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平 Lin Pyng |
---|---|
論文名稱: |
戰後臺灣廣播事業及其政治社會功能(1945-1962)-以中國廣播公司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吳文星
Wu, Wen-Hs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1 |
中文關鍵詞: | 廣播 、中國廣播公司 、心戰廣播 、戰後臺灣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7 下載:5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章節架構除第一章「緒論」和第六章「結論」外,主要內容如下:
第二章「戰後初期臺灣廣播事業之接收與重建」,旨在論述戰後臺灣廣播制度建立之起源,和戰後接收之歷程。1945年8月底戰爭結束,臺灣放送協會共設有臺北、臺南、臺中、嘉義、花蓮港五放送局,各局留存設備由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派員進行接收,成為臺灣廣播事業延續發展的基礎設備。利用接收日治時期的機件設備,並承襲臺灣放送協會節目播送方式,使中廣接收專員抵臺後即於1945年10月底恢復正常播音,開始轉播中央臺節目,注入原有中央電臺之元素,開啟符合戰後初期臺灣社會需求之新局。本章也探討二二八事件中歷來對廣播電臺遭佔領的爭議,以及廣播電臺接收後的硬體設備,顯示中廣隨政府遷臺後重新營運的歷程。
第三章「中國廣播公司之組織與經費」。首先探討中廣的組織沿革。其次,介紹中廣重要高層的經歷,闡明領導中廣營運之方針;最後,探討中廣經費來源問題,指出中廣透過和政府訂約,受其委託傳布政令,得以獲得補助維持營運,然而亦因此壓縮其他民營電臺的生存空間,衍生開辦商業廣告之糾紛。
第四章「政治宣傳節目與反共政策之落實」。主要探討政府如何利用廣播媒介實施宣傳工作。政府藉由中廣的廣播劇宣揚愛國、反共意識,或在教育娛樂節目中穿插宣導,使宣傳形式趨於多元且求新求變;此外,隨著政府遷臺、兩岸對立之情勢,廣播媒體成為心戰宣傳的重要工具,隨著業務擴充,中廣另設「大陸廣播部」,負責製播各項節目,包括口號宣傳、諷刺短劇、新聞評論等,皆以批判共黨為主題。
第五章「社會教育節目與社會改造」,探討政府如何利用廣播推動民眾教育,並強化符合社會需求的價值觀念。戰後初期廣播電臺在正規學校教育外輔助國語學習,並配合講座發行廣播教本,求其完備,顯示當時臺灣社會學習國語的熱潮;此後廣為開設播講居家、衛生、科學常識等節目,以拓展聽眾見聞,廣播觸及的知識層面更加擴大。本章中並透過評析熱門節目「夫婦之間」播稿,檢視戰後臺灣社會風氣和特殊現象。
總括而言,戰後臺灣社會面臨執政當局的轉換,政府需要透過良好的管道傳播其施政理念和具體政策,廣播在當時屬於新興的傳播工具,也成為當局極力運用的媒介。本文有助於認識政府對引導社會風氣和形塑價值觀的意圖。
一、 官方檔案與出版品
(一)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
1. 〈對於廣播事業前途之意見〉,黨史館藏(重慶,1945年6月,毛筆原件),檔案號:會議6.3/5.6-2。
2. 〈籌辦經理黨營事業基金機構之初步計畫〉,黨史會藏(重慶,1942年3月,油印),檔案號:中1/50.7。
3. 〈關於籌措黨費基金案各委員意見〉,黨史館藏(重慶,1942年6月5日,毛筆原件),檔案號:中1/50.13。
4. 〈黨營事業計畫大綱草案〉,《五屆第二二五次常會附件》,黨史館藏(1944年5月15日,油印),檔案號:會議5.0/4。
5. 〈本黨各項事業創辦經過及現況報告書〉,黨史館藏(廣州,1945年5月10日,油印),檔案號:會議6.3/195.13。
6. 〈中國國民黨各有原辦事業實施企業化辦法〉,《中央財務委員會第29次會議紀錄》,黨史館藏(南京,1947年5月1日,毛筆及油印),檔案號:會議6.3/98.6。
7. 〈請核定企業化直轄黨報增資分配數額案附表〉,《中央財務委員會第28次會議紀錄》,黨史館藏(南京,1947年4月17日,毛筆原件、油印),檔案號:會議6.3/96.21。
8. 《中央財務委員會第62~64次會議紀錄》,黨史館藏(1949年3~5月,打字油印),檔案號:會議6.3/203.8。
9. 〈關於廣播事業指導會存在改組問題意見〉,黨史會藏(重慶,1945年6月12日,毛筆原件),檔案號:會議6.3/5.6-3。
10. 〈擬定管理廣播事業原則〉,黨史會藏(重慶,1945年9月29日,毛筆原件),檔案號:會議 6.3/22.3。
11. 〈委座手令指示加強對奸黨組織與宣傳之鬥爭補充要點〉,黨史會藏(武漢,1946年9月,油印),檔案號:中1/30.18.3。
(二)臺灣省政府公報
1. 〈公告軍民各界凡裝設收音機者均應繳納廣播收聽費〉,《臺灣省行政長官公 署公報》夏字第18期附錄類公告(1947年4月19日)。
2. 〈臺灣廣播無線電收音機收費暫行規則〉,《臺灣省政府公報》冬字第40期,法令類規則(1950年10月11日)。
(三)臺灣省通志
1.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文化事業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四)國史館藏
1. 薛月順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一)》(臺北:國史館,1996)。
2. 「全省軍公民營廣播電臺安全調查檢查報告」(1966.3)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廣播安全會報,國史館檔案030.07/3780.01-01。
二、 報紙、雜誌刊物
1.《臺灣新生報》1945-1947
2.《中央日報》1945-1961
3.《廣播週報》1945-1948
4.《聯合報》1945-1971
三、 回憶錄、自傳
1. 王鼎鈞,《文學江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臺北:爾雅,2009)。
2. 董顯光英文原著、曾虛白譯,《董顯光博士自傳》(臺北:臺灣新生報社,1973)。
3.〈林忠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二二八事件專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4. 梁黎劍虹,《梁寒操與我》(臺北:黎明,1980)。
四、專著
1. 王豔秋,《我國廣播事業之研究》(臺北:國立藝專廣播電視學會,1976)。
2. 中央委員會第六組編印,《廣播心戰》(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第六組,1974)。
3.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三民主義建設成果專輯四文化建
設》(臺北:正中,1984)。
4. 中國廣播公司研究發展考訓委員會,《中國廣播公司大事記》(臺北:
空中雜誌社,1978)。
5. 中國廣播公司,《中廣五十年紀念集》(臺北:空中雜誌社,1978)。
6. 中國廣播公司,《中廣六十年》(臺北:中國廣播公司,1988)。
7.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事業協會,《廣播實務》(臺北:中華民國廣播事業協會,1983)。
8. 北見隆,《中華民國廣播簡史(上冊)1922-1980》(雲林:神農廣播雜誌社,2008)。
9.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大正篇
1912-1925)》(臺北市:時報文化,2007)。
10.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五南,2008)。
11.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
12. 何容、齊鐵恨、王炬,《臺灣之國語運動》(臺北:臺灣書店, 1948)。
13. 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臺灣去殖民化之歷程》(臺北:稻鄉,2006)。
14. 李永健、展江主編,《新聞與大眾傳媒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5. 李祖源等,《廣播電視年鑑》(臺北:廣播與電視雜誌社,1996)。
16. 林忠,《國語廣播教本》第一冊(臺北:臺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45)。
17. 林忠,《國語廣播教本》第二冊(臺北:臺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45)。
18. 林忠,《國語廣播教本》第三冊(臺北:臺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46)。
19. 林忠,《國語廣播教本》第四冊(臺北:臺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46)。
20. 吳道一,《中廣四十年》(臺北:中廣,1968)。
21. 周小普,《廣播新聞與音響報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2. 洪賢智,《廣播學新論》(臺北:五南,2006)。
23. 郭緒印主編,《國民黨派系鬥爭史》(臺北:桂冠,1993)。
24. 馬啟華主編,《主義與傳播》(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6)。
25. 葉潤玉,《夫婦之間》第一集(臺北:真理世界社,1954年)。
26. 張瑞成編輯,《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0)。
27. 張道藩,《張道藩先生文集》(臺北:九歌,1999)。
28. 張博宇編,《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29. 崔小萍,《天鵝悲歌-資深廣播人崔小萍的天堂與煉獄》(臺北:天下,2001)。
30. 董顯光譯,《萬年長青》(臺北:華欣,1978)。
31. 溫世光,《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臺北:三民,1983)。
32. 教育部文化局,《中國廣播事業簡述》(臺北:教育部,1969)。
33. 教育部廣播事業管理委員會,《各國廣播法規彙編》(臺北:教育部廣播事業管理委員會,1958)
34. 陳本苞,《廣播概論》(臺北:中華日報社出版部,1977)。
35. 陳江龍,《廣播在臺灣發展史1925-2004》(嘉義:作者自印,2004)。
36. 陳飛寶,《當代臺灣傳媒》(北京:九州,2007)。
37. 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臺灣省國語教育實施概況》(臺北: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1946)。
38. 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1945-1960)》(臺北:國史館,2002)。
39. 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教育法令續編》(臺北: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1950)。
40. 鄭貞銘編著,《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臺灣新聞傳播事業卷》(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41. 潘知常、林瑋,《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2.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中國廣播公司》(臺北:國民黨文工
會,1972)。
五、學位論文
1. 王凌霄,《中國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1928-1945)》(臺北:國立政治
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2)。
2. 王隆華,《臺灣地區對大陸心戰廣播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
學系碩士論文,1969)。
3. 林果顯,《1950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4. 柯佳文,《日治時期官方對廣播媒體的運用》(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5. 曾詠悌,《以黨養黨-中國國民黨黨營事業初期發展之研究(1945-195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6. 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變局(1945-1949)》(臺北:國
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2)。
7. 鄭士榮,《抗戰前後中央文化宣傳方略之研究(1928-1945)-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功能之分析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8. 蔡明賢,《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六、期刊論文
1. 川島真,〈戰爭與廣播:東亞的電波戰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5卷(2006.6),頁37-70。
2. 王櫻芬,〈戰時臺灣漢人音樂的禁止和「復活」:從一九四三年「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的見聞為討論基礎〉,《臺大文史哲學報》61卷(2004.11),頁1-24。
3. 呂芳上,〈廣播演說的魅力-從抗戰時期蔣夫人宋美齡女士在美的演說講起〉,《近代中國》151卷(2002.10),頁36-46。
4.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一九二八~一九四五)〉,《近代中國》151卷(2002.10),頁115-134。
5. 李福鐘,〈威權體制下的國民黨黨營企業〉,《國史館學術集刊》18期(2008.12),頁189-220。
6. 李瞻,〈臺灣廣播電視事業與廣播電視法〉,《報學》5:6(1976.6),頁54-55。
7. 高肖梅,〈臺灣的天空-臺灣廣播事業的發展與演變〉,《臺灣文獻》53:4,(2002.12),頁225-238。
8. 高郁雅,〈戰後國民黨新聞機構的企業化嘗試(1945-1949)〉,《輔仁歷史學報》16卷(2005,7),頁211-238。
9. 程宗明,〈臺灣戰後廣播工業的控制與依附研究 (1947-1961)-抑制需求面與管制生產面的收音機產業〉,《傳播論文選集》(1997),頁319-370。
10. 葉龍彥,〈臺灣廣播電臺的重建與發展(1945-1949)〉,《臺北文獻》96期(1991.6)頁149-167。
11. 葉龍彥,〈臺灣廣播電臺的業務經營〉,《臺北文獻》120期(1997.6),頁23-41。
12. 鄭梓,〈廣播在臺灣現代命運轉折中所起的關鍵作用-聲音的魅力:穿透歷史抑或塑造歷史〉,《近代中國》151卷(2002.10),頁29-35。
七、工具書
1. Della Thompson主編,《牛津現代簡明英漢雙解辭典》(臺北:旺文社,2009)。
2. Peter J. O’Connell原著,彭懷真等譯,《社會學辭典》(臺北:五南,1991)。
3. 林礽乾等編,《臺灣文化事典》(臺北:師大人文中心,2004)。
4. 內田滿編著,徐興慶、蔡啟清編校,《現代日本政治事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5. 雷飛鴻主編,《新編辭海》(臺南:世一,2007)。
6.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六十五年統計提要》(臺北:行政院,1976)。
八、網路資料
1. 2007年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年報
http://www.rti.org.tw/RTI/RtiBroad_Annals2007.aspx
2. 〈中廣創台元老吳道一逝世,享年一百一十歲〉(2003.1.20)
http://www.epochtimes.com/b5/3/1/20/n267881.htm
3. 教育廣播電臺開辦沿革
http://www.ner.gov.tw/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39&article_id=22
4. 〈我與中廣午夜奇譚之一--司馬中原說故事〉
http://tw.myblog.yahoo.com/kevin-cliff/article?mid=22&prev=25&next=21
5.「共軍駕機來歸事件」(中央電臺記述) http://mypaper.pchome.com.tw/f14tomcat/post/1287622981
6. 「黃金誘惑:解放軍叛逃到臺灣的人員今昔」http://geek.techweb.com.cn/thread-135952-1-1.html
九、外文資料
1. 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NewYork : McGraw-Hill, 1964。
2. Ralph Negrine,Politics and the mass media in Britain. London : Routledge,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