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鳳君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之探討 |
指導教授: | 掌慶維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8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體育班 、學習適應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5 下載:5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現況,比較體育班學生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N=561),在資料蒐集上採以量化與質性方式進行研究,並以Likert式五點量表之自編問卷進行調查,配合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在量化方面,採用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Scheffe’法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在質性方面,針對六位體育班同學之訪談內容進行分析與歸納。研究結果發現:(一)台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之學習適應以專長訓練適應情形為最佳,其次為學習環境適應、人際關係適應,最後為學科學習適應。(二)台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的學習適應情形會因性別、年級、代表層級、課後輔導、學業成就、校外補習、訓練天數、訓練時間、家庭社經地位及學術科困擾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三)體育班學生對於所屬運動專長都有高度認同感,重視自己運動表現,但遇到瓶頸時會自我調適;在學科方面卻因基礎學科能力太差、班級讀書氣氛低落等因素影響,產生適應不良;深受訓練場地設施不足及運動傷害等問題困擾。
The study focuses on a probe into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resent adaptation to their learning. The very discussion aims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how individua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of junior high level deal with problems in their learning process.
The subjects are 561 stud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he material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oth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The 561 respondents were expected to finish a 5-point Likert Scale questionnaire, and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used on 6 of them。
The three findings are: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adapts the best to their individual professional specialty training, less better 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most poorly to their academic learning. b) the differences in these students’performance and adaptation are determined by variables including gender, grade, level of representative, extra curriculum, academic achievement, cram schooling, time of training period, economy and social status of the family, and concerns in their academic subjects. c) the students share the tendency to strongly identify themselves with their individual professional specialty, highly value their sports performance, and are capable of self-adjustment when challenged. Generally when they face other school courses, such adjustment seems to be absent due to factors like overall poorness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inadequacy of positive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insufficiency of proper training facilities.
中文部分:
王光輝(2007)。台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彩鳳(2004)。國小舞蹈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姿文(2003)。國小資源班回歸學生在普通班的學習適應研究-以臺中縣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杜偉安(2004)。台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之學校適應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北市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2009年3月15日,取自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網址:http://newweb.tp.edu.tw/public/pub2_content.asp?SEQ=10360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臺北市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2009年3月15日,取自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網站網址: http://www.law.taipei.gov.tw/taipei/flowchart/newdetail.jsp?id=8116
李坤培(2003)。高中體育班發展的省思。學校體育,13(76),109-114。
李坤崇(1992)。國小學童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續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83-122。
李坤崇(1994)。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75-94。
李坤崇(1996)。學習適應量表增訂版學習手冊。臺北市:心理。
李清楠(1984)。論運動員的生活、學業及職業。國民體育季刊,13(4),31-33。
李慶生(1984)。中國醫藥學院運動績優生的問題與建議。國民體育季刊,23(4),48-51。
李坤崇、邱美華(1991)。國中、小學童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27,8-20。
何星輝(2002)。中部地區國中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周惠如(2007)。臺北市公、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學校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1997)。教育改革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63,1-7。
吳婉如(2004)。國小學童班級教室空間使用滿意度與學習適應關係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萬福(1984)。運動心理學問答與實際應用。臺北市:中華體育協進會。
吳萬福(2003)。教練哲學研究科目的教學得失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2),1-19。
吳敏華(2005)。高中籃球運動績優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慧卿(2002)。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 、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芳玲(2001)。運動員對生涯規劃應有的認知。學校體育,12 (4), 54-59。
林生傳(1985)。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德齊(2008)。宜蘭高中體育班畢業生學習歷程及發展現況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正洲(2004)。臺北市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國棟(1984)。運動選手的學業問題。國民體育季刊,13(4), 44-49。
洪嘉文、詹俊成(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中華體育,19(1),63-71。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施致平、黃蕙娟(2006)。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解析。學校體育雙月刊,16(5), 23-33。
徐郁婷(2006)。桃園縣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與問題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元民(1985)。高級中學體育的展望。國民體育季刊,14(3),22-26。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興泰(1985)。游泳理論與實際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體育學術研究會。
教育部體育司(200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2009年3月15日,取自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網站網址:http://www.cejh.tpc.edu.tw/law/R49-1.htm
翁志成(1994)。學校運動團隊組訓的理念與影響因素。國民體育季刊,23(2),55-62。
翁志成(1999)。學校體育行政單位及業務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8(1),89-96。
張瑞璋(2006)。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張治文(2007)。國中體育班及校隊學生個人學涯規劃之探討。學校體育雙月刊,17(2),95-99。
張宏亮(1985)。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因應策略。中華體育,34,21-28。
張宏亮(1995)。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學校適應因應策略。中華體育,9(2),21-28 。
張宏亮(1996)。從求助理論談教練對運動績優保送生的學業輔導。國民體育季刊,25(109),52-61 。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旅得(2008)。臺北市高中體育班游泳選手目標取向、知覺動機氣候與運動自信心來源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威諭(2005)。提升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縣。
陳怡蒹(2006)。希望理論融入生涯輔導方案以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概念與希望感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羿戎(2008)。臺灣地區高中體育班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丁熒(1988)。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2,275-291。
許義雄(1983)。體育的理念。臺北市:現代體育出版社。
許建民(1998)。運動績優保送生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國民體育季刊,7 (4),102-109。
彭雅蘭(2005)。高中體育班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臺中縣。
彭婉欣(2008)。我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瑞成(1990)。新文化運動時期之體育思想(民國八年-民國十六年)。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 184-256。
黃湘淳(2001)。國中英語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楊景成(2006)。合作學習與數學寫作對高一體育班學生數學習態度與自我效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詹俊成(2002)。臺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世仁(2000)。期待與責難:破解九年一貫課程的迷失。研習資訊, 20(6),12-34。
蔡崇濱(1996)。正視學校運動團隊的組訓。臺灣省學校體育,6(33),34-37。
蔡長啟(1984)。運動員的生活、學業與職業。國民體育季刊,13(4),14-15。
蔡俊良(2000)。中學學生運動員的生涯困境與輔導,輔導季刊,36(2),26-30。
蔡大猷(2005)。國民小學體育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佑彰(2002)。鄉鎮原住民學童文化參照架構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歐淑芬(2003)。運動訓練與學業成績之研究-以臺中縣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賴玉粉(1995)。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院,花蓮縣。
賴建戎(2007)。高學業成就之新住民子女家庭教養方式與學習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賴保禎(1980)。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盧俊宏、蘇振鑫(1999)。學生運動員的心理問題與輔導策略。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0(1), 63-80 。
教育部(2008)。97學校體育統計年報。教育部:臺北市。
謝佩均(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羅浩仁(2006)。高中體育班學生次級文化研究-以臺北縣縣立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縣。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簡文興(2005)。臺北縣市公立高職資訊科高一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錦雀(2006)。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學校體育雙月刊,16(1),13-24。
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 & Gay, L. R. (2003).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Atwater, E. (1987).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personal Growth in a Changing World. Prentice-Hill.
Brown, J. D., & Lawton, M. (1986). Stress and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The moderation role of physical exercise. Journal of Human Stress, 12, 125-131.
Bosscher, R. J. (1993). Running and mixed physical exercises with depressed psychiatric padi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4, 170-184.
Creswell, J. W. (2002).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Hinkle, J. S. (1992). Aerobicrunning behavior and psychotherapeutics: Implicat-ions for sports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y.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5,263-277.
Hill, G., & Hansen, G.(1988). Specialization in high school sport: The pros and con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59, 76-79.
Maslow, A.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s.
Neuman, W. L. (2003).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Koehler, M. (1995). Student athletes and high schools: Let’s shift the focus. The Clearing House, 68(3), 158-159.
Parmer, T. (1993). The athletic dream-but what are the career dream of other African American urban high school student?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0, 13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