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江采蘋 Jiang, Tsai-Pin |
---|---|
Thesis Title: |
從彥根城藏《四季山水圖》看明代四季故事人物圖之發展 The Study of “Landscapes of the Four Seasons” painting in the Hikone Castle Museum Collection: Unfo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Figure Paintings of the Four Seasons in the Ming Dynasty |
Advisor: |
林麗江
Lin, Li-Chiang |
Degree: |
碩士 Master |
Department: |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 2020 |
Academic Year: | 108 |
Language: | 中文 |
Number of pages: | 177 |
Keywords (in Chinese): | 四季故事人物圖 、四季山水 、浙派 、明代宮廷 、對幅 |
Keywords (in English): | historical figure paintings of the four seasons, landscapes of the four seasons, Zhe School, Ming court, paired painting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509 |
Thesis Type: |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
Reference times: | Clicks: 189 Downloads: 35 |
Share: |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現藏於日本滋賀縣彥根城博物館的《四季山水圖》為一套元末明初繪製的四幅對,內容結合了四季景緻與四位故事人物。其實明代尚有其他掛軸作品似乎具有這種特徵,但這些作品過去未被視為一種獨特類型的繪畫。本文將以彥根城博物館《四季山水圖》作為基準,發掘「四季故事人物圖」此類型繪畫的存在,嘗試找出過去不為人注意的四季故事人物圖,並重建其發展歷程。
論文首先探討彥根城博物館《四季山水圖》,確認其帶有宋元風格,內容描繪了象徵隱逸的歷史人物,且曾為室町和江戶幕府收藏,具有上承宋元,下接明代的特殊意義。為釐清四季故事人物圖的形成與特徵,本文回顧了四季山水、四季花鳥等具有四季特徵的圖繪,建立四季圖繪的脈絡,由此推測四季故事人物圖的作法始於宋代。
現存的四季故事人物圖多已經被拆散,且收藏在世界各地,不過由於作品原先為四幅對,存在著一些相互呼應的關係,故仍有可能根據某特徵再次被配對。四季故事人物圖在明代曾經風行一時,觀者留下了不少題畫詩,而此類圖像亦流傳至日本,影響到狩野派。藉由現有圖文的佐證,可找到一批可能為四季故事人物圖的作品。這批作品多出自明代宮廷或浙派畫家,有著成套觀賞的可能性。重建四季故事人物圖,為解讀浙派與明代宮廷繪畫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
“Landscapes of the Four Seasons”, collected by the Hikone Castle Museum in Shiga Prefecture, Japan, is a set of paired hanging scroll consists of the scenery of four seasons and four historical figures. There are other hanging scroll works in the Ming Dynasty with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but such these paintings were not considered as a unique genre in the past. Taking the “Landscapes of the Four Seasons” in the Hikone Castle Museum as a model, this thesis tries to uncover the existence of historical figure painting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trace back its development.
The thesis starts with the“Landscapes of the Four Seasons” in the Hikone Castle Museum, which was once the collection of Muromachi and Edo Shoguns. The painting was influenced by the style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nd implied the value of seclusi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figure paintings of the four seasons, this thesis reviews paintings with the elements of four seasons, including landscapes of the four seasons, flowers and birds of the four seasons, etc.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four seasons painting, the crea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 paintings of the four seasons is supposed to have started in the Song Dynasty.
Many historical figure paintings of the four seasons survived today are scattered around the world, but it is still possible to spot and group them once again according to certain traits. Historical figure paintings were popular in the Ming Dynasty, referred by many poets and copied by the Kano school in Japan. We can find a number of works that may be historical figure painting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most of them turn out to be originated from the Zhe School and the Ming court. The thesis not only proposes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paintings, but also provides another perspective to interpret the Zhe School and the Ming court paintings.
古籍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2 冊,臺北:商務,1983。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臺北:臺灣商務,1966。
(宋)《宣和畫譜》,收入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一)》,臺北:文史哲,1974。
(宋)米芾,《畫史》,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3 冊,臺北:商務,1983。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六,收入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一)》,臺北:文史哲,1974。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冊1,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南朝宋)劉義慶編,《世說新語.識鑑》,收入楊勇校,《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胡寅,《斐然集》卷一,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集部第1168,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
(宋)周敦頤,《周元公集》卷二,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10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元)《皇元風雅》後集卷四,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元)夏文彥,《圖繪寶鑑》,臺北:臺灣商務,1970。
(明)張泰階,《寶繪錄》,收入俞崑,《中國畫論類編.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
(明)詹景鳳,《詹氏理性小辨》,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347冊,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頁127。
(明)文震亨,《長物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72。
(明)何良俊,《四友齋畫論》,收入盧聖輔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頁780。
(清)《明畫錄》,收於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三)》,臺北:文史哲,1974。
《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2005。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3.0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專書
戶田真祐、小川裕充編,《中國繪畫總和圖錄續編》第三卷,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
《日本美術全集 禪宗の美術──墨跡と禪宗繪畫》,東京:學習研究社,1979 ,
《浙派集英:明代浙派繪畫珍品特展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何傳馨主編,《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書畫卷》,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頁360-361。
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編輯委員會編,《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 5》,長沙:湖南美術,1998,
宮崎法子、西岡康宏編,《世界美術大全集 東洋編8 明》,東京:小学館,1999。
故宮博物院編,《明代宮廷書畫珍賞》,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洪文慶主編,《海外中國名畫精選.元至明中葉》,臺北縣:錦繡,2001。
高居翰,《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臺北︰石頭出版,1997。
根津美術館,《明代絵画と雪舟》,東京:根津美術館,2005。
小川裕充,黃立芸等譯,《臥遊:中國山水畫的世界》,臺北:石頭出版,2017。
小川裕充著,黃立芸等譯,《臥遊:中國山水畫的世界》,臺北:石頭出版,2019。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明清山水畫選.明代》,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
石守謙,《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臺北:允晨出版,2012。
蘇州博物館編,《蘇州博物館藏明清書畫》,北京:文物,2006。
宋后楣,《日近清光》,臺北:文史哲,2006。
大貫玲子編,《筆墨の美 水墨画:静嘉堂の水墨画名品選》,東京:靜嘉堂文庫,2009。
大阪市立美術館,《明淸の美術》,東京 : 平凡社,1982。
大和文華館編,《對幅:中囯绘画の名品を集めて》,奈良:大和文華館,1995。
陳階晉、賴毓芝等編,《追索浙派》,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
天津博物館編,《天津博物館藏繪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穆益勤,《明代院體浙派史料》,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85。
劉芳如主編,《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18。
劉芳如主編,《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17。
單國強,《明代院體》,濟南:山東美術,200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明四大家展 仇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2014,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2007。
巫仁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7。
浙江省博物館編,《浙派集英:明代浙派繪畫珍品特展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邱士華、林麗江、賴毓芝編,《偽好物:十六至十八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8。
靜嘉堂文庫,《靜嘉堂明清書畫清賞》,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2005。
德川美術館編,《室町将軍家の至宝を探る》,名古屋:德川美術館,2008。
余輝主編,《故宮繪畫圖典》,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
專論
石守謙,〈浙派畫風與貴族品味〉,《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頁183-228。
板倉聖哲,〈成化画壇と雪舟〉,收錄於《明代絵画と雪舟》,(東京:根津美術館,2005),頁15-24。
林麗江,〈以蘇州為典範—圖文相襯映的蘇州片製作與影響〉,收錄於《偽好物—十六至十八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8),頁366-385。
宮崎法子,〈明代の繪畫:宮廷繪畫〉,收錄於《世界美術大全集 東洋編8明》,(東京:小學館,1999)。
島尾新,〈雪舟と明代絵画―亀裂と同調―〉,收錄於《明代絵画と雪舟》,(東京:根津美術館,2005),頁7-14。
學位論文
牛繼飛,〈元代宮廷繪畫機構研究〉,北京市:首都師範大學,2006。
王昱婷,〈元代青花瓷器人物與龍鳳紋飾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王倩倩,〈明代人文風俗的圖像表現——呂文英貨郎圖之研究〉,浙江: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王鈺菁,〈元青花人物紋飾研究〉,雲南省:雲南大學碩士論文,2015。
王鳳鳳,〈明代人物畫研究〉,山東: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
李琳,〈歷代《貨郎圖》繪畫研究〉,河北:河北師範大學,2018。
唐曉明,〈明代畫家謝時臣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15。
高賢智,〈明代浙派後期與朝鮮中期漁父題材繪畫比較〉,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8。
崔怡,〈論唐宋後人物畫衰微的原因及啟示〉,河南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
崔曉燕,〈論元青花的人物裝飾〉,江西省:景德鎮陶瓷學院,2014。
張嘉芬,〈陳洪綬《陶淵明故事圖卷》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8。
郭萌迪,〈青花人物畫研究〉,河南省: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4。
陳谷峰,〈謝安形象的歷史形塑及其文化意義初探〉,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陳怡良,〈陶淵明與隱逸之風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楊,〈明代景德鎮瓷器上的高士圖研究〉,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碩士論文,2016。
黃士珊,〈從永樂宮壁畫談元代晉南職業畫坊的壁畫製作〉,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黃立芸,〈呂紀「四季花鳥図四幅」(東京国立博物館)を中心とする日中花鳥画の比較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論文,2010年。
黃興,〈從元代人物畫題材看元代繪畫的隱逸思想〉,吉林省: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3。
趙琪,〈景德鎮元青花人物故事紋飾研究〉,吉林省: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3。
羅潔,〈陶淵明圖像研究〉,上海市:上海大學博士論文,2011。
期刊
Scarlett Jang, “Form, Content, and Audience: A Common Theme in Painting and Woodblock-Printed Books ofthe Ming Dynasty” , Ars Orientalis, Vol. 27 (1997), pp. 1-26.
衣若芬,〈宋代題「詩意圖」詩析論——以〈歸去來圖〉、〈憩寂圖〉、〈陽關圖〉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0年3月第16期,頁1-64。
院文清,〈青花四愛圖梅瓶的四愛圖漫語〉,《收藏家》,2007年第9期,頁13-18。
院文清,周代瑋,龍永芳,〈湖北省鐘祥市明代郢靖王墓發掘收穫重大〉,《江漢考古》,2007年第03期,頁49-51。
王晚霞,陸露,〈周敦頤《愛蓮說》在日本的傳播與受容〉,《船山學刊》,2018年第04期,頁47-52。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錯雜〉,《新史學》,7 卷 4 期(2006.12),頁 73-143;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22 卷 1
王耀庭,〈臺北故宮收藏與浙派研究——模式及憶失二題〉,《大匠之門》,2016年第13期,頁22。
王耀庭,《淵明逸致的形象》,《故宮文物月刊》,1988年第6卷6期,頁17-37。
康耀仁,〈夏圭《雪後觀景圖》探究——兼談夏圭與范寬、李唐、孫君澤的承續關係〉,《中國美術》,2016年第5期,頁92-98。
江鑫梅,〈《愛蓮說》美在意趣豐富——周敦頤《愛蓮說》文化審視初探〉,《語文知識》,2016年第07期,頁63-64。
高木森,〈明朝宮廷新品味之發展與沒落——筆粗墨悍呈新意,狂態邪學任人評〉,《美育》,1998年2月第92期,頁1-12。
章剣,〈『蒙求和歌』における漢故事の受容:四季の部を中心に〉,《中國中世文學研究》,2007年第51號,頁62-79。
鐘巧靈,〈宋代題「訪戴圖」詩說〉,《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第03期,頁84-88。
石守謙,〈古傳日本之南宋人物畫的畫史意義—兼論元代的一些相關問題〉,《美術史研究集刊》,1998年第五期,頁153-182。
石守謙,〈明代繪畫中的帝王品味〉,《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93年第40期,頁225-291
石守謙,〈浙派畫風與貴族品味〉,《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 1987年第15期,頁307-342。
石守謙,〈隱居生活中的繪畫:十五世紀中期文人畫在蘇州的出現〉,《九州學林》,2007年第18期,頁2-36。
石屹平,〈論元代《四愛題詠》的文化內涵〉,《現代語文》,2017年第5期,頁12-14。
宋後玲,〈「柳蔭高士」三幅繪畫之鑑賞:陶淵明歷代畫像變遷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刋》,2001年第11卷6期,頁10-24。
中村秀男,〈「御物御畫目錄」の撰者能阿彌に關する一考察〉,《東京國立博物館紀要》,1972年第7期,頁157-250。
中島純司,〈傳雪舟筆「四季花鳥圖屛風」の成立〉,《國華》,2014年第119編9冊,頁7-26。
張瑋恬,〈明代藩王功臣墓出土至正樣式青花器的年代問題〉,《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17年第24期,頁91-156。
沈金浩,〈東山的魅力——論古代文人的謝安之慕及其文化意蘊〉,《學術研究》2009年第6期,頁154-158。
陳階晉,〈追索浙派─從地域的移動談起〉,《故宮文物月刊》,2008年第307號,頁96-107。
陳帥,〈元青花人物故事圖與元雜劇關係芻論〉,《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4年第01期,頁29-31。
島尾新,〈室町時代の美術システム--東山御物の世界 (シンポジウム「『東山御物』への視覚--宝物と同朋衆」報告)〉,《尾陽》,2011年4月第7期,頁73-79。
董甲河,〈入世還是歸隱——從生命的視域看周敦頤詩歌中的困境〉,《江南大學學報》,2013年第05期,頁82-86。
童秋利,喻仲文,〈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紋飾芻議〉,《設計藝術研究》,2017年第3期,頁104-110。
馬歡,〈明代浙派繪畫對日本室町時代繪畫影響——以雪舟為例〉,《美術大觀》,2019年第06期,頁50-52。
板倉聖哲,〈中国絵画 東山御物と中国絵画、研究の潮流〉,《淡交. 別冊. 数寄日本の心とかたち》,2019年5月第75期,頁90-93。
板倉聖哲,〈美意識としての「東山御物」:中国絵画を中心に (特集 東山御物(ひがしやまごもつ)の魅力 : 日本美の規範〉,《聚美》,2014年第13期,頁10-23。
板倉聖哲著,余玉琦譯,〈作為古典的「東山御物」-梁楷與顏輝〉,《故宮文物月刊》,2017年第407號,頁22-30。
綿田稔,〈雪舟入明:ひとりの画僧におこった特殊な事件〉,《美術研究》,2004年第381號,頁1-24。
葉庭嘉,〈試探沈周《仿戴進謝安東山圖》意涵〉,《議藝份子》,2013年第20期,頁33-50。
李維,〈試論人物畫對元青花歷史人物故事紋飾的影響〉,《創作評譚》,2018年第05期,頁39-40。
李慧國,〈論南宋畫院“貨郎、嬰戲”圖的發展與興盛——南宋畫院人物畫研究之四〉,《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19年第期01,頁57-61。
李傑,〈靈魂在孤獨中的自由飛翔——淺析《世說新語·子猷訪戴》之藝術美〉,《甘肅高師學報》,2012年第17期,頁29-31。
李惠芳,〈從《君台觀左右帳記》看日本室町時代(1392-1568)中國繪畫的收藏與鑑賞形式〉,《議藝份子》,2014年第23期,頁1-16。
劉洋名,〈「東亞視野下的浙派」系列演講紀實〉,《故宮文物月刊》,2009年第312號,頁98-108。
劉國和,鄧永芳,〈君子人格思想的傳統文化意蘊——周敦頤《愛蓮說》解讀〉,《名作欣賞》,2012年第29期,頁112-113+123。
劉濤,〈《明實錄》中關於周敦頤的記載考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年第38號,頁31-35。
林桂如,〈明代《日記故事》類書籍之刊印及其在日本之傳播-以《新鍥類解官樣日記故事大全》為中心的考察〉,《東吳中文學報》,2010年第34期,頁91-117。
脇本十九郎,〈足利義満と宋元画〉,《美術研究》,1932年2月第38期,頁1-11。
傅立萃,〈謝時臣的名勝四景圖──兼談明代中期的壯遊〉,《美術史研究集刊》,1997年第4期,頁185-222。
崔鵬,周浩,〈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紋飾研究〉,《江漢考古》,2016年第03期,頁95-101。
晉介辰,〈馬夏筆墨符號的復甦與遞變─從浙派到日本〉,《故宮文物月刊》,2008年第305號,頁70-85。
薑永帥,〈《東山攜妓圖》一個畫題的社會文化史考察〉,《美術學報》2018年第6期,頁33-40。
趙雄,〈同根生 殊途歸——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賞析〉,《文物天地》,2015年第05期,頁100-101。
趙力偉,〈《蒙求》與日本中世和歌——以“子猷尋戴”為線索〉,《日語學習與研究》,2018年第15期,頁99-108。
髙岸輝,〈足利義教と美術 : 北山と東山をつなぐ (特集 東山御物(ひがしやまごもつ)の魅力 : 日本美の規範)〉,《聚美》,2014年第13期,頁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