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潔冰
Ung, Kit-Peng
論文名稱: 澳門緬甸華僑文化地景的形成與轉變
Macao Burmese Chinese culture landscap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指導教授: 林聖欽
Lin, Sheng-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澳門緬甸華僑文化地景社團觀光飲食文化潑水節
英文關鍵詞: Macao, Burmese Chinese, cultural landscape, association, tourism, dietary culture, water festiva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95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緬甸排華事件發生,緬華來澳門定居後,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地景,澳門政府政策不斷影響著它的發展。近年,觀光產業多元化是澳門發展的重點,這又對它有何影響。
      本研究旨在以文化地景的概念,深入詮釋澳門緬甸華僑文化地景形成和轉變的內涵。研究結果主要有:一、數十年下來,緬華逐漸在三盞燈形成「澳門緬華飲食」和「澳門緬華潑水節的節慶」文化地景。二、在特區政府的旅業產業政策下,緬甸華僑原來的飲食文化、潑水節文化地景,被轉變為澳門重要的觀光遊憩資源,也讓澳門緬甸華僑的族群性與地域性得以延續和活化。

      After the anti-Chinese riots in Burma in 1967, some Burmese Chinese people settled down in Macao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their own community. This research is going to find out that how the tourism policy of Macao government affect the culture landscape development of Burmese Chinese in Macao.
      This research has 2 main conclusions. 1.After 1967, Burmese Chinese gradually formed “Macao Burmese Chinese food” and “Burmese Chinese New Year Water Festival” in Sam Jam Dang over decades. 2.Under Macao SAR’s tourism policy, “Macao Burmese Chinese food” and “Burmese Chinese water festival” are regarded as very significant resources for tourism and these allow Macao Burmese Chinese be able to be more cohesive and reciprocal communit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緣起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概念...................................9 第四節 研究方法...................................11 第二章 澳門緬甸華僑的移入過程 第一節 西方在東南亞航海空間的擴展....................20 第二節 東南亞華僑社會的形成.........................24 第三節 20世紀東南亞的排華事件.......................27 第四節 排華浪潮下澳門的東南亞移民....................31 第五節 小結......................................34 第三章 澳門緬甸華僑文化地景的形成 第一節 緬甸華僑的形成過程...........................36 第二節 緬甸華僑移入前的三盞燈聚落....................46 第三節 緬甸華僑移入後的三盞燈聚落....................53 第四節 緬甸華僑在三盞燈的文化地景形成 61 第五節 小結......................................74 第四章 現今政府對於緬甸華僑文化地景的轉變 第一節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旅遊產業政策...............75 第二節 特區政府下澳門緬華互助會的社團發展.............79 第三節 緬甸華僑在三盞燈的飲食文化地景的轉變............83 第四節 緬甸華僑在三盞燈的潑水節文化地景的轉變..........116 第五節 小結......................................136 第五章 總結......................................139 參考文獻......................................... 141 附錄一 訪談大綱...................................156 附錄二 受訪者基本資料..............................159

    一、外文文獻
    Chan, S.S.(2000), The Macau Economy, University of Macau.
    Edmonds, Richard Louis(1986), Land ues in Macau changes between 1972 and 1983, Volume 3, Issue 1, Land Use Policy, pp. 47-63.
    Purcell, Victor(1981),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seco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laysia.
    Suryadinata, Leo(1997), 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 St. Martin's Press , New York;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二、中文文獻
    Cloke, Paul等,王志弘等譯(2006):《人文地理概論》。巨流圖書出版有限公司:臺北。
    Ho, Ka Refugee Center(1983):《澳門九澳越南難民營:三週年特刊,(Dec. 1978-Dec. 1981)》。S.N.:Macau。
    Monteiro, António R•J•(2009):〈過去10年間澳門的旅遊市場〉,《行政》2009年第2期,總第84期:293-307。行政公職局行政雜誌編輯部:澳門。
    今日華人編輯部(2006):《今日華人:大型紀實文獻》。今日華人出版社:香港。
    巴素著,郭湘章譯(1966):《東南亞之華僑》。正中書局:臺北。
    方雄普(1997):〈海外僑團的發展演變及其相關政策〉,《華人華僑歷史研究》2004年第6期:8-11。廣西華僑歷史學會:南寧。
    毛艷華(2009):〈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內涵、路徑與政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總221期:149-157。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廣州。
    牛軍凱(2002):《東南亞華僑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
    牛震(2002):《第三中華──海外華人的歷史•現在•未來》。磨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
    王介南等(2007):《緬甸》。重慶出版社。
    王心(2011):〈澳門美食旅遊發展回顧與美食節顧客滿意度調查〉,《當代港澳研究》2011年第1期:20-32。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
    王文達(1999),《澳門掌故》。澳門教育出版社。
    丘進(2011):《華人華僑研究報告(201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古萬年等(1998):《澳門及其人口演變五百年(1500年至2000年)人口、社會及經濟探討》。澳門統計暨普查司。
    古萬年等(1998):《澳門及其人口演變五百年(1500年至2000年)人口、社會及經濟探討附表》。澳門統計暨普查司。
    印光任等(1880):《澳門記略二卷》。江寧藩署。
    印光任等(清;2010):《澳門記略 澳門志略》。國家圖書館:北京。
    安娜•瑪利亞•阿馬羅,金國平譯(1993):《大地之子──澳門土生葡人研究》。澳門文化司署。
    朱孟震(1969):《西南風土記》。廣文書局。(轉引自林清風等,2007:30)
    朱杰勤(1990):《東南亞華僑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朱國宏(1987):〈中國人口的國際遷移的歷史觀察〉,《人口學刊》1987年4期:24-29。廈門大學人研究所。
    朱國宏(1987):〈論中國人口的國際遷移〉,《人口學刊》1987年2期:32-37。廈門大學人研究所。
    朱國宏(1997):〈近代中國大規模的國際遷移:1840-1949〉,《人口研究》1997年第1期:7-12。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朱華友(2008):《海南華僑農場》。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海口。
    何永康(2011):《澳門六七年代印象》。三聯書店有限公司:香港。
    何永燊(2005):《回歸以來澳門的經濟發展》。澳門金融管理局。
    何志國(1994):〈四川早期佛教造像滇緬道傳入論──兼與吳焯先生商榷〉,《東南文化》1994年第1期,總第101期:107-117。東南文化雜誌社:江蘇。
    何芳川(1996):《澳門與葡萄牙大商帆──葡萄牙與近代》。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偉傑(2011):〈澳門菜的形成:葡萄牙、中山及東南亞的烹飪交匯〉,《第12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3-238。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臺北。
    何偉傑(2011):《澳門賭城以外的文化內涵》。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何聯杰(2008):《客家人與澳門》。澳門客屬社團聯合總會。 (引自袁理,2010:4)
    余振等(2011):《澳門華人政治文化縱向研究》。三聯書店有限公司:香港。
    冷夏(2010),〈「二元政治」的客觀存在與重新整合──兼議澳門特別行政區管治模式的構築〉,《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政治卷》:205-21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利冠棉等(2008):《19-20世紀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吳志良(1998):〈葡人内部自治時期的澳門〉,《澳門研究》第7期:58-82。澳門基金會。
    吳志良(1998):《生存之道──論澳門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澳門成人教育學會。
    吳志良(2000):《澳門政治社會研究》。澳門成人教育學會。
    吳志良等(1999):《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基金會。
    吳志良等(2005):《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澳門基金會。
    吳志良等(2008):《澳門史新編──第1-3冊》。澳門基金會。
    吳志良等(2009):《澳門編年史(第1-4卷)》。廣東人民出版社。
    吳浪平(2007):《中華美食趣圖》。國家出版社:臺北。
    吳鳳斌(1994):《東南亞華僑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巫樂華(1994):《華僑史概要》。中國華僑出版社:北京。
    李旭旦(1985):《人文地理學概說》。科學出版社:北京。
    李志杰等(2012):〈推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意義與策略〉,《經濟研究參考》2012年第5期,總第2421期:61-67。經濟科學出版社:北京。
    李明歡(2011):〈國際移民大趨勢與海外僑情新變化〉,《華人華僑研究報告(2011)》:1-3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李盈慧(1997):《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國史館印行:臺北。
    李紅(2005):〈從朝貢貿易網到自由貿易網〉,《鄭和與海上絲綢之路》:264-281。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
    李恩涵(2003):《東南亞華人史》。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臺北。
    李根源(2001):《永昌府文徵》。雲南美術出版社。(轉引自黃素芳,2006:59)
    李國卿著,郭梁等譯(1985):《華僑資本的形成和發展》。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凱洛(2012):〈快樂經濟 幸福旅遊──關於「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與路徑〉,《澳門研究》第64期:76-85。澳門基金會。
    李雁玲(2010):《澳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動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廣州。
    李學民等(1987):《印尼華僑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曉平(2008):《尋找長富之影──澳門特區產業政策研究》。九鼎傳播有限公司:澳門。
    李謀等(2002):《緬甸文化綜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沈已堯(1980):《海外排華百年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
    肖彩雅(2011):〈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的仰光華僑社會〉,《東南亞南亞研究》2011年第2期:67-94。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昆明。
    卓海玉(1999):〈澳門與華僑華人〉,《八桂僑史》季刊,1999年第4期,總第44期:5-7。廣西華僑歷史學會:南寧。
    周大嗚(2009):〈澳門的族群〉,《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綜合卷》:152-16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周南京等(2001):《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歷史卷》。中國華僑出版社:北京。
    林清風等(1999):《緬華社會研究》。澳門緬華互助會出版。
    林清風等(2001):《緬華社會研究(第2集)》。澳門緬華互助會出版。
    林清風等(2001):《澳門回歸祖國2周年暨澳門緬華互助會成立30周年紀念特刊》。澳門緬華互助會。
    林清風等(2002):《胞波情》。澳門緬華互助會。
    林清風等(2002):《緬甸佛國之旅》。珠海豪邁實業有限公司。
    林清風等(2004):《緬華社會研究(第3集)》。澳門緬華互助會出版。
    林清風等(2005):《歸僑在澳門》。華人國際新聞出版集團。
    林清風等(2007):《緬華社會研究(第4集)》。澳門緬華互助會出版。
    林清風等(2012):《緬華社會研究(第5集)》。澳門緬華互助會出版。
    林發欽(2008):《澳門老街坊系列之情繫新橋坊》。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澳門新橋坊眾互助會。
    林錫星(1999):〈澳門與緬甸歸僑〉,《八桂僑史》季刊,1999年第1期,總第41期:32-34。廣西華僑歷史學會:南寧。
    林錫星(2000):《中緬友好關係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廣州。
    金國平(2005):《西方澳門史料選萃(15-16世紀)》。廣東人民出版社。
    俞友康(2005):〈「十一五」規劃下港澳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研究〉,《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51-55。中共珠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珠海。
    姜永仁(2003):〈緬甸華僑華人與緬甸社會與文化的融合〉,《東南亞》2003年第4期:51-57。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昆明。
    施白蒂,思磊譯(1999):《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50-1988)》。澳門基金會。
    查•愛•諾埃爾,南京師範學院教育系翻譯組譯(1974):《葡萄牙史(上、下冊)》。江蘇人民出版社。
    段穎(2011):〈遷徙、飲食方式與民族學文化圈──緬甸華人飲食文化的地域性與再生產〉,《第12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7-219。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臺北。
    約翰斯村, R.J.,柴彥威等譯(2004):《人文地理學詞典》。商務印書館:北京。
    胡一聲等(1980):〈20世界前半期緬甸華僑教育事業概述〉,《暨南大學學報(誓學社會科學版)》:19-25。暨南大學:廣州。
    范宏偉(2006):〈緬甸華文教育的現狀與前景〉,《東南亞研究》2006第6期:71-28。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廣州。
    范金民(2005):〈鄭和遠航世界的歷史地位〉,《鄭和與海上絲綢之路》:2-17。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
    倪鵬飛等(2009):《澳門城市國際競爭力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凌銳燕(2010):〈淺析我國的僑務外交政策〉,《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6期:13-25。華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孫代堯(2009):〈「一國兩制」之「澳門模式」雛議〉,《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90-94。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州。
    袁理(2010):〈澳門客家源流及其族群認同〉,《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2010年第3期,總第116期:142-146。黑龍江民族叢刊編輯部。
    郝雨凡(2012):《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1-201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馬歡(明):《瀛涯勝覽》。
    婁勝華(2004):〈澳門法團主義體制的特徵〉,《行政》2004年第3期,總第65期:661-687。行政公職局行政雜誌編輯部:澳門。
    婁勝華(2004):《轉型時期澳門社團研究──多元社會中法權主義體制解析》。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
    婁勝華(2008):〈消逝與新生:澳門民間結社的變遷及其線索〉,《澳門史新編──第3冊》:869-908。澳門基金會。
    婁勝華(2009):〈變革與分化:澳門民間社團的發展〉,《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08-2009)》:231-24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張國雄等(2005):《澳門文化源流》。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
    張惠周(2010):《緬華會訊》2010年9月,總第27期。澳門緬華互助會。
    張惠周(2011):《澳門緬華互助會40周年紀念特刊》。澳門緬華互助會。
    張惠周(張平)(2011):《第5屆世界緬華同僑聯誼大會慶祝澳門回歸中國10周年暨第14屆澳門緬華潑水節紀念特刊》。華人國際新聞出版集團:澳門。
    張靜芬(2000):〈戰後東南亞華人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史學月刊》2000年第2期:84-89。河南大學及河南省歷史學會:開封。
    梁文慧(2012):〈澳門發展商務休閒醫療旅遊之可行性研究──訪澳旅客對澳門醫療旅遊發展環境的感知與評估〉,《澳門研究》第64期:65-75。澳門基金會。
    梁佳俊(2012)〈澳門公民社會發展觀察〉,《行政》2012年第1期,總第95期:9-23。行政公職局行政雜誌編輯部:澳門。
    梁錫雄(2009):《澳門飲食業今昔》。三聯書店:香港。
    梅偉強等(2001):《五邑華僑華人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廣州。
    莊金鋒(2012):〈加大力度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特區政府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措施及其建議〉,《澳門研究》第64期:57-64。澳門基金會。
    莊國土(1989):〈「華僑」一詞名稱考〉,《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叢書之3華僑華人史研究集(1)》:39-47。海洋出版社出版:北京。
    莊國土(2001):《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廣州。
    許國璇(2006):《緬甸華文文學作品選》。澳門緬華互助會。
    陳子夏(2011):〈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澳門旅遊休閒產業發展策略研討會」綜述〉,《澳門研究》第63期:114-117。澳門基金會。
    陳文亨等(1959):《緬甸華僑教育》。華僑教育叢書編輯委員會:臺北。
    陳孝奇(2009):《緬甸華僑50年大事記》。澳門緬華互助會。
    陳秀容(1999):〈中國海外移民類型及移民族群特徵探討〉,《地理研究》1999年第1期:45-52。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北京。
    陳昕等主編(1999)︰《澳門全紀錄》。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欣欣(1993):《澳門發展現況》。廣角鏡出版有限公司:香港。
    陳恩等(2012):〈澳門產業結構與產業適度多元化路徑探討〉,《產經評論》2012年1月第1期:503-522。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廣州。
    陳浩星等(2005):《澳門舊事──歐平濠江昔日風貌攝影集》。澳門藝術博物館。
    陳浩星等(2010):《昨日之日馮志峰濠江留影》。澳門藝術博物館。
    陳海帆(1997):《澳門的居民制度及身份認別制度》。澳門基金會。
    陳茜(1981):〈潑水節的起源、傳播及其意義〉,《雲南社會科學》1981年第3期:62-66。雲南社會科學編輯部:昆明。
    陳達(1986):《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商務印書館:臺北。
    陳震宇(2008),〈澳門的行政堂區──兼議市民服務中心的可行區域〉,《行政》2008年第1期,總第79期:19-33。行政公職局行政雜誌編輯部:澳門。
    陳樹榮(2007):〈中小企業:在競爭中求變〉,《珠江經濟》2007年第2期:32-33。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
    陳孺生(1964):〈緬甸華僑史略〉,《南洋文摘》第5卷第2期。(轉引自王介南等,2007:300)
    傅啟學(1957):《中國外交史》。傅啟學:臺北。
    凱•安德森等,李蕾蕾等譯(2009):《文化地理學手冊》。商務印書館:北京。
    彭海鈴(2010):《「蓮峰系列」之20 食相──澳門飲食文化漫談》。澳門近代文學學會。
    斯塔夫里阿諾斯,吳象嬰等譯(1999):《全球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曾坤(2006):《隱居澳門40年》。澳門日報出版社:澳門。
    曾忠祿(2012):〈關於「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核心要素的探討〉,《澳門研究》第64期:49-56。澳門基金會。
    湯開建(1999):《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中華書局:北京。
    賀聖達(1992):《緬甸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陽羨(2010):〈緬甸潑水節〉,《東南亞之窗》2010年第1期,總第13期:53-56。江蘇省歷史學會東南亞研究分會:南京。
    隋廣軍(1996):《澳門觀察與展望──澳門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探索》。暨南大學出版社:廣州。
    馮立軍(2008):〈20世紀初以前華僑移民緬甸述略〉,《南洋問題研究》2008年第4期,總第136期:48-56。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福建。
    馮作民(1975):《西洋全史(9)歐洲擴張史》。燕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
    馮勵冬(2002):《緬年百年史話》。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香港。
    黃文珊(2003):〈論文化地景──全球化潮流中的地景研究〉,《中國園林》2003年第8期:26-30。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北京。
    黃枝連(1992):《東南亞華族社會發展論──探索走向21世紀的中國和東南亞的關係》。上海社會科學院。
    黃素芳(2006):〈對雲南騰衝人出國的歷史考察〉,《東南亞》2006年第4期:58-64。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昆明。
    黃啟臣等(1994):《澳門經濟四百年》。澳門基金會。
    黃翊(2012):〈圓融和諧:澳門圓形地的文化解讀〉,《澳門研究》第65期:140-147。澳門基金會。
    黃就順(2009):〈澳門填海造地、海岸線變遷的歷史及土地利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經濟卷》:448-46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黃就順(2009):《澳門地理》。三聯書店有限公司:香港。
    黃雁鴻(2010),〈澳葡政府對華人慈善社團的管理政策〉,《行政》2010年第2期,總第88期:363-374。行政公職局行政雜誌編輯部:澳門。
    黃漢強等(1996):《澳門總覽》(第2版)。澳門基金會。
    黃漢強等(2003):《澳門特別行政區新來澳定居人士之生活狀及需求調查》。澳門大學研究中心。
    黃鴻釗(2010):《澳門海洋文化的發展和影響》。廣東人民出版社。
    黃鴻釗(2011):〈澳門海洋文化的若干問題〉,《「一國兩制」研究》第7期:164-169。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
    黃瓊成等(1991):《澳門緬華互助會成立20周年暨新會址落成紀念特刊》。澳門緬華互助會。
    楊仁飛(1992):〈明清之際海上絲路貿易國際大循環〉,《行政》1992第1期,總第15冊:315-325。行政公職局行政雜誌編輯部:澳門。
    楊允中(2005):《鄭和與海上絲綢之路》。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
    楊允中,(1995):《論澳門產業轉型》。澳門基金會。
    楊林(2009):〈西南絲綢之路:那寫滿傳奇的千年古道〉,《報告文學》2009第3期:104-114。長江文藝出版社:北京。
    楊俊廣等(1994):〈鄭和遠航與古代太平洋半環貿易網〉,《濮陽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5-7。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萬明(1999):〈明代澳門與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歷史》, 1999年第6期:2-8。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北京。
    雷雯(2009):〈試論珠澳同城化〉,《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37-42。中共珠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珠海。
    翟振孝(2006):《遷移、文化與認同:緬華移民的社群建構與跨國網絡》。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翟振孝(2008):〈想像性跨國族群的建構:「世界緬華同僑聯誼大會」的人類學分析〉,「2008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亞洲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企業學,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主辦,4月25-26日。
    齊易(1988):《中國航海史(古代航海史)》。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
    劉必權(2012):《世界列國誌:緬甸》。川流出版社:臺北。
    劉沃周等(1996):《澳門緬華互助會成立25周年紀念特刊》。澳門緬華互助會。
    劉品良(2002):《澳門博彩業縱橫》。三聯書店:香港。
    劉健豪(2006):〈澳門產業結構優化及適度多元化〉,《行政》2006年第2期,總第72期:503-522。行政公職局行政雜誌編輯部:澳門。
    劉盛佳(1990):《地理學思想史》。中教育星電子圖書館:中國。
    劉雄(2006):〈東南亞華僑如何被卷入冷戰旋渦〉,《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卷:57-59。濟南大學。
    劉德謙(2012):〈中國旅遊休閒產業的發展及其對澳門的影響〉,《澳門研究》第64期:30-48。澳門基金會。
    蔡蘇龍(2003):〈「華僑」的概念與定義:話語的變異〉,《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69-74。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鄧思平(2009):《澳門土生葡人》。三聯書店出版有限公司:香港。
    鄧開頌等(1991):《澳門港史資料匯編》。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
    鄧開頌等(1999):《澳門滄桑》。珠海出版社。
    鄧開頌等(2000):《澳門歷史新說》。花山文藝出版社:石家莊。
    鄭天祥(1994):《澳門人口》。澳門基金會。
    鄭甫弘(1996):〈文革時期中國的海外華僑政策〉,《南洋問題研究》1996 年2期:51-59。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福建。
    鄭炎潮等(2011):〈共建「澳門──橫琴」一體化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營造以博彩為核心的世界旅遊休閒產業鏈和聚集區〉,《南方經濟》2011年第11期:79-82。廣東經濟學會和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廣州。
    澳門工商年鑑編輯部編(1966):《澳門工商年鑑第9回》。澳門大眾報編輯。
    澳門手冊出版委員會(1983):《澳門手冊》。澳門日報:20頁。
    《澳門社會大典》編輯委員會(1999):《澳門社會大典》。網絡國際出版社有限公司:香港。
    澳門華僑協會總會(1994):《華僑協會總會港澳訪問團報告》。華僑協會總會:澳門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編輯委員會(2011):《2011年澳門街坊會聯會總會工作年報》。澳門街坊總會。
    澳門經濟學會(2006):《澳門產業結構優化與適度多元化研究》。澳門經濟學會。
    澳門緬華互助會(2009):《世界緬華同僑聯誼大會資料滙編》。澳門緬華互助會。
    盧偉林(1988):《緬甸華僑概況》。正中書局:臺北。
    戴維•亞諾爾德著,范維信譯(1994):《大發現時代》,澳門東方文萃出版社。
    繆鴻基(1988):《澳門》。中山大學出版社。
    薛鳳璇(2012):《澳門五百年:一個特殊中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三聯書店有限公司:香港。
    薛毅等(2000):《臺港澳僑槪論》。華文出版社:北京。
    謝偉(2010):〈澳門、香港與內地食品安全法制比較研究〉,《「一國兩制」研究》第6期:79-87。澳門理工學院。
    謝清高口述(清),楊炳南筆錄(清),安京釋(2002):《海錄》。商務印書館:北京。
    薩拉•L•霍洛韋等,蔡運龍等譯(2011):《當代地理學要義》。商務印書館:北京。
    譚展雲等(1994):《澳門與多纖協議》。澳門基金會。
    競鴻(2004):《南方飲食掌故》。百花文藝出版社:天津。

    三、網路資料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http://www.china.com.cn/。(2012年10月瀏覽)
    中國政府白皮書。http://www.china.com.cn/ch-book/。(2012年10月瀏覽)
    中葡關係450年(1999):澳門文化司署。http://www.library.gov.mo/macreturn/INDEX.HTM。(2012年9月瀏覽)
    卡布拉爾(João de Pina Cabral),胡英譯(1999):〈澳門的族群構成〉,《中葡關係450年》。澳門文化司署。
    林清風(2006),〈緬甸歸僑與澳門緬華潑水節──澳門節慶文化活動探討及建議〉,《社會縱橫》總第3期。http://www.macauresearch.org/my%20webs1/magazine3/magazine3culture.html。(2013年3月瀏覽)
    林清風等(2005):〈澳門,早已是緬甸華僑又一個親切的家〉。澳門歸僑總會,http://www.overseachinese.org.mo/news_133.html。(2012年6月瀏覽)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8):《珠江三角洲地區改華發展規畫綱要(2008-2020年)》。http://www.economia.gov.mo/web/DSE/public?_nfpb=true&_pageLabel=Pg_EETR_PRD_RD&locale=zh_MO,2013年2月瀏覽。
    許均銓(2007):〈緬甸歸僑在澳門〉。http://www.degolar.info/2007/04/blog-post_27.html(2012年6月瀏覽)
    陳炳強(2004-2006):《澳門社會發展研究會電子期刊》。中澳圖書中心策劃 ,http://www.macauresearch.org/my%20webs1/home.htm。(2012年6月瀏覽)
    雅香飲食集團,http://ngaheong.silver.yp.com.hk/index_topic.php?did=8434&didpath=/8434&charset=big5。(2013年5月瀏覽)
    黃漢強等(2004):《澳門特別行政區新來澳定居人士之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http://www.ias.gov.mo/stat/immigrant/immigrant.htm。(2012年6月瀏覽)
    粵澳橫琴模式大膽創新:放開一線 管好二線〉,《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7月29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年3月瀏覽)
    慧科電子服務,http://www.wisers.com。(2013年5月檢索)
    緬華網。http://www.mhwmm.com/Ch/Index.asp。(2012年9月瀏覽)
    澳門多國度之緬甸(2012),http://www.dsej.gov.mo/cre/ejd/review.php。(2013年5月瀏覽)
    澳門特別行政區土地工務運輸局,http://www.dssopt.gov.mo/zh_HANT/。(2012年10月瀏覽)
    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政總署,http://www.iacm.gov.mo/c/default/。(2013年6月瀏覽)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1999-2012年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會刊》http://www.al.gov.mo/diario/cdiario_main.htm。(2013年4月30日瀏覽)
    澳門特別行政區印務局,http://cn.io.gov.mo/。(2013年6月檢索)
    澳門特別行政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http://www.dscc.gov.mo/CHT/default.html。(2012年10月瀏覽)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暨公職局,http://www.safp.gov.mo/。(2013年6月瀏覽)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局,http://www.dsf.gov.mo/?lang=zh。(2013年2月瀏覽)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2000-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施政報告》。http://www2.gcs.gov.mo/policy/home.php?lang=cn。(2013年4月30日瀏覽)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澳門雜誌》。http://www.macauzine.net/index.php。http://www.al.gov.mo/diario/cdiario_main.htm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局,http://www.dspa.gov.mo/Default.aspx?alias=www.dspa.gov.mo/zhmo。(2013年4月瀏覽)
    澳門特別行政區旅遊局,http://zh.macautourism.gov.mo/index.php。(2013年4月瀏覽)
    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暨青年局,http://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2013年5月瀏覽)
    澳門特別行政區統計暨普查局:澳門統計資料。http://www.dsec.gov.mo/Statistic.aspx。(2013年4月30日瀏覽)
    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局,http://www.economia.gov.mo/web/DSE/public?_nfpb=true&_pageLabel=Pg_IP_Index&locale=zh_MO。(2013年5月瀏覽)
    澳門基金會:澳門虛擬圖書館。http://www.macaudata.com/indexaction/comeIndex。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http://news.ugamm.org.mo/CN/。(2013年4月瀏覽)
    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http://www.ipim.gov.mo/。(2013年2月瀏覽)
    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http://new.tdm.com.mo/。(2013年5月瀏覽)
    澳門緬華互助會。http://mmoca.massn.com/。(2012年9月瀏覽)
    澳門歸僑總會。http://www.overseachinese.org.mo/news_99.aspx。(2012年9月瀏覽)

    四、雜誌
    吳國強(2011):〈緬甸歸僑奮力創小食品牌〉,《澳門雜誌》總第75期。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邢榮發(2005):〈澳門馬場區 滄桑60年(1925-1985)〉,《文化雜誌》第56期:1-15。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莫景泰(2005),〈望廈趙氏家族對澳門的影響〉,《澳門雜誌》第48期:66-73。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陳炎(1993):〈澳門在近代海上絲綢之路中的特殊地位和影響〉,《文化雜誌》第13、14期:39-48。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黃啟臣(2003):〈「絲綢之路」考釋〉,《文化雜誌》第48期:89-95。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黃魯思(2005),〈不是節日的節日──澳門緬甸歸僑移植潑水節記〉,《澳門雜誌》第48期:12-15。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黃魯思(2005):〈融入澳門 建設澳門──記澳門歸僑發展史點滴〉,《文化雜誌》第48期:4-10。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黃鴻釗(2011):〈澳門歸僑溯源〉,《澳門雜誌》第83期。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路易(Rui Brito Peixoto)(1987):〈淺談華南中國漁民習俗、技術和社會〉,《文化雜誌》第3期:6-17。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