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可立
Ko-Li Chang
論文名稱: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及其學習檔案內涵之研究
A Study of Nursing Graduates’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tents of Learning Portfolio
指導教授: 吳清基
Wu, Ching-Ji
徐昊杲
Hsu, How-Gao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6
中文關鍵詞: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學習檔案焦點團體德懷術階層分析法
英文關鍵詞: nursing graduates,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in the workplace, learning portfolio, focus group, Delphi techniqu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6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護理類畢業生踏入護理照護職場時所需的專業能力為主要研究範圍,先蒐集相關文獻及理論,並利用任務分析法(Task Analysis Approach)、學科轉變法(Course Conversion Approach)、焦點團體(focus group)法發展出能力因素構面結構圖初稿,再以階層分析法(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簡稱AHP)及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進行研究,與具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的來回對話中,分析出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及其學習檔案內涵,以及了解其相對權重與重要性。
    研究結果顯示,護理類畢業生應具備照護能力、社會關係與生命關懷能力、以及知識運用與專業成長能力等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在這三大能力因素下,又各自包含三個次能力因素;與這些次因素相應的學習檔案共25項,其中「臨床實習護理技能表現」、「護理專業相關證照」、「護理專業學科相關課程學習表現」、「病人安全維護相關學習經驗」、「照護實務培訓紀錄」、「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相關課程學習表現」、「護理實驗課程學習表現」、及「急救相關證照」等8個為相對較重要的學習檔案。在25個學習檔案項目中,學界與業界的排序並不相同,學界比業界更重視「尊重生命與關懷相關課程學習表現」、「尊重生命與關懷相關主題研習活動紀錄」、「各類服務社團活動或有其他關懷生命之具體事蹟」、及「基礎醫學相關課程學習表現」;業界比學界顯著地更重視「與個人專業成長相關之證照」、「照護實務培訓紀錄」、及「急救相關證照」。
    研究者建議學校應設計培養學生照護能力之課程、增進學生自我與專業成長的動機及能力、強化學生的實務經驗及鼓勵學生規劃相關證照的取得、加強與業界夥伴關係、建立學生學習檔案的機制、追蹤畢業生臨床服務職場表現;業界應暢通與學界的對話橋樑、重視基礎醫學課程做為徵才時的參考;未來研究方向應可進行相關的縱貫性研究、比較不同學習檔案建立方式的功效、擴大至不同的學習領域進行相關研究。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required of nursing graduates as they enter the healthcare workplace by starting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ocus group discussion, followed by extensive dialogues with field experts and scholars that possess practical experience. Delphi technique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indicators of nur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tents of learning portfolio.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ursing graduates should possess the following competencies to conduct nursing care, to care for social relations and life, and to apply knowledge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Under each of the above three major competencies there are three sub-competencies. Among the 25 items of learning portfolio that correspond to these sub-competencies, eight appeared to be relatively more important, i.e. nursing skills performa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professional licenses and certification related to nursing care, course performance in professional nursing car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protecting patents’ safety, records of clinical training, course performance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course performance in nursing experiments, and first aid licenses. However, experts of the academia and the industry had made different ratings for the 25 items of learning portfolio. The academia placed more emphasis on course performance in caring and respecting life, activity records on the themes of caring and respecting life, proofs of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services or life-caring activities,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basic medical courses. In contrast, the industry gave more weight to licenses that show one’s professional growth, records of clinical training, and first aid license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university offer more cours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nursing care abilities, provide incentives to increas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capabilities for self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experience, encourage students to obtain professional licenses, work in close partnership with the industry, establish a mechanism for learning portfolio assessment, and follow up on nursing graduates’ clinical job performance. The industry, on the other hand, is suggested to establish a direct channel for having dialogues with the academia and to use student course performance in basic medical courses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in recruiting personnel. Future research may conduct longitudinal studies, compa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ms of learning portfolio, or duplicate this study in other subject field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11 第五節 重要名詞界定…………………………………………………………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專業能力的涵義與分析方法…………………………………………15 第二節 專業能力指標的分類與描述方式……………………………………26 第三節 護理職場專業能力的定義……………………………………………40 第四節 我國與國外護理職場專業能力及研究著作之探討…………………48 第五節 學習檔案的意義與功能………………………………………………55 第六節 學習檔案的特性與內涵………………………………………………62 第七節 專業能力與學習檔案的關係…………………………………………7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73 第一節 研究概念架構…………………………………………………………73 第二節 研究對象………………………………………………………………74 第三節 研究工具………………………………………………………………78 第四節 研究實施………………………………………………………………85 第五節 資料處理………………………………………………………………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91 第一節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及其學習檔案項目的發展與演變……91 第二節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及其學習檔案項目」的專家同意 程度 …………………………………………………………………115 第三節 學界專家與業界專家對「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及其學習 檔案項目」同意程度的比較 ………………………………………125 第四節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及其學習檔案項目」的重要度 ……128 第五節 學界與業界對「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及其學習檔案項目」 重要度的比較 ………………………………………………………137 第六節 綜合討論………………………………………………………………14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63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63 第二節 結論……………………………………………………………………169 第三節 建議……………………………………………………………………171 參考文獻…………………………………………………………………………177 壹、中文部份……………………………………………………………………177 貳、英文部分……………………………………………………………………185 附錄………………………………………………………………………………191 附錄一 第一場焦點團體討論會邀請函………………………………………191 附錄二 護理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內涵及衡量指標初稿(焦點團體討論大綱 附件二…………………………………………………………………192 附錄三 焦點團體討論會會議議程表…………………………………………195 附錄四 第一次焦點團體討論會會議摘要……………………………………196 附錄五 第一次焦點團體討論會會議簽到表…………………………………205 附錄六 第二場焦點團體討論會邀請函………………………………………206 附錄七 第二場焦點團體討論會附件三………………………………………207 附錄八 第二場焦點團體討論會會議議程表…………………………………210 附錄九 第二次焦點團體討論會會議摘要……………………………………211 附錄十 第二場焦點團體討論會會議簽到表…………………………………229 附錄十一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內涵」 之第一回德懷階層問卷調查邀請函 ………………………………230 附錄十二 第一回德懷階層問卷調查附件一 …………………………………231 附錄十三 德懷階層分析第一回問卷 …………………………………………239 附錄十四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內涵」 之第二回德懷階層問卷調查邀請函………………………………251 附錄十五 第二回德懷階層問卷調查附件一…………………………………252 附錄十六 德懷階層分析第二回問卷…………………………………………275 附錄十七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內涵」 之第三回德懷階層問卷調查邀請函……………………………288 附錄十八 第三回德懷階層問卷調查附件一…………………………………289 附錄十九 德懷階層分析第三回問卷…………………………………………308 附錄二十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內涵」 之第四回德懷階層問卷調查邀請函(德懷術專家小組版)………316 附錄二十一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內涵」 之第四回德懷階層問卷調查邀請函(基層人員版)……………317 附錄二十二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內涵」 AHP問卷…………………………………………………………318 表次 表1-1 研究對象彙整表……………………………………………………11 表2-1 隨機指標表…………………………………………………………24 表2-2 專業能力及內涵的分析方法比較表………………………………25 表2-3 新版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之知識向度內容…………………29 表2-4 新版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之認知歷程向度內容……………31 表2-5 常見的情意目標之行為動詞………………………………………34 表2-6 Simpson技能領域教育目標的分類………………………………35 表2-7 學習檔案定義摘要表………………………………………………57 表3-1 本研究第一場焦點團體的組成及各成員的任務…………………74 表3-2 本研究第二場焦點團體的組成及各成員的任務…………………75 表3-3 本研究德懷階層分析之同意度問卷調查對象……………………76 表3-4 本研究德懷階層分析重要性問卷調查對象基本資料摘要表……77 表3-5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內涵」 之德懷階層分析第一回問卷 ………………………………………79 表3-6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內涵」 之德懷階層分析第二回調查第一位專家問卷 ……………………81 表3-7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內涵」 之德懷階層分析第三回調查 ………………………………………82 表3-8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因素構面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內涵」 AHP問卷………………………………………………………………84 表4-1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內涵」 摘要表………………………………………………………………112 表4-2 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學習檔案項目之專家同意程度情形 ……115 表4-3 學界專家與業界專家的中位數差異摘要表 ………………………125 表4-4 學界專家與業界專家的整體同意程度差異摘要表 ………………127 表4-5 50位受訪者之成對比較矩陣通過人數及通過率 …………………128 表4-6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項目」 之相對權重……………………………………………………………131 表4-7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九個次因素之重要性與排序 ………134 表4-8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相應的25個學習檔案項目之重要性 與排序…………………………………………………………………135 表4-9 學界受訪者對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項目 的相對權重……………………………………………………………138 表4-10 業界受訪者對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項目 的相對權重 …………………………………………………………139 表4-11 學界及業界受訪者對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項目的 相對權重獨立t檢定摘要表…………………………………………140 表4-12 學界與業界對於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九個次因素之重要性 與排序 ………………………………………………………………145 表4-13 學界與業界對於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相應的25個學習檔案 項目之重要性與排序 ………………………………………………146 圖次 圖 1-1 研究動機與問題背景之關係概念圖…………………………………5 圖 1-2 研究步驟流程圖………………………………………………………10 圖 2-1 學科轉變型能力分析構念圖…………………………………………17 圖 2-2 新舊版本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之對照圖…………………28 圖 3-1 研究概念架構圖………………………………………………………73 圖4-1 第一次焦點團體討論會前後有關照護能力的次因素及其相應 之學習檔案項目的發展與演變示意圖………………………………93 圖4-2 第一次焦點團體討論會前後有關社會關係與生命關懷能力 的次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項目的發展與演變示意圖…………94 圖4-3 第一次焦點團體討論會前後有關知識運用與專業成長能力(思考與 成長能力)的次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項目的發展與演變示意圖95 圖4-4 第二次焦點團體討論會前後有關照護能力的次因素及其相應 之學習檔案項目的發展與演變示意圖…………………………………98 圖4-5 第二次焦點團體討論會前後有關社會關係與生命關懷能力 的次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項目的發展與演變示意圖 …………99 圖4-6 第二次焦點團體討論會前後有關知識運用與專業成長能力 (思考與專業成長能力)的次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項目的發展 與演變示意圖…………………………………………………………100 圖4-7 第一次德懷階層分析調查前後有關照護能力的次因素及其相應之 學習檔案項目的發展與演變示意圖 …………………………………104 圖4-8 第一次德懷階層分析調查前後有關知識運用與專業成長能力 (自我知識與策略知識)的次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項目的 發展與演變示意圖……………………………………………………105 圖4-9 第二次德懷階層分析調查前後有關照護能力的次因素及其相應 之學習檔案項目的發展與演變示意圖 ………………………………108 圖4-10 第二次德懷階層分析調查前後有關知識運用與專業成長能力的 次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項目的發展與演變示意圖 ……………109 圖4-11 「護理類畢業生職場專業能力因素及其相應之學習檔案內涵」 概念架構圖……………………………………………………………111

    壹、中文部份
    于漱、顧乃平(1998)。不同年級護理人員學士學位進修班學生之護理能力比較與其改變情形。護理研究,6(2),121-136。
    于漱(1993)。不同性別護生的人格特質、對護理形象看法與護理能力之比較研究。護理研究,1(3),205。
    于漱、馬鳳歧(1993)。不同學制應屆畢業護生護理能力之比較與相關因素分析之研究。護理研究,1(1),35。
    王維典(2003)。透過醫療層面談培育具有BPS專業能力的醫學生。台師大博士論文。
    王靜枝(2000)。專業護理概念教學運用解決問題與統合應用策略對增進二技護理系一般生之解決問題與統合應用能力成效之探討。(計畫編號:NSC88-2511-S-242-005)。台北:國科會。
    毛新春(1988)。醫學院護理學系畢業生臨床護理能力評量表之設計。醫學研究,9(1),15-37。
    田振榮(2002)。我國高職學校學生專業能力標準之建構(II)。(國科會計畫:NSC90-2511-S-003-089)。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田振榮、康鳳梅(2001)。我國高職學校學生專業能力標準之建構— 以機械群為例(國科會計畫:NSC89-2511— 154-X03)。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白玉珠(1999)。某醫學中心護理人員自評之護理能力及個人特質相關性研究。護理研究,7(3),209-219。
    白玉珠、徐南麗、汪蘋(1999)。某醫學中心護理人員自評之護理能力及個人特質相關性研究。護理研究,7(3),209。
    白玉珠、徐南麗(1999)。醫學中心護理人員護理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護理研究,7(2),209-220。
    戎瑾如、鍾聿琳(2006)。護理教育品質管理危機—建構實務能力評價策略提昇護理執業品質。護理雜誌,53(1),17-21。
    江文雄、田振榮、林炎旦(1999)。技職校院學生能力標準建構與能力分析式之規劃。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4,2-8。
    余玉眉(2007)。我國護理教育、考試制度與國際接軌之研究。護理人員之教考訓制度與國際接軌研討會。台北:教育部。
    何美瑤(2005)。台灣的技職教育。學校行政雙月刊,35,129。
    吳明娟、徐曼瑩、溫如玉(2008)。外科病房新進護理人員照護情境掌握自信與執業能力晶熟度與相關因素探討。護理雜誌,55(5),25-34。
    吳姿蓉、鄧慶華、池美華、曾淑梅、袁素娟 (2007)。某醫學中心護理人員護理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山醫學雜誌,18(2),303-316。
    吳祥鳳、郭素珍、鍾聿琳(2007)。學生接受經驗學習圈的體驗及經歷。健康管理學刊,5(1),37-48。
    吳清山、林天祐(2002)。德懷術。教育研究月刊,97,127。
    李惠玲、葉麗娟、鍾明惠(2007)。專科實習護生各階段護理能力差異及與個人特質相關性探討。康寧學報,9,1。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
    李選(2002)。2002年第四屆西太平洋/東南亞區域護理與助產法規會議:護理議題。台北:台灣護理學會。
    李選、陳夏蓮、陳淑齡(2001)。二十一世紀護理高等教育面臨之衝擊與挑戰。護理雜誌,48(4),25-30。
    李皎正、方月燕(2000)。關懷照護–護理教育的核心。護理雜誌,47(3),22。
    林奇賢、郭明修(2006)。數位學習歷程檔案系統的系統效能與使用行為分析。網際網路技術學刊,7(2),199-204。
    林秋芬、盧美秀、康偉玲(2004)。護理能力標準:國際版與台灣版之比較。新台北護理期刊,6(2),11。
    林榮梓(2003)。學生學習檔案。輯於台中市國民教育輔導團電子報。2009年3月26日,取自:http://mediacd.tceb.edu.tw/user197/e_news/0008/soc_2.htm。
    林佑華(2003)。新進護理人員感受臨床護理工作挫折之探討。慈濟護理雜誌,2(4),83-92。
    林壽惠(2001)。社區衛生護理另類教學設計與管理能力評鑑。(計畫編號:NSC89-2511-S-227-008)。台北:國科會。
    林壽惠、徐曼瑩、陽琪、廖華芳、郭素珍、蘇慧芬、黃俊清(2001)。醫護類技職教育一貫課程規劃說明會:護理與保育類手冊。教育部技術與執業教育司。
    林秋芬、盧美秀(2000)。台北市醫院護理人員對醫事法律知識認知情形之探討。新台北護理期刊,2(1),59-68。
    林清山(2000)。學習理論與教學心理學的互動。教育研究集刊,45,1-13。
    林梅鳳、張瑩如、王琪珍(2000)。分享團體力量-探索護生的臨床學習歷程。護理研究,8(5),503-514。
    林艷君、張媚、蔡麗雅、黃秀梨(2000)。護理學系畢業生對學校教育與課程評價之探討。醫學教育,4(3),315-328。
    林珮瑩、王振德(1998)。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能力之分析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443-462。
    林孟宗(1979)。特殊教育師資專業能力分析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冠概(2003)。師院學生的學習檔案與專業檔案。2009.04.02,取自:http://mail.nhltc.edu.tw/~publish/31homepage/13.htm
    洪久賢(2001)。技職體系餐旅學群一貫課程之分析研究。國科會計劃。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23-237。台北:巨流。
    范淑惠、段曉林(2006)。國中理化課室試行歷程檔案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13,52-72。
    徐世縈(2006)。護理學系畢業生六大護理能力、在校成績及考照成績之相關研究。慈濟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曼瑩、賴思妤、吳明娟、陳晃光(2006)。醫院一般內外科病房新進護理人員前三個月工作的壓力、挫折與影響因素。教育部:技職教育醫護類課程發展中心。
    徐南麗、林碧珠、徐曼瑩、楊克平(2003)。比較護理進階制度實施前後護理能力及影響因素分析。慈濟護理雜誌,1(1),76-85。
    徐南麗、林碧珠、楊克平、賴正芬(2001)。護理能力量表之建立與評值。腫瘤護理雜誌,51(4),81-93。
    徐曼瑩、鍾聿琳、陳彩鳳、郭素珍、林綺雲(1994)。護理技職教育體系各層級學程護理課程之研究與發展。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學報,1,183-240。
    徐曼瑩、鍾聿琳、白淑碧、郭素珍、林綺雲、陳美滿(1994)。台灣護理業界對護理技職教育各層級畢業生專業能力意見之調查。教育部技術與職業教育司委託國立臺北護理學院研究報告。
    翁麗雀、戴玉慈、黃秀梨、陳淑齡(2007)。問題解決的涵義、測量與影響之概述。護理雜誌,54(4),83-86。
    郝永崴等譯(2007)。有效教學法。台北市:五南。
    馬英九、蕭萬長(2008)。全方位政策白皮書:打造台灣百年建設的基礎—健康政策[Cited 30 Oct 2008.],
    Available from URL: http://2008.ma19.net/policy4you/ medicine。
    高麗雀、徐南麗(2002)。應用Mintzberg的十個角色理論探討管理能力的提昇。慈濟護理雜誌,1(2),12-15。
    康自立(1987 b)。工業職業教育能力本位課程設計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教系。
    康自立(1982)。工業職業教育能力本位課程發展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全華。
    張基成(2009)。學習檔案。取自:http://girls.nyc.gov.tw/archive/files/b3.pdf。
    張美珍、周汎澔(2007)。教學卓越與教育評鑑衝擊下之台灣護理教育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嘉基護理,7(2),10-15。
    張曉卉(2007)。創造醫療價值,從「以病人為中心」做起。康健雜誌,105,14-16、18。
    張惠甄、陳佩英、郭素青(2004)。醫院設立分院時新進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源及其影響因素。健康管理學刊,2(1),37-50。
    張霄亭等編著(2004)。教學原理。台北縣蘆洲市:空大。
    張玉茹、張景媛(2003)。多元智慧教學與歷程檔案評量對國中生英語學業表現、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班級氣氛影響。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4(2),199-220。
    教育部(2003)。技術及職業教育百科全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技職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許淑蓮、鄭夙芬、張碧容(2007)。高等技職體系深化批判思考技巧融入護理專業課程之教學設計及其成效之探討。(計畫編號:NSC95-2516-S-242-001)台北:國科會。
    許麗齡(2000)。護理教育的省思與展望。護理雜誌,47(4),40-46。
    陳施妮、陳光琦、孫嘉玲(2008)。從主管及護理人員角度評價兩的護理能力。實證護理,4(2),99-106。
    陳施妮、陳光琦、孫嘉玲(2007)。台灣地區兩性護理人員護理能力特性分析。領導護理,8(2),1-13。
    陳惠姿(2007)。整合性照顧系統。護理雜誌,54(5),5-9。
    陳韋銘(2005)。生涯規劃課程學習檔案的教學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新轉(2002)。「腦相容」之課程觀。教育研究月刊,102,116-125。
    陳小蓮、盧美秀、陳品玲(2001)。臨床護理輔導員制度對新進護理人員輔導成效之探討。新台北護理期刊,3(1),35-44。
    陳聖謨(1998)。檔案在師資培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6(2),150-156.
    陳昶澤(1994)。我國專科學校電機工程科畢業生應具備就業技術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惠明(2003)。護理人力的需求與供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游光昭、洪國勳(2003)。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與科技的學習。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6(5),55-64。
    游自達(1997)。知識遷移的可能與限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5,23-37。
    黃淑汶、 余庭鄞、陳進春、許天維(2008)。以層級分析法(AHP)應用於教師評鑑之指標建構。第五屆測量統計方法學學術研討會暨台灣統計方法學學會年會研討會論文集,C3-4-1-C3-4-51。
    黃啟倫(2001)。高科技產業知識管理人員能力內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璉華(2004)。從護生到護士--談新進人員的適應。護理雜誌,51(4),33-36。
    黃光雄主編(1990)。教學理論。高雄:復文。
    楊冺榕、周承鱗(2002)。綜合高中建構學習檔案的意義及預期成效之探討。大安高工學報,13,101-113。
    楊和炳(1989)。市場調查。台北:五南。
    葉連祺、林淑萍(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4-106。
    葉美玲(1998)。批判性思維與護理教育課程。(計畫編號:NSC87-2312-B-227-001)台北:國科會。
    鄒慧英(2000)。國小寫作檔案評量應用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台南師範學院),13,141-181。
    趙可式(2004)。台灣護理教育評鑑制度初探。護理雜誌,51(4),22-26。
    劉碩琦、張博論、許巧玲、賴湘芬(2007)。從學校護理資訊教育課程看護理資訊能力之建立。醫療資訊雜誌,16(1),79-92。
    劉棻、林梅香、劉雪娥、孫淑惠(2006)。五專應屆畢業護生、單位主管及護理 教師對護理能力滿意度之調查。新台北護理期刊,8(2),43-52。
    歐淑芬、林佩芬(2006)。五專護理科學生關懷行為表現之探討。志為護理,5(4),80-89。
    蔡淑芳、莊照明、簡姿娟(2009)。某醫學中心新進護理人員自評護理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澄清醫護管理雜誌,5(1),8-17。
    蔡淳娟、邱文達、王先震、連吉時、粟發滿、郭雲鼎、徐明義(2008)。學習歷程檔案於醫學生臨床教育之初期使用經驗。醫學教育,12(1),8-19。
    蔡淑鳳、王秀紅(2007)。台灣護理教育之自省與前瞻-護理人力政策面。護理雜誌,54(1),5-9。
    鄧振源、曾國雄(1989a)。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2。
    鄧振源、曾國雄(1989b)。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1-20。
    盧美秀(2003)。建構我國基層護理人員護理能力標準。
    (計劃編號NSC91-2314-B-038-044)台北:國科會。
    盧美秀(2004)。我國護理教育的現況與展望。護理雜誌,51(4),11-17。
    盧美秀(2002)。護理倫理教育的省思。新台北護理期刊,4(1),1-7。
    盧雪梅(2001)。學習歷程檔案評量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盧雪梅(2001)。學習檔案評量的理念與實務。教育論叢,創刊號,155-164。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主編,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印行。
    盧雪梅(2000)。一種全方位的評量策略:談學習檔案的應用。課程與教學通訊,2,9-11。
    盧美秀(1992)。護理人員的法定權利和護理業務的法律性格。醫學繼續教育,2(3),442-444。
    盧雪梅編譯(1991)。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蕭淑貞、姜月桃、黃玉珠、邱碧如、馮容芬、賀姝霞、陳紀雯(2006)。以照護、關懷與悲憫觸動護理教育中的生命涵養。醫學教育,10(1),1-6。
    蕭宏恩(2000)。專業內的倫理導師-以護理教育為例。哲學與文化,27(4),372-381。
    賴正芬、徐南麗、張芙美、蕭正光(2004)。護理學系學生研修護理行政及研究課程前後護理能力之比較。慈濟護理雜誌,3(3),70-78。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
    謝玲芬(1989)。多目標多準則評估技術之探討及其在組織績效評估之應用。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聿琳(2004)。現今台灣技職護理教育的關鍵課題。護理雜誌,51(4),18-21。
    簡麗瑜、黃湘萍(2006)。「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在護理教育上的運用。護理雜誌,53(6),59-64。
    羅美芳、黃貴薰、戴玉慈(2006)。護理學系新生對好護士特質之描述。醫學教育,10(2),17-113。
    譚蓉瑩(2000)。批判性思考-我國護理人員的第七項護理能力。護理雜誌,47(3),52-58。

    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L. W., Krathwohl, D. R., Airasian, P. W., Cruikshank, K. A., Mayer, R. E., Pintrich, P. R., Raths, J., & Wittrock, M. C.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 Longman.
    Australian Nursing and Midwifery Council(ANMC)(2006). 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he Registered Nurse—4th Edition. [Cited 30 Oct 2008.] Available from URL:http://www.anmc.org.au/docs/Competency_standards_RN.pdf.
    Barrett, H.C.(2001). Electronic Portfolios - A chapter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trieved March 9, 2009, URL:from http://electronicportfolios.org/portfolios/ encyclopediaentry.htm
    Bloom, B. S. (Ed.)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NY: Longman, Green.
    Bloom, B. S., Enge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 Krathwohl, D. R. (Eds). (1964).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Ⅱ:affec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Bloom, B. S. (1994). Reflections on development retrospective (pp. 1-8).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and use of the taxonomy. In L. W. Anderson & L. A. Sosniak (Eds.), Bloom’s taxonomy: A forty-year
    Bonett, D. G. & Price, R. M. (2002). Statistical inference for a linear function of medians: Confidence intervals, hypothesis testing and sample size requirements. Psychological methods, 7(3), 370-383.
    Bulter,F.(1978).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y--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18, 7-18.
    Caine, R., Caine, G., & Crowell, S.􀄞(1994)􀄟. Mid-shifts. A Brain-Based Process for Restructuring Schools and Renewing Education. Tucson, Arizona: Zephyr.
    Casey, A.(2000).nursing Competency for 2010. Pediatric Nursing, 12(5),3.
    Clark, D. (2001). Learning Domains or Bloom's Taxonomy. Retrieved September 29,2006, from URL: http://www.nwlink.com/~donclark/hrd/bloom.html.
    Cleary, B.L.,Lacey, L.M., & Beck-Warden, M.(1998). Estimating the market for nursing personnel in North Carolina. Imag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20(4),39-42.
    Clinton, M., Murrells, T, Robinson, S.(2005).Assessing competence in nursing : 1 comparison of nurses prepared through degree and diploma programs.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4(1), 82-94.
    Dallkey,N.(1969). The delphi method: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oup opinion .CA: Rand.
    Delbacq,A.L.(1975).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ning: 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es. N.J.: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Ellis, J. R., & Hartley, C. L. (2001). Nursing in today’s world: Challenges, issues, and
    trends. Lippincott: Philadelphia, 204.
    Furst, E. J. (1994). Bloom’s taxonomy: Philosophical and education issues. In L. W. Andern & L. A. Sosniak (Eds.), Bloom’s taxonomy: A forty-year retrospective (pp. 28-40).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Gardner, H.(1985).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1991). The Unschooled Mind. 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 New York: Basic Books.
    Glaser, R. (1982).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merican Psychologyist, 37(3), 292-305.
    Gronlund, N. E. (1995).How to write and us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5th ed.).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Hall,G.E., & Jones,H.C.(1976).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 proces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New Jersey:Englerwood Cliffs.
    Issac,S., & Michael,W.(1984). Handbook i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CA: Edits.
    Kalamazoo College (1998). The Kalamazoo College Portfolio. Retrieved March 9, 2009, from URL:http://www.kzoo.edu/pfolio/.
    Krathwohl, D. R. (2002).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An over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41(4), 212-219.
    Kreitzer, A. & Madaus, G. F. (1994). Empr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taxonomy. In L. W. Andern & L. A. Sosniak (Eds.), Bloom’s taxonomy: A forty-year retrospective (pp. 64-81).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Liu, Kunaiktikul, Senaratana, Tonmukayakul, & Eriksen(2007).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y inventory for registered nurs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cal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4, 805–813.
    MacLean, P. D. (1978). A Mind of Three Minds: Educating the Triune Brain. In Jeanne Chall and Allan Mirsky (Eds.), Education and the Brain, (pp. 308-342).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eans, B., & Knapp, M.S.(1997).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dvance Skills to Educationally Disadvantage Students. Phi Delta Kappa, 73(4),.282-289.
    Nadler, L. ILO (2001). Competencia laboral. Retrieved form URL:http://www.ilo. org/public/Spanish/region/ampro/cinterfor/temas/complab/XXXX/ing /XXXX/ index. htm.
    National League for Nursing (1993)。A vision for nursing education. New York :National League for Nursing press.
    Oxford Encyclopedia Dictionary(199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rkins,B.I.,Vale,D.J.,&Graham,M.S.(2001).Partnership in prmary health care:A process for revisioning nursing education.Nursing and Health Care Perspectives,22(1),20-25.
    Pope, B.B.(2002)The Synergy Match-up. Nursing Management, 33(5),38-41.
    Postlethwaite T. N. (1994). Validity vs. utility: Personal experiences with the taxonomy. In L. W. Andern & L. A. Sosniak (Eds.), Bloom’s taxonomy: A forty-year retrospective (pp. 174-202).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Ross, A., & Olsen, K. (1993). The Way We Were…The Way We Can Be: A Vision for the Middle School through Integrated Thematic. ERIC, (ED 371906).
    Schwirian,P.M.(1978).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nurses:A multidimensional apporoach.Nursing Research, 27(6), 347-351.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Y: McGraw-Hill.
    Simpson, E. J. (1966).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psychomotor domain. Urbane, Illinois: Illinois University.
    Title, C. K., Hecht, D., & Moore, P. (1989). From taxonomy to constructing meaning in context: revisiting the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Ⅱ, affective domain, 25years later. (ED306272)
    Tzeng(2004). Nurses’ self-assessment of their nursing competencies, job demands and
    job performance in the Taiwan hospital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1, 487–496.
    Uhl, N. P. (1990). Evaluation model and approaches─Delphi technique.In Walberg, H. J., & Haertal, G. 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xford: Pergamon.
    Watson, R., Calman, L., Norman, I. B., Redfern, S. & Murrells, T. (2002).Assessing clinical competence in student nurses.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1(4), 554-55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01). Global Advisory Group on Nursing and Midwifery- Report of the Sixth Meeting – Geneva, 19–22 November 2000. [Cited 30 Oct 2008.] 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who.int/hrh/nursing_midwifery/ gag_sixth_report.pdf.
    Yu, S. & Ku, N. P.(1998).Nursing competencies and their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grade RN students in an RN-to-BSN program in Taiwan, ROC.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6(2), 121-13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