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單文婷
Shan,Wen-Ting
論文名稱: 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社會發展與國家權力競合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ing of Chinese Development of On-line Civic Society and The Competing of State Power
指導教授: 黃城
Huang, Che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6
中文關鍵詞: 網路公民社會資訊社會理論資訊全球化網路管制
英文關鍵詞: Online Civil Society, Information Society Theory,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Network Contro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08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1世紀的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成員並在全球經濟市場扮演關鍵角色。回顧中國大陸最近二十年的經濟發展歷程,90年代後受到西方國家資訊全球化影響而展開的資訊化建設對於實體經濟發生重要影響,與此同時,資訊化建設也支撐起中國大陸資訊產業迅速發展,例如網際網路、移動式通訊等並且加快資訊社會興起。儘管中國大陸的資訊社會發展基礎來自於西方資訊全球化的運作邏輯,然而最後卻發展出不同於西方國家的「中國化」資訊社會,其特徵除了與西方國家相似的網絡化、高度商業化以及媒體集中等趨勢外,更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是中國大陸政府強勢主導資訊化發展方向以及其特殊的網路管制政策,因而也形成其一邊發展資訊經濟、一邊嚴格管制網路的特殊景象。經濟發展帶動中國大陸社會進步,人民權利思想萌發,公民社會也逐漸展現活力。90年代後期網路興起後不僅加速公民社會發展也促使網路公民社會形成。網路公民社會並非是全新概念,其應視為公民社會的延伸,藉著網路新科技,公民們在網路上傳播公民意識、關懷公共事務甚至基於公共利益展開動員,藉由網路進行公民運動。而此發展趨勢不僅衝擊大陸當局傳統的威權統治模式,對於長久以來弱勢的公民社會發展更具有全然不同的意義。

    網路科技不但成為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發展的重要媒介,網路本身也形成新型態電子式公民社會,這即是本研究所指「網路公民社會」。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討論資訊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社會的興起與發展,而研究範圍是從90年代因應資訊全球化浪潮至21世紀進入網路時代後的社會變化,研究焦點在觀察網路公民社會借助「資訊化」力量進而從公民社會、國家治理與經濟市場三者互動中得到發展空間,而基於「互動」觀點,本研究也關注網路公民社會如何反向影響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發展、影響國家治理權威以及影響經濟市場發展發生變化。另方面,網路公民與國家權力競合過程中將對公民社會地位提升以及「國家─社會」互動關係產生何種變化?而此種發展對於中國大陸推向民主化又將產生何種驅動力也成為本研究討論重點。

    為了解網路科技、公民社會、國家治理與經濟市場間的互動關係,本研究採取理性選擇制度主義作為研究途徑,在制度框架下探討國家治理如何在日漸興起的公民社會以及利益可觀的網路經濟市場雙重壓力下進行網路管制政策調控的理性選擇,而此也讓網路公民社會得到發展機會與空間。本研究同時藉由三個發生在2011年的網路個案分析、文獻討論以及透過訪談學者專家,論證網路公民社會興起與影響,而最後研究發現如下:一、中國大陸以建設「中國化資訊社會」來回應以西方國家為主力的「資訊全球化」;二、網路與公民社會互動結果不僅有助於強化公民社會進步,同時也促成網路公民社會快速發展;三、國家網路管制政策逐漸出現彈性調整,此也使得網路公民社會得到發展空間並且具備正當性;四、網路經濟市場快速發展對於網路公民社會也產生正面影響,同時網路企業為維持網站高點閱率,某些時候也選擇遊走在管制邊緣,保持網路論壇上的喧嘩狀態;五、網路公民社會同時在國家治理、經濟市場與公民社會三方勢力互動中成長,並且同時與三者保持互動關係;六、網路公民社會發展對中國大陸民主化產生推進作用但仍受到制度與環境因素限制。

    本研究透過網路個案與訪談專家學者論證網路公民社會確實在國家、社會與經濟市場三者交互影響下形成發展,並且在與國家權力博奕中不斷進步,雖然至今網路公民社會發展並未能改變「強國家」與「弱社會」政治格局,但事實上,網路科技卻促使中國大陸「弱社會」正迅速進步,同時網路公民們也透過一次又一次成功的網路事件累積了對抗政府的社會資本與經驗,公共理性與公民意識快速凝聚,對於推動中國大陸基層民主化產生實質幫助。網路公民社會是中國大陸在資訊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型態電子式公民社會,象徵資訊時代下公民透過網路科技獲得對資訊流通的掌控權力,即使是在威權體制國家,社會仍可藉由網路科技得到發展機會。本研究對於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社會發展仍持樂觀態度,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觀察到大陸當局對網路治理的思維正在改變,網路管制政策也隨著網路影響力日漸顯著而且呈現出靈活彈性的漸歇式特徵,然而數位落差、網路素養及網路過度商業化等問題仍使得網路公民社會發展持續面臨批評與挑戰。

    Mainland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mber of global economic system and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global economic market. In retrospect of the latest 20 yea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 the period after the 1990s was affected by the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unfolded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have resulted i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hysical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lso supports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ies, including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hat promote the rise of information society. Although the developing found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 mainland China originated from the operating logistics of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which eventually develops into a “Sinicized” information society different than that of Western countries; its characteristics differ from the strong dominance of the mainland Chinese govern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special network control policies from other countries, apart from trends in network, highly commercialization and media centralization similar to Western countries. Consequently, the result is special phenomenon of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on one hand and rigorous internet control on the other hand.

    Internet technology not only becomes an important medi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mainland China, the internet itself forms a new model of electronic civil society, known as the “Online Civil Society.” The study mainly aims to discuss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online civil society in mainland China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The research scope covers the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in the 1990s to the social changes in post-interne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esearch focus observes online civil society with assistance of “information” power and thereby to acquire developing space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civil society, State policies and economic marke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the study also focuses on how online civil societ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the State governance and authority resulting in change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n economic market development using reverse effects. On the other hand, what kind of changes will result from the upgrade of Co-Opetition process of online civil and State powers to the status of civil society and “State-society” interaction? The kinds of driving power resulted in the democratization of mainland China from such development also become the key discussion of the study.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net technology, civil society, State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market, the study adopts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as the study path, exploring into how State governance conducts rational choice of adjustment in network control policies in response to the dual pressure from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and the network market with substantial interests, under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so that the online civil society will acquire the opportunities and space for development. The study applies three internet case stud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in 2011 in addition to cross-demonstrate the rise and impact of online civil society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 with scholars and experts. Finally the study discovers the following: 1. Mainland China builds a “Chinese information society” in response to the major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promoted by Western countries. 2. The resul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civil society not only facilitate the strengthening of progress in civil society but concurrently promote fast development in online civil society. 3. A gradually developed flexible adjustment to State network control policies result in development space with legitimacy to online civil society. 4. Highly developed economic market of internet will also produce positive influence on online civil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to maintain high CTR rate on the website, enterprises online also walk on the end of control at times by keeping an active status on the internet forum. 5. Online civil society grows in the interaction of three forces, namely State governance, market economy and civil society, while maintaining interaction with the three. 6.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civil society produces propulsive effects on the democratization of mainland China; however it is still subject to limitation of institu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1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 26 第五節 名詞界定 29 第二章 文獻分析與理論探討 第一節 資訊全球化與資訊社會理論 一、資訊全球化興起背景 36 二、資訊全球化特徵 40 三、資訊社會理論探討 42 第二節 網際網路發展與影響 一、網路發展、特質與各國網路管制政策 46 二、網路經濟興起與影響 51 三、網路新科技與民主政治 54 第三節 網路新科技與公民社會 一、網際權力概念 58 二、網際權力的政治運用 63 三、公民社會與網路公民社會 68 第三章 資訊全球化下中國大陸資訊社會發展現況 第一節 中國大陸資訊社會發展策略與成果 一、發展背景:受到資訊全球化刺激影響 78 二、啟動發展:由國家全面主導,分階段完成建設 81 三、發展成果:變化與成長快速的資訊社會 86 第二節 中國大陸網際網路建設與應用 一、網際網路建設發展歷程 95 二、網際網路應用與影響 104 三、網路社會的特徵與挑戰 112 第三節 中國大陸網路管制政策 一、為什麼管?網路管制的理由 118 二、管什麼?怎麼管?網路管制的範圍與執行方式 122 三、緊縮或鬆手?網路管制政策變化 131 第四節 建設「中國化」特色的資訊社會道路 136 第四章 網路公民社會興起例證-三個網路事件討論 第一節 中國大陸「網路事件」發展特徵 144 第二節 三個網路事件歷程與分析 一、甬台溫鐵路列車追撞事件 147 二、大連市民抗議PX石化工廠事件 156 三、廣東省烏崁村民抗議事件 164 第三節 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社會發展現況 一、網路對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 172 二、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社會發展場域 181 三、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社會發展特徵 190 四、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社會發展爭議 197 第五章 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爭權行動 第一節 網路公民的權力來源 一、資訊化建設發展影響 207 二、實際公民社會的示範作用 209 三、政府對網路管制政策的調整 211 第二節 網路社會與國家權力互動關係變化 一、網路公民社會「無組織的組織化」發展 213 二、網路公民社會日漸增強對國家的監督與對抗 217 三、國家的理性選擇:有條件的合作主義 219 第三節 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社會對民主發展影響 一、轉變中的「弱社會」與「強國家」格局 224 二、網路公民爭權行動與公共理性形成 229 三、中國大陸政府對網路民主態度的改變 23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3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52 第三節 研究展望 255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259 二、英文書目 266 三、網路資料 275 表次 表1. 學者專家訪談名單 25 表2. 2008年「公民參與世界聯盟」提出修正後的公民社會發展指標 71 表3. 《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2006-2020)》重點項目與執行計畫 85 表4. 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階段與重要特徵 102 表5. 中國大陸網路管制領域與管制內容重點整理 130 圖次 圖1. 本研究架構圖 28 圖2. 2009-2011年第三代移動通信(3G)用戶數統計 87 圖3. 2006-2010年中國大陸光纖線路總長度 88 圖4. 2006-2010年中國大陸國際寬頻網路成長 89 圖5. 2006-2010年中國大陸固定電話與IP電話發話秒數統計 90 圖6. 2005-2010年中國大陸廣播電視覆蓋率 91 圖7. 2006-2011年中國大陸網路普及率與使用者人數 92 圖8. 中國大陸手機上網使用者人數增規模 92 圖9. 本研究結論圖 253

    一、中文書目

    小凡(2002),〈中國推進信息化的實踐與縮小數字鴻溝的努力〉,收錄在《關注中國的數字鴻溝》,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頁數256-160。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0),《第25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北京: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2),《第2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北京: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王怡紅譯(1996),Schiller,Herbert 原著,《思想管理者》,台北:遠流出版。

    王海(2005),〈後發優勢學說研究論述〉,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頁數16-17。

    王曾才(2003),《西洋近代史》,台北:正中出版社。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楊智文化出版社。

    王嘉州(2003),〈理性選擇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政經關係類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樂成、林佑聖、葉欣怡譯(2007),James Slevin原著,《網際網路與社會》,台北:弘智。

    王紹光(2008),《大轉型:1980年代以來中國的雙向運動》,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頁數129-148。

    王毓莉(2007),〈網路論壇與國家機器的碰撞:從三個新聞事件看大陸網路輿論對公共性的實踐〉,《新聞學研究》,第92期,頁數37-96。

    王鳳翔(2011),〈2010年搜索引擎發展報告〉,收錄在尹韵公主編(2011),《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數169-180。

    尹韵公、劉瑞生(2011),〈中國新媒體的本土化與社會化─2010年中國新媒體發展特徵、傳播影響與熱點解析〉。收錄在尹韵公主編(2011),《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數1-12。

    向芬(2011),〈不同平台的網絡意見領袖傳播特徵初探〉,收錄在尹韵公主編(2011),《2011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數:221-236。

    江明修、曾冠球(2010),〈政府再造:跨部門治理的觀點〉,收錄於江明修主編(2011),《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台北:智勝文化,頁數3-32。

    余紹逖、陳嘉政(1996),〈中國大陸網路發展之初探〉,《廣播與電視》,第2卷,第4期,頁數113-116

    俞可平(2002),〈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及其對治理的意義〉,收編於余可平主編(2002),《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數196-197。

    俞可平(2006),〈建設一個充滿活力的公民社會〉,2006年8月21日,北京日報。

    汪琪譯(1995),Dordick, Herbert .S原著,《尋找資訊社會》,台北:三民。

    汪向東(1998),《信息化:中國21世界的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冷治夫(2011),〈網絡社會網民媒介素養探析〉,收錄在尹韵公主編(2011),《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數108-113。

    何大明譯(2007),Andrew J.Nathan著,《中國政治變遷之路》,台北:巨流。

    何增科(2006),〈公民社會是否就是「公民的社會」?〉,《解放日報》,2006年9月15日,AA3版。

    何威(2011),〈網眾傳播:一種關於數字媒體、網絡化用戶和中國社會的新范式〉,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杜平(2009),〈網上的中國令人興奮〉,《同舟共進》,第1期,頁數6-10。

    李凡(2010),《當代中國的自由民權運動》,台北:巨流出版社。

    李永峰(2010),〈中國三分之二的網民每天翻牆,防火牆過濾器太敏感引起反彈〉,《亞洲週刊》,2010年第19期,頁數8。

    李酉潭(2011),〈第四波民主化浪潮啟動了嗎?〉,《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3期,頁數88-99。

    李明哲、唐宏志(2002),〈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社會研究》,第3期,頁251-268。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楊智文化。

    李明哲、唐志宏(2002),〈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社會研究》,第3期,頁數259-161。

    李長剛(2009),《我們的防火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邵黨(1994),《二十世紀的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呂愛權(2005),〈後發優勢理論與超趕發展戰略選擇〉,《學習與探索》,第159期,頁數197-198。

    吳愛明主編(2004),《中國電子政務: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出版社。

    林國明(2003),〈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普及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台灣社會學》,第5期,頁數1-71。

    林麗雯譯(1994),Andrew Langlry著,《工業時代》,台北:正傳。

    周世祿(2011),〈微博「熱」與「冷」解析─2010年中國微博發展態勢、傳播功能與社會影響〉,收錄在尹韵公主編(2011),《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數158-168。

    周宏仁(2011),《中國信息化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志杰、張碧君、蔡尚哲(2009),〈中國大陸網路論壇之公民參與分析─以「廈門PX專案」為例〉,發表於2009年11月21-22日「2009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究會」研討會論文。

    范斌(2004),〈弱勢群體的增權及其模式選擇〉,《學術研究》,第12卷。

    范傑臣(2002),〈從多國網路內容管制政策談台灣網路規範努力方向〉,《資訊社會研究》,第2期,頁數205-223。

    洪嘉宏(2010),〈台灣年金政治與政策展─理念與新制度主義的爭論〉,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敬富、陳柏奇(2010),〈通訊時代下的中國公共參與─以「廈門PX廠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2期,頁數1-38。

    胡泳(2008),《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康曉光(1999),《權力的移轉─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浙江:人民出版社。

    郭承天(2000),〈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收錄在何思因、吳玉山主編(2000)《邁入21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出版,頁數186-187。

    郭信(1998),〈國外信息技術公司紛紛在北京設立研發中心〉,《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第20卷,第3期,頁數85。

    郭志法(2011),〈以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到虛擬經濟:新媒體營利能力分析〉,收錄在尹韵公主編(2011),《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數100-107。

    習賢德(2009),〈中國大陸網路民主的概況與前景〉,收錄在陳滄海主編(2009),《數位化時代的公民社會與公共治理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出版,頁數3-41。

    高丙中、袁瑞軍主編(2008),《中國公民社會發展藍皮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云馳(2011),《互聯網的文化與倫理價值:網絡改變中國》,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孫緯(2008),〈中國「新民權運動」中的媒介社會動員─以重慶「釘子戶」事件的媒體報導為例〉,《新聞大學學報》,第4期。

    陶文昭(2007),〈互聯網群體級化評析〉,《思想理論教育》,第9期。

    陶文昭(2010),〈推進民主政治:網絡公民社會的定位〉,《探索與爭鳴》,第6期。

    陶文昭(2011),〈戶聯網與電子民主在中國的發展〉,收錄在周宏仁主編(2011),《中國信息化形勢分析與預測(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數:294-302。

    徐斯勤(2001),〈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第32期,頁數95-168。

    祝華新(2009),〈2009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人民日報輿情監測室報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

    曹俊漢(2009),《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台北:韋伯出版社。

    喻國民主編(2011),《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國安民(2002),〈中國大陸網路普及化對和平演變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2期,頁數86。

    陳力丹(2008),〈信息公開:從危機應對到常態現象〉,《新聞與寫作》,第12期,頁數15-17。

    陳麗春(2007),〈從新制度主義觀點探討全民健保總額支付制度〉,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凱(2001),〈網際網路對中國大陸政治發展的影響─以法輪功現象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奕任(2007),〈中國大陸網路論壇的民族主義現象分析─以天涯社會中的中日關係現象再現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定銘(2007),〈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社會責任探析〉,收錄於陳定銘著《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會企業──理論與實踐》,台北:智勝文化。

    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台北:韋伯出版。

    陳秋政(2010),〈公民社會指標之結構面向分析─一個流域整治規畫過程的觀察〉,收錄於江明修主編(2010),《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台北:智勝文化,頁數38-63。

    馮建三譯(1999),Frank Webster著,《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

    鄧正來(2008),〈有關國家與社會的反思與批判〉,《吉林大學社會科學院學報》,第46期,第3卷,頁數1-22。

    閔大洪(2011),〈2010年的中國網絡媒體與網絡傳播〉,收錄在尹韵公主編(2011),《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數120-138。

    楊忠川(1997),〈網際網路與全球資訊高訊公路對電訊傳播管制政策的衝擊〉,《新聞學研究》,第55期,頁數16-39。

    楊國斌(2009a),〈互聯網與中國公民社會〉,《二十一世紀評論》,頁數14-25。

    楊國斌(2009b),〈悲情與戲謔:網絡事件中的情感動員〉,《傳播與社會季刊》,第9期,頁數:39-66。

    楊斌艷(2011),〈2010年朱國新聞網站發展報告〉,收錄在尹韵公主編(2011)《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數151-157。

    葉允斌(2003),〈從網路的商業化探討網路公共領域〉,《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33期,頁數1-27。

    曾淑芬等(2009),〈網路社會發展政策整合研究第二期:新興科技之負面社會影響評估子計畫〉,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曾淑芬等(2010),〈網路社會發展政策整合研究第三期:總綱計畫〉,行政院研發展考核委員會。

    楚東平譯(1992) ,Bauman,Zygmunt著,《自由》,台北:桂冠出版社。

    賈丹華(2004),〈國際互聯網發展現狀分析與思考〉,《中國軟科學》,第4卷,頁數49-52。

    游五洋、陶青(2003),《信息化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

    蔡尚哲(2008),〈中國大陸網路論壇公民參與之分析─以「廈門PX專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裕民(2001),〈資訊民族主義─Linux對中國大陸的意義〉,《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頁數21-35。

    謝小亮(2006年9月18日),〈六成多網友認同主觀惡意是網路暴民首要特徵〉,《中國青年報》。

    鄭建國(2007),〈Web2.0時代的互聯網使用行為與網民社會資本之關係考察〉,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論文。

    劉天笙(2010),〈中共正在輸掉的戰爭:網絡改變中國〉,香港:明鏡出版社。

    劉孝湘(2005),〈中國大陸資訊化網絡發展與社會變遷之研究──「資訊社會」的觀點〉,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宜君、陳敦源(2007),〈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影用於府際關係之研究:地方政府分擔健保費爭議之案例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1卷,第1期,頁數1-51。

    劉瑞華譯(1995),Douglass C.North著,《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出版。

    劉京偉譯(2004),《知識管理的第一套書》,台北:商周出版。

    劉瑞生、周世祿、甌宇鵬(2011),〈新媒體與意識形態安全:美國之音擬停對華廣播背後的西方對華傳播戰略轉型〉,收錄在尹韵公主編(2011),《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數13-24。

    劉績輝(2007),〈突發性維權事件中的媒體參與策略─重慶「最牛釘子戶」報導的回顧與啟示〉,《新聞戰線》,第6期。

    魯力(2008),〈SNS網站的文化賦權研究:以豆瓣網為例〉,北京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曉源,陳家剛(2007),《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台北:五南。

    歐陽新宜(1998),〈中共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管制的困境〉,《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8期,頁數41-79

    魏澤民(2007),〈開放的網路,專制的政體:中國大陸網路發展之政治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儲松燕(2008),〈國家建構視野下的公民社會組織發展〉,《國家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

    盧守仁(2004),〈我國金融監理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從「歷史制度主義」觀點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新寧(2000年5月17日),〈強國論壇凝聚民族精神〉,《人民日報》,第5版。

    戴東清(2011),〈茉莉花集結行動與大陸公民社會的發展〉,發表於2010年10月中國政治學會。

    豐家衛、姜飛(2011),〈中國「三網融合」發展歷程、問題與政策建議〉,收錄在尹韵公主編(2011),《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數64-75。

    二、英文書目
    Alt,James E. and Kenneth A,Shepsle,(1998), ”Production,Institu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2,No.5,pp.777-795.

    Barabasi,Albert-Laszio,(2003), Linked: How Everything Is Connected to Everything Else and What It Means for Business, Science,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Penguin.

    Barnes,B,(1988),The Nature of the Power,Cambridge:Polity.

    Bell, D. (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 New York: Basic Books.

    Bell, D. (1979), The social framework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In M.L.Dertouzos and J.Moses (eds). Cambridge,MA:MIT Press.

    Brady,A.M,(2008),Marketing Dictatorship: Propaganda and Thought Work in China, Buffalo: Rowman &Littlefield.

    Button, Mark and David M. Ryfe,(2005),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racti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John Gastil and Peter Levine (eds).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Handbook: Strategies forEffective Civic Engagem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Campbell.J and Pedersen O.K.,(2001),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astells, M., (1997), The Power of Identity, Oxford: Blackwell.

    Castells, M., (200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

    Castells, M., (2001),The Internet Galaxy,Reflections on the Internet,Business and Socie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dwick, A.,( 2006), Internet politics: states, citizens, and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oeman,S &Blumler,J.G.,(2009),The internet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awford,S.E.S and Ostrom,E,(1995),”A Grammar of Institution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9,No.2,pp.582-600.

    Dahlgren,P.,(2000),”The Internet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Civic Culture”Political Communication, Vol.17,No.4,pp.335-340.

    Dai,X,(2000).The Digital Revolution and Governance,Aldershot:Ashgate.

    Damm,J, and Thomas,S(eds),(2006),Chinese Cyberspaces: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Political Effects,London:Routledge-Curzon.

    Diamond,Larry,(2010),”Liber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21,No.3,pp.69-

    Dijk,Jan(2006),The Network Society:Social Aspects of New Media,2nd ed,London:Sage.

    Douglas, Mary,(1986),How Institutions Think,Syracuse,NY: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Dowding K. and King D,(1995),Preference,Institutions,and Rational Choice, Oxford:Clarendon Press.

    Ebo Bosah and Tong Deborah, (2001), Cyberimperialism: Global Relations in the New Electronic Frontier, Praeger Publisher.

    Foucault,M.,(1983),”The Subject and Power”in Dreyfus,H. and Rabinow,P.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pp.208-226.

    Fukuyama ,F. (1992) ,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Penguin Books.

    Garrett,R.K(2006),Protest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social movements and new ICT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Vol.9,No.2,pp.202-224.

    Gerchenkron,Alexander,( 1962),Economics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Book Essays,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 A.(1999),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New York:Routledge

    Gillmor,D.(2004),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Reilly,Cambridge.

    Goodin E Robert., (1994),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rges,M.J(2001),”New Institutionalist Explam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Change:A Note of Caution”,Politics,Vol.21,No.2,pp.137-145.

    Gurak,L.J,(1997),Persuasion and privacy in cyberspace: The online protests over Lotus Marketplace and the Clipper Chip.New Haven,CN:Yale University Press.

    Grossman, Lawrence ,(1995), The Electronic Commonwealth. New York: Penguin.
    Hague, Barry N. and Brian D. Loader,(1999), Digital Democracy: Discourse and Decision-mak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London: Routledge

    Hall,Peter A.&Rosemary C.R.Taylor(1996),”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Political Studies,Vol.44,No.5,pp.936-957.

    Held, D., McGrew, A., Goldblatt, D., & Perraton, J.(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Polity Press.

    Himanen,P.(2002),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the Welfare State: the Finnish Mode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rold,K.David(2011),Noise,spectacle,politics: Carnival in Chinese Cyberspace. edited by
    Herold K.David and Marolt P.,Online Socirty in Chins:Creating,celebrating,and instrumentalising the online carnival.pp.1-19.NY:Routledge.

    Huang, Wayne et al.( 2002),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Adoption of E-Government in Australian Citizens: Some Unexpected Research Findings.”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Vol. 43,No 1,pp. 15-22.

    Immergut,F.M(1998),”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Politics and Society,Vol.26,pp.5-34.

    Jaeger, P. T. (2003),” The Endless Wire: E-Government as a Global Phenomenon”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Vol.20,No.4,pp.323-331.

    J.B.Thompson(1995),The Media and Modernity: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Polity Press,Cambridge

    Jenkins,H,(2006),Fans, Bloggers, and Gamers: Media Consumers in a Digital Age, NYU Press.

    Jones, S (1995)”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Jones,s.(eds),Cybersociety: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London:Sage,pp.10-35.

    Jordon,T.(1999),Cyberpower: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Kakabadse, Andrew et al.,( 2003), “Reinventing the Democratic Governance Project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Growing Agenda for Debat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3, No.1,PP. 44-60.

    Kalathil,S. and Boas,T.(2003),Open Networks,Close Regimes: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Authoritarian Rule,Washington: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Keane,John,(2000),”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s of the Public Sphere”in Kenneth L. Hacker and Jan van Dijk eds.,Digital Democracy:Issue of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Sage.

    Kellner,D,(1999),”Globalization from Below?:Toward a Radical Democratic Technopolitics ”,Journal of the Theoretical Humanities,Vol.4,No2,pp.101-112.

    Keohane, R., and Nye, J.(1989).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Knight,J,(1992),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onflict,Cambridge: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agerkvist,Johan,(2006),China and The Internet: Unlocking and Containing the Public Sphere, Lund:Lund University Press.

    Lagerkvist,Johan,(2010),After the Internet, Before the Democracy: Competing Norms in Chinese Media and Society, Peter Lang AG.

    Li C. Linda,(1998),Centre and Provinces:China 1978-1993,Power as Neo-Zero-Su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5-36.

    Loader,B.D.,(1998),Cyberspace Divided: Equality, Agency and Polic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NY: Rutledge.

    Mainwaring Scott (1992),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Issues. In Scott Mainwaring, Guillermo O’ Donnell and J.Samuel Valenzuela (eds.), Issues i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pp.294-341).I 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Mansell,R,& Wehn.,U,(1998),Kowledge Socie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ch G James and Olsen P Johan., (1984),”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74,No.2,pp.181-197.

    McAdam,D.,McCarthy, J., & Zald,M.,(1998), Social movement. In N.Smelser (Ed,),Handbook of sociology,pp.695-737.Beverl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s.

    Menguin,F.(ed.),(2004),Cyber China:Reshaping National Identities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NY:Palgrave Macmillan.

    Meyer, J. W., Boli, J., Thomas, G., & Ramirez, F. O., (1997), World society and the nation-stat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03,No.1,pp. 144-180.

    Miller,L.(1995),”Women and Children First:gender and the settling of the electronic frontier”in Boal,1 and Book,J.(eds) Resisting the Virtual Life: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information,san Francisco:City Light Books,pp.49-57.

    Mitra,A,(2001),”Marginal Voices in Cyberspace”,New Media and Society, Vol.3,No.1, pp.29-48.

    Monge, P. &Fulk, J, (1999),”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Global Network Organizations”, in Gerardine Desanctis and Janet Fulk, eds., Spring Organizational form: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and Community,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p. 23-25.

    Moon, Jae M.( 2002),“The Evolution of E-Government among Municipallities: Rhetoric or Real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2,No.4,pp. 424-433.

    Moore,N.(1999) "Partner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ibrary Association Record,Vol. 101,No.12 ,pp. 702-703.

    Moe,T.M.(1990),”Political Institutions: The Neglected Side of the Story”,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Vol.6,No.1.pp.213-253.

    North D.C,(1990),Ins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ris, Donald F.( 2003), “E-Government and E-Democracy at the American Grassroots.” Proceeding of a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0-12 November 2003. Cambridge, MA: MIT.

    Nye,Joseph,(1996),”American’s Information Edge”,Foreign Affairs, Vol.75, No.2, pp.20-25.

    Oslen,M.(1965),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rker,Donn B.,(1999), Fighting Computer Crime, Oxford Publishing Limited.

    Poster,Mark,(1995),The Second Media Age,Cambridge,Mass:Blackwell Publisher.

    Peter. B. Guy,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utionalism”, New York: Pinter.

    Perkin,H,(1996), The Third Revolution:Pdofesstional elites in the modern world,London:Routledge.
    Putnam,R.D.,(1995),”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ournal of Democracy,Vol.6,No.1,pp.65-78.

    Qiu,J.L.,(2009),Working-Class Network Society: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formation Have-Less in Urban China,Cambridge:MIT Presss.

    Qstergaard, B.,Convergence: Legislative dilemmas, in D. McQuail & K. Siune (Eds.) (1998), Media Policy: Convergence, Concentration and Commerce, London: Sage

    Rheingold,H.,(1994),The Virtual Community: Surfing the Internet,London:Minerva.

    Sakowicz, Marcin., (2001),“ How to Evaluate E-Government?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and Methods.” in http://unpan1.un.org/intradoc/ groups/public/documents/
    nispacee/unpan009486. pdf. Latest update 1 May 2007.

    Scavo, Carmine and Yuhang Shi .(1999), “World Wide Web Site Design and Use in Public Management”. In G. David Garson(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Issues and Trends, Hershey: IDEA Group Publishing.
    Schiller, H. I., (1981). Who Knows: Information in the Age of the Fortune 500.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Schiller, H. I., (1983), Critical Research in the Information Age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33, No.3, pp. 249-257.

    Seifert,j.W,(2003), A Primer on E-government:Sectors,Stag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Online Governance.U.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L31057,Library of Congress.

    Shirky,Clay,(2008),Here Comes Everyone: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The Penguin Press.

    Shirk,L Susan,(2011).,Changing Media,Changing China,NY:Oxford Unversity Press.

    Sproull,L and Kiesler, S (1993),” Computers, Networks and Work” in Harasim, L. (ed), Global Networks: computer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Cambridge, MA:MIT Press,pp.105-120.

    Steinfield, C. & Salvaggio, J. L. (1989).,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Economic, Social, and Structural issue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Tan ,Zixiang,(1999),”Regulating China’s Intrenet:Convergence toward A Coherence Regulatory Regime”,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No.23,pp.265-267.

    Tan ,Zixiang and Yurcik, William(1996),” The Great (Fire) Wall of China: Internet Security and Information Policy Issu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 at Harvard University, November 15, 1996, http://cyber.law.harvard.edu/filtering/china/test.

    Tai,Zixue.,(2006),Internet in China: cyberspace and civil society.London:Routledge.

    Thomas, John Clayton and Gregory Streib.,( 2005),“E-Democracy, E-Commerce, and E-Research: Examining the Electronic Ties between Citizens and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Vol. 37,No. 3,pp. 259-280.

    Tolbert, Caroline J. and Karen Mossberger.(2006)., “Effects of E-Government on Trust and Confidence in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 66,No. 3,pp. 356-369.
    Tsagarousianou, Roza.( 1998).,“Electronic Democracy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Tsagarousianou Roza, Damian Tambini, and Cathy Bryan. eds. Cyberdemocracy: Technology, Cities and Civic Networks. New York: Routledg.

    Vegh,S.(2003).Classifying forms of online activism:The case of cyberprotests against the World Bank.In M.McCaughey & M. Ayers(Eds),Cyberactivism:Online activ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pp.71-95,New York:Routledge.

    Weber,M,(1952),”Class,Status,Party’,from Gerth,H and C.Wright Mills(eds) From Max Weber,London:Routledge,pp.180-195.”

    Weeks, Edward C.,(2000),“The Practi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Results from Four Large-Scale Trial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0,No.4,pp. 360-372..

    Wellman, B., Quan-Haase, A., Boase, J., Chen, W, Hampton, K., de Diaz, I and Miyata,K.(2003),”The Social Affordances of the Internet for Networked INdividualism”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Vol.8,No.3.

    West, Darrel M. (2004)., “E-Govern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rvice Delivery and Citizen Attitud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4,No. 1,pp. 15-27.

    Wielander, G. (2009),” Protestant and online: The case of Aiyan”, China Quarterly, Vol.197, pp.165-82.

    World Bank, (1999), Knowledge for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8/99,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ng,J and Nah,S.L,(2001),China’s Emerging New Economy,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Yang, Guobin, (2009),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Citizen Activism Onlin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Yang,Guobin and Calhoun,Craig,(2008),” Media, Power, and Protest in China:From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o the Internet”, Harvard Asia Pacific Review, Vol. 9, No.2,pp.9-13.

    Zheng, Y. (2008),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the Internet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網站資料
    BBC中文網站(2007年6月3日),〈抗議建化工廠,廈門民眾上街抗議〉,2012年4月19日下載,網址: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6710000/newsid_6715900/6715965.stm

    BBC中文網(2011年8月14日),〈大連數千人上街抗議PX石化項目〉,2012年4月20日下載,網址: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ese_news/2011/08/110814_china_dalian_protests.shtml?p=%E5%A4%A7%E9%80%A3PX&fr2=sb-top&fr=yfp&pqstr=%E5%A4%A7%E9%80%A3PX

    BBC中文網(2011年8月14日),〈民眾示威迫使政府立即關閉PX廠〉,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ese_news/2011/08/110814_dalian_demo_closure.shtml

    BBC中文網(2011年8月14日),〈民眾示威迫使政府立即關閉PX廠〉,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ese_news/2011/08/110814_dalian_demo_closure.shtml

    BBC中文網(2012年2月20日),〈京滬民眾響應茉莉花示威,遭警方驅離〉,2012年4月20日下載,網址: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1/02/110220_china_jasmine_revolution.shtml。

    BBC中文網(2011年2月21日),〈日本密切注意中國茉莉花革命〉,2012年4月20日下載,網址: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1/02/110221_china_jasmine_reax.shtml
    BBC中文網(2011年12月15日),〈BBC記者深入烏崁直擊村民抗議〉,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ese_news/2011/12/111215_wukan_bbc.shtml
    BBC中文網(2011年12月18日),〈存糧有限,廣東烏崁村民繼續與警對峙〉,2012年4月18日下載,網址: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ese_news/2011/12/111218_wukan_update.shtml

    BBC中文網(2011年12月22日),〈中共黨報發表評論為烏崁事件定調〉,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ese_news/2011/12/111222_china_wukan.shtml

    BBC中文網(2012年3月23日),〈民主遭遇現實,烏崁的未來〉,2012年4月13日下載,網址: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fooc/2012/03/120316_fooc_wukan.shtml

    Business Wire(2011年7月6日),〈HD-PLC 聯盟與IGRS攜手針對中國市場推廣聯合認證計畫〉,2012年3月14日下載,網址:
    http://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110706005552/zh/

    FT中文網(2011年12月16日),〈烏崁抗議活動升級〉,2012年4月16日下載,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2272

    Now News(2010年10月29日),〈世界最強超級電腦,中國天河一號稱王〉,2012年3月7日下載,網址:
    http://www.nownews.com/2010/10/29/11490-2659455.htm

    RFII(2011年7月25日),〈中宣部令媒體招回採訪動車事故記者〉,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www.chinese.rfi.fr/%E4%B8%AD%E5%9B%BD/20110725-%E4%B8%AD%E5%AE%A3%E9%83%A8%E4%BB%A4%E5%AA%92%E4%BD%93%E5%8F%AC%E5%9B%9E%E9%87%87%E8%AE%BF%E6%B8%A9%E5%B7%9E%E5%8A%A8%E8%BD%A6%E4%BA%8B%E6%95%85%E8%AE%B0%E8%80%85

    人民網(2004年10月22日),〈中國互聯網發展論壇報導〉,2012年3月19日下載,網址:http://www.people.com.cn/BIG5/it/8219/39689/index.html

    人民網(2006年8月31日),〈網絡通緝流氓外教,該人在博客中集盡所能污辱國人〉,2011年9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4765909.html
    人民網(2010年4月6日),〈網絡問政的制度化與常態化〉,2011年12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www.chinanews.com/it/it-sdpl/news/2010/04-06/2209548.shtml

    人民網(2010年12月29日),〈2010微博年度報告發佈:微博成為網民爆料方式首選〉,2011年12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media.people.com.cn/GB/13605622.html

    人民網(2011年7月23日),〈直擊溫州動車脫軌事故現場,一車廂斷落成兩節〉,2012年4月2日下載,網址: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5229547.html

    人民網(2011年7月24日),〈央視:動車追尾事故,生命探測儀顯示列車內無生命跡象〉,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5231708.html

    大紀元(2011年8月3日),〈微博全方位報導溫州撞車,力挑中共審查制〉,2012年4月17日下載,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8/3/n3332920p.htm%E5%BE%AE%E5%8D%9A%E5%85%A8%E6%96%B9%E4%BD%8D%E5%A0%B1%E5%B0%8E%E6%BA%AB%E5%B7%9E%E6%92%9E%E8%BB%8A-%E5%8A%9B%E6%8C%91%E4%B8%AD%E5%85%B1%E5%AF%A9%E6%9F%A5%E5%88%B6

    大紀元(2011年8月3日),〈微博全方位報導溫州撞車,力挑中共審查制〉,2012年4月12日下載,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8/3/n3332920p.htm%E5%BE%AE%E5%8D%9A%E5%85%A8%E6%96%B9%E4%BD%8D%E5%A0%B1%E5%B0%8E%E6%BA%AB%E5%B7%9E%E6%92%9E%E8%BB%8A-%E5%8A%9B%E6%8C%91%E4%B8%AD%E5%85%B1%E5%AF%A9%E6%9F%A5%E5%88%B6

    大紀元(2011年12月29日),〈溫州動車報告,陸網站冷處理〉,2012年4月15日下載,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2/29/n3471339.htm%E6%BA%AB%E5%B7%9E%E5%8B%95%E8%BB%8A%E5%A0%B1%E5%91%8A--%E9%99%B8%E7%B6%B2%E7%AB%99%E5%86%B7%E8%99%95%E7%90%86%20)

    大紀元(2011年12月29日),〈媒體披露神秘公函要求大連政府收回PX停工項目〉,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gb/11/12/29/n3471413.htm%E5%AA%92%E9%AB%94%E6%8A%AB%E9%9C%B2%E7%A5%9E%E7%A7%98%E3%80%8C%E5%85%AC%E5%87%BD%E3%80%8D%E5%A4%A7%E9%80%A3%E6%94%B6%E5%9B%9E%E6%90%AC%E9%81%B7PX%E9%A0%85%E7%9B%AE

    天下雜誌(2011年1月),〈從烏崁村看廣東奇蹟〉,第489期,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9578

    天下雜誌(2011年8月),〈高鐵追撞撞出中共威信危機〉,第478期,2012年4月17日下載,網址: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1205

    天下城市網(2011年1月15日),〈四川民工下跪討薪事件圓滿落幕〉,2012年3月15日下載,網址:http://www.hottx.net/city/csht/20111/90376_1.html

    中央社新聞網(2012年1月26日),〈大陸邁向6億網民時代〉,2012年4月15日下載,網址:
    http://www.cna.com.tw/Views/Page/Search/hyDetailws.aspx?qid=201201260082&q=%E5%BB%A3%E5%B7%9E

    中央電視台(2011年8月9日),〈大連化工企業防潮提潰壩,記者採訪遭圍毆〉,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
    http://www.stnn.cc:82/gate/big5/society.stnn.cc/tufa/201108/t20110809_162302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10年6月8日),〈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2012年3月15日下載,網址:
    http://www.gov.cn/zwgk/2010-06/08/content_1622866.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2011年12月26),〈3G進入規模化發展統計分析〉,2012年2月6日下載,網址: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47/1440.html
    中國手機上網行為研究報告(2010),2011年8月29日下載,網址:
    http://www.cnnic.cn/research/bgxz/ydhlwbg/201108/t20110829_22658.html

    中國信息年鑑(2009),〈中國信息化發展概況報告〉,2012年2月6日下載,網址:http://www.cia.org.cn/subject/subject_10_xxhzt_2.html

    中新網(2010年4月22日),〈龍蕊3A:國產億萬次高性能計算機研制成功〉,2012年3月7日下載,網址:http://bbs.tiexue.net/post2_4209674_1.html

    中國新聞網(2011年7月28日),〈溫家寶看望動車事故獲救小女孩,囑咐醫院好好照顧〉,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7-28/3217192.shtml

    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12月28日),〈保衛廈門發起者講述廈門PX事件始末〉,2012年4月19日下載,網址: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28/101314622140.shtml

    中國財經日報(2011年12月21日):〈中國廣東省陸豐市烏崁村事件抗議事件最新進展:達成共識〉,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hk.ibtimes.com/articles/7574/20111221/lufengwukan-dacehnggongshi.htm

    中國台灣網(2012年1月4日),〈中國大陸社會治理方式面臨轉型〉,2012年4月13日下載,網址:http://bbs.chinataiwan.org/thread-228482-1-1.html

    中國政府網(2008年4月20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一五》規劃〉,2012年4月2日下載,網址:http://www.gov.cn/ztzl/syw_index.htm

    中國青年報(2010年3月16日),〈四川政府全裸第一例能否推倒多米諾骨牌〉,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
    http://unn.people.com.cn/GB/14796/21796/11148689.html

    工商時報(2011年10月30日),〈中國的PX之路〉,2012年4月20日下載,網址:http://boxun.com/news/gb/china/2011/08/201108141616.shtml

    公共電視新聞網(2012年3月3日),〈萬人抗爭終平靜,烏崁村自選村委〉,2012年4月15日下載,網址: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204337

    全國電信業統計公報(2010),2012年2月6日下載,網址:
    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 n11294132/n12858447/13578942.html
    自由亞洲電台(2011年7月29日),〈溫州動車事故頭七防悼念,中宣部令全國媒體撤稿、網路降溫〉,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wen-07292011115246.html

    自由亞洲電台(2011年8月14日):〈大連PX項目引起擔憂,數萬民眾號召聚集抗議〉,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
    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sy-08142011160958.html

    汕尾黨政信息網(2011年12月11日),〈公安機關展開清除路障,推進烏崁維穩工作〉,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http://www.shanwei.gov.cn/163493.html

    每日經濟新聞(2011年12月30日),〈官員證實大連PX復產,否認收回搬遷〉,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
    http://vnetcj.jrj.com.cn/2011/12/30021911943548.shtml

    李凡(2011年8月18日),〈大連和平抗議PX彰顯公共理性〉,《旺報》,2012年2月15日下載,網址:http://blog.udn.com/wantdaily/5555832

    李惠清(2011年7月22日),〈網絡監督:興起、功能、困境與對策〉,《領導科學網》,2012年3月18日下載,網址:
    http://hgc41062.chinaw3.com/index/mag-article/1686

    法訊網(2011年5月23日),〈貴州水城警察暴力執法致人死亡,受害人控告無門〉,2012年3月15日下載,網址:
    http://www.fzkx.net/Public/yw/201105/20110523174726.html

    京華時報(2007年12月3日),〈網易公佈華南虎照片鑑定結果,攝影權威認定老虎為假〉,2011年12月12日下載,網址:http://www.ce.cn/cysc/tech/07hlw/guonei/200712/03/t20071203_13792018.shtml

    京華時報(2007年8月9日),〈海浪沖毀防波堤,海水倒灌威脅PX儲罐項目〉,2012年4月19日下載,網址: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1-08/09/content_688404.htm

    易搜新聞網(2009年12月19日),〈網友指稱崑明自殺事件可能造假〉,2011年12月19日下載,網址:http://news.sohu.com/20091219/n269064127.shtml。

    星島網訊(2007年12月26日),〈1.6億網民掀起互聯網政治,2007年成為網絡民意年〉,2011年12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www.stnn.cc:82/china/200712/t20071226_700661.html
    胡泳(2012年1月7日),〈中國網絡輿論的三大變化〉,《南方都市報》,AA34版,2011年12月25日下載,網址:
    http://gcontent.oeeee.com/8/01/801272ee79cfde7f/Blog/b79/abf0d8.html

    亞洲週刊(2011年12月),〈陸豐抗爭模式自發民主反獨裁爭人權〉,第49期,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http://shulu.org/node/1873

    南方網(2011年9月24日),〈陸豐921烏崁事件平息,村民代表終獲滿意答覆〉,2012年4月24日下載,網址:
    http://news.southcn.com/d/2011-09/24/content_30399798.htm

    南方日報(2011年11月20日),〈陸豐迅速妥善處理烏崁村民上訪〉,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11/22/content_7028389.htm

    南方網報(2011年12月9日),〈汕尾通報921烏崁村事件處置結果〉,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
    http://news.southcn.com/dishi/shanwei/content/2011-12/09/content_34742612.htm

    南昌日報(2011年7月25日),〈鐵道部:事故具體原因仍在調查中〉,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www.ncrbw.cn/html/2011-07/25/content_19526.htm?div=-1

    南方網報(2011年12月9日),〈汕尾通報921烏崁村事件處置結果〉,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news.southcn.com/dishi/shanwei/content/2011-12/09/content_34742612.htm

    南方日報(2011年12月15日),〈汕尾通報烏崁事件嫌疑人死亡調查結果,排除薛錦波外力致死可能〉,2012年4月17日下載,網址: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12/15/content_7038295.htm

    南方日報(2012年2月12日),〈烏崁村推選出村民代表〉,2012年4月12日下載,網址: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2-02/12/content_7055675.htm

    飛鵝天涯網站(2011),〈大連的悲傷〉帖子,2012年4月2日下載,網址:
    http://www.zszen.com/Content/?free_cdejjbb.html

    無國界記者(2011年12月19日),〈烏崁村的抗爭被消聲,微博實名制進一步收緊言論〉,2012年4月19日下載,網址:
    http://www.rsf-chinese.org/spip.php?article634
    開放雜誌(2011年9月6日),〈唐軍處理PX案官民雙贏〉,2012年4月24日下載,網址: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412

    家園新聞(2010年11月10日),〈震驚海內外的李剛案和諧收場,內地媒體集體禁聲〉,2011年12月20日下載,網址:http://www.iask.ca/news/china/2010/1110/44843.html

    陽光時務(2011年12月16日),〈呼嘯村莊─烏崁的死亡與反抗〉,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http://www.isunaffairs.com/?p=2063

    祝華新(2011年7月28日),〈到了用網絡倒逼改革的時候了──溫州動車事故引發的反思〉,《中國自由主義評論》,2012年4月15日下載,網址:http://www.cnliberals.com/free-to-comment/current-comments/7571/

    張倩樺(2011年8月28日),〈大連環保抗爭萬人示威藏玄機〉,《亞洲周刊》,第25卷第34期,2012年4月7下載,網址: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e&Path=227980981/34ae1a.cfm

    張新紅(2004),〈論走中國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中國信息年鑑》,2012年3月6日下載,網址:http://www.cia.org.cn/subject/subject_03_xxhzt_1.htm

    博訊新聞網(2011年7月30日),〈中央嚴令網站刪除溫州動車追尾有關內容〉,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www.boxun.com/news/gb/china/2011/07/201107300203.shtml

    博訊新聞網(2011年8月14日),〈大連抗議PX項目遊行示威,軍警封路〉,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
    http://boxun.com/news/gb/china/2011/08/201108141616.shtml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統計公報(2010),2012年2月6日下載,網址:
    http://gdtj.chinasarft.gov.cn/showtiaomu. aspx?ID=c2768f9c-4c4a-4357-897-aa82700f4308

    鳳凰網(2011年7月23日),〈杭州至廈門的動車脫軌,傷員滿頭流血撬開車窗爬出逃命〉,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wzdongchetuogui/content-3/detail_2011_07/23/7898811_0.shtml?_from_ralated

    鳳凰網(2011年7月24日),〈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央領導就動車事故做出指示〉,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wzdongchetuogui/content-3/detail_2011_07/24/7899459_0.shtml?_from_ralated

    鳳凰科技網(2012年2月13日),〈易觀:國內B2C市場交易規模第四季達764億元〉,2012年3月19日下載,網址:http://shop.oeeee.com/article-511.html

    德國之聲(2011年7月25日),〈中國當局處理723動車事故引眾怒〉,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http://www.dw.de/dw/article/0,,15263039,00.html

    騰訊新聞網(2011年8月11日),〈大連PX項目董事長被爆曾稱《放記者要員工命》〉,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
    http://news.qq.com/a/20110811/000052.htm

    網易新聞網(2006年8月30日),〈上海教授發佈網絡通緝令逐流氓教授〉,2011年9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news.163.com/06/0830/00/2PO08LN500011229.html

    網易新聞網(2011年3月17日),〈南京因民意反對暫停移植梧桐樹〉,2012年3月15日下載,網址:
    http://news.163.com/11/0317/16/6VC3HDC300014JB5.html

    陳華(2011),〈互聯網站登載新聞業務十年回顧與法治管理路徑〉,刊載於《鳳凰新聞網》,2011年04月29日,2012年4月25日下載,網址: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4/29/6074162_2.shtml

    彭曉芸(2011年7月31日),〈動車之殤:網絡社會運動崛起,管制不是出路〉,《網報》,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0dfbb0100w8s9.html

    楊建立(2011年8月17日),〈大連市民展現公民力量〉,《騰訊新聞網》,2012年4月15日下載,網址:
    http://boxun.com/news/gb/pubvp/2011/08/201108171444.shtml

    新華網(2004年11月12日),〈網路輿論:一種新的社會力量〉,2011年10月12日下載,網址: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11/12/content_2209269.htm
    新華網(2007年5月30日),〈廈門市政府談緩建PX項目〉,2012年4月19日下載,網址: http://news.cctv.com/china/20070530/103436.shtml

    新華網(2009年2月10日),〈網路監督,助推民間反腐潮〉,2011年12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2/10/content_10794033.htm

    新華網(2011年7月23日),〈杭深線發生列車追尾事故,鐵路及地方有關單位緊急救援〉,2012年4月2日下載,網址: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7/23/c_121711495.htm

    新華網(2011年7月26日),〈溫州動車追尾輿情解讀:微博成為網絡人民大會堂〉,2012年4月15日下載,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7/26/c_121722801.htm

    新華社(2011年7月27日),〈動車事故後,公民精神應更加常態化〉,2012年4月18日下載,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rdx/2011-07/27/c_131011520.htm

    新華網(2011年8月11日),〈大連潰堤事件後PX項目搬遷提上議程〉,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
    http://news.sina.com.cn/c/2011-08-10/090022966397.shtml

    新浪網(2011年7月26日),〈家屬怒吼:只顧通車不救人〉,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http://news.sina.com.hk/news/2/1/1/2390643/1.html

    新浪網 (2009年6月18日),〈鄧玉嬌案歷經37天始末,當地政府陷入信任危機〉,2011年12月20日下載,網址: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9/1/1/1171934/1.html

    新浪科技(2012年1月19日),〈2011年中國B2C交易規模達2401億元〉,2012年3月19日下載,網址:http://www.isc.org.cn/zxzx/sjbg/listinfo-18440.html

    新京報(2011年2月18日),〈北大發佈2011年公民社會十大事件〉,2012年4月18日下載,網址: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2/02/18/183193.html

    新華社(2012年1月15日),〈廣東烏崁村成立黨總支及村委會重新選舉小組〉,2012年4月15日下載,網址: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1/15/c_111439905.htm

    新聞周刊(2011年8月21日),〈大連近八萬民眾遊行抗議福佳石化PX項目,安危意識起〉,2012年4月22日下載,網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9fkYg8bINM

    蔡明宏(2011年2月22日),〈中國GDP超過日本後的挑戰〉,《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2012年2月10日下載,網址:
    http ://www.npf.org.tw/post/1/8787

    達州科創網絡文化傳媒有線公司(2008年12月10日),〈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歷程〉,2012年3月15日下載,網址:
    http://www.e818.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35

    鄭緯筌(2011年8月5日),〈社交、電子商務拼美國上市構築中國網路主旋律〉,2012年3月16日,數位周刊電子報,網址: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9192

    劉鑫(2012年2月12日),〈手機將成為中國網民最主要的上網設備〉,《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專題分析文章》,2012年3月22日下載,網址: http://www.cnnic.cn/research/fxszl/fxswz/201202/t20120210_23751.html

    駱亞(2011年9月),〈微博悄然改變中國〉。《新紀元周刊》,第241期,2012年4月15日下載,網址:http://epochweekly.com/b5/243/9840.htm

    檢察日報(2011年7月27日),〈五小時就宣布結束救援太驚人〉,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http://view.news.qq.com/a/20110727/000045.htm

    OECD, (1997),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 (GII-GIS): Policy Requirements”, OECD Digital Economy Papers, No. 25, OECD Publishing. http://dx.doi.org/10.1787/237255568475

    The New York Times(2011年7月28日,),〈In Baring Facts of Train Crash, Blogs Erode Chins Censorship 〉,2012年4月17日下載,網址:http://www.nytimes.com/2011/07/29/world/asia/29china.html?_r=2&pagewanted=1&ref=world
    The Telegraph(2011年12月),〈China’s rebel villagers in WuKan threaten to march on government offices 〉,2012年4月10日下載,網址: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asia/china/8963670/Chinas-rebel-villagers-in-Wukan-threaten-to-march-on-government-offices.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