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郁涵
Su, Yu-Han
論文名稱: 女性大學生化妝文化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
A Study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Makeup Culture - Focus on Undergraduates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指導教授: 趙惠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化妝行為化妝文化女性大學生
英文關鍵詞: makeup behavior, makeup culture,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44下載:10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化妝與人類社會生活中其他的重大事件相比似乎無關痛癢,但不可忽略化妝文化在大學校園內為顯而易見的次文化,其為一種人類文化現象,它顯示著人類的社會本性。本研究進一步釐清女性如何建構出自身化妝行為的意義,與如何形塑出一套自身的審美標準,以及年輕女性對化妝的審美態度是否有共通性,了解年輕女性的化妝行為背後的自我認同。
      為釐清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使用深度訪談疑相關文獻探討等方式收集研究資料,瞭解女性大學生之化妝文化,經歷一連串的研究期程後,本研究結論如下:女性大學生的化妝偏好以追求自然做為準則、其化妝行為與環境脈絡息息相關,化妝行為為一種社會行為,且為女性大學生自信的來源之一。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兩點建議:一、以文化活動觀點看待化妝行為;二、從社會層面正視年輕女性的自信與自信匱乏。

    Compared with other major events in our society, makeup seems to be relatively trivial. But make as the sub-culture in college campus among female students is not negligible. Make-up is a culture phenomenon which presents the social instinct of human. This research further clarifies how females construct the meaning of makeup, to shape the particular sense of beauty and to see if there is something in common in the criteria of beauty among young females, understanding the self-identification behind the behavior make up.
    To clarify the questions above, this research takes depth interview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review to collect research data. After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 the conclusion comes as follow: make up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is in search of nude look, and make up has a lot to do with social context. Make us is a social behavior and becomes the origin of self-confidence. Two suggestions are given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 at last: 1. to view make up as a culture activity; 2. to face the confidence and the lack of confidence among young females in a social aspect.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 台灣美容市場的政治經濟背景 1 貳、 化妝文化的社會背景 3 參、 研究動機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7 壹、 研究目的 7 貳、 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壹、 化妝品 8 貳、 化妝行為 8 參、 化妝文化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論化妝 10 壹、 語源及釋義 10 貳、 化妝美容文化史概述 14 第二節 文化的意義 17 壹、 文化的概念 17 貳、 次文化 22 參、 青少年次文化及其意義 24 第三節 美妝文化與消費 26 壹、 社會的身體 27 貳、 流行文化與大眾媒體 29 參、 符號消費 32 肆、 消費者行為研究 34 第四節 化妝相關研究探討 38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前導研究 43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來源 44 壹、 訪談對象選取 44 貳、 界定研究母體 45 參、 研究工具 45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48 壹、 訪談資料收集與整理 48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51 壹、 運用三角檢證法 51 貳、 參與者檢核 51 第六節 研究流程與實施 52 第肆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3 第一節 化妝兩字落筆處─女性大學生化妝行為偏好 53 壹、 假「妝」自然─日常生活化妝風格 53 貳、 「妝」模作樣─特殊場合化妝風格 75 參、 矛盾的女性容顏─綜觀化妝行為偏好 81 第二節 環境脈絡的關聯 83 壹、 網路及傳播媒體 83 貳、 家人 88 參、 同儕 91 肆、 師大/環境 94 第三節 化妝行為的社會意義 97 壹、 以化妝做為一種表演 97 貳、 自己與他者之間 100 參、 社會化的化妝行為 101 第四節 化妝行為的自身意義 102 壹、 主控面貌的迷人權利 102 貳、 假面的安全感 104 參、 自我催眠而自信 105 肆、 化妝的自身意義─提振心情的一帖良方 10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1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0 壹、 以自然為名的化妝行為偏好 110 貳、 環境脈絡息息相關 111 參、 社會化化妝行為 112 肆、 自信的神祕面具 11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4 壹、 以文化活動看待化妝行為 114 貳、 從社會層面正視年輕女性的自信與自信匱乏 115 參、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7

    中文部分
    Baudrillard Jean (2001)。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Don Slater(2003)。消費文化與現代性。(林祐聖、葉欣怡譯)。臺北市:弘智文化出版。
    John Storey(2004)。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李根芳、周素鳳譯)。臺北:巨流。
    小澤雅子著(1990)。新‧階層消費的時代。(陳麗秋譯)。臺北:遠流出版。
    仁木眞理(1988)。女性市場新策略 : 女性市場的變遷與女性商品的未來。(東正德 譯)。臺北: 遠流出版。
    中投顧問(2004)。2011-2015年中國化妝品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2010年1月2日,取自:http://www.ocn.com.cn/reports/2006075huazhuangpin.htm。
    王子主(2009)。中華古代文明資料庫。2010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discuss.com.hk/archiver/?tid-10938084-page-6.html
    王盈惠(2005)。全球化下女性消費的反身性思考-女性購買資生堂化妝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素梅(2004) 。國中學生解讀視覺影像意義之研究—以蘋果日報廣告影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行政院青輔會(1996)。青少年白皮書。臺北:中華民國行政院青輔會。
    吳素倩(1987)。青少年次文化之研究: 臺北市青少年之價值觀類型之實證分析。輔仁學誌,19期,頁291-332。
    星野克美(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 : 商品圖騰化∪都市劇場化∪消費符號化。(黃恆正譯)臺北市: 遠流出版。
    星野克美(1992)。新消費文化剖析 : 大眾富豪社會與現代巴洛可。(彭德中譯)臺北市: 遠流出版。
    洪偉章、李金枝、陳榮秀(2001)。化粧品原料及功能。臺北市:藝軒出版。
    胡幼慧 主編(199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編著(2002)。文化行政。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高宣揚 (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高強華(1997)次文化的了解及運用。關懷新新人類,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馬藹屏(1997):青少年次文化出探。學校衛生,30期,頁55-59。
    張志彰(1992)。淺談青少年次文化。學生輔導通訊,20期,頁4-11。
    張淑麗(2009)。日常生活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0卷3期,頁22-28。
    梁文道(2007)。鳳凰博報。2009年12月20日,取自: http://blog.ifeng.com/606447.html
    陳坤宏 (2005) 。消費文化理論。 臺北市 : 揚智文化。
    陳奎 (1996 )。青少年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臺灣教育,546期,頁101-105。
    陳奎憙 主編(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傅靜儀 (2009)。實用古代美容術。北京:金盾。
    勞思光(2007)。危機世界與新希望世紀–再論當代哲學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
    曾谷百合子(2009)。女為悅誰而容?—當代日本女性化妝的意義變遷。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新生 譯 (1992)。媒介分析法。臺北市:遠流。
    楊洲松(2004)。當代文化與教育:文化研究學派與批判教育學論的取向。臺北市:洪葉文化。
    詹明信(2001)。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市:合志文化。
    劉今馨(2007)。青少年化妝文化之研究-以一所台北市私立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鄭之灝(2009)。青少年次文化與潮流。2010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hkcss.org.hk/cy/3A-2.pdf
    冀劍制(2009)。概念革命所導致的文化變革:以戀愛文化為例。第十二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賴貞秀(2003)。我國保養化妝品市場的背景與發展趨勢,化工資訊,第1期,民92。

    外文部分
    A.L. Kroeber & Clyde Kluckhohn(1952).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Cambridge, Mass : Peabody Museum
    Edward B. Tylor(1871). Primitive Culture: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ythology. London: John Murray.
    Jordaan, W. & Jordaan, J.(1984). Man in context. Hohannesburg:McGraw-Hill.
    Lash & Urry(1994).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Thou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
    Mauss, Marcel(1970). The Gift: Forms and Fun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Tran. Ian Cunnison. London: Cohen & West LTD.
    Raymond Williams(1976).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Rev. Ed. . New York: Oxford UP
    Storey, John(2001).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Keywords, London: Fontana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