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詹捷茵
Chan, Chieh-Yin
論文名稱: 「三言」邊緣人物身體敘事的人欲觀照
指導教授: 李志宏
Li, Chi-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馮夢龍三言人欲身體敘事邊緣人物晚明世變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93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6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三言」的邊緣人物為研究對象,以「身體」作為觀察人欲展演的視角,擬透過文本細讀以及相關文哲理論的運用,深入探究馮夢龍對晚明世變風氣的回應。面對儒家秩序的重整,其所界定的秩序範疇,可從政治功名、家庭倫理、道德修養三個層面逐步討論。據此,對於題目所述之「邊緣人物」則並非界定為相對於男女主角的串場角色,如:三姑六婆、商賈小販、僧侶道士,而是關注於以儒家禮教為核心的社會體制下,被排擠在主流話語之外,位處權力結構邊緣地帶的失意士人、青樓妓女以及冥界異類。職是之故,本文的關注焦點在於:「三言」如何透過邊緣身體體現人欲?在現實的困境與挑戰中,邊緣身體又將如何補充、修正日漸僵化的禮法制度?另外,在補史、輔史的編創意識下,馮夢龍以邊緣身體展現什麼樣的理想價值,以回應天理與人欲重整的時代課題?

    首先,在政治領域上,失意士人面對懷才不遇的困境,雖有對君臣遇合的嚮往,但在「三言」中更偏向於對自我實現,以及創造個人獨特性的欲望。在敷衍文本主旨的過程中,「士人身體」的敘事重點,多偏重在實踐個人所信奉的道德價值觀。除能藉此展現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庸俗淺陋外,意在透過「盡己」的踐履功夫,修正、調整社會既有秩序,以實踐自我的政治理想。在家庭領域上,「娼妓身體」則展現出渴望在夫妻關係中,獲得情感撫慰的欲望。文本在建立男女情愛價值的過程中,娼妓出現「守節」「烈婦」的道德形象,遂使其逐漸與妻的社會身份疊合,暗示了以男女情慾成就夫妻之義,進而建立夫妻人倫的可能性,試圖擴充明代的禮法內涵。最後,在道德領域上,從女鬼以靈體彌補前世缺憾,以及精魅以妖體伸張義理的過程中,可見「異類身體」挾帶著超現實力量,藉由公眾輿論賦予其道德正當性,展現出對社會正義追求的心理。在恢復陰陽秩序的過程中,從人鬼、人精兩不相侵的結局,暗示人性之「善」與「惡」並非極端的對立關係,而應透過人為控制,避免使其膨脹而做出悖德的行徑。

    馮夢龍帶著入世情懷和自我意識,賦予倫理價值新的內涵和意義,使邊緣人物的身體成為理想價值的具體形象。在展演身體敘事的過程中,馮夢龍不僅為這些邊緣人物注入生動的情感欲望,也試圖將其提升至儒家忠孝節義的大道層次。在保有邊緣人物主體性的同時,尋求自我價值的安頓。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與探討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6 第四節 預期成果 22 第二章 士人身體 25 第一節 歷史名士的身體 26 第二節 當代士人的身體 41 第三節 小結 54 第三章 娼妓身體 57 第一節 在愛情誓約中為情而生的身體 59 第二節 在人事災禍中建立自我的身體 67 第三節 小結 77 第四章 異類身體 81 第一節 身體的延續:鬼魂靈體 82 第二節 身體的投射:精魅妖體 93 第三節 小結 104 第五章 結論 105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05 第二節 研究展望 110 參考文獻 113

    一、傳統文獻
    〔漢〕司馬遷撰,〔宋〕裴 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3年,金陵書局本《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
    〔漢〕趙 岐注,〔宋〕孫 奭疏,廖名春、劉佑平整理:《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魏〕何 晏注,〔宋〕邢 昺疏,朱漢民整理:《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魏〕王 弼注,〔唐〕孔穎達疏,盧光明、李申整理:《周易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宋〕胡 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收錄於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6》,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太霞新奏》,收錄於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10》,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山歌》,收錄於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10》,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天許齋本。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兼善堂本。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葉敬池刊本。
    〔明〕馮夢龍:《喻世名言》,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58年,影印天許齋本。
    〔明〕馮夢龍:《情史》,長沙:岳麓書社有限責任公司,1986年,清代芥子園藏版本。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中央圖書館藏本。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誦芬堂本。
    姚春鵬譯注:《黃帝內經》,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6年,明顧從德翻刻宋本。
    姜 濤著:《管子新注》,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涵芬樓影宋楊忱本。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臺北:野鵝出版社,1997年。
    王 穎等著,楊芳枝主編:《邊緣主體:性別與身份認同政治》,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7年。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1年。
    石曉楓:《狂歡之聲與冷酷之眼——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伍 躍:《中國捐納制度與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香港:八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社會消費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林宜蓉:《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份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80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徐 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夏志清:《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郭英德:《明清文學史演講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陸樹崙:《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傅小凡:《晚明自我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有限公司,2001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齊 浚:《持守與嬗變——明清社會思潮與人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楊 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皇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
    劉永青:《情禮之間——論明清之際的禮學轉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劉 果:《「三言」性別話語研究——以話本小說的文獻比堪為基礎》,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年。
    顏健富:《從「身體」到「國體」——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譚正璧:《三言兩拍的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到後經典敘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龔鵬程:《六經皆文——經學史/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日〕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注:《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日]溝口雄三著,龔 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曲折與展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日〕湯淺泰雄著,黃文宏譯注:《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
    [美]黃衛總(Martin W.Huang)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 巍譯:《疾病的隱喻》,臺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
    〔美〕約翰・歐尼爾(John O’Neill)著,張旭春譯:《五種身體》,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美〕Wallerstein,Immanuel Maurice,Geopolitics and Geoculture:Essays on the Changing World Syst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英]布萊恩.透納(Bryan Turner)著,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張廷琛、林 莉、范千紅等譯:《性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年。
    〔德〕韋伯(Max Weber)著,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二)期刊論文
    王國瓔:〈李白的名士形象〉,《漢學研究》第9卷第2期,1991年12月。
    王鴻泰:〈迷路的詩——明代士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王鴻泰:〈倭刀與俠士——明代倭亂衝擊下江南士人的武俠風尚〉,《漢學研究》第30卷第3期,2012年9月。
    王鴻泰:〈情竇初開——明清士人的異性情緣與情色意識的發展〉,《新史學》第26卷第3期,2015年9月。
    王邦雄:〈論孔孟儒學的安身立命之道〉,《鵝湖月刊》第27卷第6期,2001年12月。
    王傳滿:〈明清徽州婦女節烈行為的主觀因素〉,《大連大學學報》30卷第2期,2009年4月。
    王晴慧:〈符號詮釋與文本接受——論明清白蛇女符旨意蘊及隱喻的女教思想〉,《興大人文學報》第60期,2018年3月。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李豐楙:〈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3月。
    李志宏:〈「野史」與「演義」的關係——以「三言」、「二拍」為考察中心〉,《中正漢學研究》第24期,2014年12月。
    李志宏:〈試從馮夢龍「情教說」論《三言》之編寫及其思想表現〉,《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8期,2003年9月。
    呂逸新:〈論《三言》的反諷敘事〉,《社會科學家》2007年第2期,2017年2月。
    沈金浩:〈論「三言」、「兩拍」中的科舉觀與門第觀〉,《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4期,2000年4月。
    吳麗麗、周鶯、嚴燦、潘毅:〈古代情志病症醫案中組方用藥規律分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8年2月。
    邱德亮:〈癖嗜文化:論晚明文人詭態的美學形象〉,《文化研究》第8期,2009年5月。
    林漢彬:〈從晚明性靈文學思潮看「三言」中對歷史人物的描寫〉,《清雲學報》第29卷第2期,2009年4月。
    林富士:〈人間之魅——漢唐之間「精魅」故事析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2007年3月。
    周建渝:〈重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01年3月。
    紀德君:〈明清豔情小說的編創方式及其成因〉,《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2010年9月。
    胡亞敏、肖 祥:〈「他者」的多副面孔〉,《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4期,2013年4月。
    胡萬川:〈從馮夢龍編輯舊作的態度談所謂宋代話本〉,《古典文學(第二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韋政通:〈傳統中國理想人格的分析〉,李亦園、楊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臺北:桂冠,1988年。
    洪敬清:〈身體、空間、身分:〈賣油郎獨佔花魁〉中身分建構與認同抉擇〉,《道南論衡》,2015年6月。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25卷第1期,2007年6月。
    高桂惠:〈豔與異的續衍辯證:清代文言小說「蒲派」與「紀派」的綺想世界——以《螢窗異草》為主的討論〉,《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1期,2008年4月。
    徐勝男:〈崇貞重義:士大夫視角下的晚明妓女〉,《石家庄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2017年7月。
    秦燕春:〈青樓傳奇:秦淮記憶的晚清命運〉,《文藝研究》2007年第2期,2007年2月。
    張壽安:〈禮教與情慾:近代早期中國社會文化的內在衝突〉,《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張開炎:〈史統散而小說興——馮夢龍小說思想研究之三〉,《明清小說研究》總第84期,2007年第2期。
    康來新:〈身體的發與變:從《肉蒲團》、〈夏宜樓〉到《紅樓夢》的偷窺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7年9月。
    陳建華:〈欲的凝視:《金瓶梅詞話》的敘述方法、視覺與性別〉,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陳秀芬:〈「診斷」徐渭:晚明社會對於狂與病的多元理解〉,《明代研究》第27期,2016年12月。
    陳秀芬:〈情志過極,非藥可愈——試論金明清「以情勝情」療法〉,《新史學》25卷1期,2014年3月。
    陳寶良:〈從「義夫」看明代夫婦情感倫理關係的新轉向〉,《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07年1月。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
    康 珮:〈從傅柯的微觀權力探討《忠義水滸全書》中水滸身體與權力的關係〉,《興大中文學報》41卷,2008年9月。
    許暉林:〈歷史、屍體與鬼魂——讀話本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漢學研究》第28卷第3期,2010年9月。
    許芳滋:〈《太平廣記》中離魂故事之身體論述〉,《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1期,2008年3月。
    許凱鈞:〈論〈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對〈鄂州南市女〉的繼承與改寫〉,《問學集》第17期,2010年5月。
    許德金、王蓮香:〈身體、身分與敘事——身體敘事學芻議〉,《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4月。
    許建崑:〈盧柟事件的真相、渲染與文化意涵——〈盧太學詩酒傲王侯〉相關文本的探討〉,《東海中文學報》第24期,2012年7月。
    傅小凡:〈論晚明哲學的主體性轉向〉,《鵝湖月刊》305期,2000年11月。
    黃俊傑:〈古代儒家政治論中的「身體隱喻思維」〉,《鵝湖學誌》第9期,1992年12月。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
    黃俊傑:〈東亞儒家思想傳統中的四種「身體」:類型與議題〉,《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黃衛總:〈晚明朋友楷模的重寫:馮夢龍《三言》中的友倫故事〉,《人文中國學報》第18期,2012年12月。
    黃莘瑜:〈「情史」與「情」之知識型構〉,《漢學研究》第30卷第4期,2012年12月。
    楊 玲、楊天強:〈義與忠孝的悖反——《三言》中過度友情敘寫及其原因探析〉,《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2010年第7輯。
    溫毓詩:〈中國「貞節觀」文化對婦女的影響兼論心理特質探討〉,《華梵人文學報》第6期,2006年1月。
    董希平、王秀娟:〈妖・人・神:中國古典小說的道德倫理主題進化〉,《哲學與文化》第42卷第4期,2015年4月。
    趙 園:〈說「玩物喪志」——對明清之際士人的一種言論的分析〉,鍾彩鈞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廖宣惠:〈身體內的遊歷——內丹視域下的《西遊記》〉,《漢學研究》第32卷第1期,2014年3月。
    鄭文惠:〈觀念史方法與中國研究〉,《東亞的知識交流——概念關鍵詞的再檢討》,京都:日本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3年。
    鄭媛元:〈《金瓶梅》中的「崩漏」之疾與女性身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5期,2015年6月。
    鄭媛元:〈明代未婚女子的貞節觀——從〈烈士不背君,貞女不辱父〉談起〉,《觀察評介》第67期,2003年7月。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卷,2006年9月。
    劉苑如:〈從雞黍約到菊花約——一個死生交故事的中、日敘述比較〉,《東華漢學》第7卷,2008年6月。
    劉瓊云:〈天道、治術、商品:《忠經》之出版與明代忠文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4卷第2期,2014年6月。
    劉恆興:〈柳永與名妓:不同版本與相關評點序言所反映馮夢龍之情教觀〉,《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
    劉紹鈴:〈貞節與暴力:明代士人與婦女貞節觀之精神側面〉,《華梵人文學報》第11期,2009年1月。
    劉順文:〈陰陽越界——論《三言》人鬼戀故事之意涵〉,《有鳳初鳴年刊》第2期,2006年7月。
    蕭旭府:〈山人如蚊:晚明文學場域中的山人現象〉,《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19期,2016年10月。
    謝有順:〈文學身體學〉,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謝佩芹:〈〈鬧樊樓多情周勝仙〉中的人物探析〉,《有鳳初鳴年刊》第2期,2006年7月。
    簡名妤:〈試探〈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幾個重寫面向——從修辭角度與文化寓意談起〉,《有鳳初鳴年刊》第3期,2007年10月。
    〔日〕大木康:〈晚明俗文學興盛的精神背景〉,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
    〔日〕大木康:〈「情欲」與「教化」——以《古今小說》卷一為材料〉,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日〕小野四平著,魏仲佑譯:〈關於馮夢龍〉,《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輯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法〕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從作品到文本〉,朱耀偉編譯:《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美]黃衛總(Martin W.Huang)著:〈晚明朋友楷模的重寫:馮夢龍《三言》中的友倫故事〉,《人文中國學報》第18期,2012年10月。
    (三)學位論文
    王櫻芬:《「身體場域」的「大地行旅」——以《西遊記》「西天之路」作探討》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吳玉杏:《「三言」之越界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金明求:《〈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童馨如:《蒲松齡《聊齋誌異》身體敘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6月。
    鍾 杏:《「三言」異類故事及其常民文化心理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1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