的「媒介紐約」

      長久以來,電影與大都會之間一直維持著密切且多變的關係。早期的紐約,特別致力於「城市風景」的建構,甚至有一類電影專門飽覽城市景觀,稱之為「實景電影」(dal vero),指的是現場拍攝的電影,製作出由街景或周遭都市景觀構成的影片。而許多電影評論者(如Solomon, 1970; Wiseman, 1979; Sorlin, 1991)主張,電影本身已發展出一項「都會藝術」(Unban art),因為它們的劇情常以大都會作為陳述的背景。部份原因在於慣例上,主要的電影片廠都是設在大都會裡或近郊,例如洛杉磯、紐約、倫敦、巴黎、柏林與羅馬。早期的電影工作者總是盡量利用鄰近地區提供多樣及變化不斷的環境,來作為劇情片裡的佈景,所以電影通常呈現出諸多強而有力的城市景觀。
      電影學學者Giuliana Bruno(1993)指出,並非所有城市都具有電影特質。例如紐約和那不勒斯(Naples)在本質上就「很電影」,亦即其自然景觀和城市建築都很適合攝影,並化為動人的動態影像。這兩個城市在一開始就深具有電影潛力,也同樣擁有電影城的歷史。
    紐約和那不勒斯都是相當吸引觀光客的城市,但也是他們的夢魘。這兩個城市的歷史,交織著觀光、殖民和旅遊,相對地成為城市再現的工具。從各個層面來看,其電影影像帶有觀光形式,電影的描述是觀光客目光所及之處,同時也是其視線的延伸。經過電影不斷地詮釋和重新創造,紐約和那不勒斯的確發展成一個影像的觀光地,它們本身就是一個影像、意象與圖書明信片。

    《電影城市》(The Cinematic City)一書的作者David B. Clarke指出,King Vidor的《群眾》(The Crowd, 1928)被公認為陳述城市與現代性的代表作。該片對城市提出矛盾的看法。片中主角進入城市時,畫面出現蒙太奇般的都市場景,人群雜沓、車水馬龍,以及從空中鳥瞰的堆疊屋舍與無數的高樓大廈交錯得令人眼花撩亂,接著鏡頭拉近到一個宏偉的開放式保險公司辦公室,其中數以百計的員工,包括片中主角(和他的員工編號),坐在一排排密集、整齊的辦公桌前工作。除了充分突顯出城市的非個人性之外,片中還藉由環境再現為充滿著戀情、興奮與歡樂的場所,同時觸及「城市」與「群眾」的主題,包含了闖入城市或遠離城市的電影再現。
    另外一部詮釋城市的經典鉅作,是King Vidor部於1949年拍攝的作品--《慾潮》(The Fountainhead)。該片由Any Rand改編自她所寫的同名小說,描述一位建築師(據說是美國現代建築師Frank Lloyd Wright的真人故事),如何讓功利主義者接納其創意之作的故事。在這部高呼城市勝利的影片中,作者以一系列高聳入雲、柯比意式(Le Corbusier)的摩天大樓形塑城市意象,這些辦公大樓是其創造者個人意志下的產物,與周遭的社會和人群毫無關係。而從美學與政治的觀點來看《慾潮》一片,亦難脫美國現代主義的討論範疇。因為在四零年代,美國藝術界正朝向高度現代主義發展,而事實上,當時現代藝術的重心漸由巴黎移向紐約(Guilaut, 1983)。就藝術發展的層次而言,此一轉變在五零年代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運動中達到顛峰。
    然而,好萊塢歌舞片也多從正面的態度再現城市形象。從《第42街》(42 nd street, 1949)一片,在某些象徵「城市感」的背景幕中,即可見「生之喜」(joie de vivre) 的強烈表現,尤其是《錦城春色》(On the town, 1949)表現最為精湛。正如電影評論家Dyer所述:「電影《錦城春色》最引人入勝的是,那個眾所皆知的現代城市烏托邦。全片以逃避開始,主角掙脫海軍的束縛,遁入紐約的自由之中。」而在其他好萊塢歌舞片中,也不斷出現「真實」城市轉化為烏托邦空間的戲碼,例如:《甜甜兒》(Funny Face, 1957)、《金粉世界》(Gigi, 1958)等片中的巴黎(轉引自David B. Clarke, 2004)。
    當代著名導演Woody Allen是另一位對城市持肯定看法的人,他的電影始終對紐約市情有獨鍾。城市是Woody Allen生命與藝術的重心,因此他有一本著作就直接命名為《Woody Allen:New Yorker》(McCann, 1990),另外還有一本著作《Spignesi, 1992》,特闢一章討論他三部電影「紐約三部曲」的都市地理。Woody Allen對紐約的衷心禮讚,可從《曼哈頓》(Manhattan, 1979)的開場戲中窺見一二。片頭出現摩天大樓、帝國大廈、布魯克林橋和中央公園等單色調紐約意象,而銀幕背後的旁白多次提及城市,試圖為其發言。對Woody Allen而言,說到紐約,就會聯想到風姿綽約、搔首弄姿的俊男美女。

      法國思想家Michel de Certeau曾言:「每個故事都是一部遊記,一場空間之旅。」 電視和電影根本上就是一部遊記,成為了一種城市巡禮的方式。每個城市都可以作為一種產品包裝,而電視節目和電影就是一個適當地展示這個產品的場所,因為他們小心地以電視的預設立場建構了一個城市的形象。
      紐約是一座被公認的電影電視城市,但傳播學者Phil Simms(1999)曾評論說,本地紐約人對紐約這個奇特的、瘋狂的城市的認知和紐約呈現在電視節目上的形象,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人們置身在這赫赫有名的全球大都會,許多觀光客都是因此慕名而來,而銀幕下所呈現的「媒介紐約」,與真正存在的「真實紐約」間,也存在了更多閱聽人的想像。但可以看見的是,紐約市一直在這麼多的照片和眾多的電視和電影背景下,它已經被投射成某種刻板的意義。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9/07/0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