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紫萍
Yu, Tzu- Ping
論文名稱: 創意教學融入國小品格教育方案之行動研究
The Action Research on Putting Creative Teaching into Character/Morality Education a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陳昭儀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創意教學品格教育
英文關鍵詞: Creative teaching, Character Educa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34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4下載:5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創意教學融入國小品格教育方案之行動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品格教育與創意教學相關之論述與研究,探討透過創意教學發展品格核心價值感恩、尊重、愛教學方案之策略與模式實施之情形。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邀請北市某親子成長班的學生為研究參與者,進行十二次三階段核心價值之創意品格課程。透過行動研究之歷程,歸納出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創意教學運用在國小品格教育教學之策略與模式之實施歷程,可有效提升學
    生品格行為能力,並且具體影響學生品格之認知、情意與行動能力。
    二、創意教學融入國小品格教育對於學生行為表現具體之影響:
    (一)有效協助學生確立「感恩」之觀念,學生生活中微笑與他人打招呼、下課互
    道感恩與祝福;能以感恩心快樂面對人、事、物,心境上更開朗。
    (二)建立學生「尊重」之態度,能提升自我欣賞與接納他人、尊重別人的生活態
    度;小組發揮團隊精神合力完成任務;討論分享時確實做到尊重與聆聽,並
    給予發言者加油打氣善意回饋;也能將此好習慣運用在家中與學校生活中。
    (三)親師生與諍友對發展「愛」的情操抱持高度肯定,協助特殊需求學生學習;
    將愛與關懷化為行動帶入社區;發揮同儕力量在關懷中學習、在愛中成長。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對創意教學運用在國小品格教育之具體建議,以供有意融入創意教學發展品格教育之教學者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 : 創意教學、品格教育

    The Action Research on Putting Creative Teaching
    into Character/Morality Education a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My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related discussions and studies between character/morality education and creative teaching; meanwhile, to discuss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s of the strategy and patterns which the lesson plans are designed along with creative teaching to develop the core values of character/morality – gratitude, respect and love.
    I took the action research so as to invite the students who attended at one of parent-child classes in Taipei to join in this research, and proceeded creative character/morality courses twelve times for 3-phase core value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I draw som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It is able to promote effectively the students to be on better behavior, and have the concrete influence on their cognition, affections, and action capacities of the character/morality when making good use of creative teaching into character/morality education classe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2. What kind of the concrete effect upon the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when bringing creative teaching into character/morality education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1). It can do an effective favor for the students to set up their concept of
    the “gratitude”. The students can often say hello to others with a smile in their
    life, and say thanks and bless each other after the teacher dismiss the class.
    They also can confront the people, the events, and the substances happily with
    their hearts of gratitude, and even are in a sunnier mood.
    (2). To set up the students’ attitude of the “respect” :
    It can let the students promote the self-admiration, accept other persons, and
    respect others’ different living attitude. A squad can make the most of team
    spirit to complete their tasks. They can exactly not only reach to respect and
    listen but also cheer the speaker on and feedback with good will when sharing
    the discussions. It also can let them bring this good habit into full play either at
    home or in their school life.
    (3). All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friends who give forthright
    admonition take in the high affirma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ving”
    sentiment. They can help some students in special need to learn well. They can put love and concern into practice and bring it into the community. They also can bring the might of same generation into full play to learn well in full concern and to grow up in full lov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discussions, the concrete
    suggestions on putting creative teaching into character/morality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re submitted for their reference, whom concerns about the creative character/morality lesson plans and whom will proceed the related stud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reative teaching, Character Education

    目次 誌謝 ................................ i 摘要 ................................ iii Abstract AbstractAbstract ........... v 目次 ................................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 9 第一節 創意教學理論、策略與相關研究 ...... 9 第二節 品格教育之理論、實踐與相關研究.....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37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 39 第三節 研究者及諍友 ................... 40 第四節 教學實施 ....................... 4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48 第六節 資料處理分析 ................... 50 第七節 研究信實度 ..................... 52 第八節 研究流程 ....................... 54 第九節 研究倫理 ....................... 5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9 第一節 創意品格方案 「感恩 」教學之行動實踐歷程 .................................. .. 59 第二節 創意品格方案 「尊重 」教學之行動實踐歷程 ..................................... 97 第三節 創意品格方案 「愛」教學之行動實踐歷程 ................................ .... 12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 1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 171 第一節 結論 ..................... .... 171 第二節 建議...................... .... 177 參考文獻 ........ .................... 181 中文部分 ................ ............ 181 英文部分 ................ ............ 190 附錄 ........... ..................... 192 附錄一 家長邀請函 (一).................. 192 附錄二 學生邀請函 (二) ................. 193 附錄三 家長同意函 (三) ................. 194 附錄四 學生同意函 (四) ................. 195 附錄五 創意品格教學習單 (一) ........ ... 196 附錄六 創意品格教學習單 (二)......... ... 197 附錄七 禮節新生活運動 ................... 198 表目錄 表 2-1創意教學的定義整理表 創意教學的定義整理表...10 表 2-2三種教學法之比較 三種教學法之比較..........11 表 2-3多元智慧理論教學運用一覽 多元智慧理論教學運用一覽 多元智慧理論教學運用一覽 表 ......................... 12 表 2-4多元智能教學模式 多元智能教學模式 ........ 13 表 2-5多元評量的運用與品格教育對照一覽表 多元評量的運用與品格教育對照一覽表 多元評量的運用與品格教育對照一覽表 ...15 表 2-6 Lawrence KohlbergLawrence Kohlberg Lawrence KohlbergLawrence KohlbergLawrence KohlbergLawrence KohlbergLawrence KohlbergLawrence Kohlberg Lawrence Kohlberg Lawrence Kohlberg Lawrence KohlbergLawrence Kohlberg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 ..... 18 表 2-7品格教育意義一覽表 品格教育意義一覽表 ................................ ..... 20 表 2-8品格教育內涵與核心價值一覽表 品格教育內涵與核心價值一覽表 品格教育內涵與核心價值一覽表 ............ 22 表 2-9品格教育之學模式表 品格教育之學模式表 ................................ ......24 表 2-10 品格教育學方法彙整表 品格教育學方法彙整表 品格教育學方法彙整表 ...............................25 表 2-11 品格教育推動策略之參考表 品格教育推動策略之參考表 品格教育推動策略之參考表 ................... 26 表 2-12 九年一 貫課程目標與品格教育一覽表 貫課程目標與品格教育一覽表 貫課程目標與品格教育一覽表 ....... 28 表 2-13 品格教育評鑑與自我檢核指標 品格教育評鑑與自我檢核指標 品格教育評鑑與自我檢核指標................29 表 2-14 實施品格教育相關論文一覽表 實施品格教育相關論文一覽表 實施品格教育相關論文一覽表 ...............31 表 3-1研究夥伴基本資料 研究夥伴基本資料 ..41 表 3-2創意品格教育方案 創意品格教育方案.. 45 表 3-3資料代碼分類說明表 資料代碼分類說明表..50 表 3-4研究進度時程表 研究進度時程表 ..... 54 表 5-1各階段核心價值創意綜合運用之策略與模式 各階段核心價值創意綜合運用之策略與模式 各階段核心價值創意綜合運用之策略與模式.....................................174 圖目錄 圖 2-1品格教育推動策略圖 品格教育推動策略圖 ... 26 圖 2-2品格教育評鑑自檢核圖 品格教育評鑑自檢核圖 .29 圖 2-3品格學習圖 ............................ 36 圖 3-1互動式行研究螺旋圖 互動式行研究螺旋圖 .... 38 圖 3-2新時代天使村親子成長班徽 新時代天使村親子成長班徽 ................................ ........... 39 圖 3-3品格教育創意學方案發展流程圖 品格教育創意學方案發展流程圖 ................................ ............ 43 圖 3-4創意品格課程核心圖 創意品格課程核心圖 ..... 43 圖 3-5創意教學融入品格育課程設計架構圖 創意教學融入品格育課程設計架構圖 ................................ ..... 44 圖 3-6三角 檢證過程圖 檢證過程圖 ............... 52 圖 3-7研究流程圖............................... 56 圖 4-1「感恩的心〜相見歡」課程活動剪影 「感恩的心〜相見歡」課程活動剪影 ...................................... 64 圖 4-2「陽光下的溫暖〜感謝每一天」課堂剪影 「陽光下的溫暖〜感謝每一天」課堂剪影 ............................... 73 圖 4-3「花言草語〜妝點風景詩篇」課堂剪影 「花言草語〜妝點風景詩篇」課堂剪影 ................................ .. 83 圖 4-4「行善孝不能等〜美好路上有你我」課堂剪影 「行善孝不能等〜美好路上有你我」課堂剪影 ......................... 92 圖 4-5感恩課程 執行及修正過感恩課程 執行及修正過.... 96 圖 4-6「尊重路上你我他〜微笑是世界最美的語言」課堂剪影 「尊重路上你我他〜微笑是世界最美的語言」課堂剪影 ........... 101 圖 4-7「生命中綻放芬芳〜活小記錄」課堂剪影 「生命中綻放芬芳〜活小記錄」課堂剪影 ................................ 107 圖 4-8「創意小點子〜我的未來不是夢」課堂剪影 「創意小點子〜我的未來不是夢」課堂剪影 ............................. 114 圖 4-9「歡樂與共〜童玩創意大賞」課堂剪影 「歡樂與共〜童玩創意大賞」課堂剪影 ................................ ... 123 圖 4-10 尊重課程 執行及修正過..................... 128 圖 4-11 「愛與關懷〜串風鈴響」課堂剪影 ............ 134 圖 4-12 「溫情滿人間〜生命的小故事大哲理」課堂剪影 ...143 圖4-13「心與共愛相隨〜我是的小天使」課堂剪影 ........ 151 圖 4-14 「因為愛讓生命美麗〜把傳出去」課堂活動剪影 .. 158 圖 4-15 愛課程 執行及修正過........................ 16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臺北:洪葉。
    王金國(2000)。簡介小組討論教學法,教育研究,8,137-147。
    王金國(2007)。品格教育的實施策略與活動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62,79-86。
    王金國(2009)。品格教育的實施策略與活動設計。載於王金國(主編),品格教育理論與實踐(32-43頁)。臺北:高等教育。
    王金國(2010)。品格教育理論與活動設計。臺北: 高等教育文化。
    王金國(2011)。品格教育:理論與活動設計。臺北: 高等教育。
    毛連塭(1988)。創造思考和學校教育。台北市創造思考教學專輯(一),1-10。
    但昭偉(2007)。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五南。
    何琦瑜(2004)。品格,大不如從前。載於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臺北:天下雜誌。
    何琦瑜、鄭一青(200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臺北:天下雜誌。
    吳明清(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99-114。
    吳柳儀(2006)。教師創意教學之剖析。臺東特教,23,17-20。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614,2-8。
    吳清山、林天祐(2005)。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1-150。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臺北:師大書苑。
    吳寳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彰化市。
    吳秀娟(2007)。主題統整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學業成就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李佩嬛(2008)。品格教育培養。教育部九十六年度選送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
    李奉儒(1994),Roger Straughan 原著。兒童道德教育-我們可以教導兒童成為好孩子嗎?臺北:揚智。
    李奉儒(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道德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92,38-55。
    李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6-67。
    李高財(2010)。從學習觀點評析品德教育的實施。中等教育,61(2),68-93。
    李琪明(2000)。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季刊,92,8-23。
    李琪明(2004)。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台灣教育,625,30-38。
    李琪明(2006)。將品德帶進教室,把民主融入校園--品德本位校園文化營造之理念簡介。教師天地,142,22-30。
    李琪明(2006)。新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美國經驗在台灣的反思與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9(2),55-74。
    李琪明(2008)。國中小品德校園文化營造實徵研究。師大學報,53(3),153-178。
    李琪明(2007)。中小學品德校園之實施策略與評鑑方式探析。教育研究月刊,159,33-45。
    李琪明(2008)。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李琪明(2009)。臺灣品德教育之反思與前瞻。學生輔導季刊,170,6-20。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
    李雪鳳(2008)。教學有創意,學習有樂趣。南投文教,27,26-29。
    沈六(2002)。道德發展的家庭脈絡因素。公民訓育學報,11,1-38。
    沈六(2004)。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台灣教育,24,2-18。
    沈翠蓮(2006)。創意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
    周祝瑛(2004)。台灣怎麼了?--從中小學生價值觀轉變談起。師友月刊,439,44-46。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臺北。
    林雅玲(2003)。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林佳玫(2011)。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藝文領域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林佳範(2006)。規範意識的變遷與道德教育的轉變〜道德教育就是品格教育嗎?課程與教學,9(2),1-12。
    林孟穎(2009)。關懷網絡的開展:國小高年級關懷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信志、劉藍芳(2009)。Nel Nodding 關懷倫理學對中小學品德教育之啟示。北縣教育,68,30-33。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132,99-109。
    林偉文(2003)。樂在其中的創意教師: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福樂經驗與創意教學 之關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9(2),111-128。
    林巧玲(2010)。視覺藝術創意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林素芬(2007。國小中年級學生品格教育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東市。
    林慧婷(2010)。運用多元智慧理論融入國小鄉土教學之研究-以新北市蘆洲地區某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班論文,臺北市。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10)。落實品格教育: 從核心價值談起。臺北:千代文教基金會。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07)。落實品格教育: 從核心價值談起。臺北:千代文教基金會。
    洪碧伶(2009)。社會變遷中談青少年品格教育的推動與實踐。臺灣教育,649,12-17。
    美國Character Education Network(2003)。2015年9月22日取自
    http://max.book118.com/html/2014/1106/10148601.shtm
    柴松林(2006)。推動品格教育,消解道德危機。載於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臺北:千代文教基金會。
    唐維璘(2014)。國中英語多元智能創意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碩士論文,臺北。
    翁鈴雅(2007)。以視覺藝術活動提升國小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以「負責」、「尊重」品格核心為例(未出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論文,臺中。
    徐淑芳(2012)。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尊重」、「感恩」、「節制」為主題(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許淑玲(2008)。運用多元智慧理論的國文創意教學實踐(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北。
    張秀雄(2005)。品德教育與公民教育可以合作嗎?。國立編譯館刊,33(4),51-60。
    張惠瑜(2015)。國中國文創意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
    張光明(2007)。品格教育的實施策略與活動設計。教育研究月刊,62,79-87。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 臺北: 臺灣東華。
    張燕珍(2009)。運用多元智慧融入童詩寫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張明德(2009)。國民小學高年級階段實施品格教育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張美玉(2001)。從多元智能的觀點來看歷程檔案評量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9,32-54。
    張美玉(2003)。歷程檔案評量在概念學習上的應用。教師天地,122,4-10。
    張燕文(2006)。繪本應用於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南。
    張乃仁(2008)。運用故事教學發展高年級學童品格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屏東市。
    張翡珊(2011)。一位國中老師品德教育施行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莊惠文(2012)。英詩之旅—我與英語資優生的故事(未出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教育部,93年12月16日台訓(一)字第0930168331A號函修定。
    教育部(2006)。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教育部,95年11月3日台訓(一)字第0950165115A號函修定。
    教育部(2009)。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教育部,98年12月4日台訓(一)字第0980210327A號函修定。
    教育部(2010)。現代公民素養培育:生命與品德教育。教育部主辦之「第八次全國會議」,頁9-18,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教育部,台北。
    教育部(2014)。品德教育資源網:2015年9月15日取自
    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3)。世界各國推動品格及道德教育與學生行為規範概況。2015年9月22日取自
    http://140.111.34.20/upload/research_book/50_1288841560.pdf
    傅佩榮(2003)。約、恕、儉、敬勾勒人生全景。天下雜誌,287,108-113。
    彭志文(2010)。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品德教育之歷程及成效-以宜蘭縣天使國小為例(未出版)。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碩士論文,宜蘭。
    曾望超(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
    曹翠英(2010)。從道德本質論學校品格教育之實踐。國教之友,61(1),17-23。
    陳學志(2004)。從「哈哈」到「啊哈」:統整知、情、意、行的幽默課程對創造力培養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5(4),393-411。
    陳昭儀(1991)。創造力程階段論。創造思考教育,3,46-49。
    陳昭儀(2007)。創造力教育。教學策略與品格教育。中華民國:慈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陳巧玲(2010)。視覺藝術創意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論文,臺中。
    陳秀芸(2009)。精進教師教學能力:從創意教學談起。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
    陳俊銘(2008)。國民小學中年級階段實施品格教育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啟明(2007)。行為心理學觀點的品格教育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5,71-820。
    陳琴心(2008)。國小實施品格教育課程之研究-以新竹市南寮國小為例(未出版)。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碩士班論文,新竹市。
    陳慈芝(2013)。國民中學推動品德教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陳慈芝(2013)。淺談校園推動品德教育。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專班。Ettusais1026@yahoo.com.tw
    陳慧芬(2005)。南部師資培育生幽默感、任教內在動機與創意教學態度之相關(未出版)。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陳彥冲(2013)。班級討論型態之創新應用-於小學教育現場實踐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陳龍安(1986)。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告思考能力之影響(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臺北:師大。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
    陳龍安(200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心理。
    陳麗卿(2005)。實施多元智能品格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單文經(2003)。教師教學表現影響因素分析。載於單文經主編,課程與教學287-300。
    單文經(譯)(1986)。L.Kohlberg(1981)著。道德發展哲學(Essay on moral development,Vol.1: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臺北:黎明。
    彭如婉(1998)。從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435-450。發表於東海大學主辦「品格教育學術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撰寫。臺北:雙葉。
    黃政傑(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格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22-34。
    黃湘媛(2005)。談創意教學與創意教師。國教天地,160,36-42。
    黃瑞如(2008)。品格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臺中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縣。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 。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楊筱真(2005)。幼稚園課程與教學。臺北:啟英文化。
    葉紹國(2003)。從道德性的起源論品格教育之重要概念。教育研究,113,118-130。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臺北:臺灣開明。
    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9)。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8,1-14。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劉美禎(2014)。以服務學習為核心之品德教育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歐陽教(1996)。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臺北:文景。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蔡伊玲(2015)。運用培基文教基金會品格教材實施尊重與感恩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鄭文芳(2003)。俗民誌教育研究:方法策略與研究倫理的省思。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2),153-167。學校及幼稚園教師出國專題研究報告。
    鄭麗玉(1998)。如何改變學生的迷思概念。教師之友,39(5),28-36。
    鄭麗玉(1999)。教學評量的改革。教師之友,40(1),23-33。
    闕美珍(2006)。公民行動取向品格教育之課程實施成效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彬彬有禮」課程為例(未出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蕭美齡(2010)。品德是可以教的嗎?--從《莊子》的觀點看當今品德教育的走向和出路。通識論叢,10,113-127。
    蘇芸慧(2005)。國小教師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簡妙玲(2013)。多元智能理論運用於國小中年級唐詩教學之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英文部分
    Cohen,. J. (1988). Statisi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arr, W., Kemmis, S. (1986).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Collins, M. A., & Amabile, T. M. (1999).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297-31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squivel, G. B. (1995). Teacher behaviors that foster creativit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7(2), 185-202.
    Gardner, H. E. (1999). The Disciplined Mind: Beyond Facts And Standardized Tests, The K-12 Education That Every Child Deserves, NY: Simon and Schuster and NY: Penguin Putnam.
    Gardner, H (1993).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Y: Basic Books.
    Gardner, Howard (2000).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Basic Books.
    Gardner, Howard (1983).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Basic Books.
    Kohlberg, L. (1983). The moral atmosphere of the school. In H. Giroux and D. Purpel(Eds.). 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moral education.
    Kavin, D.I. (1981).Instructional technique. Mcgraw-Hill. .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zear (1991). Seven ways of teaching :The artistry of teaching with multiple intelligence . Palatine, Illinois : IRI/Skylight Publishing.
    Lickona, T. (1993).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3), 6-11.
    Lickona, T. (1997).10 reasons schools should offer character education. Thrust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8, 4.
    Lickona, T. (2003).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r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 1-3.
    Lickona,T.(1991).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 N Y : Bantam Books.
    Noddings, N. (1992).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oddings, N. (2003). Happines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 Cambridge: Cambridge
    Ryan, K, & Bohlin, K.E. (1999).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lavin, R. E. (1985).Cooperative learning:Applying contact theory in desegregated schools. Joural of Social Issues, 43-62.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Celin Roger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Y.: KKY. University Press.
    Stiggins, R. (1987).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6(3), 33-42.
    Simplicio, J. S. C.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s. Education, 120(4), 675-680.
    Strom, R. D., & Strom, P. S. (2002). Changing the rules: Education for creative thinking.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6(3), 183-200.
    Wenger, E., McDermott. , & Snyder, W. M. (2002).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