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雁喬
Chang, Yen-Chiao
論文名稱: 遊幕、羈囚與畸人形象──徐渭詩文中的自我書寫研究
指導教授: 范宜如
Fan, Yi-J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徐渭遊幕會稽縣志獄中詩畸譜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25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徐渭自言:「吾書一、詩二、文三、畫四。」可知其作為詩文書畫兼備的創作者,文藝成果頗豐,而本文關注的是徐渭對於自我的探問,因此從詩文分析其內在圖景,試圖藉由「以文立身」、「羈囚生活」、「畸人身影」三個層面,深究徐渭錯綜複雜的生命紋理。徐渭的「自我書寫」,即建構在對自身文才之認同、反省一生不偶境遇、和「老畸人」的詮釋之上,從其個人歷史中,可發現他的自身面目、身居角色多重而複雜,其形貌身分不斷變化,因而創造出豐富而獨特的奇人圖像。
    全文共分五個章節: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回顧前人研究成果,並闡釋研究範圍、視角及章節安排。第二章「以文立身──仕進、遊幕與代編縣志」,則主要探究徐渭的經世情懷。徐渭積極仕進之因,在於期盼能實踐政治理想,和緩解經濟困境,但科場蹭蹬使其投身抗倭幕府。在胡宗憲幕府期間,徐渭透過「抄代」為己找到立足之地、並建立代文的時代價值,同時也將戰爭觀察、軍事見解形諸文字,展現濟民之志。出獄後則受張元忭之邀,代編萬曆《會稽縣志》,縣志強調「養教」功夫外,徐渭更對會稽風俗進行褒貶,使其民瘼關懷得以彰顯。第三章「羈囚生活與自我觀看」,以獄中詩文為線索,分析徐渭殺妻緣由,並關注他獄中的身體感受和心理狀態。而「監獄」作為特殊封閉場所,徐渭也藉由自我對話、自我觀看,得以安頓身心,找出重生之途。第四章「畸人身影及其生命定位」,本章從〈畸譜〉討論徐渭對自身文才的肯認,並根據生命中的重要女性、長年僦居景況、和北上宣府的行旅經驗等,細究其人我互動、情感記憶和日常樣態。而徐渭無論是特立獨行的行徑、病症或遭遇,都異於常人,但晚年率性任真,不受禮法束縛,是故以「畸」作為生命定位。此外,更透過詩畫一再傳述「懷才不遇」的自我寫照。第五章「結論」,則綜述徐渭自我書寫的研究成果,並提出有待解決的問題。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視角與章節安排 21 第二章 以文立身──仕進、遊幕與代編縣志 第一節 理想的頓挫和現實的抉擇 26 一、理想文士的勾勒與追往 27 二、現實困境的束縛與消解 30 第二節 用世與謀食 33 一、抗倭幕府與文人遊幕 33 二、書記職務與幕中活動 36 三、幕客身分之兩難 48 四、「代文」的時代特徵與意義 51 第三節 自我明志與價值認同 53 一、「無得」與「不得」 54 二、價值的對立 55 三、以道自任,以死明志 57 第四節 代編萬曆《會稽縣志》及經世情志 58 一、萬曆《會稽縣志》的編纂經過 59 二、志書體例及其內容概述 61 三、編纂者寄寓之聲 66 第三章 羈囚生活與自我觀看 第一節 入獄緣由探析 73 第二節 牢獄中的身體經驗 75 一、困阨的牢獄環境 76 二、身體經驗與日常感受 77 三、移動與羈紲之別 79 第三節 尋找自我重生之路 82 一、破形軀之我執 82 二、畫像的觀看與詮釋 84 三、生死困境的釋懷 87 第四章 畸人身影及其自我定位 第一節 自身文才的肯認 94 第二節 生命中的女性情感與追想 98 一、嫡母苗宜人 99 二、妻子潘介君 102 三、湖州嚴氏女 107 四、理想女性的描繪與塑造 109 第三節 僦居移動與北疆行旅 112 一、寄人籬下的愁苦 112 二、北疆遊旅的邊境經驗 115 第四節 畸人形象與題畫詩意涵 120 一、晚年生活情景 120 二、題畫圖像之抒懷 127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本文論題之回顧 138 第二節 未來研究之展望 141 附錄 144 徵引文獻 145

    徵引文獻
    一、古籍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校勘:《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2010年)。
    ﹝漢﹞趙曄:《吳越春秋》(臺北:三民書局,1976年)。
    ﹝西晉﹞皇甫謐:《高士傳》(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唐﹞韓愈:《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宋﹞郭若虛撰:《圖畫見聞志》,收錄於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明﹞徐渭:《筆玄要旨》(明萬曆三十二年淵雅堂刻本),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明﹞徐渭:《青藤山人路史》(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明﹞吳訥、徐師曾、陳懋仁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胡宗憲:《籌海圖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徐沁:《明畫錄》,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張元忭:《張元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張元忭編,徐渭撰:《會稽縣志》(明萬曆三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紀昀、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張廷玉:《明史》,收錄於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董欽德輯:《康熙會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清〕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民出版社,2006年)。

    二、近人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徐渭相關研究
    丁家桐:《東方畸人‧徐文長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綱:《徐渭》(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3年)。
    朱麗霞:《明清之交文人遊幕與文學生態──以徐渭、方文、朱彝尊為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李德仁:《徐渭》(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
    周群、謝建華:《徐渭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張孝裕:《徐渭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
    張新建:《徐渭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梁一成:《徐渭的文學與藝術》(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傅瓊:《徐渭散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駱玉明、賀聖遂:《徐文長評傳》(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二)其他研究
    ﹝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等譯:《規訓與懲罰》(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美﹞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美﹞段義孚(Yi 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美﹞高居翰著,夏春梅等譯:《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英﹞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荷﹞杜威‧德拉伊司瑪(Douwe Draaisma)著,張朝霞譯:《記憶的風景》(臺北:漫遊者文化,2013年)。
    中國戲曲研究所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巴兆祥:《方志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毛文芳:《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臺北:學生書局,2008年)。
    王元:《傳記學》(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
    王雲五主編,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王德恒:《中國方志學》(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庄:河北教育,2001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2010年)。
    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呂靖波:《明代文人遊幕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來新夏、徐建華:《中國的年譜與家譜》(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0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孟森:《明史講義》(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年)。
    林宜蓉:《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分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張正良:《性靈詩人與志怪小說家的自我觀照:袁枚生死書寫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郭為藩:《自我心理學》(臺南:開山書局,1975年)。
    郭登峰:《歷代自敘傳文鈔》(臺北:文星書店,1965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出版社,1981年)。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黃葦:《中國地方志辭典》(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廖卓成:《自傳文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謝關編纂:《中國醫學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嚴志雄:《錢謙益〈病榻消寒雜咏〉論釋》(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俊盛:《徐渭大寫意畫風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吳金蓮:《徐渭書畫藝術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吳南忻:《徐渭傳世繪畫作品中提跋之詮釋》(臺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吳蕙君:《徐渭花鳥畫藝術自主性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李佳玲:《徐渭與晚明文人畫之個性解放取向》(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汪沛:《徐渭文化心態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07年)。
    易怡玲:《徐渭之曲學及劇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林俐彣:《越俗越雅:徐渭人物畫中的俚俗性》(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林榮森:《徐渭書法藝術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邱春林《凡‧高、徐渭比較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論文,2004年)。
    邱寶惠:《徐渭文藝理論:氣的觀點》(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洪光耀:《八法散聖,字林俠客──徐渭書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范翠華:《徐渭的人格發展與其繪畫關係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孫鄂南:《徐渭《狂鼓史漁陽三弄》雜劇研究》(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徐瑞香:《徐渭及其題畫藝術》(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小李:《論徐渭的自我觀及對其文學思想的影響》(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張淼:《徐渭詩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張劍:《心學與徐渭藝術思想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論文,2007年)。
    張豔:《論袁枚詩歌中的自我觀看與書寫──以〈不飲酒〉組詩、「鏡」詩及〈落花〉組詩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許玉芳:《書法線條中的情緒表現──以顏真卿、蘇東坡、徐渭為例》(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許若菱:《異境/藝境:徐渭詩文中的疾病與自我》(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許郁真:《徐渭及其佛教文學》(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許嫚佳:《《莊子》內篇畸人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郭奕蘭:《徐渭《四聲猿》版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閆雪文:《生計與道德:明代中後期江南秀才徐渭的治生選擇》(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陳雅貞:《徐文長故事與人物形象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傅瓊:《徐渭散文的特色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
    曾西霸:《徐渭「女狀元」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曾明鈺:《徐渭之《玉禪師翠鄉一夢》與沙特之《無路可出》中人的存在循環與超脫》(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秋薇:《徐渭題畫文學之繪畫理念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楊永雯:《徐渭繪畫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楊雅雯:《迷與悟:唐順之文學思想的轉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劉昇典:《寫意花卉的典範與轉折──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徐渭《花竹圖》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潘秀綾:《韓愈形象研究》(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蔡營源:《徐渭之生平及其文學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鄭恩玉《徐渭戲曲與戲曲論研究》(上海: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戲曲學博士論文,2010年)。
    謝琬婷:《由病入詩/畫:徐渭之精神疾病及其隱喻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蘇月鴻:《徐渭繪畫的創作背景及其風格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四、單篇論文(依出版年月之先後排列)
    徐崙:〈明代抗倭戰爭的詩人徐文長〉,《學術月刊》第8期(1962年8月)。
    蔡營源:〈徐渭著述考〉,《中華學苑》第11期(1973年3月)。
    梁一成:〈徐渭著作考〉,《書目季刊》第9卷第3期(1975年12月)。
    劉緯毅:〈試論明代地方志〉,《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1983年)。
    簡錦松:〈論明代文學思潮中的學古與求真〉,《古典文學》第8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李錦炎:〈徐渭和他的〈擬鳶圖〉卷與〈漁婦圖〉軸〉,《文物》第12期(1987年12月)。
    ﹝日﹞山根幸夫著,邱明譯:〈明代倭寇問題研究〉,《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2年)。
    趙廣華:〈胡宗憲禦倭活動述評〉,《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1992年)。
    楊祖漢:〈王龍溪對王陽明良知說的繼承與發展〉,《鵝湖學誌》第11期(1993年12月)。
    尹向東:〈論徐渭的抗倭詩〉,《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22卷第2期(1995年4月)。
    張之傑:〈狂亂的心靈,騷動的筆觸──為徐文長看看病〉,《科學月刊》第27卷第12期(1996年12月)。
    李玉梅:〈徐渭修志述中之論〉,《新方志理論探索》,(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7年)。
    郭潤濤:〈中國幕府制度的特徵、型態和變遷〉,《中國史研究》第1期(1997年)。
    李黛顰:〈《史記‧伯夷列傳》典型形象探討〉,《輔大中研所學刊》第7期(1997年6月)。
    費絲言:〈士人的節烈書寫〉,《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8年)。
    張之傑:〈徐文長精神疾患辯證〉,《科學史通訊》第17期(1998年6月)。
    何天杰:〈論徐渭的散文創作及其對公安派的影響〉,《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9年)。
    呂海春:〈長眠者的自畫像──中國古代自撰類墓誌銘的歷史變遷及其文化意義〉,《文化廣角》第3期(1999年3月)。
    周群:〈論徐渭的文學思想與王學的關係〉,《文學研究》第12期(2000年)。
    林宜蓉:〈晚明「尊藝」觀之探究〉,《古典文學》第15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曹淑娟:〈從自敘傳文看明代士人的生死書寫〉,《古典文學》第15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樊樹志:〈「倭寇」新論──以「嘉靖大倭寇」為中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0年)。
    熊秉真:〈建構的情感──明清家庭的母子關係〉,收錄於盧建榮主編:《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黃敬欽:〈談徐渭《四聲猿》的四種變相〉,《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1年5月)。
    林宜蓉:〈中晚明狂士記憶的歷時積澱〉,《中國學術年刊》第24期(2003年6月)。
    曹淑娟:〈流動中的凝視──《越中園亭記》的家鄉書寫〉,《臺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3年6月)。
    巴兆祥:〈論明代方志的數量與修志制度〉,《中國地方志》第4期(2004年)。
    傅瓊:〈徐渭研究百年述評〉,《藝術百家》第1期(2004年)。
    吳秀玉:〈王畿思想及其影響之研究〉,《人文及管理學報》第1期(2004年11月)。
    南炳文:〈論明人年譜的價值和利用〉,《求是學刊》第31卷第6期(2004年11月)。
    衣若蘭:〈「天下之治自婦人始──試析明清時代的母訓子政」〉,收錄於周愚文、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005年)。
    王學玲:〈不可侵犯的懺語──明清之際自敘傳文的諧謔與悔愧〉,《淡江中文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
    王鴻泰:〈迷路的詩──明代文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
    李貞慧:〈典範.對立.自我書寫:論蘇軾集中的《和陶擬古》九首〉,《清華學報》新36卷第2期(2006年12月)。
    傅瓊:〈徐渭為「公安派先驅」說質疑〉,《學術論壇》第8期(2007年)。
    徐柏青:〈論《孟子》中的孟子形象及其意義〉,《大連大學學報》第28卷第1期(2007年2月)。
    李杰榮〈論徐渭的婦女觀〉,《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0期,(2007年10月)。
    陳秋宏:〈〈自為墓誌銘〉的自我書寫──以徐渭、張岱為探討對象〉,《有鳳初鳴年刊》第3期(2007年10月)。
    李能成:〈試論萬曆《會稽縣志》的學術性〉,《中國地方志》第4期(2008年)。
    楊中芳:〈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廖肇亨:〈浪裏挑燈看劍:中國海戰詩學之書寫特質與價值信念初探〉,收入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編:《中國文學研究》第11 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
    廖肇亨:〈長島怪沫、忠義淵藪、碧水長流──明清海洋詩學中的世界秩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2008年3月)。
    李黎:〈表達自我的方式:室名別號與文人心態解讀──兼以徐渭為例〉,《南都學壇》第1期(2009年)。
    錢秀翡:〈論明代抗倭戰爭中徐渭其人其詩〉,《紹興學院學理學報》第29卷第3期(2009年5月)。
    王薇:〈從明人文集看明代年譜的發展〉,《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09年11月)。
    王曉娟:〈徐渭《四聲猿》:女性權力的另類追求──法學和文學雙重視野下的解析〉,《中國電力教育》S2期(2009年12月)。
    朱湘鈺:〈《龍惕書》與「龍惕說」議辨〉,《儒學研究論叢》第2輯(2009年12月)。
    朱湘鈺:〈浙江王門季本思想舊說釐正〉,《東海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7月)。
    楊彬彬:〈「自我」的困境──一部清代閨秀詩集中的疾病呈現與自傳慾望〉,《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7期(2010年9月)。
    朱湘鈺:〈「雙江獨信『龍惕說』」考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6期(2010年10月)。
    呂靖波:〈明嘉靖文人遊幕風氣的忽熾及與文學之關係〉,《齊魯學刊》第1期,(2011年)。
    汪沛:〈立象以盡意──徐渭詩文的幾種自我喻象〉,《名作欣賞》第8期(2011年)。
    黃明理:〈徐文長書、詩、文、畫自評之探究〉,《「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王薇:〈從自撰年谱看中國年譜在明代的大發展〉,《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3期(2011年5月)。
    蔡丹:〈徐渭女性詩研究〉,《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1期(2012年1月)。
    謝佩芬:〈自我觀看的影像──宋代自贊文研究〉,《新國學》第9卷(2012年6月)。
    王鴻泰:〈倭刀與俠士──明代倭亂衝擊下江南士人的武俠風尚〉,《漢學研究》第30卷第3期(2012年9月)。
    廖美玉:〈唐代閩詩所映現的邊陲視域與黎元家園〉,《文與哲》第21期(2012年12月)。
    顏智英:〈論歸有光詩中的海戰書寫──兼述其古文中的禦寇思想〉,《成大中文學報》第43期(2013年12月)。
    王鴻泰:〈武功、武學、武藝、武俠:明代士人的習武風尚與異類交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5本第2分(2014年6月)。
    佘筠珺:〈邊緣到中心的流動──論朱敦儒詞中「身分認同」的自傳書寫〉,《成大中文學報》第45期(2014年6月)。
    林佳蓉:〈論張炎詞中地域的轉移及其家園意識〉,《國文學報》第56期(2014年12月)。
    許若菱:〈死亡.回憶.幽幻:徐渭詩的生命觀照〉,《中極學刊》第8輯(2014年12月)。
    黃文青:〈從空間概念論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的抒情自我〉,《成大中文學報》第50期(2015年9月)。
    鍾曉峰:〈文化意象與自我形象:論陸游的騎驢詩〉,《清華學報》新45卷第3期(2015年9月)。
    范宜如:〈荔枝書寫與武夷地景:以謝肇淛、徐熥、徐火勃為考察對象〉,《國文學報》第59期(2016年6月)。
    孫宇:〈論《四聲猿》中的女性形象〉,《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3期(2016年6月)。
    陳秀芬:〈診斷「徐渭」:晚明社會對於狂與病的多元理解〉,《明代研究》第27期(2016年12月)。
    顏智英:〈明代抗倭海戰詩敘事析論〉,《海洋文化學刊》第21期(2016年12月)。
    楊艷香:〈論明代嘉靖中期倭患戰爭的性質──以徐渭抗倭詩為例〉,《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7年7月)。
    李瑄:〈幕客視界與徐渭筆下戰爭的立體圖景〉(該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舉辦「武備論述與戰爭書寫:以元明清為中心研討會」,會議日期:2017年11月30日、12月1日;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
    衣若芬:〈文圖學:學術升級新視界〉,《當代文壇》第4期(2018年)。
    倪雅靜、顧國華:〈論抗倭名將胡宗憲幕下文人的矛盾心態〉,《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38卷第1期(2018年1月)。
    劉尊舉:〈真我‧破體‧擺落姿態:徐渭散文的文體創格〉,《文學遺產》第1期(2019年)。
    衣若芬:〈文圖學與東亞文化交流研究理論芻議〉,《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72卷第2期(2019年3月)。

    五、技術報告
    林宜蓉: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記憶編織與知識建構──明清時期夢域書寫之多重再現〉(MOST 102-2410-H-003-150-)(執行時間:102年08月01日─104年07月31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