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雅琪 |
---|---|
論文名稱: |
劉咸炘《史記》學研究 —以《太史公書知意》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賴明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6 |
中文關鍵詞: | 劉咸炘 、史記 、太史公書知意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3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來研究《史記》者眾多,研究角度也各有不同。然而研究《史記》者,多從文學的眼光或者考據的眼光來評論《史記》,以致《史記》的史學性無法彰顯。劉咸炘為近代四川之著名學者,其所著《太史公書知意》即從史學的角度出發,探究《史記》之義例,可說是近代第一部有意識且有系統的《史記》史學研究專書。
本文從劉咸炘其人及《太史公書知意》一書之體制談起,進而探索《太史公書知意》卷一所言治《史記》須明之四義,其次從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之《史記》五體,探討劉咸炘之《史記》學概要,然後檢視其對《史》、《漢》比較的觀點與態度,進而呈現劉咸炘《史記》學研究之學術價值。
一、《史記》、《漢書》及劉咸炘相關專書(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1.王先謙:《漢書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88年3月。
2.王叔岷:《史記斠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年10月。
3.王初慶等:《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洪葉出版社,2002年。
4.朱東潤:《史記考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2刷。
5.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12月。
6.吳守賢:《司馬遷與中國天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7.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9年3月。
8.李威熊:《漢書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4月。
9.李景星:《四史評議》,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11月。
10.周鼎:《劉咸炘學術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7月。
11.姚祖恩:《史記菁華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12.徐日輝:《史記八書與中國文化研究》,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13.明.凌稚隆編,明.李光縉增補,日本.有井範平補標:《補標史記評林》,臺北:蘭臺書局,1968年11月。
14.凌稚隆編《漢書評林》,萬曆癸未[1583]刊本。
15.梁玉繩:《史記志疑》,收入楊家駱主編《四史辨疑》,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12月。
16.崔適:《史記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9月。
17.張大可:《史記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
18.張大可:《史記文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12月。
19.張大可:《史記全本新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6月。
20.張玉春:《史記版本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7月。
21.張高評編:《史記研究粹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4月。
22.張強:《司馬遷學術思想探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2刷。
23.陳直:《史記新證》,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8月。
24.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25.陳桐生:《史記與詩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2月。
26.陳桐生:《史記與諸子百家之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27.陳曦:《史記與周漢文化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28.傅斯年:《戰國子家與史記講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29.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4年5月再版。
30.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月。
31.趙生群:《史記文獻學叢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32.趙生群:《史記編纂學導論》,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1月。
33.楊光熙:《司馬遷的思想與《史記》編纂》,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2月。
34.楊燕起等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3月。
35.楊樹達:《漢書窺管》,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10月。
36.賴明德:《司馬遷之學術思想》,臺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2月再版。
37.劉咸炘:《推十書》,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96年11月。
38.劉咸炘:《太史公書知意》,收入黃曙輝編校:《劉咸炘學術論集》史學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39.劉咸炘:《漢書知意》,收入黃曙輝編校:《劉咸炘學術論集》史學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40.劉咸炘:《史學述林》,收入黃曙輝編校:《劉咸炘學術論集》史學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41.劉咸炘:《治史緒論》,收入《四史知意》,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2月。
42.劉咸炘:《中書》,收入《劉咸炘學術論集》哲學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43.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
44.韓兆琦:《史記題評》,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45.(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二、相關著作(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1.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2.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8刷。
3.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12月。
4.王應麟著,萬蔚亭集證,《困學紀聞集證》,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年12月。
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11月。
6.李偉泰:《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5月。
7.呂祖謙:《大事記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呂祖謙:《東萊別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余嘉錫:《余嘉錫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2月2刷。
10.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華岡出版部,1967年10月。
11.姚思廉:《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12.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8月。
13.荀悅:《前漢紀》,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14.高敏:《秦漢史探討》,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15.柴德賡:《史籍舉要》,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10月。
16.張文虎:《舒藝室隨筆》,清同治刊本。
17.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舉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18.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19.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20.張舜徽:《史學三書平議》,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21.張舜徽:《廣校讎略》,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22.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10月。
23.陳清泉等:《中國史學家評傳》,上海: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
24.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25.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
26.勞幹:《秦漢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6年。
27.黃震:《黃氏日鈔》,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12月。
28.逯耀東:《胡適與當代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29.葛洪:《抱朴子》,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65年。
30.蒙文通:《古地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3月。
31.鄭樵:《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2.劉沅:《槐軒全書》,癸亥[1923]春平遙李氏刊本。
33.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0月。
34.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81年6月。
35.趙翼:《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
36.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2刷。
37.錢穆:《中國史學名著》,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1991年2月。
38.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9月6版。
39.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40.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41.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三、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列)
1.阮芝生:《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73年。
2.劉國平:《司馬遷的歷史哲學》,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年。
3.李寅浩:《司馬遷述儒道法思想之研究》,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年。
4.鄭圓鈴:《司馬遷黃老理論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
5.魏聰祺:《太史公「成一家之言」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
6.吳峰宗:《史記列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四、期刊、會議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列)
1.高步瀛:〈史記太公自序箋證.列傳次第非無意義〉,《女師學術季刊》第1期,1930年3月。
2.杜松柏:〈史記所顯示的群經大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3卷第7期,1970年7月。
3.阮芝生:〈司馬遷的心〉,《文史哲學報》第23期,1974年10月。
4.吳福助:〈漢書與史記之關係初探〉,《東海學報》第16卷,1975年6月。
5.周虎林:〈司馬遷的儒家思想〉,《孔孟月刊》第14卷第9期,1976年5月。
6.徐復觀:〈史漢比較研究之一例〉,《大陸雜誌》第57卷第4期,1978年10月。
7.吳福助:〈史漢體例比較〉,《東海學報》第20卷,1979年6月。
8.阮芝生:〈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報》第6期,1979年12月。
9.阮芝生:〈伯夷列傳析論〉,《大陸雜誌》第62卷第3期,1981年3月。
10.賴明德:〈司馬遷與班固史學之比較〉,《中國學術年刊》第3期,1982年6月。
11.阮芝生:〈試論司馬遷所說的「究天人之際」〉,《史學評論》第6期,1983年9月。
12.阮芝生:〈伯夷列傳發微〉,《文史哲學報》第34期,1985年12月。
13.阮芝生:〈論吳太伯與季札讓國〉,《臺大歷史學報》第18期,1994年12月。
14.阮芝生:〈貨殖與禮義—《史記.貨殖列傳》析論》,《臺大歷史學報》第19期,1996年6月。
15.阮芝生:〈滑稽與《六藝》—《史記.滑稽列傳》析論〉,《臺大歷史學報》第20期,1996年11月。
16.林礽乾:〈太史公牛馬走析辨〉,《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年3月。
17.阮芝生:〈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年6月。
18.易平:〈張晏「史記」亡篇之誤新討論〉,《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年6月。
19.阮芝生:〈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臺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
20.李偉泰:〈《史記》敘事何以始于黃帝諸說述評〉,《黃帝與中國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21.李偉泰:〈《史記》論贊的互補〉,《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8月。
22.傅莉雯;〈試論劉咸炘《漢書知意》〉,《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6期。
23.李偉泰:〈《史》、《漢》論贊比較四則〉,安平秋等主編:《史記論叢》第2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8月。
24.李偉泰:〈《史》、《漢》論贊比較十三則〉,《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4期,2006年5月。
25.李偉泰:〈《史》、《漢》論贊比較十四則〉,《臺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6年5月。
26.李偉泰:〈《史》、《漢》論贊比較八則〉,國家圖書館等主編:《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等,2006年12月。
27.〈《史記.循吏列傳》的批判藝術〉,陜西省司馬遷研究會編:《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8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28.王吉偉:〈論劉咸炘的史學編撰思想〉,《黑龍江史志》,2009年第10期。
29.馬旭:〈從《通志私議》談劉咸炘編撰方志主張〉,《青年文學家》,2010年第15期。
30.賈艷艷:〈劉咸炘方志思想初探〉,《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2卷第3期,2010年6月。
31.張霞、朱志先:〈劉咸炘《漢書知意》探微〉,《宜賓學院學報》,第10卷第11期,2010年11月。
32.李偉泰:〈伯夷叔齊和司馬遷是否有怨〉,安平秋、張玉春主編:《古文獻與嶺南文化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10年11月。
33.楊代欣:〈劉咸炘的《太史公書知意》及其史學成就〉,安平秋、張玉春主編:《古文獻與嶺南文化研究:古文獻與嶺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