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丘承玉
Chiu, Cheng-Yu
論文名稱: 基督教會宣教士專業華語課程設計與教材研發
Curriculum Design and Material Development for Professional Mandarin Courses for Christian Missionary
指導教授: 蔡雅薰
Tsai, Ya-Hsun
口試委員: 蔡雅薰
Tsai, Ya-Hsun
林振興
Lin, Zhen-Xing
蔡娉婷
Tsai, Ping-Ting
口試日期: 2025/01/1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_Online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宗教華語宣教士華語專業華語語料庫課程設計
英文關鍵詞: Religious Chinese, Missionary Chinese, Professional Chinese, Corpu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研究方法: Professional Practice ReportCurriculum desig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215
論文種類: 代替論文:專業實務報告(專業實務類)
相關次數: 點閱:3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次 vi 表次 ix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壹、華語地區基督宣教概況 1 貳、韓國宣教士向華語地區傳福音 4 參、韓國宣教士學習中文的挑戰 8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9 壹、專業華語在宣教工作中的重要性 9 貳、語言知識不足導致誤解 11 參、神學機構推動宣教華語培訓 12 肆、宣教華語培訓資源有限 14 伍、神學大學教學實例 1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20 壹、跨文化宣教 20 貳、神學培訓 20 參、宣教華語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第一節 專業語言教學的起源 23 第二節 專業華語的發展與分類 25 第三節 應用語料庫於專業華語教學 30 第四節 基督教專業華語教材研究與發展 32 壹、宣教華語教材與課程針對性 33 貳、融合教學理論的觀點評估華語教材的完整度 34 參、利用華語教學理論實際編撰課綱與教材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法 37 壹、訪談法 37 貳、語料庫分析法 37 參、文獻分析法 42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43 第三節 華語能力分級與研究對象 45 壹、華語能力分級指標 45 貳、學生背景與華語等級描述 47 第四章 教材編寫 51 第一節 使用語料界定教學範疇 51 壹、語料來源篩選 51 貳、詞彙分類 53 第二節 課綱設計與學習目標 53 壹、課綱設計 53 貳、設定單元學習目標 56 參、教學素材與媒體 57 第三節 教學策略與流程 58 壹、教學策略與活動設計 58 貳、學習活動與任務 59 第四節 學習評量 62 第五章 教學內容與成果 65 第一節 宣教華語教學發展的起點 65 壹、美國協同大學中文課程 65 貳、韓國亞細亞神學大學 69 第二節 學習任務成果 71 壹、學習任務 71 貳、課程內容 72 參、教學成效分析 73 肆、實用敬拜中文課程模擬禮拜 77 第三節 亞神大學宣中系訪台紀錄 78 第六章 結語 83 第一節 回應研究問題 83 壹、宣教華語應包含的基督教詞彙與範疇 83 貳、在宣教華語教材中增加學習樂趣的元素 83 參、基督教宗教華語學習成果評估 84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挑戰 84 壹、語料庫資料不夠充足多元 84 貳、學生數量不足 84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85 參考文獻 87 一、中文文獻 87 二、英文文獻 91 附錄 93 一、附錄一 常用基督教生詞表 93 二、附錄二 基督教教材內容 96 三、附錄三 學生的信仰見證 114

    中文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何德華(2009)。華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正中書局。
    滕張佳音(主編)、梁家麟、曾錫華、張美薇、鍾富力、林安國、梁永強、方維、Titus Loong、K. Y. Cheung Teng、Timothy Park、Wayne Leung、Colleen Yim、Sam Yim、嚴鳳山、蔡少琪、侯宣道、潘愛民、康牧師、馬提亞、金書亞、恩光。(2020)。今日的宣教訓練:亞洲經驗。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出版。
    (二) 期刊論文
    古偉瀛(2000)。明末清初耶穌會士對中國經典的詮釋及其演變。臺大歷史學報,25期,P85-117。
    李欣欣、陳麗宇(2012)。當代初級商務華語教材之文化研究。華語文教學研究,9期, P41-73。
    李欣欣、陳麗宇(2023)。電子商務華語教材分析研究。臺灣東亞學刊,20期,P131-160。
    鄭雅文(2012)。商務華語翻譯新詞之研究與教學實踐—以股票市場範疇為考察對象。應華學報,11期,P127-148。
    鄭雅文(2018)。越南台商商務華語編寫實務研究—以《越南工廠華語通-辦公室用語》為例。語教新視野,8期,P16-28。
    劉貞妤、陳浩然、吳鑑城(2019)。人文社會科學語料庫與學術搭配詞檢索系統之建置與專業華語教學。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期,P143-166。
    (三) 網路資料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 (n.d.)。華人教會名錄。取自https://church.oursweb.net/slocation.php?w=1&c=KR華人教會名錄
    田偉 (2013)。在華數百韓國宣教士面臨被驅逐的命運。基督日報。取自https://www.gospelherald.com.hk/news/mis_2671.htm
    洪嘉蔚 (2022)。宣教夥伴也是主內一家人!台韓牧者齊聚2022宣教台灣大會 盼合一回應海外宣教大使命。基督教論壇報。取自https://ct.org.tw/html/news/3-3.php?cat=14&article=1392985
    恩道神學院 (n.d.)。恩道神學院中文神學研究課程。取自https://ambrose.edu/program/
    Rhodes, M.(2022)。為什麼宣教士必須學習當地語言。福音聯盟。取自https://tc.tgcchinese.org/article/missionaries-learn-language
    (四) 學位論文
    李安怡(2011)。初級商用華語教材編寫設計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李孝慈(2012)。台灣佛教團體之海外華語文教育推廣現況及影響因素研究—以美國加州慈濟人文學校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伍宥蓁(2021)。華語與韓語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以職場溝通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宋智英(2023)。針對韓籍宣教士之傳教華語教材編寫設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吳聖年(2022)。來台傳教士華語學習需求及宗教華語教材之探討。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未出版)。
    邱郁婷(2021)。台美臉書粉絲專頁之互動策略及商務華語教學應用。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周瑋成(2018)。來台宣教士華語學習需求之探討-以Jane Vella成人對話式教育理論為據。高雄:文藻外語大學。
    林育菱(2021)。外籍看護工華語自學教材之研究與編寫初探。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武氏仁(2021)。法律華語教材設計-以越南新住民為教學對象。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姜世恩(2016)。在韓國之職場華語會話課程設計—以針對觀光客之藥妝店銷售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馬舒菲(2024)。求學學術中文之教材設計研究—以俄羅斯學習者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莊惠雯(2021)。臺灣華語教材中的宗教民俗文化編寫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許芳慈(2022)。內容語言整合學習概念下的法律華語教材設計:以民商契約法律華語教材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
    許家瑋(2022)。泰國華語導遊教材需求分析及編寫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黃苹(2012)。中華基督教內地會宣教士在台華語習得規劃之個案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黃品蓉(2020)。醫療復健華語教材設計初探。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黃馨誼(2013)。學位預備華語聽力教材編寫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張孝珠(2022)。針對韓籍學習者之初級商務華語教材編寫設計─以職場交際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曾珮畇(2022)。基於語料庫之中醫華語詞彙大綱研究。桃園市: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彭羚榛(2021)。案例型商務華語教材研究與設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廖玉蕙(2011)。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劉昱均(2019)。臺灣外籍勞工華語學習之教材編寫與課程規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蕭柊薰(2021)。運用任務型教學法於航空專業華語教學效果之探討。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海外在職碩士專班。
    嚴世紀、謝林德(2013)。臺灣商務華語教學發展及教材分析。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
    英文參考文獻:
    (一) 專書
    Australian College of Theology. (2017). 2017 Coursework Handbook. Sydney, Australia: Australian College of Theology.
    Council of Europe. (2001).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ichael A. K., Angus MacIntosh & Peter Strevens. (1964).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Hutchinson, T., & Waters, A. (1987).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ster, P. (2005). Research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99–115). Routledge.
    Reppen, R. (2010). Using corpora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o, H., & Chen, H. H.-J. (Eds.). (2019). Chinese for specific and professional purposes: Theory,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and practices.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Widdowson, H. G. (1978).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 期刊論文
    Gardner, D., & Davies, M. (2013). A new academic vocabulary list. Applied Linguistics, 35, 305-327.
    Gao, Z.-M. (2011). Exploring the effects and use of a Chinese–English parallel concordancer.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4(3), 255-275.
    Hewings, M. (2002). A History of ESP through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World, 1(3).
    Hyland, K. (2008). As can be seen: Lexical bundles and disciplinary varia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7(1), 4-21.
    Johns, Tim. (1986). Micro-concord: A language learner's research tool. System 14(2). 151-162.
    Römer, Ute. (2011). Corpus research applica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31. 205-225.
    Simpson-Vlach, R., & Ellis, N. C. (2010). An academic formulas list: New methods in phraseology research. Applied Linguistics, 31(4), 487-512.
    Swales, J. (1980). ESP-the textbook problem. ESP Journal, 1, 11-23.
    Woolard, George. (2000). Collocation: Encouraging learner independence. In M. Lewis (ed.), Teaching collocation: 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lexical approach, 28-46. London: Language Teaching.
    (三) 網路資料
    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ission. (2024). The status of Korean missions as of December, 2023. Retrieved from https://krim.org/the-status-of-korean-missions-as-of-december-2023/?ckattempt=1#3_Major_Statistics_on_Korean_Mission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Christianity, Gordon Conwell Theological University. (2024). Status of Global Christianity, 2024, in the Context of 1900–2050.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ordonconwell.edu/center-for-global-christianity/wp-content/uploads/sites/13/2024/01/Status-of-Global-Christianity-2024.pdf
    (四) 學位論文
    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 & Smaldino, S. (1999).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Swales, J. & Fanning, P. (1980). English in the medical laboratory. Sunbury, UK: Thomas Nelson.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