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德欣 Tzeng, Te-Hsin |
---|---|
論文名稱: |
現代音樂於國中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Modern Music Teaching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吳舜文
Wu, Shun-Wen |
口試委員: |
潘宇文
Pan, Wu-Wen 謝鴻鳴 Shieh, Mindy 吳舜文 Wu, Shun-Wen |
口試日期: | 2022/06/02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1 |
中文關鍵詞: | 現代音樂教學 、國中音樂 、現代音樂 |
英文關鍵詞: | Modern Music Teaching,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 Modern Music |
研究方法: | 行動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68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鑑於國中學生對現代音樂的前衛聲響感到卻步,較少的聆聽經驗讓他們覺得陌生與排斥,研究者好奇現代音樂可透過哪些教材和教法,改變學生對現代音樂的看法,此為研究動機。以八年級為實施對象,進行現代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探討現代音樂教材設計和教學活動安排,分析實施歷程與觀察省思,了解學生對課程的接受程度和學習成效。採用「行動研究法」,以質性研究為主,輔以回饋問卷之量化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得到以下結果:
一、現代音樂之教材設計,透過作品賞析、選擇音樂聆賞段落、設計介紹音樂的情境,讓現代音樂變得平易近人,藉此開發更多適合國中學生聆賞的音樂。
二、現代音樂之教學活動,透過心智圖呈現現代音樂作品的整理,以及身體打擊活動之聆賞體驗,可增加對作品的理解,進而提升聆賞專注程度,達到動態多面向的教學策略。
三、學生的問卷回饋展現對現代音樂的學習意願和接納,九成學生願意接觸更多的現代音樂,增添教師對現代音樂教學之信心和信念。
綜觀上述,體驗經研究者設計後的現代音樂教學,有助提升學生對現代音樂的學習興趣,不拘一格的教材讓現代音樂變得親近,多元富樂趣的教學活動也適合國中學生學習。為此,本研究成果供相關教學實務和未來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outcomes of modern music teaching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By evaluating teacher’s teaching process and students’ attitude and interest toward modern music, the researcher could reflect on the teaching, to adjust and to improve.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method, a class of eighth graders were taught by researcher. The teaching materials contain various of modern music pieces. Students show their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music through a mind map. The data of the study, including students’ worksheets, students’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teaching journals, classroom observation sheets, and recording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I. For the modern music teaching materials, selected music parts, explaining the music into a story could make the music more approachable to junior high students.
II. For the modern music teaching activities, body percussion is used to experience the change of the rhythms. Students’ mind map project show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in modern music.
III. Over 90% of students give positive feedback toward learning modern music, and they are willing to appreciate more in the future. This makes the teacher feel proud and satisfied.
The findings and results can be used for further studies.
一、 中文部分
artopium字典:機遇音樂 https://reurl.cc/31vZ80
王瑞卿(2005)。後現代音樂在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應用與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方美琪、李睿瑋(2019)。素養導向評量工具。臺中市校長及教師專業發展中心,130-133。
吳舜文(2000)。流動的意象-從音樂欣賞課程談海洋主題相關知教學規劃。美育,116,26-41。
宋育任(2018)。鋼琴的新音響:拉亨曼《括葫》研究,藝術評論,34,29-65。
杜洪毅(2017)。為什麼說「當代藝術」不具備收藏價值?文化。 https://kknews.cc/culture/ovg64bq.html
林小玉(2000)。課程統整理念與二十一世紀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新挑戰。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新趨勢國際音樂研討會,國際音樂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原臺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臺北市,台灣。
林及人(2007)。Less is More:專訪鋼琴家-陳必先。MUZIK,5,頁數不詳。
林虹聿(2013)。以音樂鼓動生命節奏-陳必先與NSO的李斯特之夜。MUZIK,75,頁數不詳。
邵義強(2000),現代樂派的大師,錦繡。
邵義強(2000)。現代樂派樂曲賞析,錦繡。
李宛蓁(2009)。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音樂欣賞教材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坤崇(2004)。修訂Bloom認知分類及命題實例,教育研究月刊,122,99。
美國Study.com現代音樂自學網址。Study.com (n.d.) https://study.com/academy/topic/modern-era-music-lesson-plans.html
馬清(2000)。二十世紀歐美音樂風格,揚智文化。
施相如(2014)。二十世紀音樂融入藝術與人文課程之研究-以六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柴田南雄(1986)。西洋音樂史-印象派以後(林勝儀譯)。天同。
陳淑文(2004)。二十世紀音樂與奧福教學實務初探。國教世紀,210,11-24。
陳惠芬(2007)。點描音樂運用在國小音樂欣賞教學課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陳惠敏(2005)。現代音樂運用在國小音樂欣賞課程設計之研究-以德布西、史特拉汶斯基、荀白克的音樂作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部落格文字資料(2007年4月2日)。以極微主義建構世界音樂的大師-菲利浦‧葛拉斯。https://reurl.cc/RdxQa6
部落格文字資料(2015年7月8日)。神祕主義:「音樂遊蹤」講座系列:俄羅斯站 之專題文章。https://reurl.cc/6greWd
國家教育研究院:點描音樂,根據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https://reurl.cc/Ob9Lbv
梁蓓禎(2016)。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基礎知能教學系列五:藝術家123。師大出版。
教育部(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藝術領域,教育部。
教育大辭書:機遇音樂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593/
插畫視覺(2018)。視覺體驗|原始主義畫派—「除了自然之外,我沒有老師」。文化。https://kknews.cc/zh-tw/culture/gyr46km.html
許勇三(2005)。二十世紀前期音樂結構要素的主要特徵。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5(4), 46-54。
彭宇薰(2015)。音樂與視覺藝術的類比:史特 拉汶斯基‧貢查羅娃‧畢卡索。藝術評論,29,81-118。
曾興魁(1985)。新音樂透析,天同。
雲翁,部落格文字資料(2013年4月27日)。巴爾托克舞曲https://reurl.cc/mdE467
葉怡希。康軒版藝術與人文,第六課:超級變變變教案。http://web.thu.edu.tw/g10072008/www/practicalwork/plan.htm
葉綠娜(2008)。二十世紀音樂史上的不凡革命家-我的John Cage印象。歷史月刊,248,101-103。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心論,五南圖書。
蔡明娥(2011)。音樂創作的堅持與妥協-巴爾托克根植於Transylvania傳統的《羅馬尼亞民間舞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潘皇龍(1987)。讓我們來欣賞現代音樂,全音。
潘皇龍(1987)。現代音樂的焦點,全音。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趙菁文、沈雕龍(2015)。豆芽菜之外的繽紛世界-新型態樂譜紙上展。表演藝術,273,62-65。
劉志明(2000)。西洋音樂史與風格,全音。
賴彥陵(2013)。音樂對二十世紀戰爭與迫害的反思。美育,192,24-31。
顏崇勝(2004)。機遇音樂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蕭慶瑜(2000)。二十世紀西方音樂的發展趨勢。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新趨勢國際音樂研討會〔論文集〕,國際音樂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原臺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臺北市,台灣。
二、 外文部分
Dallin, L. (1974). Techniques of twentieth century composition: a guide to the materials of modern music, W. C. Brown Co.
Griffiths P. (1998)。現代音樂史-從德布西到布雷茲(林勝儀譯)。全音。(原著出版於 1989)
Hansen, P. S. (1961). An Introduct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Music, Allyn and Bacon Inc.
Howard J. T. & Lyons J. (1975)。現代人和現代音樂(伍瑟津譯)。樂友書房。(原著出版於 1969)
Kamien R. (2005)。音樂-認識與欣賞(陳美鑾等譯)。麥格羅希爾。
Machlis J. (1989)。當代音樂介紹(蘇同右譯)。譯者發行。
Mark, M. L. & Madura, P. (1991). 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 (4th ed.), Cengage Learning.
Patton M. Q.(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上、下)(吳芝儀、李奉儒譯)。濤石。(原著出版於1980)
Paxton R.O. & Hessler J.(2016)。西洋現代史(陳美君、陳美如譯)。臺北。
Reimer, B. (1989).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2nd ed.), Prentice Hall
Salzman, E. (2002). Twentieth-century music: an introduction, Prentice Hall
Schonberg H. C. (1993)。現代樂派(陳琳琳譯)。萬象。
Zaimont, J. L. (2008). Embracing: All music was once new music. How many of us regularly fold “new notes” into our performing and our teaching? American Music Teacher, 58(1) , 14-18.
三、 參考曲目
Bartok, B.:Romanian Folk Dances(Bartok Complete Edition, Disc 6)(2015)Japan : Hungaroton Classic.
Cage, J.: Piano Sonata No.5. (2011) John Cage: Sonatas & Interludes for Prepared Piano. Joshua Pierce (piano).
Ligeti, G.: Musica Ricercata for piano. (2013). Musical Toys, Mei Yi Foo (piano). Odradek Records.
Ligeti, G.: six bagatelles for winds. (2006). Ligeti: Clear or Cloudy. DG.
Philip, G.: Einstein on the Beach (DVD) (2016). Helga Davis, Kate Moran, Antoine Silverman. The Philip Glass Ensemble, Michael Riesman, Robert Wilson (director), Lucinda Childs (choreograp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