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芳穎
Fang-ying Lin
論文名稱: 前瞻性教育政策借用評估架構 —以我國綜合高中為例
Constructing Prospective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Policy Borrowing: A Case Study o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Reform
指導教授: 王麗雲
Wang, Li-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政策借用綜合高中前瞻性政策借用評估架構
英文關鍵詞: policy borrowing, Taiwa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prospective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policy borrow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1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古以來各地教育相互影響的實例不勝枚舉,尤其是經濟強國的教育實踐往往成為仿效的對象。然而必須注意的是,教育作為社會建構的產物,在不同的社會脈絡中所顯示的意義就不同,因此必須針對本地的特有現象進行所借用政策的修正;然而在教育研究的領域中,前瞻性教育政策借用評估架構的研究仍極有限。因此,本研究採取教育政策借用的觀點,以臺灣綜合高中政策為個案,就臺灣綜合高中政策推動狀況與所遭遇的困難、影響臺灣綜合高中政策落實推動的因素等層面進行探討,並根據研究成果,建構前瞻性教育政策借用評估架構,作為未來政策借用的評估參考。本研究建構臺灣綜合高中前瞻性政策借用評估架構共分為政策本質、政策資訊、文化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支持系統共五個面向,並分為24項檢核要點。本研究建議未來臺灣綜合高中政策的借用可據此架構持續借用並內化,以及相關研究可採取不同個案以交叉比對,或是採取不同的理論觀點。

    As educational policy borrowing is even more universal,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s “borrowed” much more especially - it is all a means to solve the requirement in the home country. However, education is a part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so it shows different meanings of different contexts. Therefore, the policy borrowed must be revised to base on special context locally. Nevertheless,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about the Constructing Prospective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Policy Borrowing. This research used the perspects of educational policy borrowing, and adopted the case of Taiwa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to illustrate the fact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practice of Taiwa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policy, and the facts to be contributive to put it into practice, then correct the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the educational policy borrowing. This research develops the constructing prospective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policy borrowing, included five sections: essence of policy, information of policy, culture, politics, support systems, and 24 check points . This research suggest that the following researches can analysis different educational policy to supply this Constructing Prospective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Policy Borrowing, or take different theories to deepen th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方法-----------5 第五節 研究步驟-----------6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政策借用理論--------9 第二節 英、美綜合中學現況---30 第三節 臺灣綜合高中政策發展-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71 第一節 研究設計-----------71 第二節 研究工具-----------73 第三節 研究對象-----------74 第四節 研究資料的處理和分析-77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78 第六節 研究倫理----------79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結果-----81 第一節 臺灣綜合高中政策推動的正面效果與落實因素------------81 第二節 臺灣綜合高中政策推動過程遭遇的困難與成因------------93 第三節 臺灣綜合高中前瞻性政策借用評估架構----------------13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41 第一節 研究結論------------141 第二節 研究建議------------145 參考文獻-----------------147 一、中文部分--------------147 二、英文部分--------------152 附錄--------------------155 附錄 訪談大綱-------------156

    壹、中文部分

    方永泉(2002)。當代思潮與比較教育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家通(1992)兩個類型的高級中等教育。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高級中等教育(頁261-294)。臺北市:台灣書店。
    王麗雲(2007,11月)。教育政策借用的評估架構:四項高中教育政策的檢視。論文發表於臺灣師範大學系舉辦之「公義社會與教育革新」專題研討會,臺北市。
    立法院,1997。立法院公報,86(29)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二期諮議報告書。2008年10月17日取自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2008年10月17日取自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
    朱鎮明(2004)。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現代化:21 世紀英國地方層次的變革。行政暨政策學報,38,31-60。
    吳武典(2004,3月)。台灣教育改革的經驗與分析。論文發表於香港教育學院舉辦之「第一屆香港校長研討會」,香港。
    吳敏華(1996)。英國與我國綜合中學(高中)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市。
    吳清山、高家斌(2007)。台灣中等教育改革分析:1994-2007。教育資料集刊,34,1-24。
    吳清基(1999)。綜合高中的理念與實施。載於臺北市大理高中(主編),綜合高中課程實驗相關資料(頁48-65)。臺北市:教育部。
    吳祥輝(2006)。芬蘭驚艷:全球成長競爭力第一名的故事。臺北市:遠流。
    李奉儒(2001)。英國教育:政策與制度。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隆盛(2003)。綜高是高職轉型的好方案。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8,26-30。
    李隆盛(1998)。綜合高中試辦學校實驗課程之實施與改進計畫(四)。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14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沈姍姍(1992)。英美兩國之社會階層、教育機會以及社會流動—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1992年5月23日發表於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
    沈姍姍(1992a)。英國的綜合中學。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21世紀的高級中學教育(頁189-203)。台北市:台灣書店。
    沈姍姍(1998,5月)。我國綜合高中的他山之石—英國經驗之啟示。載於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綜合高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3-212),臺北市。
    沈姍姍(2007)。澳洲高等教育改革—做為全球經濟競賽的籌碼。教育資料集刊,35,115-132。
    何明修(2009,6月)。從人本主義到新自由主義:臺灣教育改革運動的政策回應。論文發表於中山大學舉辦之「社會運動的年代」研討會,高雄市。
    巫有鎰(2003)。新右教改潮流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衝擊。屏東師院學報,18,437-458。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臺北市:心理。
    周祝瑛(2004)。20世紀臺灣教育。載於顧明遠(主編),中國教育大系(頁3370-3739)。中國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周淑卿(2003)。國小教師在課程領域的專業身份認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周愚文、張嘉育、張炳煌(2008,5月)。「橘逾淮而為枳?」影響我國綜合高中政策規劃與實施之社會文化因素分析。論文發表於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聯合舉辦之「臺灣高中教育政策之檢討與展望」專題研討會,臺北市。
    林天佑(2002)。認識研究倫理。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編),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增訂一版)(頁73-80)。臺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
    林世華、陳柏熹、黃寶園、傅瓊儀、趙如錦(譯)(2005)。K. Punch著。社會科學研究法:量化與質化取向。臺北市:心理。
    林永豐(2007)。我國後期中等教育分流模式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15(2),1-34。
    林永豐(2009)。英國學科重點中學政策之發展與爭議。教育資料集刊,42,203-222。
    林玉体(2003)。美國教育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寶山(1991)。美國教育制度及改革動向。臺北市:五南。
    施溪泉(2008)。綜合高中99課程綱要修訂重點及特色。2012年5月14日取自綜合高中資訊網http://page.phsh.tyc.edu.tw/com/index_1.htm
    姜添輝(1997)。英國的學校課程與教育改革。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5,95-127。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孫治本(譯)(1999)。U. Beck著。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Was Ist Globalisierung?)。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孫窮理(2009,2月1日)。台灣從「特別301」除名的反思/苦勞評論。2010年2月1日取自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4623
    夏惠汶(1998,5月)。美國綜合高中的檢討與啟示。載於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綜合高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9-200),臺北市。
    秦夢群(2006)。我國中等教育政策之檢討與策進。教育資料集刊,31,91-123。
    高級中學法(2008)。
    教育部(1994)。教育統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2008年10月14日取自教育部部史網站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asp?id=3
    教育部(2008)。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2008年12月21日取自教育部統計處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858
    教育部統計處(2008)。教育統計。2008年12月17日取自教育部統計處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aspx
    教育部統計處(2012)。綜合高中概況表(85~100學年度)。2012年6月18日取自教育部統計處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教育部(2003)。綜合高中之昨日、今日、明日。2012年5月25 日取自http://chs.chvs.hcc.edu.tw/chs/chs.htm
    梁福鎮(2004)。改革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臺北市:五南。
    莊耿惠(2001)。綜合高中實施現況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為藩(1994)。當前教育問題檢視。教育資料文摘,198,10-12。
    陳幸仁(2005)。從全球化教改風潮論校長的因應策略: Giddens「結構—行動」理論之觀點。教育政策論壇,8(2),143-174。
    陳海雄、辜慧瑩、吳盈瑩(2011)。淺談政府機關政策文宣執行管道。研考雙月刊,35(1),149-151。
    陳修平(2008)。綜合高中辦理現況與成效。2008年12月8日取自ac.ilvs.ilc.edu.tw/~csh/10%20table/3.ppt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2010)。
    曾國鴻、何榮亮、陳沅、楊宏仁、鄭金謀(2004)。以教師觀點探究綜合高中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教育研究資訊,12(6),85-112。
    項靖、陳儒晰、陳玉箴、李美馨(譯)(2002)。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臺北市:韋伯。
    黃政傑(1995)。綜合高中試辦之規劃及其教改涵義。教師天地,79,4-8。
    黃政傑(1998,5月)。綜合高中發展現況與未來。載於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綜合高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5),臺北市。
    黃政傑(1999)。綜合高中試辦方案之規劃。載於臺北市大理高中(主編),綜合高中課程實驗相關資料(頁48-65)。臺北市:教育部。
    黃柏叡(2005)。臺灣中等教育。載於鍾宜興(主編),各國中等教育(頁15-54)。高雄市:高雄復文。
    黃瑞祺(譯)(2005)。A. Giddens著。全球化與第三條路:紀登斯在台灣。臺北:松慧。
    黃碧智(2005)。英國中等教育。載於鍾宜興(主編),各國中等教育(頁271-309)。高雄市:高雄復文。
    楊思偉(1994)。有關學制改革的問題。教改通訊,6,30-31。
    楊思偉(2000)。試辦綜合高中課程實驗相關要點修正之探討。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案成果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楊思偉(2000)。綜合高中理想辦學模式之研究。教育部專題研究成果報告(0159)。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楊洲松(2005)。Lyotard《後現代狀況:知識報告書》導讀。2010年1月28日取自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社會學典籍研讀會http://academic.ed.ntnu.edu.tw/~scse/txt/941021-2.htm
    楊深坑(2006)。教育改革研究方法論的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52(4),141-171。
    楊瑩(1996)。一九八八年後英國的教育改革。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頁107-143)。臺北市:師大書苑。
    詹盛如(1999)。世界銀行教育援助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課綱問題討論(2012)。2012年5月22日,取自綜合高中資訊網http://page.phsh.tyc.edu.tw/com/course_str/course_str_10.htm
    綜合高中畢業生升學就業統計(2006)。2008年10月17日,取自綜合高中資訊網http://page.phsh.tyc.edu.tw/com/index_1.htm
    綜合高中試辦要點(1995)。
    綜合高中輔導活動(無日期)。2008年10月17日,取自綜合高中資訊網http://page.phsh.tyc.edu.tw/com/index_1.htm
    綜合高中輔導活動歷程圖(無日期)。2008年10月17日,取自綜合高中資訊網http://page.phsh.tyc.edu.tw/com/index_1.htm
    綜合高中課程綱要(2002)。
    綜合高級中學暫行課程綱要(2005)。
    綜合高中課程綱要(2010)。
    綜合高級中學暫行課程綱要簡介(無日期)。2012年5月14日,取自綜合高中資訊網http://chs.chvs.hcc.edu.tw
    綜合高中學生在校三年輔導活動(無日期)。2008年10月17日,取自綜合高中資訊網http://page.phsh.tyc.edu.tw/com/index_1.htm
    綜合高中學生進路圖(無日期)。2008年10月17日,取自綜合高中資訊網http://page.phsh.tyc.edu.tw/com/index_1.htm
    綜合高中學校辦理規模(2005)。2008年10月17日,取自綜合高中資訊網http://page.phsh.tyc.edu.tw/com/index_1.htm
    綜合高中學程開設分佈比例統計(2005)。2008年10月17日,取自綜合高中資訊網http://page.phsh.tyc.edu.tw/com/index_1.htm
    潘慧玲(2005)。台灣新一波之高中課程改革。文教新潮,10(3),6-15。
    鄭燕祥(1991)。校本管理與外控管理的理念。初等教育,1(1),3-19。
    鄭陸霖(2006)。幻象之後: 台灣汽車產業發展經驗與「跨界產業場域」 理論。臺灣社會學研究,11,111-174。
    劉怡慧(2000)。我國試辦綜合高中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曉芬(2006)。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的教育政策分析—以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為例。教育政策論壇,9(2),1-22。
    劉曉芬(2007)。歷史、結構與教育:技職教育變革的探討。台北縣:冠學文化。
    劉博允(2005)。美國中等教育。載於鍾宜興(主編),各國中等教育(頁311-352)。高雄市:高雄復文。
    歷年綜合高中畢業生主修學程(2006)。2008年10月17日,取自綜合高中資訊網http://page.phsh.tyc.edu.tw/com/index_1.htm
    戴明國、邱俊宏、陳明珠、陳修平(2000)。我國試辦綜合高中之社會學理論分析研究與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1),179-203。
    戴曉霞(2001)。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7,301-328。
    謝文全(1992)。中等教育: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謝廣錚(2001)。英國1998年已降官方教育政策之研究—以新右派市場機制理論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2010)。
    簡成熙(1999)。我國升學競爭的機制與變革:以近年來高中入學制度為例。教育研究資訊,7(6),61-84。
    蘇進棻(2006)。教育理論西洋化的歷史源流與本土化可行途徑。研習資訊,23(6),45-53。

    貳、英文部分

    Bray, M. (2004). Traditions, applications, and the role of HKU. Inaugural Professorial Lecture, 7 February 2004 (Hong Kong, Faculty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all, J. (1998). Big Policies/Small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policy. Comparative Education, 34(2), 119-130.
    Chapman B. & Greenway D.(2006). Learning to live with loans? International policy transfer and the funding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world economy, 29(8), 1057-1075.
    Dolowitz, D. & Marsh, D.(2000). Learning from abroad: the role of policy transfer in contemporary policy-making.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13(1), 5-24.
    Hughes, P.(2006). 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world-wide education reform. Secondary 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s, 9, 245-262.
    Jeynes, W. (2008). What we should and should not learn from the Japanese and other east Asian education systems. Education Policy, 22(6), 900-927.
    Kliebard, M. (2002). The Cardinal Principles Report as Archaeological Deposit. In Change Course (pp. 39-49).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Lauder, H.(2000). The dilemmas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policy import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1, 465-475.
    Lawrence R. Z. & Hanouz M. D. & Moavenzadeh J.(2009). The Global Enabling Trade Report 2009. Retrieved January 27, 2010, from http://www.weforum.org/pdf/getr09_dev/GETR09_Fullreport.pdf (World Economic Forum).
    Hughes, P.(2006). 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world-wide education reform. In C. Hughes (Ed.), Secondary Education at Crossroads(pp. 245-262). Berlin: Springer.
    OECD(2007). Education at a Glance. Retrieved December 21, 2008, from http://www.oecd.org/home/0,2987,en_2649_201185_1_1_1_1_1,00.html
    Phillips, D.(2006). Investigating policy attraction in education.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32(5), 551-559.
    Phillips, D. & Ochs, K.(2003). Processes of policy borrowing in education: some explanatory and analytical devices. Comparative Education, 39(4), 451-461.
    Phillips, D. & Ochs, K.(2004). Researching policy borrowing: some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30(6), 773-784.
    Stone, D.(2004). Transfer agents and global networks in the ‘transnationalization’ of policy.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11(3), 545-566.
    Yin, K.(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 Sage.
    Moore-Gilbert, B.(1997). Postcolonial Theory: Contexts, Practices, Politics. London: Verso.
    Whitlock, G. & Tiffin, H.(1992). Re-Sitting Queen's English. Text and Tradition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Amsterdam: Editions Rodopi.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