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晉祥
Chin-Hsiang Chang
論文名稱: 臺北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休閒認知與參與現況之研究
Study on leisure 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athletics players
指導教授: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中等學校田徑選手休閒認知休閒參與
英文關鍵詞: Secondary school, Athletic players, Leisure cogniti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4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北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休閒認知與參與現況之研究
    完成日期:2007年6月 研 究 生:張晉祥
    指導教授:張少熙博士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休閒認知與參與現況之情形,並瞭解不同背景田徑選手在休閒認知及休閒參與之差異性。採問卷研究法以自編之「臺北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休閒認知與參與現況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550份,回收有效問卷494份。將所得之有效問卷進行編碼、登錄,分別以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analysis )、獨立樣本t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及雪費事後檢定(scheffe)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處理,茲將各研究結果發現整理如下:
    一、選手在休閒認知較高的前三項依序認為:是放鬆、自由、快樂的;可以增加隊友及同學間的情誼;要注意活動的安全性。就認知層面,以「規劃準則」認同度最高。
    二、休閒參與度較高的前五項依序為:聽音樂、看電視、打球、電腦網路、玩電動。就類型而言,以「消遣性」參與度最高。此外,在休閒消費上高於一般青少年。
    三、不同性別、訓練時數在休閒認知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級、訓練年資、參賽層級在休閒參與有顯著差異。
    四、臺北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的休閒認知與休閒參與有著正相關存在。

    關鍵詞:中等學校、田徑選手、休閒認知、休閒參與

    Study on leisure 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athletic play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of Taipei County

    Master’s Thesis, June 2007
    Graduate student: Chin-Hsiang Chang
    Adviser: Shao-Hsi Chang Ph. D.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leisure 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athletic play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of Taipei County and to understand the diverseness of athletic play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on leisure cognition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self-edited "Leisure 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athletic play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of Taipei County Survey" wa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tool. There were 550 questionnaires delivered and 494 valid ones were retrieved. All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ded, registered, and they underwent data analysis through descriptive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Scheffe. The results are shown below:
    1.The top three items of leisure cognition of the players were relaxation, freedom and happiness. This could increase the friendly sentiments of the teammates and classmates. The safety of the activities should be noticed. Regarding the cognition, the identification on "Planning Criteria" was the highest.
    2.The top five item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were listening to music, watching television, playing balls, Internet surfing and playing electronic games. The "recreational" type of activities had the highest participation. Besides, their leisure expenses were higher than normal teenagers.
    3.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isure cognition for different genders and training tim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isure participation for different genders, grades, training seniorities and taking-levels of competition.
    4.There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for the athletic play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of Taipei County between leisure cognition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Keyword: Secondary school, Athletic players, Leisure cogniti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休閒的意義及內涵 7 第二節 休閒認知的相關理論 16 第三節 休閒參與的相關理論 20 第四節 運動員的休閒行為 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實施程序 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8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49 第一節 量表之因素分析 49 第二節 背景分析 56 第三節 休閒認知與休閒參與的描述分析 61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休閒認知的差異性分析 66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休閒參與的差異性分析 74 第六節 休閒認知與休閒參與相關情形分析 8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結論 86 第二節 建議 8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92 英文部分 101 附 錄 附錄一台北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休閒認知與參與現況調查表(預試問卷) 104 附錄二台北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休閒認知與參與現況調查表(正式問卷) 108 表目錄 表2-1 休閒活動參與次數填答對照表 20 表2-2 採用主觀分類法之相關研究 22 表2-3 採用因素分類法之相關研究 23 表2-4 採用多元尺度評量法之相關研究 24 表2-5 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之相關研究 25 表3-1 正式問卷施測人數分配表 36 表3-2 休閒認知題項 38 表3-3 休閒活動題項 40 表3-4 休閒認知量表之項目分析結果 42 表3-5 休閒參與量表之項目分析結果 43 表3-6 專家學者名單 46 表4-1 KMO 值的判斷原理表 49 表4-2 休閒認知量表因素層面矩陣摘要表 51 表4-3休閒參與量表因素類型矩陣摘要表 53 表4-4 休閒認知量表之信度摘要表 54 表4-5 休閒參與量表之信度摘要表 55 表4-6 選手之背景分析表 56 表4-7 選手休閒認知之排序表 61 表4-8 選手休閒認知之層面排序表 62 表4-9 選手參與休閒活動之排序表 63 表4-10 選手參與休閒活動類型排序表 64 表4-11 不同性別在休閒認知之t考驗分析表 66 表4-12 不同年級在休閒認知之變異數分析表 67 表4-13 不同專長項目在休閒認知之變異數分析表 69 表4-14 不同訓練年資在休閒認知之變異數分析表 70 表4-15 不同訓練時數在休閒認知之變異數分析表 71 表4-16 不同參賽層級在休閒認知之變異數分析表 72 表4-17 不同性別在參與休閒活動之t考驗分析表 74 表4-18 不同年級在參與休閒活動之變異數分析表 75 表4-19 不同專長項目在參與休閒活動之變異數分析表 77 表4-20 不同訓練年資在參與休閒活動之變異數分析表 79 表4-21 不同訓練時數在參與休閒活動之變異數分析表 80 表4-22 不同參賽層級在參與休閒活動之變異數分析表 82 表4-23 選手休閒認知與參與之各層面相關分析表 84 圖目錄 圖3-1 研究架構 34 圖3-2 研究工具編製過程圖 37 圖3-3 研究步驟 45

    參 考 文 獻
    中文部分
    尹邦智(2005)。空服員休閒活動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王金城(2004)。大專甲級男子籃球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建堯(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休閒教育的探討。臺灣教育,602,28-32。
    王建畯(2003)。 臺灣北區大專院校學生運動意識之調查研究。臺北:輔仁。
    王淑女(1995)。臺北市青少年休閒活動與休閒資源規劃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王煥琛(1994)。休閒教育從理論與實踐之研討。臺灣教育,235,9-14。
    王福生(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王鳳美(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童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田徑規則(2005)。臺北: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江書良(2002)。臺北縣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傾向與場地設施及休閒參與機會之關聯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2000)。臺灣地區社區發展趨勢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5)。青少年白皮書。臺北:行政院青輔會。
    何福田(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青年輔導研究報告之六十九。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余青忠(2003)。桃園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文銘(2001)。談休閒輔導之自我娛樂能力。輔導通訊,66,29-32。
    吳淑玲(1995)。青少年休閒之道。臺灣教育,546,36-39。
    吳綿(1994)。正視青少年的休閒活動問題。臺灣教育月刊,523,33-34。
    李宜靜(1993)。由工作與遊憩態度探討勞工之休閒生活。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鍾元(1982)。休閒活動的功能。親職教育與生活教育廣播講座專輯,171-173。
    杜三財(2003)。我國舉重選手休閒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東泰(1994)。都會地區成人及青少年休閒認知和態度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88,41-91。
    林東泰、楊國賜(1989)。國民文化與休閒喜好調查。民意學術專刊,145,55-106。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劃,10,33-49。
    林國順(2004)。陸軍軍官學校學生身體自我概念、休閒活動類型及休閒滿意度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邱皓政(2000)。量化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圖書。
    侯錦雄(1990)。遊憩區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惟泉(2001)。不同學業成就專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差異比較。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范翠蘭(2006)。臺中縣國中生休閒參與現況與認知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孫慶國(1995)。青少年休閒生活調查報告。臺北:財團法人金車教育基金會。
    高俊雄(1998)。運動員休閒參與之比較研究。1998國際教練訓練料學研討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高俊雄(1999)。休閒教育之理念、規劃與實現。學生輔導通訊,60,8-19。
    高俊雄(2002)。運動與休閒之概念和內涵。運動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高俊雄、溫景財、黃煥業(1996)。休閒行為分析在運動員非訓練時間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7(2),38-58。
    高樹藩(1971)。中正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臺北,正中。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少熙(1998)。經濟發展與休閒意識。臺北:師大書苑。
    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 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俊彥(1999)。臺灣地區居民對休閒綠地需求之研究。遊憩需求與效益研究,209-222,臺北:田園文化。
    張春興(1990)。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訓豪(2005)。雲林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和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論文,未出版,雲林。
    張博夫(1992)。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臺北:天暉文化。
    張翠珠(2001)。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曹以樂(2004)。大臺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論文,未出版,彰化。
    梁實秋(1993)。遠東英漢大字典。臺北:遠東。
    許瑛玲(1993)。女性公務人員休閒生活之研究— 以某一事業單位女性職員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許義雄(1989)。休閒與倫理建設--「為青年開拓更廣闊的休閒天地」。青年輔導研習會專輯。臺北:行政院青輔會。
    許義雄(1993)。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臺北:行政院青輔會。
    許義雄、陳皆榮(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青輔會。
    許樹淵(2002)。田徑論。臺北:偉彬。
    許瓊文(1992)。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以臺大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連婷治(1998)。臺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郭文聰(1992)。在學青少年午夜休閒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 以臺北縣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全壽(1993)。速度、肌力、耐力的生理特性訓練法。國際運動科學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陳全壽(1999)。競技運動的體力與技、戰術訓練。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八十八年運動訓練法研討會,20-31。
    陳和睦譯(1994)。教練訓練指南。臺北:精華。
    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陳南琦(2003)。青少年休閒滿意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4,201-210。
    陳皆榮、黎玉東、郭正煜(1997)。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調查之研究。臺北科大,1,90-118。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 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臺北:淑馨。
    陳德海(1996)。南亞專科學校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原因之探討。臺灣體育,87,52-58。
    陳德海、黃順顯(1996)。南區專科學校學生休閒活動興趣程度與實際參與情況差異之研究。中華體育,10(2),16-24。
    陸光(1990)。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青輔會。
    游正芬(1999)。閒暇時間從事的活動與健康之關係--以臺北市某國中學生為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程紹同(1997)。優質休閒、超值人生。師友月刊,366,15-19。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究。臺北:行政院體委會。
    黃柏儒(2006)。青少年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國中田徑代表隊為例。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南。
    黃郁宜(1994)。現代少年的休閒活動。學生輔導通訊,35,88-93。
    黃副殷(2003)。高雄市國中體育班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玉束(2006)。彰化高商高職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阻礙因素及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廖柏雅(2004)。臺北市大學生身體意象與休閒活動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廖倚林(2005)。債卡多 青少年狂叩 1995。國際生命線。擷取日期2006年10月25日,從http://www.life1995.org.tw/news/upload/8.htm。
    臺北縣中等學校運動會秩序冊(2007)。臺北縣:臺北縣政府。
    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劉瑞珍(2006)。高職學生休閒活動參與態度與滿意度之探討-以臺中縣某私立高中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歐正中(2006)。臺灣地區民眾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歐陽教(1976)。認知結構與教學的關係。教育研究所集刊第十八輯。臺北:國立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
    鄭照順(2000)。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賴正能(1998)。從隔週週休二日制探討公務人員的休閒行為—以高雄市政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賴美娟(1997)。基層警察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現況及期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鮑敦珮(2002)。中部地區青少年選擇休閒場所之相關因素實證研究---以國立台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薛銘卿(1996)。臺北市國小學童休閒活動興趣取向、參與狀況及影響因素之相關研究。北體學報,5,189-200。
    謝文振(1999)。臺灣地區啟智學校國中高職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文真(2001)。公務人員休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秀芳(1998)。休閒活動之概念。雲科大體育,創刊號,79-83。
    謝明材(2000)。高中體育班休閒活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幼獅文化。
    謝哲仁(1999)。臺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休閒態度與休閒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靜敏(1995)。加強休閒教育的途徑。諮商與輔導,116,6-8。
    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鍾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臺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顏明仁(2001)。高雄市國中學生科技認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蘇俊賢(1998)。運動員健康管理之鑰:恢復。一九九八國際大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報告書,(頁201-209)。臺北: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英文部分
    Allen, L. R. (198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rray’s personality needs and leisure interes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 , 63-76.
    Brent, J. R. (1975). On the der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s-A 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 128-140.
    Brightbill, C. K. (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Caldwell, L. L., Smith E. A., & Weissinger (1992). Development of a leisure experience battery for adolescents:Parsimony, stability, and Validit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4), 361-376.
    Dattilo, J., ﹠Murphy, W.D. (1991).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Pennsylvania:Venture Publishing.
    De Grazia, S. (1962).Of time, work, and leisure. NY:Twentieth Century Fund.
    Ducan. D. J. (1978). Leisure Types : Factor Analysis of Leisure Profil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0(2),113-125.
    Dumazedier, J. (1974). 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 New York:Free Press.
    Forbes, B. (1981). Forbes magazine, 20 ,124.
    Hirschman, E. C. (1985).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content preference for leisure time media.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7,28-39.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owa: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s.
    Kaplan, M. (1975). Leisure: Theory and Policy. New York:John Wiliey and Sons.
    Kaplan, M. (1980).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design and recreation of a park.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2(4),494-507.
    Kelly, J. R. (1982).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7(4),379-400.
    Kelly, j. R. (1990). Leisure(2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Kraus, R.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4 ed.).NY:Harper Collins.
    Krejcie,R.V., & Morgan,D.W. (1970). Deterrn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30,607-610.
    Mundy, J. (1998).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 ed.). Champaign, IL: Sagamore Publishing.
    Neulinger, J.(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2 ed.). Spring field, ILL:C. C. Thomas.
    Parker, S. R. (1983). Leisure and Work.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d.
    Ragheb, M. G. (1980). Interrelation ship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2),139-149.
    Ragheb, M. G., & Beard, J. G. (1982).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2), 128-140.
    Scott, D., & Willits, F. K. (1988). Adolescent and adult leisure patterns: A Reassess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0(3),319-330. Arlington: Third Quarter.
    Tinsley, H. E. A., & Johnson, T. L. (1984). A preliminary of 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6, 234-244.
    Tinsley, H. E. A., & Tinsley. D. j. (1982). A holistic model of leisure counsel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4,100-116.
    Witt, P. A. (1971). Factor structure of leisure behavior for high school youth in three commun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3),213-21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