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如意 Hsu, Ju-Yi |
---|---|
論文名稱: |
國中歷史教材因果關係的書寫與學生「因果概念』的認知--以「明末流寇」為例 |
指導教授: | 朱鴻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6 |
中文關鍵詞: | 歷史思維 、因果概念 、歷史教科書 、學生歷史認知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1 下載:4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在探討歷史教材因果關係的書寫及學生所呈現的因果概念的
認知情況,並探究歷史教材的書寫對學生歷史「因果概念」的影響,研
究採文本分析及實證研究兩方式進行,以明末流寇事件的書寫為例。
文本分析的結果顯示台灣翰林版的因果關係書寫呈現前因後果的因
果關係及固定答案的歷史事實,缺乏多元、複雜的因果關係書寫,對細
微的因素常省略不提;中國大陸人教版傾向光榮史實的介紹,對歷史變
遷欠缺完整的書寫,導致對事件的因果關係無法明確呈現;香港新理念
版內容完整詳細,導入問題式的書寫,且善用補充資料及多樣的活動設
計來啟發學生思考,最有助於因果概念及歷史思維的培養。
實證研究的結果顯示台灣學生偏向基礎的因果概念且不深入,對歷史
事件傾向直線的因果解釋;能理解事件的發生由多項因素而起,但因素
彼此間的關係則無法深入;將敘述當做歷史解釋,無法進行因果關係的
原因分類;對近因較有因果概念,容易忽略遠因或背景因素,缺乏宏觀
的角度看歷史發展;對細微的導火線及發生地的特殊因素的因果概念很
弱;但對「人的因素」則較不受歷史教材簡化書寫人名的影響,反而呈
現較佳的因果概念;能分辨因素間不同的重要性,面對新因素能分析對
事件的因果影響,透過題目的設計有助引導學生因果概念的深入。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是現今歷史教育的重要思潮,也表現在各國的課綱
中,其中有關歷史的因果概念,建議歷史教材需落實多重因果關係的書
寫,提供多元角度及史料閱讀,打破直述式的書寫增加提問式的寫法,
使用多元題型的課後練習及閱讀題型的評量,引導學生練習整合說明,
更有助深入因果概念的思維能力。
一、教科書
于珊等編,《國民中學 社會課本 第三冊》,臺南:翰林出版公司,民國
101 年3 月初版。
于珊等編《國民中學 社會課本 第四冊》,臺南:翰林出版公司,民國101
年9 月初版。
于珊等編,《國民中學 社會課本 第四冊》,臺南:翰林出版公司,民國
101 年9 月初版,103 年9 月再版。
江筱婷等編,《國中社會課本 第三冊》臺北:康軒文教,民國101 年9
月初版。
江筱婷等編,《國中社會課本 第四冊》臺北:康軒文教,民國102 年2
月初版。
周惠民等主編,《國民中學 社會 第三冊》,臺南:南一書局,民國101
年8 月初版。
周惠民等主編,《國民中學 社會 第四冊》,臺南:南一書局,民國102
年2 月初版。
杜振醉主編,梁國雄等編,《新理念中國歷史》(第二版) 中一,香港:香
港教育圖書公司,2007 年初版,2013 年重印。
杜振醉主編,梁國雄等編,《新理念中國歷史》(第二版) 中二,香港:香
港教育圖書公司,2007 年初版,2013 年重印。
杜振醉主編,梁國雄等編,《新理念中國歷史》(第二版) 中三,香港:香
港教育圖書公司,2007 年初版,2013 年重印。
課程教材研究所及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
實驗教科書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年6 月第2 版,2013 年5 月第9 次印刷。
課程教材研究所及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
實驗教科書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年12 月第1 版,2012 年11 月河南的1 次印刷。
課程教材研究所及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
實驗教科書 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年3 月第2 版,2011 年5 月第6 次印刷。
課程教材研究所及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
實驗教科書 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年10 月第2 版,2011 年11 月河南第1 次印刷。
二、典籍
司馬光撰,宋遺民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台北:大申書局,1979 年。
商鞅等著,貝遠辰注譯,《新譯商君書》,台北:三民書局,1996 年。
張廷玉編纂,《明史》,收入《二十五史:明史》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年。
劉安編,熊禮匯注譯,《新譯淮南子》,台北:三民書局,1997 年。
鄭民注譯,《論語譯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年。
三、專書
Bransford, J. D. , Brown, A. L. & Cocking, R. R. 編,鄭谷苑、郭俊賢譯,《學習原理:心智、經驗與學校》,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 年。
Dickinson A.,周孟玲譯,〈理性的理解:兒童歷史的理念的探討〉,載於張 元、周樑楷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 年。
Georg G.. Iggers,楊豫譯,《二十世紀的史學》,臺北:昭明出版社,2003年。
John D. Bransford,鄭谷苑、郭俊賢譯,《學習原理:心智、經驗與學校》,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 年。
Peter Lee,周孟玲譯,〈兒童對歷史記述的性質和狀況的觀念〉,載於張元、周樑楷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 年。
于友西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庚子拳亂》(13),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
王晴佳,《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代》,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1998 年。
王春瑜,〈甲申三百六十周年祭〉,《顧誠先生紀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年。
王鋒全、李稚勇編著,《比較歷史教育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加納登著(Patrick Gardiner),江怡譯,《歷史解釋的性質》,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 年。
卡耳著(E. H. Carr),王任光譯,《歷史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68 年。
卯靜儒,〈美國 60 年代課程改革從被動遭逢到主動面質〉,《課程改
革:研究議題與取徑》,臺北:學富出版社,2009 年。
布魯納著,邵瑞珍譯,《教育的過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
年。
布魯納著,邵瑞珍譯,《教學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 年。
白月橋,《中學歷史教學問題探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年。
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年。
伊文斯(Richard Evans),潘振泰譯,《為歷史辯護》,臺北:巨流出版社,2002 年。
朱 煜主編,《歷史教材學概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年。
何兆武、陳啟能,《當代西方史學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何志平、陳云根著,《文化政策與香港傳承》,香港:中華書局,2008 年。
余英時,〈史學、史家與時代〉,收於杜維運、黃俊傑編,《史學方法論文
選集》(增訂一版),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 年。
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
李文治,《晚明民變》,上海:中華書局,1948 年11 月初版。
李光濤,《明季流寇始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年
3 月。
李伯元撰,《官場現形記》,台北:三民書局,1979 年。
杜聲鋒,《皮亞傑及其思想》,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 年。
汪 莹,〈祖國內地與香港、澳門、台灣地區中小學教科書制度比較研究〉,《課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9 期。
孟 森,《明清史講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6 年3 月初版。
林慈淑,《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臺北:學生書局,2010 年。
姚從吾,〈近代歐洲歷史方法論的起源〉,收於杜維運、黃俊傑編,《史學
方法論文選集》(增訂一版),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 年。
威廉‧德雷著,王煒、尚建新譯,《歷史哲學》,上海:三聯書店,1988
年。
柯靈烏著(Collingwood),陳明福譯,《歷史的理念》,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2 年。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全國學校歷史科教學中心編,郭時渝譯,《美國
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探討美國經驗》,臺北:教育部,1996 年。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全國學校歷史科教學中心編,劉德美譯,《美國
歷史科世界史國家課程標準:探索通往現在之路》,臺北:教育部,1996 年。
美國社會科協會編,陳麗華、王鳳敏譯, 《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1996 年。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中國歷史科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三),香港:
香港政府印務局,1997 年版。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
一至中三),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2002 年版。
唐德綱著,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編,《中國革命簡史—從孫中山到毛澤
東》,台北:遠流出版社,2014 年。
徐存福,〈香港:歷史教學思維訓練的特點〉,《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
安:陝西師範大學,2004 年第1-2 期。
徐 泓,《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年。
馬克‧布洛赫(Marc Bloch),張和聲,程郁譯,《歷史學家的技藝》,上海:上海社會學院,1992 年。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硏究所主編,《教學與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
題與解答(編修版)》,臺北:教育部,2003年。
張元,〈歷史教科書中的因果關係〉,載於張元、周樑楷編,《方法論:歷
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 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篇)》,收於《飲冰室專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 年。
梁啟超,《中學國史教本改造案並目錄》,收於《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三
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6 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9 年。
陳冠華, 《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 ,臺北:龍
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陳冠華, 《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臺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麥克‧史丹福(Michael Stanford),劉世安譯,《歷史研究導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年。
彭明輝,〈社會領域的課程規劃與內容〉,《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
課程系列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9 年。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 年。
黃光雄、蔡保田,《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
司,2000 年。
黃炳煌,〈談課程統整--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9 年。
黃炳煌編 ,《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內涵及其示例》,臺北:師大書苑,2004年。
愛德華‧卡耳著(E. H. Carr),江政寬譯,《何謂歷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
楊 豫,《西洋史學史》,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 年。
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年。
廖苑君,〈2013 重構歷史教材—挑戰與契機工作坊〉《教科書研究》,臺北: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 年。
劉寅生、房鑫亮編,《何炳松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年。
蔡清田,《課程政策決定以國家教育改革法案為依據的課程決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 年。
魯賓遜著,何炳松譯,《新史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簡良平,〈赫斯特的課程思想〉,載於黃政傑主編,《課程思想》,臺北:冠學出版社,2005 年。
聶幼犁主編,《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年。
四、期刊
Arthur Chapman 著,林益德譯,〈推論為什麼:協助中學生理解歷史解釋的策略〉,《全球視野下的歷史思維教學與研究—歷史教育國際學
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二),臺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5
年5 月。
Denis Shemilt 撰,洪靜宜譯,〈英國學生對歷史因果解釋的理解進程〉,《清華歷史教學》第21 期,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11 年10月。
D. Thompson 著,葉小兵譯,〈理解過去:程序與內容〉,《清華歷史教學》第7 期,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6 年。
Frances Blow 撰,蕭憶梅摘譯,〈英國學生對歷史變遷與發展的理解進
程〉,《清華歷史教學》第21 期,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11 年10 月。
卜永堅,〈探討明末流寇叛亂的新視點—評吉尾寬《明末的流賊反亂之地
域社會》〉,《史林》,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2 年第3期。
方 駿,〈港滬初中中國歷史教學的比較研究(一)〉,《中小學教材教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2 期,中學文科第1 期。
王春瑜,〈甲申三百六十周年祭〉,《顧誠先生紀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年。
王興亞,〈李自成賦稅政策研究〉,《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
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年。
甘利弘樹著,李侑儒譯,〈評佐藤文俊《李公子之謎—明の終末から現在
まで--》〉,《明史研究》第16 期,臺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11
年6 月。
田 澍、 呂佳,〈明末農民起義均田免糧研究論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47 卷第2 期,蘭州:西北師範大學,2010 年3 月。
朱 鴻,〈兩岸教改下初中(七~九年級)社會課程統整初探〉,《歷史教育》第9、10 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3 年12 月。
吳一晉,〈當考試領導教學:試題中的歷史學習〉,《清華歷史教學》第22期,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12 年11 月。
李 平,〈梁啟超晚年史學思想簡析〉,《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 卷 第2 期,蕪湖市:安徽師範大學,1998 年。
李光濤,〈明季流賊的來源〉,載於《明清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1971 年。
李 洵,〈明末農民戰爭歷史作用初探〉,《東北師範大學學報》,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78 年(2)。
李 莉,〈香港與內地初中中國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黃岡師範學院學
報》,黃岡:黃岡師範學院,2005 年10 月第25 卷第5 期。
李稚勇,〈論英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之發展—兼評 2007 年版歷史科
國家課程標準〉,《外國中小學教育》第 4 期,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08 年。
沃爾夫岡‧胡格(Wolfgang Hug)著,胡凱譯,姚寶校訂,〈《我們的歷
史》與歷史學習〉,《清華歷史教學》第9 期,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0 年。
林甘泉,〈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學〉,《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歷史學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年。
林慈淑,〈史家?偵探?或記錄?--10-14 歲兒童對歷史記述的一些想
法〉,《史學與文獻》(三),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系,2001 年4 月。
林慈淑,〈歷史與歷史教育的目的試析倫敦大學兩位學者的爭議〉,《東吳歷史學報》第 5 期,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系,2005 年。
林慈淑,〈歷史要教甚麼能力?試論香港、台灣、英國的三份課綱〉,《清
華歷史教學》第21 期,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11 年10月。
林麗月,〈李三才與東林黨爭〉,《歷史學報》第9 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1981 年5 月。
邱美琴,〈轉型期英國教育改革的集權化趨向及其啟示〉,《當代教育
科學》第 5-6 期,濟南:山東省教育科學委員會,2007 年。
南炳文,〈李自成起義軍均田口號非平分土地〉,《求是學刊》,哈爾濱:
黑龍江大學,2008 年(2)。
師 平,〈論李自成均田免稅的革命綱領〉,《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75 年第1 期。
張 元,〈歷史課堂教學的新程式—故事、閱讀與書寫〉,《臺大歷史學報》第37 期,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2006 年6 月。
張 元,〈我們需要教學觀摩〉,《清華歷史教學》第22 期,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12 年11 月。
張越,〈梁啟超後期史學思想的變化〉,《河北學刊》第21 卷第6 期,石
家庄:河北社會科學院,2001 年11 月。
張社霞、張玖霞,〈試論梁啟超前後期歷史理論觀的變化及原因〉,《吉林
省教育學院學報》第23 卷第10 期,長春:吉林省教育學院,2007。
張俊征、張俊良,〈試論歷史解釋中的因果關係〉,《天中學刊》第13 卷
第3 期,駐馬店:黃淮學院,1998 年6 月。
盛昌華,〈橫看成嶺側成峰——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山
東教育》第29 期,濟南:山東教育社,2009 年。
郭松義,〈明末三餉加派〉,《明史研究論叢》第2 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年。
陳冠華,〈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學校委員會歷史科計畫13-16」〉,《清華歷史教學》第11 期,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0 年。
陳冠華,〈理解的樂趣:一份以「歷史解釋」為主題的台灣史荷蘭時代教
材設計〉,《清華歷史教學》第22 期,新竹:清華歷史研究所,2012 年11 月。
陳梧桐,〈李自成知識分子政策的失誤與教訓〉,《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北京:北京聯合大學,2009 年4 月。
喬 麗,〈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新課程》(中學)第2 期,太原:山西出版集團,2012 年。
彭永貞、胡君儒、莊德仁、李慧珠,〈台灣、香港、大陸三地國中歷史教
科書明史內容之比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 卷5 期,臺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1995 年2 月。
彭明輝,〈以歷史教材為主軸的社會領域教學〉,《菁莪季刊》 16 卷
第 2 期,彰化:教育部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2004 年 6月。
曾志朗,〈世紀願景-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民88 年1
月3 日,第四版。
趙亞夫,〈美國學者眼中的歷史思維及其對我們的啟示〉,《歷史教學》,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年第7 期。
趙世瑜、杜正貞,〈追求不斷創新之路—趙世瑜教授訪談錄〉,《歷史教學》總第494 期,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年1 期。
趙克禮,〈香港《新世紀中國歷史》教材:現代教學理念與教學手段結合
之佳作〉,《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1 年第4 期。
馮一下,〈階級鬥爭史範式與我國現代中學歷史課程的演變〉,《歷史教
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年。
黃若芸,〈國中生的歷史因果思維之初探〉,《清華歷史教學》第22 期,
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12 年11 月。
黃麗蓉、賴思儀、楊淑晴,〈中學生的歷史概念、歷史學習態度與歷史批
判思考傾向〉,《教學實踐與研究》第24 卷第2 期,臺北:臺北教育大學,2011 年12 月。
黃麗蓉、林純如、陳莉婷、蔡孟汎,〈都是鴉片惹的禍?〉,《清華歷史教
學》第22 期,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12 年11 月。
黃俊傑,〈歷史思維的特質〉,《通識教育季刊》,第3 卷第1 期,臺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6 年3 月。
賈洪財,〈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新探〉,《新課程》(教師版)第5
期,太原:山西出版集團,2006 年。
劉冬梅,〈簡析美國對歷史思維能力的分解〉,《,歷史教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23 期。
劉冬梅,〈簡論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歷史教學》,天津:天津古籍出
版社,2012 年第15 期。
劉柏涵,〈明代的均田定役與均田免糧〉,《史學集刊》,長春:吉林大學,1989 年第3 期。
劉靜貞,〈歷史書寫的可能途徑—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人物表現〉,《史學與文獻》,臺北:學生書局,1998 年。
歐宗明,〈近代西方史學思潮變遷〉,《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臺南:臺
南大學,第43 卷第2 期,2009 年。
潘怡伶,〈先備概念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史料概念為例〉,《清華歷史教學》第19 期,新竹:清華歷史研究所,2008 年。
蔡震,〈紀念《甲申三百年祭》發表60 周年學術座談會綜述〉,《郭沫若
學刊》,成都:四川郭沫若研究會,2004 年第2 期。
蔣風、龔劍鋒,〈論何炳松的歷史觀和史學觀〉,《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4 期,廣州:暨南大學,1992 年。
鄭永昌,〈試論明清之際官方史料對崇禎帝評價的轉變問題〉,《史耘》第
3、4 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1998 年9 月。
蕭憶梅,〈英國與臺灣歷史科考試之比較〉,《清華歷史教學》第 14期,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3 年。
蕭憶梅,〈理解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性〉,《歷史教育》第14 期,臺北: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09 年6 月。
蕭憶梅,〈歷史測驗題型的兩難:如何檢驗出學生的歷史思維情形〉,《中
等教育》第36 卷 第2 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12 年6 月。
蕭憶梅,〈「三遍台灣史?」:學生歷史變遷與發展概念初探〉,《全球視野下的歷史思維教學與研究—歷史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一),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15 年5 月。
謝肇華,〈明末農民戰爭與滿洲的崛起—兼論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爭對民
族關係的宏觀影響〉,《中央民族學院學報》,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88 年第5 期。
簡修煒、章義和,〈李自成起義是舊式農民革命的最高峰〉,《學術月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1997 年第7 期。
顧 誠,〈論大順農民革命政權〉,《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集刊》第一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年。
五、學位論文
王如茵,《海峽兩岸前期中等教育本國史教科書政治議題之比較研究》,
南投: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王姝媚,《歷史教學中的人物評價:施琅個案的研究》,臺南:成功大
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 年。
包暐稜,《探討國中生之歷史理解- 以「武則天」小故事為例》,臺北: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何曉薇,《高中歷史學科核心能力的理論與實踐--以「歷史解釋」為中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11 年。
吳志堅,《理性理解歷史-國小歷史教學的個案考察》,花蓮:花蓮師範
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論文,2002 年。
吳嘉琪,《國中學生歷史理解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09 年。
呂秀萍,《最近30 年大陸地區中學歷史教科書演變與歷史教學》,臺北: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李 莉,《香港與內地初中中國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以齡記版和人教版
為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李麗滿,《從「鄭和下西洋」看華文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書寫》,臺北: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林美玲,《晚明遼餉的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袁天華,《「史料證據」與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能力的培養以「日本
統治時期」單元為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10 年。
張雲絜《從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探究國小學童歷史思維能力以翰林版教
科書為例》,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盛蕙珍,《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現代史重大事件之比較分析》,臺北: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章燕紅,《香港中國歷史教科書研究—以《新理念中國歷史》為例》,上
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 年。
許耀文,《高中生歷史因果概念之探究—以「太平天國」為例》,臺北: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陳妍岐,《以多文本閱讀討論提升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實驗研究》,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陳冠華,《英國近三十年中學歷史教育改革之探討》,新竹:清華大學歷
史系碩士論文,1998 年。
陳洪莊,《晚明流寇之成因》,臺北:文化大學史學所碩士論文,1970 年。
陳盈安,《史料教學在國中社會領域的課程運作與考察》,花蓮:花蓮
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陳郁惠,《國中生對歷史教科書課文敘寫的認知與理解以 93 年翰林版原
住民主題為例》,臺北:東吳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家瑩,《高中學生的歷史因果概念之探究以「二二八事件」為例》,
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廖偉伶,《融入批判思考於社會領域之行動研究-以七年級日治時期、戰
後台灣為例》,臺北: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2010 年。
劉珍如,《比較台灣、中國、香港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對清末東北之敘述》,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劉慶忠,《國二學生歷史批判思考能力測驗之編製與表現現況之探討》,
臺南: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劉瓊敏,《香港初中國史教材近二十年變遷之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2008 年。
蔡偉娟,《世界史教育的理論與實際-以當代美國、日本、台灣高中世
界史教科書為分析對象》,新竹: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
鄭佳君,《國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探討》,臺南:臺南大學測驗統計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賴怡靜,《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人物描述之比較研究》,臺北:淡江
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戴淑貞,《海峽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國民政府時期」(1925-1948)
教材之比較研究—以人物和事件的敘述為討論中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簡靖怡,《兩岸三地國(初)中歷史教材「學習活動」與歷史思維能力之培
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10年。
顏那,《梁啟超史學認識論思想初探》,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6 年。
顏慶祥,《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分析》,
臺北: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蘇家惠,《英國、臺灣中學歷史課程與教科書比較研究》,臺北:臺灣
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11 年。
蘇萌姿,《國中歷史敘事教學之研究》,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六、網頁
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2014 年8 月11 日檢索。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ctext.org/zh,2015 年8 月27 日檢索。
中華民國教育部http://www.edu.tw/,2014 年7 月25 日檢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edu.cn/,2014 年8 月19 日檢索。
香港教育局http://www.edb.gov.hk/tc/index.html,2014 年8 月25 日檢索。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http://www.hkep.com/,2014 年9 月11 日檢索。
香港課程發展委員會,《學會學習— 課程發展路向》
(http://www.edb.gov.hk/mobile/tc/curriculum-development/cs-curriculum-doc-report/wf-in-cur/index.html),2001 年版(2014 年8 月28日檢索)。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2013 年1 月23 日檢索。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
習領域》 (http://www.k12ea.gov.tw/ap/sid17_law.aspx),2015 年5月10 日檢索。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暨綱要》
( http://www.edu.tw/high-school/content.aspx),2012年版(2012年11月26日檢索)。
翰林文教網http://www.hle.com.tw/,2013 年12 月6 日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