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詹正豐
Cheng-Feng Jan
論文名稱: 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之調查研究
A Survey Study on Fitness Performance Taken into Particularly Additional Scoring for Entrance Application of Norm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卓俊辰
Jwo, Jiunn-cher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體適能;多元入學
英文關鍵詞: Physical Fitness; Multiple Enrollment Channel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3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
    之調查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基北區(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國民中學國三學生、學生家長、教職員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之特別條件的實施現況,並比較不同身份受試者的看法及意見。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及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共取得有效問卷874份,資料整理後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及卡方考驗進行統計分析,卡方考驗顯著時,以事後比較分析不同受試者間的差異。整理訪談內容與調查結果交叉檢視,得到以下結果:
    一、97學年度基北區約有三分之一的高中職將體適能成績納入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加分類型計有六類,加分範圍不大,各校標準不一。
    二、學生及教職員明顯的較學生家長瞭解體適能成績證明文件的取得方法。
    三、學生及教職員明顯的較學生家長支持體適能成績納入申請入學的特別條件。
    四、體適能成績納入申請入學的特別條件,大多數受試者認為:
    1.可使入學管道更多元化:學生的肯定度明顯高過學生家長。
    2.有助重視體育之推展:學生的認同度明顯高過教職員及家長。
    3.有助學生重視學科以外的學習:但學生家長同意度明顯低落(38.9%)。
    4.提供學生參與運動的誘因:教職員的認同度明顯的高過學生家長。
    5.有助提昇學生的體適能水準:學生贊同度明顯高過學生家長。
    6.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學生家長的認同度明顯高過學生與教職員(49.3%)。
    7.會增加教師的教學壓力:學生家長同意度明顯高過學生。
    8.有助加強家長對體適能的認知:三種身分看法一致。
    9.有助學生及早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三種身分看法一致。
    10.對身障學生不公平:學生與學生家長認同度明顯高過教職員(44.9%)。
    總結本研究發現:體適能成績納入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已獲得基北區有33%高中職學校的支持,並獲得國中端國三學生、學生家長及教職員正向的支持與認同。為增加成效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應明訂獎勵辦法及增辦說明會場次,以繼續鼓勵各縣市高中職採計體適能成績為申請入學的特別加分條件,為減低各界對增加學生負擔、教師壓力與對身障學生不公平的疑慮,應特別加強對國中端相關人員特別是學生家長的宣導,並廣設體適能檢測站以建立體適能成績的公信力。
    關鍵詞:體適能、多元入學

    A Survey Study on Fitness Performance Taken into Particularly Additional Scoring for Entrance Application of Norm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bstract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s was sampled from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and school faculties around Keelung and Taipei regions (Taipei City, Taipei County and Keelung City). It was aimed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ed situations for particular conditions with fitness performance additionally taken into the entrance appraisal for norm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lso, the viewpoints of the aforesaid respondents like students, parents and faculti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is research was operated with questionnaires and personal interview for data gathering. There were 874 valid replies received totally. After compilati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implemented by using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and Chi-square tests. The significant results screened by Chi-square tests were further implemented with the Scheffe Method for posterior comparison to find the variance from respondents. After compiling the interview contents and survey results, double check was implemented to reach the conclusion as below:
    1. In 2008 school year, there had been nearly one-third norm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fitness performance additionally taken into particularly additional scoring for entrance appraisal. There were totally 6 types of additional scoring for entrance appraisal. The additional scoring was rated only in a narrow range but no unanimous standard found.
    2. Students and school faculties apparently knew much more about the ways to apply for fitness performance transcripts than parents.
    3. Students and school faculties apparently showed stronger support to special conditions with fitness performance taken for entrance application than parents.
    4. In response to fitness performance taken as special conditions for entrance application, most respondents supposed:
    1)”There would be more divergent channels for entrance available.” - Students showed stronger support than parents.
    2) “It would be helpful to emphasiz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Students apparently showed stronger approval than school faculties and parents.
    3) “It would drive students to emphasize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 However, parents showed apparently lower approval (38.9%).
    4) “It provided students with incentives for sports involvement.” - School faculties apparently showed stronger approval than parents.
    5) “It would be helpful to improve fitness levels of students.” - Students showed apparently stronger approval than parents.
    6) “There would be more burden on students.” - Parents showed apparently stronger approval than school faculties (49.3%).
    7) “There would be more education pressure on teachers.” - Parents showed apparently stronger approval than students.
    8) “It would be helpful to enhance parents' cognition on fitness.” - 3 categories of respondents showed unanimous viewpoints totally.
    9) “It would be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build regular habits for sports involvement.” - 3 categories of students showed unanimous viewpoints totally.
    10) “It would be unfair to the disabled students.” - Students and parents should apparently stronger approval than school faculties (44.9%).
    To sum up research results, some facts were found. The fitness performance taken into particularly additional scoring for entrance application had been supported by one-third norm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round Keelung and Taipei regions. The proposal was also positively accepted and supported by junior high 3rd-graders, parents and school faculties. To enhance the efficacy, it was highly recommended the education authorities should publicly regulate reward measures and host more roadshow meeting. It would be adequate to continuously inspire norm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from various cities and counties to allow for additional scoring of entrance appraisal with fitness performance taken into appraisal. To reduce students' burden, teachers' pressure and the doubt casted for possible unfair treatment to the disabled students, it was required for propaganda dedicated to students and parents aggressively promoted by the authorit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Also, fitness test stations should be widely equipped to establish the public convince.
    Keyword: Physical Fitness; Multiple Enrollment Channels

    目 錄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解釋-------------------------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的背景----------------- 8 第二節 體適能之探討------------------------------ 13 第三節 體適能納入高中職升學計分之探討-------------- 20 第四節 本章總結----------------------------------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4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方法---------------------- 4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基北區高中職將體適能成績納入申請入學之實施現況分析 41 第二節 問卷調查與訪談分析討論---------------------- 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2 參考文獻----------------------------------------------- 84 附錄一:訪談記錄彙整------------------------------------ 90 附錄二:專家意見修正彙整-------------------------------- 118 附錄三:正式問卷--------------------------------------- 129 表 次 表2-1 我國與國外體適能檢測實施情況-------------------- 19 表2-2 86年與92年中學女生體適能檢測比較表-------------- 20 表2-3 86年與92年中學男生體適能檢測比較表-------------- 20 表2-4 96學年度基北區高中職學校體適能納入計分實施情形---- 22 表3-1 國民中學國三學生受試樣本之基本資料--------------- 30 表3-2 國民中學國三學生家長受試樣本之基本資料------------ 31 表3-3 國民中學教職員受試樣本之基本資料----------------- 32 表3-4 台北縣、台北市、基隆市的國民中學規模分布表-------- 33 表3-5 台北縣、台北市、基隆市的國中學校各分層抽樣學校分配表 33 表3-6 學者、專家意見調查表名單------------------------ 35 表3-7 問卷回收情形---------------------------------- 36 表4-1 體適能納入基北區高中學校之實施類型--------------- 42 表4-2 體適能納入基北區高職學校之實施類型--------------- 42 表4-3 體適能納入基北區高中學校基本學測前15名之實施情形-- 43 表4-4 體適能納入基北區高職學校基本學測前8名之實施類型--- 44 表4-5 受試者對體適能檢測成績納入高中、高職申請入學的特別條件,對於如何取得檢測成績證明的了解程度分析表------------------------46 表4-6 受試者對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之支持程度分析表------------------------------------------------ 49 表4-7 受試者對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覺得會使申請入學加分管道更多元化」之看法分析表-------------------- 52 表4-8 受試者對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覺得有助於國中學校重視體育的推展」之看法分析表-------------------- 55 表4-9 受試者對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覺得有助於學生重視學科以外的學習」之看法分析表-------------------- 58 表4-10 受試者對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覺得提供加分誘因會促使學生去從事運動」之看法分析表---------------- 61 表4-11 受試者對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覺得對學生的體適能水準有所幫助」之看法分析表-------------------- 64 表4-12 受試者對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 「覺得會增加學生的負擔」之看法分析表---------------------- 67 表4-13 受試者對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覺得會增加教師的教學壓力」之看法分析表------------------------- 70 表4-14 受試者對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覺得有助於加強家長對體適能的認知」之看法分析表------------------ 73 表4-15 受試者對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覺得有助於培養學生及早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之看法分析表分析表----------75 表4-16 受試者對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 「覺得對身體有障礙之學生不公平」之看法分析表-------------------77 圖 次 圖2-1 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流程圖----------------------------12 圖2-2 身體活動、體適能與健康狀況三者的關係-----------------15 圖2-3 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關係----------------------------16 圖3-1 本研究之架構圖-------------------------------------29 圖3-2 本研究之研究程序-----------------------------------38

    參考資料
    丁亞雯(2000)。為孩子做好準備—檢視台北市實施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師友,392,11-14。
    方炎明、吳怡萱(2001)。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機制之探討。臺灣體育,603,2-13。
    方進隆 (1992)。規律運動與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國民體育季刊,20,1-7。
    方進隆 (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
    中國學校體育編輯部(1997)。全國部份省市初中畢業生升學考試體育工作座談會紀要。中國學校體育,5,4-5。
    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2006)<線上資料>取自:
    http://www.hkpfa.org.hk/
    王文豐(2001)。台北市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其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雅蘭(2003)。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意見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王錠堯(2004)。青少年體能商與智能表現的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王子樸(2008)。中考體育加試的外延。中國體育教學,6,1。
    王保進(2006)。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剛、吳鍵(1997)。初中畢業生升學考試體育工作情況的調查與分析。中國體育教學,4,4-6。
    付道華、肖豐、金力、孟芳、唐畫琴(2004)。中日新三國體育健身測量指標比較研究。體育文化導刊,5,53-54。

    行政院衛生署 (2004)。國民醫療保健支出提要分析。
    取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國民醫療保健支出/93/提要分析 93.doc
    曲宗湖、毛振明(1994)。關於初中畢業生升學考試體育的若干問題。中國學校體育,5,3-5。
    李俊杰(2007)。中國大陸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之探討。國立台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1,181-188。
    李水碧(譯)(2004)。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藝軒。(Hoeger, Werner, W. K. & Hoeger, S. A.)
    李煥琴(1996)。考試體育應以體育教學大綱為主線。中國學校體育,6,64。
    李淑貞、林正常、陳偉德(2001)。兒童青少年的身體組成變化與肥胖症。FJPT,26(6),309-318。
    李遠哲(2000)不能一試定終身。載於任括書(主編)十年辛苦不尋常-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十週年紀念文集(335-342頁)。台北市: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李東實(2003)。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縣。
    李勉(2007)。新加坡多元文化教育述評。世界民族,5,92-96。
    李可 王忠友 王忠武(2007)。初中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項目設置分類初探。論文天下論文網。取自: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7220476.1/
    宋立欣、張本家(2006)。對國內外學生體質健康評價標準的綜述。中國體育教學,3,42-43。
    宋亞炳(2004)。初中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探索。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9(4),167-168。
    我能學科網(2006)。<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wnxk.com/article/zhongkao/Article_365_1.html
    法律圖書館(2002)。教體藝函(2002)1號。取自:
    http://www.law-lib.com/
    林麗雪、鄭清煌(2004.11.27):學生體適能我比中日遜。民生報,A2。
    林麗雪(2005.08.20):台灣小學生……弱雞。民生報,A4。
    林昭賢(1985)。台北市公立高中聯招採計國中在校成績現況。教育研究資訊,3(1),20-28。
    林顯鵬(1997)。新加坡”學生健壯計劃”取得進展。<國外體育動態>1997年第11期。取自:http://www.sportinfo.net/
    林顯鵬(1998)。新加坡全國體能測驗挑戰。<國外體育動態>1998年第43期。取自:http://www.sportinfo.net/
    孟祥傑(2004.11.27)。國中小體適能差,跑不贏對岸和日本,聯合報,C7版。
    卓俊辰 (1986)。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師大體育會。
    卓俊辰 (1992)。體適能。台北市:師大體育會。
    卓俊辰(2005)。體適能。載於健康體適能指導手冊(李寧遠等作,頁130-142)。台北縣,易利。
    洪彰鴻(2005)。體適能指標與評估模式。台北縣:立誠。
    洪嘉文(2007)。體適能納入考試計分之可行性評估。中華體育,80,39-50。
    柯智焰(2002)。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問題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縣。
    邱慶瑞(2003)。不同學業成績青少年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張天鈞(2001)。肥胖。當代醫學,26(9), 10-13。
    張錦弘(2007.05.28)。申請入學另找捷徑,聯合報,A3版。
    陳國瑞、王占坤(2004)。閩港澳台中小學學校體育比較研究。中國體育科學研究,8(2),91-95。
    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健康體適能。台中市:華格。
    陳德雄(2005)。男性青少年學業成績與體適能相關之研究~以新竹市立三民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永順(2008.09.07)。國中小體適能退步、男生輸女生,聯合報,C1。
    陳雁楊、關文明(2000)。香港體育的現狀及其發展方向。中國體育學刊,5,104-107。
    教育部統計處:http://140.111.34.54/statistics/index.aspx
    教育部(1996)。教育部八十五年度提昇國民體能專案-體能檢測報告書。教育部編印,作者,48-90。
    教育部(1998)。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答客問。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8a)。教育部86年度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常模。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0)。教育部體適能網站。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2001 年8 月31 日公告)。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2)。台北區91學年度高中高職聯合申請入學簡章彙編。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3)。教育部92年度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常模。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4)。體適能檢測項目調查報告書。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教育部(2006)。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6a)。教育部高中職多元入學管道流程圖。台北。作者。
    教育部 (2007)。基北區96學年度申請入學簡章彙編。台北。作者。
    教育部 (2007a)。體適能納入升學計分2007年試辦成效報告書。台北。作者。
    教育部 (2008)。基北區97學年度申請入學簡章彙編。台北。作者。
    教育部 (2008a)。體適能納入升學計分2008年試辦成效報告書。台北。作者。
    旋京籓(2002)。高中多元入學方案評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通訊,13(1),84-94。
    許泰益(1988)。高中聯考廢除後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規劃簡介。北縣教育,25,19-23。
    許益泰(2000)。考考考—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的迷思與回應。高中教育,12,19-23。
    許業勤(1994)。新加坡推行學生健壯計畫值得借鑒。體育師友,6,36。
    許益泰(2003)。我國高級中學入學制度的演變。中等教育,54(1),144-157。
    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國民教育法(2006)。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70001
    越爾(2008)。優化體育中考方案-催生體育鍛鍊熱情。中國體育教學,6,14-15。
    黃雅琤(2004)。國中畢業生因應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升學選擇歷程之研究-以屏東女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黃永任、鄭志富(譯)(1986)。身體適應能力。台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Getchell, B., 1976)
    黃永任 (1998)。運動、體適能與疾病預防。國民體育季刊,27(2),5-13。
    葉弘(2008)。<線上資料>新高中體育科-評估。取自:
    http://cd1.edb.hkedcity.net/cd/pe/tc/cd/3rdNSSPE/presentation.pdf
    新加坡教育局(2006)。<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np.edu.sg/
    運動神網(2006)。<線上資料>取自:
    http://www.sportsnt.com.tw/index.asp
    楊朝祥(2001)。高中職多元入學變革總檢討。國家政策論壇,1,147-152。
    楊蕙菁、陳希林(1996.09.02)。體適能會不會成為另一種升學壓力。聯合報,A6。
    潘春輝(2004)。課程改革要發揮好升學考試的導向作用。中國體育教學5,1。
    劉海元(2008)。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決對策。中國體育學刊,15(1),67-71。
    劉海元(2008a )。我國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制度實施現狀分析。中國體育學刊,15(9),8-14。
    薛荷玉(2006.12.14)。跑不快、跳不高、彎不下,中小學體適能退步。聯合報,C7。
    薛荷玉(2007.01.23)。體適能前25%,申請入學高中加總2-3 分。聯合報,C7。
    薛荷玉(2008.01.14)。家長批:難道還要補體育?聯合報,A9。
    薛荷玉(2008a.10.13)。各校自測難避放水、造假不公,聯合報,C4。
    盧俊宏(1998)。從事體適能運動所帶來的106種利益。台灣省學校體育,8(5),17-23。
    鄧樹勳、王健 (2004)。運動生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縣,冠學。
    謝均才(2001)。「教育素質何價?」。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1-55。
    謝錦城(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2),20-26。
    寧波教科網(2004,7月2日) 。新加坡要培養吃苦耐勞的學生。中國教師報。取自:http://www.nbedu.gov.cn/zwgk/default.asp
    蘇清守、黃振球、周繼文、高強華(1984)。我國高中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40-41,台北。
    顧美容(1996)。初中畢業生升學考試體育的回顧與展望。中國學校體育,5,59。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3). Physical activity, physical fitness and hypertension,position stand.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5(10), i-x.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1998). ACSM fitness book (2nd ed.). IL:Human Kinetics.
    Blair, S. N., Kohl, H. W., Gordon, N. F., & Paffenbarger, R. S. (1992). How much physical activity is good for health ?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13, 99-126.
    Orano, A. J., & Scott, J. G.(2004).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besity in adults: An applied evidence-based review.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Practice, 17, 359-369.
    Tipton, C. M., (1991). Exercise, Training, and hypertension: An update. Exercise and Sports Science Reviews. 19, 447-506.
    Ten, S. & Maclaren, N.(2004).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in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the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89(6),2526-253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