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盈姍 Yang, Ying-Shan |
---|---|
論文名稱: |
曾鞏記體散文研究 The study of Zeng Gong's Ji prose |
指導教授: |
王基倫
Wang, Chi-Lun |
口試委員: | 方元珍 林淑雲 |
口試日期: | 2021/06/29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0 |
中文關鍵詞: | 曾鞏 、記體 、古文 、儒家 |
英文關鍵詞: | Zeng Gong, Ji prose, archaism, Confucianism |
研究方法: | 內容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71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5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三十九篇曾鞏記體散文作品為研究對象,探究其文學價值,從作品內容開展,再細究文章形式,最後分析歷代對曾鞏散文和其記體作品之評價與影響。全文凡分七章,將詳細論述之。
第一章說明論文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回顧目前研究現況,並釐清曾鞏記體散文分類界線,確定研究範圍。
第二章追溯記體文發展源流,建立對文體基礎認識,並依據歷史慣性探討前朝唐代與宋代記體文之間聯繫,聚焦在本論文討論對象曾鞏有關之連結,瞭解文體發展與創作關聯性。
第三章先查考曾鞏之時代背景、家世交遊,窺探對文學創作影響,再從治學淵源、出仕任官、文學主張三個面向,探究曾鞏記體散文之思想與根柢觀點。
第四章依書寫主體類分三十九篇曾鞏記體散文,臚列各小節剖析各類型曾鞏記體散文之內容表現。
第五章以結構章法、用字修辭、風格三個面向,剖析曾鞏記體散文之寫作藝術,方能洞悉曾鞏記體散文特色所在。
第六章探究宋至清各代對曾鞏文學與其記體作品之評價,瞭解歷代對作者和作品之接受情況,以及影響後世與學習效仿情形。
第七章將本論文研究成果作一整體性的總結。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hirty-nine Ji prose written by Zeng Gong'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explores its literary value. The following will analyze the content of his works in sequence, then discuss the format of his works, and examine the evaluation and influence from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on Zeng Gong's Ji prose.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and the content discussed in each chapter is as follows:
Chapter one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e, purpose and methods of the thesis, and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Clearly defines the essay type of Zeng Gong's Ji prose and determines the field of research.
Chapter two goes back to the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Ji prose and understands its content,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etc.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of Ji prose between the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then focusing the research on Zeng Gong to underst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i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Ji prose.
Chapter three describes Zeng Gong's life, social milieu, family background and hi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in understanding his growth background, we can know where his writing creative comes from.
Chapter four explores each type of the content thought by Zeng Gong's Ji prose. The subject includes about building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raveling, education and other projects.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Zeng Gong's Ji prose includes structure, rhetoric and style. We can understand Zeng Gong's creative strengths and unique.
Chapter six discusses the history status and influence by Zeng Gong. We can learn from the comments of these people how they identify with him and his works.
The last is summary.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thesis are summarized as a whole. Expecting that after the explor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Zeng Gong's Ji prose in this thesis, the character of its will be clearer and more complete.
參考文獻
一、曾鞏文獻
[宋]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曾鞏撰;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元豐類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8年,景印元大德八年(1297)丁思敬刊本。
二、古籍(依著者生著者生卒年代排序)
[周]佚名:《尚書》,收入陸貫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同輯校:《名家斷句十三經古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周]佚名:《爾雅》,收入陸貫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同輯校:《名家斷句十三經古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周]戴聖編:《禮記》,收入陸貫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同輯校:《名家斷句十三經古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春秋]孔丘:《論語》,收入陸貫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同輯校:《名家斷句十三經古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戰國]孟軻:《孟子》,收入陸貫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同輯校:《名家斷句十三經古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二版。
[漢]桓譚:《新論》,臺北:中華書局,1992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增訂一版。
[漢]劉熙:《釋名》,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陳壽撰;陳乃乾校點:《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二版。
[晉]謝沈:《後漢書》,收入周天遊輯註:《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出局,1965年。
[南朝梁]劉勰撰;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譯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韓愈撰;[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唐]韓愈撰;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
[宋]薛居正監修:《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宋]李昉、徐鉉等編:《文苑英華》,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79年。
[宋]姚鉉編:《唐文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臺一版。
[宋]梅堯臣:《宛陵先生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歐陽脩、宋祁、范鎮等合編:《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歐陽脩撰;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趙抃:《清獻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釋道潛:《參寥子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襄:《古靈先生文集》,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王安石撰,李壁注;李之亮補箋:《王荊公詩注補箋》,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箋注:《王荊公文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宋]蘇軾:《蘇軾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蘇轍撰;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秦觀撰;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朱長文:《琴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師道:《後山集》,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宋]晁公武:《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騤:《文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呂祖謙編:《宋文鑑》,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陸九淵撰;[清]李紱評點:《象山全集》,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宋]葉適:《避暑錄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真德秀:《續文章正宗》,明嘉靖十一年(1532)刊本。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古籍特藏。Electronic reproduction. Cambridge,Mass. : Harvard Library Preservation,2014.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Chinese Rare Books Digitization Project-Collected Works). (Copy digitized: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RAREB T 5236.05 4822.2.)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 catalog/ 49-990077736930203941。
[宋]樓昉:《迂齋先生標註崇古文訣三十五卷》,明嘉靖十二年(1533)王鴻漸刊本。
[宋]黃震:《黃氏日抄》,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周密:《浩然齋雅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馬端臨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元]劉壎:《隱居通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上海:上海書局,1936年。
[元]虞集:《虞邵庵批點文選心訣》,日本元化元年(1804)刊本,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館藏。
[元]潘昂霄:《金石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元]蘇天爵編:《國朝文類》,元至元、至正間(1335-1367)西湖書院刊明成化9年(1473)吏部修補本。
[明]宋濂:《宋學士全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明]吳訥、徐師曾、陳懋仁:《文體敘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唐順之選批,姜寶編:《文編》,明嘉靖間(1522-1566)胡帛校刊本。
[明]唐順之、應德甫原選;[清](日)川西潛編次,(日)片山勤纂評:《唐宋八大家文格纂評》,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明]唐順之撰;馬美信、黃毅點校:《唐順之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明]王慎中:《遵巖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茅坤撰;張大芝、張夢新校點:《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趙燿選,徐中行訂,朱大典重訂:《古文雋》,明崇禎元年(1628)趙胤昌刊本。
[明]高儒等著:《百川書志》,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明]徐中行撰;王群栗點校:《徐中行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讀書後》,明萬曆間(1573-1620)長洲許恭刊本。
[明]凌迪知編:《萬姓統譜》,明萬曆七年(1579)吳興凌氏刊本。
[明]湯顯祖撰;徐朔方箋校:《湯顯祖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馮琦原編,陳邦瞻纂編,張溥論正:《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明]王志堅編:《古文瀆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明]計成:《園冶》,臺北:金峰出版社,1999年,革新1版。
[清]蔡方炳編:《八大家文選》,清康熙二十年(1681)吳郡寶翰樓文雅堂刊本。
[清]林雲銘編:《古文析義合編》,臺北:廣文書局,2017年,九版。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清]儲欣點定,李祖陶編:《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居易堂原板。
[清]儲欣評:《唐宋八大家類選》,清光緒十八年(1892)湖北官書處刻本。
[清]張伯行編:《唐宋八大家文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清聖祖選,徐乾學等編注:《古文淵鑒》,清光緒癸卯(1903)春正蜚英分局石印。
[清]呂留良編選,呂葆中評點:《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選》,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呂氏家塾刻本。
[清]孫琮編:《重刊山曉閣古文全集》,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古籍特藏。Electronic reproduction. Cambridge,Mass. : Harvard Library Preservation,2014.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Chinese Rare Books Digitization Project-Collected Works). (Copy digitized: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T 5238.08 1919.)
https://id.lib.harvard.edu/ curiosity/chinese-rare-books/ 49-990080701120203941。
[清]孫琮原選,龔舜錫訂:《山曉閣選宋大家曾南豐全集》,清康煕五十四年(1715)刊本,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館藏。
[清]謝有煇輯:《古文賞音》,清嘉慶三年(1798)宋思仁重刊紅杏齋藏版,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石香齋藏版,蔣維鈞刻本。
[清]方苞撰:《方望溪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
[清]方苞撰;劉季高校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二版。
[清]張廷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沈德潛編;于石校注:《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
[清]蔡世遠編:《古文雅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秦躍龍編:《唐宋八大家文選》,清乾隆十八年(1753)序刊本。
[清]和碩輯:《古文約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
[清]劉大櫆編:《唐宋八家文百篇》,清道光三十年(1850)徐豐玉刻本,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
[清]陳兆崙編:《陳太僕批選八家文鈔》,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紫竹山房影印手批本。
[清]唐德宜:《古文翼》,清同治十二年(1873)常熟黃氏藝文堂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料庫。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
1002&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GBZX0301015688
[清]高嵣編:《唐宋八家鈔》,淸乾隆五十三年(1788)廣郡永邑培元堂刊本。
[清]清高宗選輯:《唐宋文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臺一版。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姚鼐:《惜抱軒詩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姚鼐編:《古文辭類纂》,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
[清]孫原湘:《天真閣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日記》,上海:上海文益書局,1948年。
[清]曾國藩編:《經史百家雜鈔》,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清]劉熙載:《藝概》,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方濬師:《蕉軒隨錄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柏春修,魯琪光等纂:《南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三、專書(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臺二版。
中華書局輯注:《近代文評注讀本》,上海:中華書局,1941年,四版。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方笑一:《北宋新學與文學:以王安石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王水照編:《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修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王宗星:《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王基倫:《宋代文學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16年。
王琦珍:《曾鞏評傳》,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0年。
王毅:《宋代文學家庭》,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江西人民編輯出版中心策劃:《曾鞏文化叢書》全8冊,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
江西文學藝術研究所編:《曾鞏研究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江西省社聯、江西文學藝術研究所等合編:《曾鞏紀念集(1083-1093)》,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吳曾祺編:《涵芬樓古今文鈔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呂思勉:《宋代文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李才棟:《江西古代書院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李承貴:《儒士視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觀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李俊標:《曾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李震編:《曾鞏年譜》,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震編:《曾鞏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沈謙:《修辭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再版。
來裕恂:《漢文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日)兒島獻吉郎著,孫俍工譯:《中國文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周振甫:《文章例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出版社,2001年。
明道大學中文系編:《唐宋散文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林紓:《古文辭類纂選本》,民國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林紓:《春覺齋論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林景亮:《評註古文讀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
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姜濤:《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二版。
柯慶明:《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唐文治:《國文經緯貫通大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
孫秦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高克勤:《新譯曾鞏文選》,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高步灜:《唐宋文舉要》,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高建立、王蕾:《佛道與宋代儒學內部結構調整研究》,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
張明遠:《太原龍山道教石窟研究》,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
張培鋒:《宋代士大夫佛學與文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張煜:《心性與詩禪:北宋文人與佛教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梅新林、俞樟華主編:《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
陳植鄂:《北宋文化史述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曉芬:《傳統與個性──唐宋六大家與儒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傅庚生:《中國文學批評通論》,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曾棗莊:《宋文通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馮書耕、金仞千:《古文通論》,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9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新增定本》,臺北:洪範書店,2002年,增訂二版。
黃啟江:《北宋佛教史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增訂三版。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增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楊慶存:《宋代文學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修訂增補版。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再版。
劉若愚:《歐陽修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鳳凰出版社,1997年。
劉師培編:《中古文學史》,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3年,影印版。
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附錄,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蔣伯潛:《文體論纂要》,臺北:正中書局,1948年,滬四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薛鳳昌:《文體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臺二版。
四、期刊論文(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序)
文訊編輯室:〈中國古代比較具有特色或影響力的文學選集〉,《文訊月刊》第23期(1986年4月),頁51-62。
王正兵:〈試論曾鞏雜記文的特色〉,《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3期(2001年8月),頁81-84。
王河:〈曾鞏佚著《南豐雜識》輯考〉,《江西社會科學》1999年7期(1999年7月),頁71-75。
王基倫:〈韓愈記體文章的抒情性書寫〉,《成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1年9月),頁63-90。
何寄澎:〈唐文新變論稿(一)──記體的成立與開展〉,《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八期(2008年6月),頁69-92。
何寄澎:〈曾鞏古文的美感特質:兼論其與歐陽古文的關係〉,《嶺南學報》第十一輯(2019年8月),頁197-216。
李成晴:〈必為自家門第:《曾鞏集》佛老題文中的儒家本位〉,《北京社會科學》2019年5期(2019年5月),頁77-85。
李貞慧:〈「文從道出」的書寫實踐——以朱熹「記」與北宋「記」之書寫內容為討論中心〉,《漢學研究》第26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34。
李強:〈感慨發奇節 涵養出正聲—曾鞏、王安石、陸遊寺觀記探微〉,《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3期(2001年9月),頁65-68。
東英壽:〈虛詞使用法觀照下的曾鞏古文特色——與歐陽修文風之比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1期(2020年1月),頁18-27。
林冉欣:〈曾鞏〈墨池記〉的篇章結構〉,《國文天地》第25卷第2期(2009年7月),頁22-29。
姚振黎:〈曾鞏散文寫作藝巧發微〉,《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7期(1989年6月),頁69-82。
崔勇:〈宋代佛教與官府財政的關係─以曾鞏與蘇軾的見解為例〉,《河北學刊》第26卷第3期(2006年5月),頁114-117。
許尤娜:〈隱者、逸民、隱逸概念內涵之厘清——以東漢之前為限〉,《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5卷第11期(1998年11月),頁1061-1074。
許銘全:〈「變」「正」之間──試論韓愈到歐陽修亭臺樓閣記之體式規律與美感歸趨〉,《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九期(2004年12月),頁25-66。
郭玲妦:〈北宋興學與州縣學記之發展〉,《高雄師大國文學報》29期(2019年1月),頁181-212。
郭豔麗:〈從學記文看曾鞏的教育觀〉,《南洋理工學報》第4卷第5期(2012年9月),頁33-36。
陳曉芬:〈曾鞏的心理機制及其對散文的影響〉,《撫州師專學報》1988年4期(1988年12月),頁9-16。
彭元岐:〈以記為名之文的文體辨議──從〈墨池記〉主旨談起〉,《國文天地》第10卷第7期(1994年12月),頁86-91。
黃行福:〈曾鞏救災思想簡析〉,《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第38卷第3期(2019年9月),頁243-248。
楊俊峰:〈我曹之春秋:盛唐至北宋官廳壁記的刊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4期(2015年11月),頁43-81。
楊滿忠:〈「應留醒心處 準擬醉時來」——曾鞏〈醒心亭記〉賞析〉,《固原師專學報》1990年3期(1990年10月),頁50-52。
詹亞園:〈趙抃與曾鞏交遊事實略考〉,《浙江社會科學報》2006年3期(2006年5月),頁166-170。
鄒自振:〈從元明清評論看曾鞏散文的歷史地位〉,《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4期(1998年12月),頁59-66。
鄒陳惠儀:〈曾鞏與王安石關係剖析〉,《嶺南大學中文系系刊》第5期(1998年6月),頁73-106。
熊禮匯:〈論曾鞏散文的藝術特色及其成因〉,《武漢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1998年3月),頁83-89。
劉成國:〈宋代尊揚思潮的興起與衰歇〉,《史學月刊》2018年第6期(2018年5月),頁34-48。
劉成國:〈宋代學記研究〉,《文學遺産》第4期(2007年4月),頁53-60。
譚家健:〈曾鞏的救災理念與實踐〉,《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1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63-65。
五、學位論文(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 臺灣地區
吳挺誌:《北宋中後期的文臣統兵:以陝西沿邊五路經略安撫使為例,(1038-1100)》,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呂湘瑜:《通代古文評點選本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8年。
李昭英:《曾鞏序跋文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林淑雲:《北宋五家記遊散文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金容杓:《曾鞏散文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徐靜莊:《宋代亭記文學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張家菱:《曾鞏散文接受史變遷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怡蓉:《北宋園亭記散文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陳冠瑋:《歐陽脩與蘇軾「記」體文研究》,彰化:明道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素貞:《宋代山水遊記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6年。
黃麗月:《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以賦為文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楊子儀:《歐陽脩建物記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鄢志明:《曾鞏書序文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鍾志偉:《明清「唐宋八大家」選本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簡彥姈:《曾鞏館閣期散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魏王妙櫻:《曾鞏文學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羅克洲:《曾鞏學術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二) 大陸地區
李佳:《北宋建築物記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
張斌:《宋代的古琴文化與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張超旭:《曾鞏記體文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喻進芳:《論曾鞏的文化品格與詩文創作》,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劉金柱:《唐宋八大家與佛教》,河北: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