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傅昭萍 Chao-ping,Fu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國中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運用文化創意產業概念於藝術教育之調查研究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to Junior High School Arts Education- Perspectives of the Arts and Humanity Learning Area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吳舜文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文化創意產業 、藝術教育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
英文關鍵詞: |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rtistic education, Art and humanities learning domai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2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從事國中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教師,其對文化創意產業概念之背景認知、實施狀況及運用於教學層面之觀點分析。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公立國中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教師,研究方法採調查研究法,以次數分配、百分比、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及檢驗,並分析不同背景教師對背景認知、教學運用與觀點上之差異。相關具體結論列述如下:
一、教師透過平面媒體、網路及大眾傳媒瞭解文化創意產業相關藝術展演資訊;而在教學方式上,則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相關藝術展演活動及引用相關資訊、影片媒材於鑑賞教學為主。至於在文化創意融入國中階段藝術教學方面,教師主要之教學困境為相關整合性訊息缺乏及授課時數不足。
二、將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及創作運用於藝術教育課程當中,有助學於生理解不同時期文化、藝術之特性,進而提高學習動機。將藝術教育融入教學教材,則可提供多元化學習,有效引導創意思考及提升創作能力;而將相關創作、軟硬體設備等運用於藝術教學策略中,則可開拓學生藝術視野、培養日常藝術鑑賞習慣、提升美學涵養。唯就教學評量之運用而言,情意評量之適切性高於實作及創作等評量方式。
三、教師將文化創意產業概念運用於藝術教學之實施狀況並未因年齡、學術專長、學經歷或任教科目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教師對文化創意產業之背景認知及運用於藝術教育之觀點方面,則未因所處任教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顯見臺北市藝術教學資源豐富,資訊傳遞迅速。
研究者提出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主管單位、教育主管單位、學校、教師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與方向。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background awareness and concep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for teachers engaging in the domains of arts and humanities learning at middle school. It analyzed some viewpoints about how this knowledge had been applied on teaching practices. Subjects in this research were teachers from Taipei City’s public middle schools as described above. Research method adopted survey researching while analyses and examination techniques contained with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and 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This research also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on viewpoints for applications of teaching approach between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background awareness 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t has then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eachers took advantages from print/press media,
internet, and public media to gather information o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They mainly used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video/picture as educational tool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 actively involved in art
related exhibition and events. As for applying culture
and creation into middle school artistic education,
teachers were facing difficulties mainly from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limitation of teaching load.
2.The applying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oncept
and the usage of creation in artistic education could
assist students to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culture
and art difference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thus
increasing their willingness to learn. Combing artistic
education as teaching materials could provide multi-
learning and could effectively lead to creative thinking
and improve creativity. As for application of related
software and hardware, the usages of those applications
could widen the artistic view of students, develop habits
of art appreciation, and advance their artistic
cultivation. However, the properness of affective
assessment was higher than the performance practice,
product scale and other method of evaluations.
3.The results of apply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oncepts to artistic education by teachers intended to be
similar in kinds of elements such as ages, academic
specialties, experiences, and other factors. As for
background awareness and application of art education,
the viewpoints still remained withou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teaching areas. It may thus conclude that
Taipei City obviously has abunda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fluent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Researcher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and directions to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partments, education departments, educational school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s.
壹、中文部份
十鼓擊樂團(2010)。十鼓簡介。2010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ten-hsieh.com.tw/newchinese/ten1.html。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文化創意產業手冊。臺北:作者。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2009年10月9日,取自http://web.cca.gov.tw/creative/page/main_02.htm。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程施政計畫(99-102)。2009年12月9日,取自http://www.cca.gov.tw/public.do?method=list&categoryId=2。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第二期)修正計畫97-102年。2009年12月9日,取自http://cci.cca.gov.tw/page/pub/cci_solution_attach-1.pdf。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臺灣生活美學運動計畫。2009年12月9日,取自http://www.cca.gov.tw/ccaImages/adminstration/122/p3.pdf。
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文化創意產業內容及範圍草案。2010年3月18日,取自http://cci.cca.gov.tw/page/p_15.php。
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2010年3月2日,取自http://cci.cca.gov.tw/page/pub/990203.pdf。
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學生觀賞藝文展演補助與藝文體驗劵發放辦法草案。2010年3月16日,取自http://cci.cca.gov.tw/page/p_15.php。
方妍云(2006)。博物館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探討:以宮崎駿吉卜力美術館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秀雄著(2002)。美術心理學。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王姿媛(2008)。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專業發展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朱銘美術館(2010)。藝術大師朱銘。2010年5月25日,取自
http://www.juming.org.tw/opencms/juming/know/inaugurator/lifed/lifed_0003.html?tools=lifed&ina=2&seq=4。
何康國(2005)。我國交響樂團產業之研究。臺北:小雅音樂。
吳舜文(2002)。建構主義運用於音樂教學的做法,載於戴維揚主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293-310。臺北:臺灣師大。
巫曙穎(2001)。因應「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國中音樂教師專業能力需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素貞(2007)。文化創意產業從教育扎根。2009年10月3日,取自
http://www.mcps.kh.edu.tw/%AE%D5%AA%F8%AB%C7/talking40.htm。
李璞良、林怡君譯(2003)。丹麥的創意潛力。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林莆軒(2006)。教室外的藝想空間:一位國小教師運用博物館資源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邱淑惠(2007)。高雄縣皮影戲館對傳統藝術教育推廣之研究-並以宏興閣皮影戲團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姚世澤(2008)。論藝術與科技如何反映人類的需求與社會文明的價值觀。臺灣教育,650,2-7。
施美莉(2008)。臺灣木雕藝術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以鹿港木雕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夏學理(1998)。表演藝術觀眾發展之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夏學理、秦嘉嫄、洪琬喻、陳國政、施沛琳、謝知達(2008)。文化創意產業概論。臺北:五南。
孫玉珊(2005)。創造端與消費者端對大眾型文化商品之認知。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桂雅文(2004)。務實的英國人,務實的發展創意產業。設計,116,110-112。
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2010)。雲門舞集簡介。2010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cloudgate.org.tw/cg/about/index.php?about=cg。
張培仁(2009)。文創產業應走入大眾文化市場。新活水雙月刊,22,44 – 46。
張翔菁(2007)。從社會多元化探究「藝術與人文」領域發展趨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教育部國教司(2005)。素養指標解說手冊。2010年1月21日,取自
http://www.edu.tw/dm。
許菊芳(2006)。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輯於天下雜誌2006年教育專刊(23-27)。臺北:天下雜誌。
陳雅鐘(2008)。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生學習反應情形研究。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瑋琪(2006)。木屐工藝及其在「社區」與「學校」發展之研究─以蘇澳白米社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彭文督(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美術館教育方案之研究-以國立臺灣美術館「食飽未?-2007亞洲藝術雙年展」為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曾琬婷(2008)。創新「臺灣鄉土藝術文化教育」發展趨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瓊瑩(2008)。傳統文化產業之創新:以霹靂布袋戲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游勝惠(2007)。從美學價值觀探究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師應具備之美感認知--以臺北市藝術與人文教師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惠穗(2007),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調查問卷。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慶勇(2008)。國民小學校外教學意願及障礙因素之研究-以臺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為例。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敏芝(2003)。文化創意產業與社群動力。2009年10月27日,取自
http://web.cca.gov.tw/creative/doc/forum/200307/200307-3.doc。
經濟部工業局(2006)。2005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北:作者。
經濟部工業局(2007)。2006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北:作者。
經濟部工業局(2008)。2007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北:作者。
經濟部工業局(2009)。2008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2009年11月26日,取自http://www.cci.org.tw/download/download_list.asp?download_cate_sqno=27。
經濟部工業局(2009)。2009臺灣文化創意產業速報。2009年11月26日,取自http://www.cci.org.tw/download download_list.asp?download_cate_sqno=26。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9)。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名冊。2009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tp.edu.tw/neighbor/type index.jsp?level=3。
劉大和(2003)。文化創意產業界定及其意義。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6,115-122。
劉惠媛(2000)。藝術,一種新的知識類型。臺北:五觀藝術管理。
劉曉蓉(2006)。文化產業發展成創意產業之策略研究~以交趾陶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潘建雄(2005)。美濃鎮文化創意產業與體驗活動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滕人傑(2004)。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初探一以新興之音樂與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工藝產業為例為例。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7,6, 90-100。
閻慶苹(2007)。臺南市「古蹟音樂沙龍」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靜如、陳嫻修譯(2000)。藝術,其實是個動詞。臺北:探索文化。
蘇芳儀(2005)。臺中市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教育教師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蘇琬婷(2007)。文化創意產業之行銷策略-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貳、外文部份
DCMS(2001),Creative industry mapping document 2001. London, 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Retrieved Nov.10, 2009 from: http://www.culture.gov.uk/reference_library/publications/4632.aspx
DCMS, UK (2002). Creative industries fact file. London, UK: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Retrieved Oct.24, 2009 from:http://www.culture.goo.uk/PDF/ci_fact_file.pdf
Freedman, K.(2000)﹒Social perspectives on art education in the U.S.: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in a democrac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4), 314-329.
MITA(2002), Addendum to the MITA Green Paper on Investing in Cultural Capital: A New Agenda for a Creative and Connected Nation , Retrieved Oct.28, 2009 from: http://www.channelnewsasia.com/cna/parliament/erc/creative1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