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瑤
Li, Yao
論文名稱: 臺灣與大陸高中音樂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of Gender Ideology in Se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xtbooks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指導教授: 陳曉雰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1
中文關鍵詞: 性別意識型態音樂教科書高中兩岸
英文關鍵詞: Gender Ideology, Music Textbooks, High Schools, Cross-strai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MU.049.2018.A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9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分析臺灣與大陸高中音樂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以內容分析為研究法,使用曾靜雯(2017)「高中音樂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類目表,分析教科書之性別比例、性別刻板印象、性別關係。教科書樣本為臺灣「三民」、「新文京」、「謳馨」,與大陸「人民音樂」、「湖南文藝」、「廣東花城」,共6版12冊。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性別比例:兩岸圖片、課文、作曲者部分皆以男性為主,性別比例失衡。臺灣以T3版最為懸殊,T2版差距最小且其女性人物課文較值得借鑒。大陸以M1版最為懸殊,M2版女性比例略高於男性,M3版女性人物課文較值得借鑒。
    (二)性別刻板印象:兩岸男性所涉及之音樂專業類型與活動類型皆多於女性,女性之專業類型以歌唱為主,男性以作曲為主;女性之活動類型以歌唱與弦樂演奏為主;男性以擊樂演奏與弦樂演奏、歌唱為主。臺灣T1與T3版、大陸M2版本性別刻板印象較明顯。
    (三)性別關係:兩岸課文與歌詞內容皆以平等為主,主從關係則以女性從屬男性為主,課文主要表現為女性為男性的妻子、侄女等;歌詞主要表現為女性等待、苦戀男性等。臺灣T1版主從關係較多,大陸暫時未顯現主從關係。
    (四)兩岸之差異:性別比例方面,雖兩岸性別比例皆失衡,但臺灣教科書中女性之比例略高於大陸;性別刻板印象方面,臺灣教科書中女性所涉及的音樂專業類型多於大陸;性別關係方面,課文部分大陸因內容較少尚未出現主從;歌曲部分兩岸平等與主從之類別與原因大致相同。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結論對教科書編輯、教師、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性別意識型態、音樂教科書、高中、兩岸。

    This study intends to analyze gender ideology of music textbooks in high schools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It analyzes gender ratio, stereotypes and relations of textbooks using Tseng Ching-wen’s (2017) Category List of Gender Ideologies in Music Textbooks of High Schools. Samples of textbooks exist in six editions and twelve versions, including Sanmin, New Wun Ching and Ouxin of Taiwan as well as People’s Music, Huna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Guangdong Hwaseong of Mainland China, In this study, conclusions are reached as follows:
    1. Gender ratio: Cross-strait pictures, lessons and composers mostly focus on males, so gender imbalance exists. In Taiwan, the most striking disparity is seen in the T3 Edition, while the gaps are the smallest in the T2 Edition, where text about female figures are more worth learning. In Mainland China, the gaps are the most evident in the M1 Edition, and females occupy a little higher proportion than males in the M2 Edition; text regarding female figures in the M3 Edition are more worth learning.
    2. Gender stereotypes: In both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males get involved in more types of music specialties and activities. Females and males mostly specialize in singing and composition respectively; most females participate in singing and orchestra performances, while males mostly take part in percussion and orchestra performances as well as singing. Gender stereotypes are relatively prominent in the T1 and T3 editions of Taiwan as well as the M3 edition of Mainland China.
    3. Gender relations: Lessons and lyrics are mainly about equality in both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where females are subordinate to males in most cases. In the text, females are mostly wives, sisters and nieces of males; in lyrics, females wait for and are obsessed with males. In the T1 edition of Taiwan, there are some subordinations, which are not seen in Mainland China for the time being.
    4. Cross-strait differences: Although gender imbalance exists in both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here are more females ratio in textbooks of Taiwan than those of Mainland China. In terms of gender stereotypes, females get involved in more music specialities in textbooks of Taiwan compared with Mainland China. Concerning gender relations, no subordination is detected in text of Mainland China which cover less content. Songs are generally the same in terms of cross-strait equality, subordination type and reasons.
    At last, the research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extbook editor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based on above conclusions.
    Keywords: Gender Ideology, Music Textbooks, High Schools, Cross-strait.

    摘要 i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女性在音樂歷史中的演變與發展 11 第二節 性別意識型態與文獻探討 34 第三節 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相關研究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67 第二節 研究樣本 6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77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3 第一節 性別比例之分析與比較 83 第二節 性別刻板印象之分析與比較 120 第三節 性別關係之分析與比較 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7 第一節 結論 177 第二節 建議 183 參考文獻 186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第十六版)。臺北市:五南。
    王兆鵬(2004)。宋詞的口頭傳播方式初探——以歌妓唱詞為中心,文學遺產,6,51-64。
    王安祈、李元皓(2011)。京劇表演與性別意識——戲曲史考察的一個視角。漢學研究,29(2),153-188。
    王美珠(1988a)。西洋女性作曲家系列之一:賓根聖女希兒德佳特。婦女新知雜誌,77,12-13。
    王美珠(1988b)。西洋女性作曲家系列:寫在西洋女性作曲家系列之前。婦女新知雜誌,76,10-12。
    王美珠(1988c)。西洋女性作曲家系列之二:弗蘭采斯卡‧卡契尼。婦女新知雜誌,79,10-11。
    王美珠(1994)。女性作曲家探尋。美育,49,53-56。
    王美珠(1997)。巴洛克時期義大利女性作曲家弗蘭采斯卡‧卡契尼、芭芭拉‧施特洛齊與安東妮亞‧汴伯。美育,80,47-56。
    王美珠(2000)。掙扎於十九世紀德國傳統婦女角色的女性作曲家芳妮‧亨塞爾(Fanny Hensel,1805-1847)。美育,117,30-39。
    王樂(1999)。女指揮家鄭小瑛。 知識經濟,6,29。
    王曉易(2010)。〈在那遙遠的地方〉是怎麼誕生的。
    取自:http://news.163.com/10/0806/06/6DCR7RMN00014AED.html#
    王麗雲(譯)(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原作者:Michael W. Apple)。臺北市:桂冠。
    王儷靜(2010)。性別主流化在教育機構的實踐: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城市發展性別主流專刊,26-44。
    天空部落(2006)。毛利人傳統情歌:波卡列卡列安那。
    取自:https://krantas.tian.yam.com/posts/2900160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執行〈北京行動綱領〉(1995年)和第二十三屆聯大特別會議成果文件(2000年)情況報告。取自: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13031China_review_Beijing20.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取自: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0304/t20030401_80350.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通知。
    取自:http://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801/t20180115_324647.html
    中華民國外交部(2018)。各國性別平等資訊。取自:http://t.cn/R3iYzXG
    中國科學院(2013)。獻給母親的魯冰花(二)——母愛之花的緣由。取自:http://www.cas.cn/kxcb/kpwz/201304/t20130425_3827267.shtml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8)。北管戲(亂彈戲)。
    取自:https://www.boch.gov.tw/term_188_38.html
    方朝郁(2000)。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規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方朝郁(2002)。國民小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的檢視。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與平等——探究與實踐(頁115-141)。臺北市:五南。
    方朝郁、方德隆、謝臥龍(2002)。教科書性向偏見檢核規準。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與平等——探究與實踐(頁89-114)。臺北市:五南。
    方朝郁、謝臥龍(1999)。教科書性別偏見現象與其檢視準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77-86。
    尹耀勤、趙志揚(譯)(1995)。中國和朝鮮的傳統音樂(原作者:沃爾夫剛‧布爾德)。中國音樂,2,60-63。
    白鷺鷥音樂館(2018)。柯明珠生平小傳。
    取自:http://folkartist2.e-lib.nctu.edu.tw/collection/Egret/ming_zhu/about11.html
    曲舒文(2016)。中國大陸女性搖滾音樂人之不可見和不可說。文化研究季刊,154,7-35。
    曲韻融(2016)。英語教科書潛在課程之研究:以性別刻板印象、種族多樣化以及兒童角色之角度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朱秋華(2002)。西方音樂史。香港市:香港中文大學。
    朱德九(1981)。歌劇《弄臣》的劇情及音樂。音樂愛好者,2,28-30。
    朱曉斌(1994)。從我國三種小學語文課本看兒童性別角色的社會化。教育研究,10,52-5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性別平等教育法。
    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7
    江麗莉(1989)。從兒童讀物看兩性角色的發展。載於姜蘭虹、徐正光(主編),性別角色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7-65)。臺北市:臺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暨清大社會人類學系。
    江麗莉(1994)。坊間幼稚園教材中兩性社會角色之評析。載於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主編),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祁君(2011)。小歌劇大魅力——由《賈尼・斯基基》談小劇場歌劇藝術如何走近中國觀眾。人民音樂,6,22-24。
    杜旻芳(2009)。臺灣當代女性作曲家——蘇凡凌、蕭慶瑜、趙菁文創作背景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一丁(2007)。國際女音樂家聯合會IAWM及2008北京國際女音樂家大會介紹。中國音樂,4,263。
    李迎春、姜雪竹(譯)(2015)。音樂史上的女性作品(原作者:Arthur Elson)。北京市:譯言。
    李明晏(2007)。敲打的天籟——甘美朗。傳藝,72,31-35。
    李維真(1996a)。音樂史上有沒有女性貝多芬?——簡說女性音樂家的歷史(上)。音樂時代,16,122-124。
    李維真(1996b)。 音樂史上有沒有女性貝多芬?——簡說女性音樂家的歷史(中)。音樂時代,17,116-118。
    李維真(1996c)。 音樂史上有沒有女性貝多芬?——簡說女性音樂家的歷史(下)。音樂時代,18,124-127。
    李鑫(2012)。人教社八套小學語文教科書的性別意識形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浙江師範大學,杭州市。
    呂鈺秀(2003)。臺灣音樂史。臺北市:五南。
    呂興忠(2002)。土地、性別與教科書——高中國文課本的再檢討。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與平等——探究與實踐(頁71-86)。臺北市:五南。
    呂錘寬(2011)。臺灣傳統音樂槪論:器樂篇。臺北市:五南。
    吳方齡(2012)。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七之三》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
    臺北市:桂冠。
    吳梨華(1997)。校園內兩性歧視的省思。國民教育,38(1),24-34。
    吳嘉麗(1997)。體檢國小教科書座談會摘要之自然科。教師天地,90,40。
    吳嘉麗(1998)。從性別角度看國中數理化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8-65。
    每日頭條(2017)。身騎白馬那麼好聽,你知道它背後的故事嗎?
    取自:https://kknews.cc/history/68km6vl.html
    邱齡嬅(2004)。現行高中國文教科書的性別偏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佟志紅(2007)。說青海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的產生經過。
    取自:http://www.ts.cn/special/content/2007-11/27/content_2312514_2.htm
    汪名驍、崔建民(1988)。兒童讀物中的性別研究——對我國小學語文教材所作的統計分析。心理科學通訊,5,45-47。
    宋方方(2007)。歐洲19世紀女性作曲家的艱難處境——以範妮・門德爾松和克拉拉・舒曼為例。 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88-91。
    宋方方(2011a)。女性主義音樂批評在中國大陸的境遇與啓示。人民音樂,8,69-71。
    宋方方(2011b)。女性主義對陷落于父權社會中女性作曲家的反思。星海音樂學院學報,4,120-129。
    宋方方(2015)。流行音樂與性別研究。人民音樂,5,80-84。
    青蓮(2012)。夏日的最後一朵玫瑰。
    取自:https://www.backchina.com/blog/331240/article-165162.html
    亞馬遜(1998)。郭英男:生命之環CD簡介。取自:https://www.amazon.cn/dp/B003J35SAC
    林伯傑(2016)。白遼士教我的十件事(上)。取自:http://bit.ly/2y3HctU
    林思宸(2015)。南管藝師陳嬿朱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信志(2011)。高中教科書性別偏見之初探:以各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一冊為例。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6,61-72。
    林信志(2014)。高級中學教科書性別偏見檢視規準之建構:德懷術與層級分析法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7(3),119-146。
    林碧雲、莊明貞(1997)。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以第一、二冊為例。國民教育,38(1),7-20。
    林麗珊(2013)。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臺北市:五南。
    知乎(2017)。“我身騎白馬走三關”原出何處?
    取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232640
    金平(譯)(1997)。女性主義的學術成就及其在音樂學中的情況(下)(原作者:珍妮・鮑爾斯)。中央音樂學院學報,3,84-91。
    周水珍(1994)。海峽兩岸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取向分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3,107-130。
    宗國慶(2017)。高中化學教科書性別偏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南大學,重慶市。
    柯妍瑈(2016)。蕭邦《b小調第一號詼諧曲,作品20》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洪萬生(1997)。體檢國小教科書座談會摘要——數學科。教師天地,90,44-45。
    泰雅傳琴(2018)。口簧琴簡介。取自:http://www.jsjh.tyc.edu.tw/~nanya2/index.htm
    華人女作曲家協會(2018)。關於我們。
    取自:http://www.chinesewomancomposers.org/aboutus.html
    莊明貞(1997)。兩性品等教育如何落實——多元文化教育觀。教師天地,90,13-21。
    莊明貞(1998)。國小自然科新課程的性別論述。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50。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莊明貞(2005)。重大議題能力指標重點意涵與教學示例: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臺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莊鎮宇(2010)。國小審定版英語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子甯(2011)。從二次戰後探討臺灣女性作曲家的創作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美女(2010)。布農族音樂與文化傳達——美學藝術。臺北市:秀威。
    唐詩佳(2013)。國中英語教科書之性別平等探討及其教師對性別偏見之看法與認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宮尚妤(2012)。臺灣傳統樂曲百家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陸小曼(1981)。遺文編就答君心——記《志摩全集》編排經過。新文學史料,4,102-104。
    陳芳英(2011)。深雪初融:論新世紀新編京劇的女性書寫。戲劇學刊,13,35-64。
    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明律(2003)。林秋錦:雲雀的天籟美聲。臺北市:時報。
    陳明敏(2003)。臺海兩岸前期中等教育國文教科書性別偏見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怡茹(2008)。高中美術教科書中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玲璋(2017)。美國中學性別平等課程建構對我國的啟示。取自:https://goo.gl/NEiySg
    陳桂燊(2002)。女性作曲家的過去、未來與展望。國教世紀,200,5-16。
    陳婉芝(2010)。臺灣國小英語課本中性別偏見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孫兆潤、 徐天祥(2018)。〈在銀色的月光下〉來源考。中國音樂,3,110-125。
    孫俊彥(2013)。原漢共譜的「山地」 戀曲──談〈馬蘭姑娘〉的可能源流與認同想像。民俗曲藝,181,265-319。
    孫舒君(2011)。以詠嘆調《漫步街上》為例談穆塞塔人物性格的塑造。青年文學家,10,14-126。
    教育部(2008a)。97年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取自:https://www.k12ea.gov.tw/cur/
    教育部(2008b)。修訂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音樂」Q&A。
    取自:http://203.64.138.6/98subject/attact2/12sj.pdf
    教育部(2008c)。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音樂」課程綱要。
    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69/pta_1498_3792528_15560.pdf
    曹明升(2005)。宋代歌妓略論。西華師範大學學報,1,22-25。
    曹忠美(2016)。曹忠美聲樂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閆淑慧、徐林祥(2016)。客家歌謠女性書寫的當代價值。江西社會科學,4,247-25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8)。傳統音樂簡介——北管。
    取自:http://trd-music.tnua.edu.tw/ch/intro/d.html
    國立編譯館(2000)。教育大辭書(六)。臺北市:文景。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發布版)。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許伯榆(2017)。當代臺灣歌仔戲的音樂設計: 以薪傳歌仔戲劇團作品為例。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張光佑(2017)。阿拉伯音樂解析。科學發展,537,12-17。
    張玨、王舒芸、白慧娟(1997)。體檢國小教科書座談會摘要——道德與健康。教師天地,90,40。
     張祖群(2012)。鄉土中國的新《魯冰花》——解讀孩子的心靈。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4,85-92。
    張素真、翁韻萍(1999)。國民小學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原則檢視報告之分析探討——(國語、道德健康、社會、數學、自然科學一至三冊)。載於兩性平等教育與課程改革研討會(主編),兩性平等教育與課程改革研討會研討實錄(頁37-48)。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張健強(2016)。臺灣電視歌仔戲藝術特征賞析及其意義研究——以楊麗花電視歌仔戲為例。藝術評鑑,13,174-177。
    張康寧(2014)。爵士樂起源探微。文藝爭鳴,3,219-222。
    張淑如(2016)。克拉拉・舒曼《音樂晚會》作品六之樂曲分析與詮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張勛(2008)。 理科教材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分析——以現行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江西師範大學,南昌市。
    張襯(2000)。淺議歌妓在元曲發展中的作用。河南社會科學,2,95-98。
    婦女事務委員會(2015)。性別主流化手冊。
    取自:http://www.women.gov.hk/download/enabling_env/GM_Guidebook.pdf
    婦女新知基金會(2017)。基金會簡介。取自:http://www.awakening.org.tw/chhtml/about.asp?id=1&atype=1
    黃卉妤(2009)。生活課程教科書之性別角色意涵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列(2005)。社會性別與國際人權法。環球法律評論,1,7-17。
    黃政傑(1988)。生活與倫理課本教些什麼。載於黃政傑(主編),教育理想的追求(頁111-123)。臺北市:心理。
    黃政傑(1994)。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載於兩性平等教育與課程改革研討會(主編),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黃政傑、張嘉育(1998)。消除性別偏見的課程與教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25-38。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葉怡均(2014)。歌仔戲坤生現象之追索。戲曲研究通訊,9,180 -91。
    葉家伶(2013)。白遼士《浮士德的天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朝日美智代(2011)。日本國中教科書中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果果、陳芳、袁淵(2007)。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女樂問題研究綜述。科教文彙,12,205。
    曾娜妮(2012)。先秦音樂社會中的婦女與性別研究。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2,142-143。
    曾靜雯(2011a)。音樂教育性別研究的範疇與議題探析。藝術研究期刊,7,133-162。
    曾靜雯(2011b)。音樂教室的性別政治讀——《音樂、性別與教育》。音樂研究,15,137-156。
    曾靜雯(2017)。高中音樂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31(2),41-66。
    游庭婷(2017)。臺韓傳統戲曲音樂洽談合作演出計畫。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幾米(1999)。幾米作品專區——向左走向右走。
    取自:http://jimmy.mdino.com/jimmyzuoyou.htm
    楊永良(1999)。日本文化史:日本文化的光與影。臺北市:致良。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法。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頁809-831)。臺北市:東華。
    楊秀珍(2013)。國民小學高年級臺語(閩南語)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瓊(2010)。女性與民俗音樂的傳承——創作。現代婦女,6,84-86。
    解琳(2011)。中國女性作曲家的孤獨而美麗的吟唱。
    取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09/00/5832213_540633988.shtml
    新星合唱團組委會(2017)。2017海華文藝季民謠藝術歌曲演唱會節目單。取自: https://goo.gl/c5Br4h
    新客家群像(2014)。賴碧霞深耕66載傳唱百年山歌。
    取自:http://hkp.nctu.edu.tw/HakkaPeople/article/7232
    趙佳梓(1986)。亞洲各國音樂。音樂愛好者,2,25-27。
    臺灣文化工具箱(2018)。賽德克族口簧琴。
    取自:https://toolkit.culture.tw/performanceinfo_166_120.html?kindId=41
    臺灣史研究所(2018)。樂音撫慰,投身公益。
    取自: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collections_con.php?no=97
    臺灣民俗文化研究室(2018)。北管戲曲與臺灣社會(三)。
    取自:http://www.folktw.com.tw/drama_view.php?info=73
    臺灣音樂群像(2018)。林秋錦。
    取自: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24&c=&t=3
    臺灣音樂群像(2018)。高慈美。
    取自: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155&c=&t=1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2018)。傳統樂器介紹。
    取自:http://tcgwww.taipei.gov.tw/ct.asp?xItem=1001712&CtNode=17242&mp=cb01
    蔡宗德(2018)。印尼印度教、佛教與伊斯蘭教的發展及其宗教音樂文化的融合。取自: http://bit.ly/2MLTiKG 
    蔣淑如(2012)。國中臺灣史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演變:女性主義史學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廖霞(2006)。中西合璧的歌唱理念和方法——兼論吳碧霞演唱藝術。 藝術探索,20(6),114-116。
    齊一波(譯)(1982)。我和肖邦——喬治・桑致沃・格日馬瓦的一封信(原作者:George Sand )。世界文學,2,220-234。
    鄭伊文(2017)。國小音樂教科書之性別音樂符號學分析——新音樂學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鄭琳、陳群(2005)。試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性音樂歌舞的盛行。江西社會科學,6,142-146。
    鄭毓錚(2013)。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3。
    歐用生(1988)。國民小學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型態。載於陳伯璋(編著),意識型態與教育(頁255-272)。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1)。國小生活與倫理教育的檢討與改進。教師天地,55,3-41。
    歐用生(2003)。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樂下獨酌(2018)。阿美族的樂器。
    取自:http://web.dgjh.tyc.edu.tw/taiwanschool/amei/m5-down3-down.htm
    樂器學習網(2017)。外國優秀藝術歌曲《安東尼達的浪漫曲》作品簡介與欣賞。取自:http://www.yueqixuexi.com/cidian/20170929182227.html
    劉育良(2017)。森山良子憶亡兄,譜〈淚光閃閃〉。
    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71119000497-260112
    劉娜(2010)。中國古代社會的女樂及其音樂藝術——《花國劇談》中的女樂爲例。民族藝術研究,5,55-60。
    劉容伊(2005)。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研究——以視覺藝術範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淑惠(2010)。國小客語教科書的性別角色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縣。
    劉鳳娟(2009)。日本藝伎文化的歷史貢獻。作家雜誌,3,159-160。
    劉藍芳、林信志、楊國揚 (2016)。高級中學國文教科書性別偏見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87-112。
    潘莉敏(2003)。音樂學中的女性主義觀點——女性主義音樂批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縣。
    潘慧玲、黃馨慧、楊心蕙(2010)。 高級中等學校性別平等教育能力指標之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13(2),23-46。
    賴淑梅(2004)。國小教科用書中族群、性別偏見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賴麗琇(2015)。解讀德國文學名著。臺北市:五南。
    賴靈恩(2015)。回歸部落之歌:卑南族下賓朗部落的歌謠分類。臺灣音樂研究,21, 97-135。
    閻歌好聽(2017)。〈嘎俄麗泰〉:還是謝謝你,送我空歡喜。
    取自:http://www.sohu.com/a/204523690_679081
    聯合國(1979)。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取自:http://www.un.org/womenwatch/daw/cedaw/text/0360794c.pdf
    藍順德(2010)。教科書意識型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臺北市:鼎文。
    魏美娟(2008)。中國大陸性別主流化政策之研究。展望與指南,6(9),60-72。
    魏惠娟(1994)。國中國文教科書兩性形象與角色之分析。載於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主編),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謝小岑(1994)。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分析。載於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主編),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謝小岑(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載於劉毓秀(主編),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頁183-213)。臺北市:時報文化。
    謝小岑(1996)。追求兩性平等教育。教改通訊,17(18),39-40。
    謝臥龍(1996)。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專題研究報告之回應。教改通訊,17(18),47-48。
    謝臥龍(2002)。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1999)。從性別平等的教育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資訊,7(1),57-80。
    藝文情報(2018)。簡述金杯鼓。取自:http://t.cn/Rd7BfNE
    簡秀珍(2003)。北管文物風華專輯圖錄——宜蘭總蘭社捐贈文物修復特展。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顏綠芬(2008)。郭芝苑歌樂的民俗風格。關渡音樂學刊,8,101-131。
    蘇芊玲(1997)。從教材看女性的教育處境專題報告摘要。教師天地,90,39-40。
    蘇芊玲、劉淑雯(1997)。體檢國小教科書座談會摘要之國語科。教師天地,90,35-38。
    蘇郁雯(2015)。生命教育議題融入高二美術課程之行動實踐。藝術教育研究,30,97-120。
    蘇金輝(2014a)。音樂發展中女性主義隱含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0(2),157-174。
    蘇金輝(2014b)。從古典到流行: 論音樂中女性角色之變化。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3(1),43-68。
    羅思容(2012)。臺灣客家歌謠中的女性圖像。
    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09f6cd01019474.html

    二、英文部分:
    Abu, N., Lorfing, I., & Mikati, J. (1983). Identific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sex stereotypes in and from school textbooks, some suggestions for action in the Arab world. Retrieved from: https://eric.ed.gov/?id=ED378104
    Ambache, D. (2010). Women compos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labrys.net.br/labrys%2018/musica/diana%20ambache.htm
    Anderson, R. (2018). Menuhin, Hephzibah. Retrieved from:http://bit.ly/2LKbmEK
    Apple, M. W. (2004).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Barton, L., & Walker, S. (1983). Gender class and education. England: The Falmer Press.
    Bazler, J. A., & Simonis, D. A. (1991). Are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xtbooks gender fai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4(4), 353-362.
    Bennigsen, O. (1936). A bizarre friendship: Tchaikovsky and Meck. The Musical Quarterly, 22(4), 420-429.
    Conti, N. E., & Kimmel, E. B. (1993). Gender and cultural diversity bias in developmental textbooks. Retrieved from https://eric.ed.gov/?id=ED359478
    Denzin, K. N. (1970). The research act (1st ed.). Chicago, IL: Aldine.
    Frasher, R., & Walker, A. (1972). Sex roles in early reading textbooks. The Reading Teacher, 25, 741-749.
    Frazier, N., & Sadker, M. (1973). Sexism in school and society. New York, NY: Feminist.
    Green, L. (1997). Music, gender, education. Londo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Goss, G. (1996). Weaving girls into the curriculum. Retrieved from https://eric.ed.gov/?id=ED394931
    Hayibor, B., & Peterat, L. (1995). Gender equity and secondary school home economics textbooks. Canadian Home Econcmics Journal, 45(3), 102-08.
    Ho, W. C. (2003).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strumental learning, preferences for musical activities and musical genr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Hong Kong, Shanghai and Taipei. Research Studies in Music Education, 20, 60-77.
    International Trumpet Guild. (2017). Trumpet music by women composers. Retrieved from: https://goo.gl/xgt8Eo
    Jones, M., Kitetu, C., & Sunderland, J. (1997). Discourse roles, gender and language textbook dialogues: Who learns what from John and Sally? Gender and Education, 9(4), 469-490.
    Kirk, L. (1985a). Confronting the stereotypes: Kindergarten to grade 4. Retrieved from https://eric.ed.gov/?q=Confronting+the+Stereotypes%3a+Kindergarten+to+Grade+4&id=ED329443
    Kirk, L. (1985b). Confronting the stereotypes: Grade 5-8. Retrieved from https://eric.ed.gov/?q=Confronting+the+Stereotypes%3aGrade+5-8.Vol.2&id=ED329444
    Koza, J. E. (1994). Big boys don’t cry (or sing): Gender, misogyny, and homophobia in college choral methods text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4, 48-64.
    Light, B., Staton, P., & Bourne, P. (1989). Sex equity content in history textbooks.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Teacher, 25(1), 18-20.
    Mitchell, J., & Rhyne, P. (198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rtrayal of adults in elementary science textbooks. Retrieved from https://eric.ed.gov/?id=ED326394
    Nan, N. (1992). Sex discrimination in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5(1), 44-47.
    Osler, A. (1994). Still hidden from history?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recently published history textbook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2), 219-235.
    Peterson, S. B., & Kroner, T. (1992). Gender biases in textbooks for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and human development.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6(1), 17-36.
    Potter, E. F., & Rosser, S. V. (1992). Factors in science textbooks that may deter girl’s interest in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7), 669-686.
    Regueiro, P. D. (2000). An analysis of gender in a Spanish music textbook.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2(2), 57-73.
    Rieger, E. (2018). Mozart, Maria Anna. Retrieved from
    http://bit.ly/2MII8X9
    Sadker, D., & Zittleman, K. R. (2009). Still failing at fairness: How gender bias cheats girls and boys in school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Retrieved from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9540250903464773
    Sanders, J., Koch, J., & Urso, J. (2013). Gender equity sources and resources for educating students. Retrieved from http://bit.ly/2D4f5dc
    Sleeter, C. E., & Grant, C. A. (1997). Race, class, gender and disability in current textbooks. Retrieved from http://bit.ly/2EgXlKY
    Tomaszewsk, M. (2018). Lento con gran espressione in C sharp minor. Retrieved from
    http://en.chopin.nifc.pl/chopin/composition/detail/id/52
    Unger, N. (2016). A master’s euphonium recital and program notes. Retrieved from
    http://krex.k-state.edu/dspace/handle/2097/32545
    Weber, R. P. (1990). Basic content analysis. New York, NY: Sage.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