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佳美
Ng, Amy Kah-Mei
論文名稱: 經驗對話減少冤枉路: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
The Shortcut to Professionals: A Case Study o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f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in Malaysia
指導教授: 陳佩英
Chen, Pei-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5
中文關鍵詞: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個案研究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
英文關鍵詞: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case study,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1下載: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經驗對話減少冤枉路: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
    摘要
    當全球教育被教育改革浪潮席捲下,有一些警覺意識較高的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也開始進行學校改革。學校開始檢視教師本質的提升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而教師專業學習逐漸備受重視,建立專業學習社群為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研究以推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四年的華文獨立中學-荷花獨中為例,探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際運作於教育現場情形,以及對於教師專業成長(包含教學能力及認同感)的影響。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透過訪談十位荷花獨中教育人員、參與觀察該校歷史社群的運作情形、蒐集相關文件,以及加入研究者省思札記進行資料蒐集。
    透過研究發現荷花獨中是以統一學生學習品質為目標,由上而下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學科領頭羊領導推動社群,透過合作、實踐與分權式領導運作社群。除此之外,該校資深教師願意分享及配合的態度也促使社群運作順利。然而卻有三個層面(組織、個人及社會)的因素阻擾著社群運作。此外,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能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促進資深教師及新手教師的專業對話,讓新手教師有夥伴的感覺,加速新手教師融入教育現場。但是至於提升教師的工作認同感的部分,組織及個人因子阻擾了教學認同感的提升。
    基於以上研究發現與結果,進一步提出有關荷花獨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相關建議,提供學校領導層、資深教師及新手教師建議。此外,對於欲推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華文獨立中學、董教總提出建議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Shortcut to Professionals:
    A Case Study o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f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in Malaysi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LCs) in Lotus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in the past four years. The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how PLCs practices affected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in Lotus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including their professional capacity and sense of identity as teachers working in a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The research was a case study based on first-hand observation, document reviews, interviews with ten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in Lotus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and the resarcher’s reflection note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the following. Lotus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adopted top-down leadership to promote the goal of providing students equal learning qualities. Led by various subject leaders, PLCs were built through cooperation, shared practice, and shared leadership. Senior teachers’ willing to take part also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o smooth the process.
    In addition, three obstacles (on the levels of institutio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respectively) of the operation of PLCs were spotted. On the bright side, PLCs improved teachers’ professional capacity and advanced the professional conversations between senior teachers and less-experienced ones. It trimed the time needed for new teachers to fit in. On the down side, however, there were obstacles on both the levels of institution and individual which weakened teachers’ sense of identity as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teacher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ions are generated for the administrators, senior teachers, and new teachers of Lotus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as well as for other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interested in starting their own PLCs and for the United Chinese School Committee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 (UCSCAM) on this regar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are provided.

    目次 誌謝詞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歷史沿革 9 第二節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 14 第三節 教師專業成長之意涵 33 第四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意涵與實徵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57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實施流程 61 第三節 研究場域及研究對象 63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 70 第五節 研究限制 74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 75 第七節 研究倫理 76 第四章 研究分析及討論 79 第一節 荷花獨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歷程 79 第二節 荷花獨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分析 105 第三節 教師專業成長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探討 126 第四節 小結 1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1 第一節 結論 151 第二節 建議 159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167 參考文獻 170 中文部分 170 西文部分 177 附錄 180 附錄一 田野研究同意書 180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81

    壹、 中文部分: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丁一顧(2011)。淺談中小學教師夥伴合作學習。教師天地,175,38-43。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巧萍(2011)。台中市一所國小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以曙光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淑慧(2015)。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師在職進修之教育專業文憑課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67-73。
    王為國 (2007) 。從實務社群談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研究,2 (2) ,41-63。
    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石曉玫(2008)。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佐藤學(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變。臺北市:天下雜誌。
    何文純(2007)。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何欣怡(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團體動力對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事業經營碩士班,臺中市。
    吳明清(1990)。正視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一週教育論壇,388-395。
    吳芝儀、李奉儒等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貞慧(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過程與成效之個案研究-以星星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清山(2001)。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多元進修。教師天地,115,4-13。
    技職教育成為專業。東方網。取自: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67692:&Itemid=242
    李子建、尹弘飈、周曉燕(2008)。以「4-P模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香港「優化教學協作計劃」的經驗。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2),17-48。
    李寬榮(1994)。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的誕生、成長和展望。華文世界,72,101-111。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曉芬(2011)。聽種子說故事:特輔班學生知覺學校經驗之敘說研究-以馬來西亞尊孔華文獨立中學之特輔教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杜美慧(2011)。國小教師發展多元文化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實踐之研究─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每年爆滿學生望門興歎‧董總吁速增建獨中。星洲日報。取自http://news.sinchew.com.my/node/273772。
    連續12年增長‧獨中生逾8萬創新高(2015年2月15日)。星洲日報。取自http://news.sinchew.com.my/node/409000?tid=1。
    沈天奇(2004)。華文中學改制。董總50年特刊。
    辛俊德(2009)。國民小學社群特徵與教師教育信念及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旭霓(2004)。校園中的數學研究社群-一所國小的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開忠、鍾宜興主編(2011)。東南亞教育:發展、現況與省思。臺北市:巨流。
    林國安(2007年,6月)。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課程結構調整的理論思考與實踐考察[A]。「華研人文沙龍」論文發表會,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9)。寫一篇精彩的學位論文。臺北市:五南。
    施心梅(2009)。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新北市。
    柯嘉遜(2002)。馬來西亞華教奮鬥史。馬來西亞:董教總教育中心。
    柳雅梅(譯)(2006)。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原作者:S. M. Roberts, & E. Z. Pruitt)。臺北市:心理。
    倪惠軒(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個案研究-以彩虹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唐有毅(2005)。花蓮縣深耕種子教師到校輔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185年簡史(1819-2004)。馬來西亞:董教總。取自http://www.djz.edu.my/resourc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17&Itemid=77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教總獨中工委會(2007)。2007年整體報告書。馬來西亞:董教總。取自http://www.djz.edu.my/resourc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y&layout=blog&id=120&Itemid=95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教總獨中工委會(2008)。2008年整體報告書。馬來西亞:董教總。取自http://www.djz.edu.my/resourc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y&layout=blog&id=120&Itemid=95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教總獨中工委會(2012)。2012年整體報告書。馬來西亞:董教總。取自http://www.djz.edu.my/resourc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y&layout=blog&id=120&Itemid=95
    馬來西亞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2005)。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育改革綱領。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華效董事聯合會總會。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主編),董總50年特刊(1954-2004),馬來西亞: 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高淑清 (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 : 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19。
    梁英明(1999)。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統一考試。載於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教育科技巻編輯委員會(頁178),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教育科技卷。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莊文玲(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國語文教師之創新教學能力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詩珮(2010)。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以同德國小閱讀教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和研究方法。臺北市:精華。
    郭丁熒(2005)。教師。載於台灣教育社會學會(主編),教育社會學(頁305-344)。臺北市:巨流。
    陳玉甄。國小過剩華小需增建‧董總促檢討建校政策。星洲日報。2011年3月19日,取自http://news.sinchew.com.my/node/197128。
    陳佩英(2012)。教師專業發展的第四條路:學習社群實踐的理論轉化。於教育   願景2020(頁307-358)。臺北:學富文化。
    陳佩英、焦傳金(2009)。分散式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一所高中教學創新計畫的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55-86。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臺北市:學富文化。
    陳榮華(1987)。個案實驗法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頁62-94)。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儀蓉(2006)。新領導典範-價值導向式領導理論之概述。T & D飛訊,國家文官培訓所。
    華文獨立中學工委會(2008)。華文獨中工委會工作總結、檢討與展望。馬來西亞:董教總教育中心。
    張淑珠、陳世佳、林啟超(2008)。輔導員學習社群知覺與其專業發展之關係研究─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2),77-100。
    黃政傑(1996)。從課程角度去看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天地,83,13-17。
    黃淑玲(2011)。馬來西亞教育發展、現況與省思。載於林開忠、鍾宜興(主編),東南亞教育發展、現況及省思(頁103-140)。臺北市:巨流。
    黃禎玉(2004)。獨中教育從復興到教改。載於董教總(主編),董總50年特刊(1954-2004)(頁429-442)。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黃禎玉(2013)。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校本教師專業發展」之現況。教育資料集刊,58,25-42。
    黃維(譯)(2003)。實踐社群-推動學習型組織之鑰(原作者:E. Wenger, R. McDermott, & W. Snyder)。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先芝(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中的專業對話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振富譯(2002)。學習型學校(原作者: Senge P. M.)。臺北市:天下文化。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董教總(2005)。馬來西亞華教常識手冊。吉隆坡:董教總。
    董總50年特刊(1954-2004)(2004)。馬來西亞: 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廖俞青(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台科技大學,臺中市。
    廖淑霞(2012)。一個「自主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熊珮琪(2003)。國小數學種子教師培育團體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臺灣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教育部。
    趙志成、何碧愉、張佳偉、李文浩(2013)。學校改進理論與實踐。香港:香港教育研究所。
    劉芳(2011)。基隆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明玉(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對個人-工作契合度之影響以工作壓
      力為干擾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歐曉菁(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支援之研究--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臺北市:雙葉。
    蔡美娟(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互動、自我導向學習與工作投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鄭良樹(1998)。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一分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鄭良樹(2005)。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簡史。吉隆坡:南方學院出版社。
    薛玉綢(2010)。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功能、困境與改進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簡紅珠(2007)。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改善:借鏡日本小學教師的學科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58,130-140。
    簡婉娟(2002)。教師專業成長、進修需求與教學效能感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鐘靜(2010)。學校層級數學教學領導者培育與專業學習社群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90,5-15。

    貳、 西文部分:
    Boggs, H.L. (1999).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school change: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of teachers intergrating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0(2), 291.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T 9919843)
    Darling-Hammond, L. (1997). The right to learn: A blueprint for creating schools that work.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y, C. (1999). Developing Teachers: The Challenge of Lifelong Learning. England: Falmer.
    DuFour, R., & Eaker, R. E.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Bloomington: Solution Tree.
    DuFour, R., & Eaker, R., (2008). Revisi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Fullan M. (1991).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2nd ed). N. Y.: Teacher’s College Press/OSIE Press, PP 77.
    Fullan. M., & Hargreaves. A., (1992). What’s worth fighting for in your school? Buckingham: Open Universtiy Press.
    Fullan. M., (2007).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versity Press.
    Hairon, S., & Dimmock, C. (2011). Singapore schools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chool leadership in an Asian hierarchical system. Educational Review, 1-20.
    Hipp, K. A., Huffman, J. B., Pankake, A.M., & Olivier, D.F (2008). Sustai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9(2), 173-195.
    Hipp, K. K., Huffman, J. B. (2010).Demystify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school leadership at its best.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Hord, S. M.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Austin, Texas: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Hord, S. M. (200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overview. In. S.M. Hord (Ed.),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p.5-14). New York &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rd, S.M., & Sommers, W.A. (2008).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Voice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House, R.J., & Shamir, B. (1993). Toward the integr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charismatic and visionary theories of leadership. In M. Chemmers & R. Ayman (Eds.), Leadership: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uffman, J.B., & Hipp, K.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S.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S. Louis, S. Kruse, & Associates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Long Oaks, CA: Corwin.
    Lieberman, A., & Miller, L. (2004). Teacher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Lincoln & Guba (1985). .Natu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Sage Mclaughlin, M.W., & Talber, J.E. (2001).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and the work of high school teach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laughlin, M.W., & Talber, J.E. (2006). Building school-based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ies: teach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 America’s Future (1996). What matters most: Teaching for America’s futu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ed.gov/PDFS/ED395931.pdf
    Newmann, F. M., & Wehlage, G. G. (1995). Successful school restructuring: A report to the public and educators by the Center on Organ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Schools. Madison, WI: Wisconsin Center for Education Research.
    Patterson, J.A. (2006).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6-8 middle schools: Natural complements or another bandwagon in the parade. Middle School Journal, 37(5), 21-30.
    Peter Block (1993). Stewardship. San Francisco: Berett-Koehler.
    Pfeffer, J., &; Sutton, R. I. (2000).The Knowing-Doing Gap: How Smart Companies Turn Knowledge into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oberts, M.S., & Pruitt, E. Z., (2003). 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Rosenholtz, S. (1989).Teachers’ work place: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tronge, J.H., & Tucker, P.D. (2003). Handbook on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
    Vartanian-Gibbs, E.A. (2000). Power, partnership and professionalism: A model for needs-base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1(1), 140.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AAT 995924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