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佳宜
論文名稱: 以情求道--蘇曼殊小說中的自我意識
指導教授: 楊昌年
Yang, Chang-Ni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蘇曼殊自敘體小說自我意識
英文關鍵詞: Su Manshu, biographical short story, self-awaren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84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蘇曼殊,清末民初活躍的詩人、小說家,短短三十五年的人生歲月哩,有著傳奇性的一生,特別的是他的身份多重,有著多樣的別名、稱號,雖然他以僧人自居,但反而置身紅塵之中,談情、喝酒、吃肉,並投身革命,甚至一度有著刺殺康有為的念頭,因此他介於「亦僧亦俗」、「不僧不俗」、與「半僧半俗」之間。
    清末民初,這一個受到西方文明衝擊的動盪時代,傳統的思想文化在新一代知識分子的振臂疾呼下受到改革的吶喊,就純文學的角度思考,此時因為社會、文化、經濟的動盪,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響,實在很難有獨樹一幟的成熟風貌,可是這一個時代的作家卻肩負著從傳統中國的思維逐漸過渡到近代的一個關鍵點。可以說,這一代人所創造的小說,提供了我們追尋這一代人面對變革心路歷程的線索,除了看得到這個時代知識份子面對中國新舊文化、中西文明的衝擊與融合,也看到了晚清作家一步一腳印嘗試改變的自覺過程,雖說此一過程有著傳統與新知抉擇的尷尬,可是幸運的是,這一代的知識份子透過看到新式教育、西方文明的更大的眼界,從此創作不再只有說故事說情節,更寫出這一代知識分子的審美趣味,投注更多的關懷在自身心靈的感受。
    受到西方文化與小說影響,雖然曼殊所創作的均為文言小說,且文句具有濃厚的詩人氣息,但小說內容有別於傳統小說的自敘性敘事,因而我們可以藉此一窺曼殊的思想面貌:曼殊對於自己身世的自憐有著「難言之恫」,有著對母親殷切的孺慕,有著徘徊在佛門與紅塵情愛的兩難,有著亂世中知識分子貧困奔勞的無奈,有著對顛沛流離下的百姓無限悲憫,有著不斷流浪的漂泊意識,……。從曼殊所寫的這些悲劇性的小說中,我們看到了具有著跨時代的朦朧抒情自覺歷程。

    Su Manshu was a popular poet and author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era. His short 35-year life was legendary, because he identified himself differently and had many nicknames and titles. Even though he identified himself as a monk, he put himself in the society, not in the religious world. He had romances, he drank, he ate meat, he joined the revolution, and once even had the idea to assassinate Kang Youwei. Therefore he was caught in between “being a monk and a regular person”, “not being a monk and not being a regular person”, and also “being half a monk and sometimes a regular person.”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Republic of China era, it was an unstable time which had cultural shock from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was yelled at, by the intellectuals who wanted revolution. From a point of view in pure literature, at the time, due to the society, culture, and economic instability and influences from western culture,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thinking could not have a mature façade with its own style. However, the authors in this era shouldered a responsibility of transitio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thinking into modern era. We could say that the novels created by the authors in that era, provided clues how that generation had in mind when facing the revolution. We could see that the intellectuals were facing the new and old cultures when Chinese culture was melting together with western culture. We could also see that the late Qing authors were trying to change step by step and find their selves. Although this process was awkward because it was hard to choose from tradition and new knowledge, luckily, the intellectuals saw the new education and wider paradigm from western culture. From then, literal creation no longer simply had stories and plots, but also the intellects’ fun in taste of beauty. They cared more about their spiritual feelings.
    Influenced by western culture and novels, Su Manshu created classical novels with dense poetic atmosphere. Yet his novels had biographical stories quit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novels. Hence we could take a peek into his mind. Manshu was sympathetic about his own background but he feared to describe his life. He missed his mother deeply. He had difficulties choosing between Buddhism and love life. He was reluctant to work hard for a living as an intellectual at the time. He had infinite sympathy for the poor people who were pushed around in the world. He also had the idea of being an eternal drifter. From Manshu’s tragic novels, we saw a vague cross-era lyric journey of him finding himself.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第一章 緒論…………………………………………………………………………3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3 貳、文獻探討………………………………………………………………4 參、研究範圍與方法………………………………………………………9 第二章 以情求道:作家的創作心理………………………………………………10 第一節 創作意識與第一人稱的限制型敘事:自傳色彩濃厚、自我對話…11 一、戲劇性的傳奇人生………………………………………………………11 二、自敘性的小說敘事………………………………………………………15 第二節 個人經驗與小說情節的重逢:塵緣化夢……………………………23 第三節 作品價值:革命思潮、社會觀察、浪漫主義、唯美文學…………23 小結:賦予古典文言小說強烈的個人風格及時代意義……………………24 第三章 以情入道:小說的主題意識………………………………………………27 第一節 落葉哀蟬之音:對身世的慨嘆………………………………………28 第二節 華廈頹垣之別:嚐人情中冷暖………………………………………30 第三節 亂世荒村之境:述救國之見解………………………………………31 第四節 卻是舊時相識:談俠骨與柔情………………………………………34 一、救世之情:俠士風範、人心善惡、革命思維…………………….…..34 二、孺慕之情:渴求母愛、養育之恩、感懷業師…………………….…..35 三、兒女之情:女性形象、人格描述、愛情觀…………………….……..36 第五節 飄泊意識:逃禪與流浪……………………………………………...36 小結:對人生的體悟及關懷…………………………………………………39 第四章 情佛困境:理想的幻生幻滅………………………………………………41 第一節 徬徨於入世與出世之間……………………………………………..41 一、男女主角志趣相投與外來的壓力(傳統、禮教、長輩安排)……..43 二、情人間的三角關係……………………………………………………..45 三、懺盡情禪空色相——佛門戒律下的自我省察………………………..47 第二節 理想的寄託與社會現實……………………………………………..50 一、對外在環境的觀察與理解……………………………………………..50 二、對內在精神的辨證與抽離………………………………………………51 三、對民生苦難的關懷與無奈………………………………………………53 第三節 自棄意識與自殘的心緒……………………………………………..54 小結:哀情小說的悲劇色彩…………………………………………………56 第五章 敘事美學:語言藝術……..………………………………………………58 第一節 詩化的語言藝術……………………………………………………..58 第二節 細膩的觀察與人物形象描寫………………………………………..59 一、豐富的生命經驗歷練出曲折的小說情節……………………………..60 二、細膩的生動的人物形象刻畫出真實情感………………………………61 三、熱烈的淑世懷抱描繪出現實的社會百態………………………………64 第三節 ㄧ切景語皆情語:氛圍的經營、象徵手法的運用…………………64 一、情境氛圍的經營…………………………………………………………65 二、象徵手法的運用………………………………………………………..69 小結:蘇曼殊小說的藝術成就(角色塑造、敘事技巧、語言風格)……74 附錄:蘇曼殊年譜……………………………………………………………………75 參考文獻………………………………………………………………………..……80 致謝…………………………………………………………………………………..92

    一、作者著作
    文公直:《曼殊大師全集》,臺北:武陵,1983。
    蘇曼殊 :《蘇曼殊文集》,臺南市: 大夏,1976。
    蘇曼殊:《曼殊大師文存》,臺南市 :大夏,1976。
    蘇曼殊:《曼殊大師全集》,臺北市 : 德華,1976。
    蘇曼殊:《蘇曼殊全集》,臺北市 : 中央,1949。
    蘇曼殊:《蘇曼殊詩文集》,臺北市 : 大中國,1957。
    蘇曼殊:《蘇曼殊集》,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柳亞子編:《蘇曼殊全集》(一至五集) ,北京:中國書店,1985。

    二、相關傳記
    王長元:《沉淪的菩提 : 蘇曼殊全傳》,天津:新華1996。
    丘桑:《天涯紅淚》,北京市:東方,1998。
    李蔚:《蘇曼殊傳奇》,臺北市:國際村,1993。
    李蔚:《蘇曼殊評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0。
    林佩芬:《天女散花:民國詩僧蘇曼殊傳》,臺北市:時報文化,1986。
    邵盈午:《蘇曼殊》,臺北市:國家,2002。
    柳無忌:《蘇曼殊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
    柳亞子:《蘇曼殊研究》,上海:上海人民,1987。
    柳無忌:《從磨劍室到燕子龕 : 紀念南社兩大詩人蘇曼殊與柳亞子》,臺北市 : 時報, 1986。
    唐潤鈿:《革命詩僧 : 蘇曼殊傳》,臺北市:近代中國,1980。
    徐星平:《蘇曼殊》,北京市:中國靑年,1995。
    張國安:《紅塵孤旅 : 蘇曼殊傳》,臺北市:業強,1992。
    陳星:《蘇曼殊新傳: 無執著而後無所依戀》,臺北市:新潮社,1957。
    陸愛玲:《蘇曼殊的浪漫》,臺北市:精美,1985。
    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北京中華,1977。
    黃永健:《蘇曼殊詩畫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2001。
    劉心皇:《蘇曼殊大師新傳》,臺北市:東大,1984。
    鄭學稼:《陳獨秀傳》,臺北:時報文化,1979。
    姜靜楠:《蘇曼殊》,北京市:中國文史,1998。

    三、專著

    太宰治著《人間失格》,臺北市:野火,2013。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臺灣學生,1976。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臺北:時報文化,1985。
    王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臺北市:聯經,1988。
    王溢嘉:《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臺北市:有鹿文化,2011。
    王溢嘉著:《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縣:野鵝,1997。
    王溢嘉著:《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縣:野鵝,1997。
    王溢嘉 :《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社,1989。
    王溢嘉編:《潛意識的告白——精神病人繪畫選》,臺北縣:野鵝,1980。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
    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王疊著:《性、夢、佛洛伊德》,臺北市:漢揚,1999。
    包天笑著,張玉法、張瑞德主編:《釧影樓回憶錄》,臺北:武陵出版社,1983。
    田毓英:《西班牙騎士與中國俠》,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5初版。
    申丹著:《敘事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89。
    任世雍:《小說理論與技巧》,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8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縣:頂淵,2003。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市:漢藝色硏,1989。
    朱光潛:《談美》,臺北市:漢藝色硏,1989。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板橋:駱駝,1987。
    朱光潛:《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臺北市:木鐸,1985。
    朱潤東等:《中國文學批評家與文學批評》,臺北市:台灣學生,1984.5再板。
    佛洛依德著,楊韶剛譯:《佛洛依德之夢的解析》,臺北縣:旭昇圖書,2004。
    佛洛姆等著,王雷泉、馮川譯:《禪宗與精神分析》,臺北市:遠流,1990。
    佛洛姆著,于人瑞譯:《超越佛洛依德》,臺北:志文,1991。
    佛洛姆著,孫石譯:《自我的追尋》,臺北:志文,1991,再版。
    佛洛姆著,莫迺滇譯:《逃避自由》,臺北:志文,1991,再版。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1989,再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 1989。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理論評析:兼論在中國文學上的實踐》, 臺北:桂冠 ,1989。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1995。
    吳錫德主編:《世界文學:小說裡的「我」》春季號,臺北:麥田,2002。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1988。
    李亦園、楊國樞、文崇一等著:《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臺北:桂冠圖書,1985。
    李思涵、張朋園等著:《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與自強運動》,臺北:食貨出,1982,再版。
    李奭學:《中西文學因緣》,臺北:聯經,1991,初版。
    李歐梵:《中西文學的回想》,臺北:遠景,1987,初版。
    李潔非著:《小說學引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1990。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臺北:谷風,1987。
    李瞻主編:《中國新聞史》,臺北:台灣學生,1978。
    沈 謙:《修辭學》,臺北:空中大學, 1995。
    汪辟疆選編:《唐人傳奇小說》,臺北:世界書局,1985。
    亞里士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86,九版。
    易劍東:《武俠文化》,臺北:揚智文化,2000.12初版。
    林明德:《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初版。
    林俊宏:《睌清革命思潮與民間文學傳播之研究》,臺北市:台灣學生,2006。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相》,臺北:駱駝,1996。
    金健人: 《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8。
    金漢著:《中國當代小說史》,杭州:杭州大學,1997。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文化,1990,二版。
    阿城:《閒話閒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北京:作家, 1997。
    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天宇出版社,1988,台一版。
    施建偉:《中國現代文學流派論》,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6。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胡菊人:《小說技巧》,臺北:遠景,1984,四版。
    胡萬川:《真實虛假: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胡適:《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53初版。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臺北:國文天地,1980。
    范煙橋:《中國小說史》:臺北:漢京文化,1983。
    韋政通:《現代化與中國的適應》,臺北:牧童,1976。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對傳統文化的解析》,臺北:水牛,1973。
    唐弢、潭學純著:《小說語言美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臺北:時報文化,1982,二版。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1979。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 1970。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1993。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論爭》,臺北:商務,1983。
    宮城音彌:《幻覺與夢行為》,臺北市:希代書版,1975。
    徐 岱:《小說形態學》,杭州:杭州大學,1992。
    徐 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科,1992。
    時萌:《中國近代文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1986。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 北京: 北京大學, 1999
    崔奉源:《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臺北:聯經,1986。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臺北:貓頭鷹,2000。
    張大春:《小說稗類》,臺北:聯合文學,1998。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臺北:遠流,1992。
    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探》,臺北市:文史哲,1997。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臺北:中央研究近代史研究所,1975。
    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臺北:中央研究近代史研究所,1975。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一輯總論》,臺北:聯經,1980。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三輯辛亥革命》,臺北:聯經,1980。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四輯民初政局》,臺北:聯經,1980。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臺北:文津,2003。
    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臺北:大乘文化,1978。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4,一版一刷。
    梁濃剛:《回歸佛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1992。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臺北:學生書局,1993。
    郭永玉:《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臺北:貓頭鷹,2000。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二魚文化,2005。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結構的轉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 1998。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1995,初版。
    陳坤宏:《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臺北:明文書局,1991。
    陳烔彰:《近代佛教運動的萌芽》,臺北:文景,1987。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1995。
    陳敬之:《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前驅》,臺北:成文,1980。
    陳敬之:《首創民族主義文藝的「南社」》,臺北:成文,1980。
    陳義芝主編:《王德威精選集》,臺北:九歌,2007。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2002。
    陳慧編:《弗洛伊德與文壇》,廣州:花城出版社,1988。
    陳憲年:《創作個性論》,合肥:安徽教育,1997。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 臺北: 五南圖書, 1993。
    傅騰霄 《小說技巧》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7年
    斯佩克特著,高建平譯:《佛洛依德的美學》,四川:四川人民,2006 。
    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發行,1966。
    湯志鈞:《改良與革命的中國情懷》,臺北:臺灣商務,1991。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市:萬卷樓,1994。
    華世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巷臺北。
    馮自由:《革命逸史》,臺北:臺灣商務,1969,台一版。
    黃武忠:《小說經驗─名家談寫作技巧》,臺北:富春文化,1990。
    黃堅厚:《人格心理學》,臺北市:國家圖書館,1999。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再版。
    楊師昌年:《小說賞析》,臺北: 牧童, 1979。
    楊師昌年:《水晶簾外玲瓏月 : 近代文學名家作品析評》,臺北: 里仁,1999。
    楊師昌年:《風裡芙蕖自有姿 : 楊昌年論評選集》,臺北:文史哲,2008。
    楊師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1997。
    葉 朗:《中國小說美學》, 臺北 :里仁書局, 1987。
    葉舒憲:《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葉慶炳:《古典小說論評》,臺北:幼獅文化,1985.5初版。
    遊國恩等:《中國文學史(下)》,臺北市:五南圖書,1990。
    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榮格原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1990。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臺北:正中,1971。
    劉昌元:《文學中的哲學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市:文史哲,1997.10。
    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苦悶的象徴》,臺北:志文,1989,再版。
    蔡尚思等著:《清末民初中國社會論文集》,臺北:谷風,1986。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1990,六版
    鄭方澤編:《中國近代文學史事編年》,吉林:吉林人民,1983。
    鄭逸梅編著:《南社叢談》,上海:上海人民,1981。
    鄭樹森:《小說地圖》,臺北:一方出版公司,2003。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市:五南, 2009.03。
    魏紹昌編:《鴛鴦蝴蝶派小說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
    羅 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70。
    嚴北溟:《中國佛教哲學簡史》,臺北:木鐸,1987。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臺北:東初,1974。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2004.8。

    四、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朱云生:《清末民初翻譯文學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山東大學,2006. 11。
    宋慶寶:《拜倫在中國》,北京語言大學,2006. 09。
    肖曉陽:《湖湘詩派研究》,蘇州大學,2006.10。
    陳亞平:《感傷: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體驗與表達》,揚州大學,2007.11。
    黃軼:《蘇曼殊文學論》,山東大學, 2005.10。
    劉小剛:《創造性叛逆:概念、理論與歷史描述》,復旦大學,2007.6。
    鄧慶周:《外國詩歌譯介對中國新詩發生的影響研究》,首都師范大學,2007.7。

    (二)碩士論文
    王悅真:《蘇曼殊小說研究》,臺中:東海大學,1991,碩士。
    左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佛教應對苦難的三種方式》,湖南師範大學2003.9,碩士。
    石偉:《以生命見證文學》,山東師範大學,2012.7,碩士。
    朱晨:《蘇曼殊與英國浪漫主義》,華中科技大學,2006.4,碩士。
    李敏杰:《蘇曼殊翻譯的描述性研究》,華中師範大學,2004.7,碩士。
    李麗:《蘇曼殊譯作的多維度描述性研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3.7,碩士。
    易前良:《論蘇曼殊、郁達夫的情愛小說》,湖南師範大學,2003.9,碩士。
    林威:《頹唐與抗爭的雙重變奏——論蘇曼殊》,山東師範大學,2004.10,碩士。
    邱一玄:《蘇曼殊與清末民初的浪漫主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0,碩士。
    倪正芳:《拜倫悲劇精神論》,湘潭大學,2002.8,碩士。
    殷明琳:《許地山人生美學觀研究》,蘇州大學,2012.3,碩士。
    祝云賽:《清末民初報刊言情小說研究》,復旦大學,2011.10,碩士。
    張松才:《蘇曼殊小說創作病態心理論》,華南師範大學,2004.7,碩士。
    張娟平:《拜倫的形象:從歐洲到中國》,首都師範大學,2006.10,碩士。
    張靜:《自西至東的雲雀》,清華大學,2007.6,碩士。
    梁晶:《威廉•卡洛斯•威廉斯》,黑龍江大學,2003.11,碩士。
    莊樹渟:《蘇曼殊詩文中的情感研究》,臺北:輔仁大學,1999,碩士。
    陳倫文:《近代在日中文報刊小說研究》,上海師範大學,2011.9,碩士。
    陳雪梅:《蘇曼殊小說中的女性崇拜和死亡意識》,廣西師範大學,2011.12,碩士。
    陳慶妃:《論蘇曼殊的多元人格與藝術的多元選擇》,華僑大學,2004.7,碩士。
    陳毅清:《宗教視域中的審美世界》,陜西師範大學,2011.8,碩士。
    富琳:《借一雙慧眼找尋人生的彼岸》,吉林大學,2004.9,碩士。
    程月利:《朦朧的覺醒》,河北師範大學,2008.6,碩士。
    楊理治:《佛性的沉浮》,廣西民族大學,2011.3,碩士。
    萬麗娟:《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主義思潮》,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1987。
    劉耀彬:《魯迅與南社關系論》,遼寧師範大學,2007.12,碩士。
    鄧晶華:《和漢合璧蘇曼殊》,四川大學,2008.3,碩士。
    儲可艷:《近代嶺南文言小說研究》,暨南大學,2011.8,碩士。
    鐘瓊:《十字路口的徘徊》,中南大學,2007.10,碩士。
    顧蕙倩:《蘇曼殊詩析論》,臺北:淡江大學,1990,碩士。

    五、期刊論文
    于飛:<談曼殊大師禪與文學生命的掙扎>,《中國文化月刊》,86期,198612,頁24-41。
    大鵬:<譯學先知蘇曼殊:為紀念先生百週年寫>,《海潮音》,65卷3期,198403,頁21-23。
    王大任:<曼殊大師之嗜食>,《大學文選》,8期,19670901,頁19-20。
    王孝廉:<行雲流水一孤僧--蘇曼殊的感情世界>,《海潮音》,62卷2期,198102,頁26-34。
    王孝廉:<蘇曼殊與清末小說>,《聯合文學》,1卷6期總號6,198504,頁35-39。
    王梓良:<南社詩人多奇才(3):居正、陳去病、李叔同、蘇曼殊、連橫>,《中外雜誌》,32卷1期,198207,頁91-94。
    王紹通:<天才文學家蘇曼殊>,《廣東文獻季刊》,13卷4期,198312,頁14-18。
    王靖獻:<英詩中譯及葉慈>,《中外文學》,23卷5期總號269,199410,頁79-92。
    王德威:<1905,1955,2005--ThreeMoments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清華學報》,36卷2期,200612,頁583-621。
    王澤遠:<蘇曼殊(一八八四至一九一八)>,《中外雜誌》,67卷2期總號396,200002,頁80-85。
    史書美:<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女性自白小說>,《當代》,95期,199403,頁108-127。
    田尚明:<談胡適在「新青年」發表的信和文>,《文星》,10卷1期總號55,196205,頁14-16。
    曲彥斌:<方言的韻味與麻煩>,《國文天地》,18卷11期總號215,200304,頁70-72。
    朱少璋:<[柳亞子,陳去病,蘇曼殊等著]《南社叢刻》的重印本與未刊稿>,《明報月刊》,32卷2期總號374,199702,頁98。
    江明樹:<詩與禪的雙照雙映三論龔顯榮的詩>,《臺灣現代詩》,13期,200803,頁36-52。
    江燦騰:<期待另一本新的弘一大師傳--弘一大師傳記的學術檢討>,《當代》,79期,199211,頁134-142。
    余光中:<楚歌四面談文學>,《文星》,12卷3期總號69,196307,頁39-42。
    余光中:<論半票讀者的文學>,《文星》,7卷1期總號37,196011,頁15-16。
    吳小如;鄭子瑜;張堂錡:<詩人黃遵憲特輯>,《國文天地》,7卷8期總號80,199201,頁59-65。
    吳乾華:<記革命詩僧--蘇曼殊>,《廣東文獻季刊》,3卷3期,197309,頁57-60。
    吳達芸;呂正惠:<現代小說教學>,《國文天地》,11卷3期總號123,199508,頁11-48。
    李敖:<為「播種者胡適」翻舊賬>,《文星》,9卷5期總號53,196203,頁56-63。
    杜若:<才華絕倫的蘇曼殊>,《臺肥月刊》,15卷12期,197412,頁51-56。
    沈寂:<蘇曼殊與陳仲甫>,《香港佛教》,351期,198908,頁21-23。
    沈寂:<蘇曼殊與陳仲甫>,《香港佛教》,352期,198909,頁19-21。
    沈寂:<蘇曼殊與陳仲甫>,《香港佛教》,354期,198911,頁22-24。
    周玉山:<陳獨秀與五四運動>,《文星》,106期,198704,頁118-124。
    周淑媚:<「以情求道」、「在愛中涅槃」--論蘇曼殊的俗世經驗與小說世界>,《人文與社會學報》,1卷5期,200412,頁85-108。
    周淑媚:<「南社二僧」蘇曼殊和李叔同之文化觀照>,《通識教育年刊.中國醫藥學院》,1期,199904,頁45-67。
    周詩邦:<八指頭陀詩人>,《中國詩季刊》,1卷3期,197009,頁(4)1-(4)4。
    林佩芬:<蘇曼殊的文學生命:寫在「天女散花」前面>,《新書月刊》,23期,198508,頁66-68。
    林律光:<蘇曼殊雜文的藝術美>,《新亞論叢》,10期,200906,頁108-112。
    林香伶:<回顧與前瞻--中國南社研究析論(1980-2004)>,《中國學術年刊》,(春)卷28期,200603,頁1-27。
    林香伶:<革命的文學與文學的革命--「南社靈魂」柳亞子與文學>,《中國學術年刊》,19期,199803,頁451-481+688-689。
    林香伶:<時代感懷與國族認同--柳亞子「南明書寫」研究>,《政大中文學報》,5期,200606,頁105-137。
    林熙:<蘇曼殊不是油瓶兒>,《大成》,33期,197608,頁42-49。
    林靜華:<蘇曼殊的拜倫之歌>,《當代》,37期,198905,頁26-35。
    芝翁:<革命陣營中的三個和尚--黃宗仰、蘇曼殊、李叔同>,《藝文誌》,1期,196510,頁24-26。
    邱敏捷:<讀葛兆光《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有感>,《書目季刊》,34卷3期,200012,頁79-82。
    侯如綺:<幻影中的女性--蘇曼殊詩中之女性研究>,《東海中文學報》,21期,200907,頁179-200。
    姚漁湘:<蘇曼殊的繪畫>,《大陸雜誌》,16卷2期,19580131,頁17-20。
    柳無忌:<亦詩亦畫話曼殊(蘇曼殊)>,《傳記文學》,27卷6期,197512,頁11-19。
    柳無忌:<雜話蘇曼殊的身世與家族>,《傳記文學》,32卷5期,197805,頁91-102。
    柳無忌:<蘇曼殊與拜倫「哀希臘詩」:兼論各家中文譯本>,《聯合文學》,1卷7期總號7,198505,頁88-98。
    洪德先:<劉師培與社會主義講習會>,《思與言》,22卷5期,198501,頁21-46。
    胡鈍俞:<蘇曼殊詩選評>,《夏聲月刊》,187-188,198006,頁18-19。
    胡楚生:<楊家駱教授整理古籍之成果--以編刊「中國學術名著」為例>,《書目季刊》,35卷2期,200109,頁1-10。
    范伯群:<通俗文壇上一顆早殘的星﹣﹣畢倚虹評傳>,《中外文學》,19卷10期總號226,199103,頁109-127。
    范純武:<「嶄新菩薩宜今世、科學歐文都了曉」:試論1930、40年代上海佛教居士扶乩團體「來蘇社」>,《民俗曲藝》,162期,200812,頁171-215。
    唐潤鈿:<蘇曼殊的革命思想>,《近代中國》,37期,198310,頁110-119。
    唐蘊玉:<蘇曼殊在南洋及其浪漫生活>,《廣東文獻季刊》,6卷1期,197605,頁72-76。
    徐兆鏞:<SuMan-Shu,Poet-MonkofGenius>,《AsianCultureQuarterly》,17卷4期,198912,頁29-66。
    馬衛中:<西方文學思想的湧入衝擊--近代詩歌流派繁榮原因探尋>,《國文天地》,17卷6期總號198,200111,頁33-38。
    高志林:<同是書生同為僧--記蘇曼殊與李叔同的玄妙人生及其相似之處>,《傳記文學》,81卷3期總號484,200209,頁111-120。
    高志林:<淺述黃宗仰李叔同蘇曼殊三位大師的傑出才華>,《臺浙天地》,5期,200706,頁37-39。
    高津孝:<陸游評價的系譜--愛國詩人與國家主義>,《政大中文學報》,4期,200512,頁59-77。
    張三義:<風流聖潔和尚蘇曼殊>,《中華文藝》,26卷3期總號153,198311,頁169-177。
    張旭:<意識形態與近代英詩漢譯>,《中外文學》,34卷6期總號402,200511,頁135-164。
    戚宜君:<蘇曼殊外傳:千金買醉無吝色>,《中外雜誌》,40卷1期總號233,198607,頁145-150。
    戚宜君:<蘇曼殊外傳:天涯紅淚﹑絳紗情緣>,《中外雜誌》,40卷4期總號236,198610,頁144-150。
    戚宜君:<蘇曼殊外傳:西湖受驚遁走南洋>,《中外雜誌》,40卷2期總號234,198608,頁143-150。
    戚宜君:<蘇曼殊外傳:花叢詩酒倜儻風流>,《中外雜誌》,40卷3期總號235,198609,頁135-141。
    戚宜君:<蘇曼殊外傳:重吻碧玉含笑而逝>,《中外雜誌》,40卷6期總號238,198612,頁96-102。
    戚宜君:<蘇曼殊外傳:曼殊和尚的錦繡人生>,《中外雜誌》,39卷2期總號228,198602,頁32-39。
    戚宜君:<蘇曼殊外傳:曼殊和尚的錦繡人生>,《中外雜誌》,39卷3期總號229,198603,頁135-140。
    戚宜君:<蘇曼殊外傳:曼殊和尚的錦繡人生>,《中外雜誌》,39卷4期總號230,198604,頁125-130。
    戚宜君:<蘇曼殊外傳:曼殊和尚的錦繡人生>,《中外雜誌》,39卷5期總號231,198605,頁121-127。
    戚宜君:<蘇曼殊外傳:終於找到了慈母>,《中外雜誌》,39卷6期總號232,198606,頁135-141。
    戚宜君:<蘇曼殊外傳:焚劍埋情﹑碎簪毀盟>,《中外雜誌》,40卷5期總號237,198611,頁142-150。
    戚宜君:<蘇曼殊外傳終篇:香草美人屈子後身>,《中外雜誌》,41卷6期總號244,198706,頁133-139。
    郭玉雯:<「金瓶梅」與「紅樓夢」>,《臺大中文學報》,10期,199805,頁135-179。
    陳文采:<談談胡適與郭沫若的《詩經》新解>,《國文天地》,22卷10期總號262,200703,頁37-44。
    陳俊吉:<高奇峰〈木魚伽僧〉畫面僧人宗教意象探討>,《書畫藝術學刊》,8期,201006,頁157-175。
    陳香:<詩僧蘇曼殊>,《暢流》,48卷9期,197312,頁20-23。
    陳哲三;蔣永敬;孫子和;范傳培;吳伯卿;林泉;郭伶芬;林能士;呂芳上;毛知礪;邵銘煌:<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屆滿百齡先烈先進事略>,《近代中國》,38期,198312,頁165-173。
    陳紹鵬:<海與詩人>,《文星》,4卷6期總號24,195910,頁23-27。
    陳敬之:<蘇曼殊>,《暢流》,46卷11期,197301,頁14-19。
    陳敬之:<蘇曼殊>,《暢流》,46卷9期,197212,頁13-16。
    陳敬之:<蘇曼殊>,《暢流》,47卷1期,197302,頁13-18。
    陳慧劍:<蘇曼殊與李叔同>,《香港佛教》,66期,196511,頁22-25+19。
    陳銳:<道術江湖並已忘歸雲飛鳥各殊方--論馬一浮會通各家的思想特色>,《鵝湖》,20卷3期總號231,199409,頁34-39。
    麻天祥:<章太炎的法相唯識哲學>,《哲學與文化》,19卷6期總號217,199206,頁549-561。
    晶明:〈論五四小說的主情特徵〉,《陝西師大學報》,1987,第二期。
    湯哲聲:<從「入我門來」到「真心地模仿」﹣﹣中國現代文學翻譯讀觀的變革>,《中外文學》,19卷7期總號223,199012,頁97-110。
    黃公偉:<蘇曼殊與先總統蔣公論佛法之重要性>,《獅子吼》,17卷7期,197807,頁29-32。
    黃公偉:<蘇曼殊與佛法考據>,《內明》,125期,198208,頁24。
    黃季陸:<憶黨人蘇曼殊--並憶黃花岡之役總指揮趙聲先烈>,《中央月刊》,10卷5期,197803,頁118-121。
    黃季陸:<蘇曼殊逝世六十年>,《大成》,53期,197804,頁22-23。
    黃雍廉:<一代奇才蘇曼殊>,《近代中國》,37期,198310,頁98-109。
    黃維樑:<文化的吃--錢鍾書《圍城》中的一頓飯>,《中外文學》,19卷9期總號225,199102,頁4-9。
    黃濤鈞:<論陳子展近代文學史之時代意義>,《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2期,201005,頁57-78。
    楊昌年:<人生荒涼與人性蒼涼--由張愛玲創作中的「月」意象談起>,《國文天地》,11卷5期總號125,199510,頁4-8。
    楊昌年:<古典唯美文風的廣陵絕響:蘇曼殊其人其文>,《書和人》,596期,19880604,頁1-2。
    楊昌年:<新文學名家名作析評(8)--濡沬與自棄:老舍的「駱駝祥子」>,《國文天地》,13卷5期總號149,199710,頁92-100。
    楊昌年:<新文藝名家名作析評(4)--唯美與真誠:郁達夫的詩與文>,《國文天地》,12卷12期總號144,199705,頁60-67。
    楊貞德:<到共產主義之路--陳獨秀愛國主義中的歷史和個人>,《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期,200003,頁263-338。
    葉慶炳:〈禮教社會與愛情小說〉,《中外文學》,1977,四十五卷六期。
    葛兆光:<關於近十年中國近代佛教研究著作的一個評論>,《思與言》,37卷2期,199906,頁259-278。
    道斌:<說蘇曼殊>,《暢流》,53卷7期,197605,頁36。
    熊潤桐:<蘇曼殊及其燕子龕詩>,《新夏月刊》,15期,197010,頁27-31。
    翟君石:<革命詩僧蘇曼殊>,《實踐》,802期,199004,頁29-38。
    裴可權:<記蘇曼殊埋骨西湖>,《浙江月刊》,15卷1期,198301,頁39-41。
    趙慎修:〈論晚清的文學變革〉,《文學遺產》,1989,第二期。
    劉千美:<範疇與藝境:文人詩畫美學與藝術價值之反思>,《哲學與文化》,35卷7期總號410,200807,頁17-36。
    劉小清:<一代奇才蘇曼殊香港側記--「民國名人在香港」系列之一>,《傳記文學》,70卷6期總號421,199706,頁28-34。
    劉心皇:<曼殊(蘇曼殊)新考>,《華岡佛學學報》,4期,198010,頁372-385。
    劉心皇:<論蘇曼殊的小說>,《反攻》,430期,198106,頁28-38。
    劉心皇:<論蘇曼殊的血統和身世問題>,《自由談》,31卷6期,198006,頁10-14。
    劉心皇:<論蘇曼殊的散文>,《暢流》,62卷12期,198102,頁8-11。
    劉心皇:<論蘇曼殊的畫>,《暢流》,63卷7期,198105,頁6-8。
    劉心皇:<論蘇曼殊的詩>,《反攻》,428期,198012,頁41-45。
    劉心皇:<蘇曼殊大師新傳(續)>,《中國佛教》,24卷6期,198003,頁36-40。
    劉心皇:<蘇曼殊大師新傳(續)>,《中國佛教》,24卷7期,198004,頁36-41。
    劉心皇:<蘇曼殊大師新傳(續)>,《中國佛教》,24卷8期,198005,頁41-46。
    劉心皇:<蘇曼殊大師新傳(續完)>,《中國佛教》,24卷9期,198006,頁42-45。
    劉心皇:<蘇曼殊大師新傳>,《中國佛教》,23卷12期,197909,頁30-33。
    劉心皇:<蘇曼殊大師新傳>,《中國佛教》,24卷4期,198001,頁35-37。
    劉心皇:<蘇曼殊大師新傳>,《中國佛教》,24卷5期,198002,頁38-44。
    劉心皇:<蘇曼殊多情似無情>,《中外雜誌》,28卷6期,198012,頁132-135。
    劉心皇:<蘇曼殊的思想--蘇曼殊評價之1>,《自由談》,31卷7期,198007,頁17-20。
    劉心皇:<蘇曼殊詩酒入花叢>,《中外雜誌》,33卷5期總號195,198305,頁62-64。
    劉景松:<“尚留微命作詩僧”--蘇曼殊散論>,《文化雜誌》,72期,200909,頁215-222。
    劉棨琮:<方外志士蘇曼殊>,《藝文誌》,113期,197502,頁10-14。
    廣元:<蘇曼殊上人的遺畫>,《海潮音》,87卷10期,200610,頁8-14。
    潘少瑜:<愛情如死之堅強--試論周瘦鵑早期翻譯哀情小說的美感特質與文化意涵>,《漢學研究》,26卷2期總號53,200806,頁219-252。
    潘重規:<黃季剛師和蘇曼殊的文字因緣>,《大成》,28期,197603,頁44-47。
    蔣君章:<革命奇僧曼殊上人(蘇曼殊)>,《中外雜誌》,21卷4期,197704,頁44-51。
    蔣健飛:<情僧蘇曼殊其人其畫>,《雄獅美術》,58期,197512,頁55-60。
    蔡惠明:<曼殊上人對佛教和文化的貢獻>,《菩提樹》,37卷11期總號443,198910,頁14-17。
    蔡登山:<現代文學名家的愛情(5)--骨肉流離道路中:陳獨秀的家庭悲劇>,《國文天地》,13卷11期總號155,199804,頁84-90。
    學賢:<弘一﹑曼殊二師之世情與法情>,《獅子吼》,31卷3期,199203,頁32-37。
    獨孤心涓:<名僧名士蘇曼殊>,《文壇(香港)》,324期,197203,頁160-161。
    蕭遙:<<春雨樓頭>的輓歌:蘇曼殊的情節與詩才小識>,《自由談》,34卷2期,198302,頁29-31。
    蕭繼宗:<曼殊傳>,《國史館館刊》,3期,198712,頁162-163。
    鮑曉暉:<評介<革命詩僧>蘇曼殊﹝唐潤鈿著﹞>,《海潮音》,66卷11期,198511,頁32-33。
    薛慧山:<蘇曼殊畫如其人>,《今日中國》,126期,198110,頁119-134。
    薛慧山:<蘇曼殊畫如其人>,《古今談》,91期,197211,頁17-22。
    羅成琰:〈現代中國浪漫文學思潮的傳統淵源〉,《文學評論》,1991,第四期。
    釋廣元:<蘇曼殊上人的遺畫(1)>,《慧炬》,484期,200410,頁30-33。
    釋廣元:<蘇曼殊上人的遺畫(2)>,《慧炬》,485期,200411,頁32-36。
    釋廣元:<蘇曼殊上人的遺畫(3)>,《慧炬》,486期,200412,頁38-42。
    釋廣元:<蘇曼殊上人的遺畫(4完)>,《慧炬》,487/488,200502,頁26-28。
    龔鵬程:<美人如玉劍如虹﹣﹣漫說清末儒俠的俠骨與柔情>,《國文天地》,5卷12期總號60,199005,頁28-31。
    龔顯宗:<由<燕子龕詩>論蘇曼殊的慧孽、情癡與禪悟>,《華學月刊》,121期,198201,頁45-4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