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曲忠恕
論文名稱: 1970年代中央電影公司抗戰愛國影片的歷史意義─ 一個民族主義觀點的分析
指導教授: 陳登武
Chen, Den-W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愛國電影中影公司1970年代民族主義文化政策電檢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80下載:6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筆者以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受《筧橋英烈傳》、《八百壯士》、《梅花》和《英烈千秋》等愛國政治宣傳影片影響,又在黨國教育的灌輸下,成為一個中國民族主義者。本篇論文嘗試理解這些觀念和思想形成的過程,以及分析將它灌輸給社會大眾的途徑。
    黨國體制下的國民黨政府的民族主義文化政策,便是利用官方的優勢力量經由學校和社會教育,以「大中國意識」打壓「臺灣意識」,灌輸中國的歷史記憶,建構中華民族的想像共同體,更進一步昇華為國族認同,成為一種根深柢固類似信仰的效果。
    自從武昌起義,電影就對革命行動產生一定的助益;國民政府從北伐時期開始,就自製影片,重視電影的宣傳和教育的效果;對日抗戰時,電影更成為培養民族精神,鞏固領導核心的工具;等到政府遷臺以後,更是需要電影來宣傳反共抗俄及建構國族認同。
      1970年代退出聯合國、保釣運動、中日斷交,一連串接踵而至的外交挫折,造成臺灣政治、經濟的危機和社會民心的動搖,也使得國民黨政權統治的合法性及權威性受到質疑。為了反駁中共宣傳「全國人民都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抗戰」的史觀,增強人民對國民黨政府的支持,當時黨營的中央電影公司拍攝數部「保家衛國,反日抗日」的愛國政治宣導影片。
      依據本研究之問卷調查的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1、中影公司拍攝的這些愛國政宣影片公權力的動員成績,和廣告宣傳都算是相當成功。
    2、這些愛國政宣電影在增進觀眾愛國家、愛民族、愛領袖的政治目的上,達到相當成功的作用。
    3、蔣中正總統在臺灣特殊的歷史地位,可能使受訪者受到影響,甚至不願意承認、接受以往對蔣中正總統的崇敬。
    4、受訪者的國家認同、政黨認同等政治態度,在過去二十多年約有半數的人沒有明顯改變。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9 第二章 國民黨統治危機和愛國宣傳影片的製作 10 第一節 國民黨的統治危機 10 第二節 困境下的文化政策與民族主義 22 第三節 中影公司的歷史與政策目標 30 第三章 民族主義下的抗日愛國影片 43 第一節 抗戰史觀與電影敘事 43 第二節 愛國的因素與民族主義 58 第三節 國家認同的形塑 64 第四章 成效與影響 68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統計 68 第二節 問卷結果分析 72 第三節 統計結果的解讀 87 第五章 結論 90 附錄、1970年代中影抗戰愛國影片研究問卷調查 94 徵引書目 98

    一、 專書
    1. Ernesto Laclau、 Chantal mouffe著;陳墇津譯,《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1994。
    2. Philip Spencer and Howard Wollman著;何景榮、楊濟鶴譯,《民族主義;一個批判性的觀點》,臺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3. Graeme Turner著、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7。
    4. Leon P. Baradat著;陳坤森、廖揆祥譯,《政治意識型態與近代思潮》,臺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
    5. 上官百成編撰,《八百壯士與謝晉元日記》,臺北市: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67。
    6. 王文爕編撰,《中國抗日戰爭真相》,臺北市:國民黨黃復興黨部,2010。
    7. 王丹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8. 王正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 中國代表權》,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1。
    9. 王明珂著,《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10. 王明珂著,〈過去、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11. 王長安著,《現代電影現代人》,臺北市:大林出版社,不詳。
    12. 王長安著,《電影筆記:王長安看電影》,臺北市: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13. 文達峰(Jonathan Manthorpe)著、柯翠園譯,《禁忌的國家─臺灣大歷史》,臺北縣新莊市:望春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14.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方志祿譯,《海軍作戰(一)盧溝橋事變前之海軍作戰》,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
    15. 丹尼‧羅伊著;何振盛、杜嘉芬譯,《臺灣政治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
    16. 臺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編輯小組編,《臺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2。
    17. 石之瑜著,《當代臺灣的中國意識:對集體認同的反思》,臺北市:正中書局,1993。
    18. 司馬芬著,《中國電影三十年》,臺北市:影劇週刊社,1980。
    19. 江宜樺著,《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臺北市: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1。
    20. 江宜樺著,《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21. 宇業熒,〈歷屆金馬榜〉,《金馬星踪三十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
    22. 艾肯 (Aiken, H.D.) 著、郭伯聞譯,《意識形態的時代:從康德到祁克果》,臺北市:結構群文化,1990。
    23. 沙淑芬主編,《思想2歷史與現實》,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24. 伊雪曼總編,《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市:正中書局,1974。
    25. 朱匯森主編,〈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七至十二月份〉,《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87。
    26. 呂芳上總纂,《中華民國近六十年發展史(上)》,臺北市:國史館,2012。
    27. 呂芳上計劃主持,《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上)白色恐怖事件查訪》,臺北市:北市文獻會,1999。
    28. 呂芳上計劃主持,《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下)白色恐怖事件查訪》,臺北市:北市文獻會,1999。
    29. 呂訴上著,《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市:銀華出版社,1961。
    30. 呂秀蓮著,《重審美麗島》,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6。
    31. 杜雲之著,《中華民國電影史(上) (下)》,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8。
    32. 何應欽著,《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33. 李文著,《縱橫五十年:呂秀蓮前傳》,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1996。
    34. 李天鐸編著,《當代華語電影論述》,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6。
    35. 李天鐸著,《臺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1997。
    36. 李本京著,《七十年中美關係評估》,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
    37. 李功勤著,《百年大業:中華民國發展史》,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2011。
    38.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臺北市:李敖出版社,1988。
    39. 李政亮著,《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臺北市:夏日出版社,2011。
    40. 李泳泉著,《臺灣電影閱覽》,台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41. 李敖著,《蔣介石研究三集》,臺北市:李敖出版社,1987。
    42. 李道新著,《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3. 李察‧尼克森著,《七十年代的美國外交政策:形成中的和平結構》,臺北市:臺北美國新聞處,1972。
    44. 李察‧尼克森著,《七十年代的美國外交政策:塑造持久的和平》,臺北市:臺北美國新聞處,1973。
    45. 吳相湘著,《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上冊》,臺北市:綜合月刊社,1973。
    46. 吳相湘著,《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下冊》,臺北市:綜合月刊社,1974。
    47. 吳相湘著,〈中國空軍奮戰保衛祖國〉《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史館,1997。
    48. 吳寶春、劉永毅合著,《柔軟成就不凡:奧林匹克麵包師吳寶春》,臺北市: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
    49. 卓文義著,〈中國空軍抗日空戰緒戰之經過與探討〉《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陸軍官校,1995。
    50. 金耀基等著,《中國現代化的歷程─知識分子與中國現代化》,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6。
    51. 金耀基著,《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
    52. 周繼祥著,《政治學:21世紀的觀點= Political science;a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臺北市: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53. 易勞逸著;王建朗、王賢知譯,《蔣介石與蔣經國─毀滅的種子》,臺北市:李敖出版社,1990。
    54. 祝基瀅著,《政治傳播學》,臺北市:三民書局,1983。
    55. 洪泉湖、謝政諭主編,《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56. 洪鎌德著,《民族主義》,臺北市:一橋出版社,2003。
    57. 威廉‧凱樂 (William R. Keylor)著、蔡百銓譯,《二十世紀國際史》,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9。
    58. 波寇克著、田心喻譯,《文化霸權》,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1。
    59. 季辛吉著,《季辛吉回憶錄-中國問題全文》,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
    60. 彼得‧柏克 (Peter Burke)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臺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61. 施正鋒著,《臺灣民族主義》,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3。
    62. 施正鋒著,《臺灣政治史》,臺中市: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會,2007。
    63. 高山隼,《十大爛片風波》,台中市: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
    64. 高朗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五零~一九七二)》,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
    65. 高朗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七二~一九九二)》,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
    66. 唐維敏,〈發現影視「中國」〉,《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發展與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台北縣新莊市:台北市中國電影史料研究會,1996。
    67. 徐公美編著,《非常時期的電影教育》,南京市:正中書局,1937。
    68. 徐叡美著,《製作「友達」:戰後臺灣電影中的日本》,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12。
    69. 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臺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70. 馬克‧卡爾尼斯 (Mark C. Carnes)編、王凌霄譯,《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臺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71.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仁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72. 殷海光著、林正弘主編,《殷海光全集拾貳 政治與社會(下)》,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73. 孫晶著,《文化霸權理論硏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74. 翁佳音、薛化元、劉燕儷、沈宗憲等編,《臺灣通史類著作解題與分析》,台北市:業強出版社,1992年。
    75. 康正果著,《百年中國的譜系敘述》,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76. 陳世宏等編輯,《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案選輯》,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2。
    77. 陳永發著,《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78. 陳永發著,《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79. 陳君天,記錄片〈喋血長空〉,《一寸河山一寸血》第9集,台北市:卓越文化傳播公司,1999。
    80. 陳志奇撰,《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臺北市:中華日報社,1980。
    81. 陳登武著,《歷史與人生》,臺北市:三民書局,2008。
    82. 陳飛寶著,《臺灣電影導演藝術》,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1999。
    83. 陳國偉著,《想像臺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市: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84. 陳儒修著,〈臺灣電影的演變〉,收錄於陳芳明等著,《中華民國發展史 文學與藝術(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2011。
    85. 陳鵬仁著,《近代中日關係史論集》,臺北市: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86.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紀念─國軍抗日戰史專輯》,臺北市:史政編譯室,2005。
    87. 張玉法著,《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88. 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臺北市:臺灣歷史學會,2009。
    89. 張其昀主編,《先總統 蔣公全集》,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
    90. 張明貴著,《意識型態與當代政治》,臺北市: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91. 張廣智著,《影視史學》,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92. 張憲文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93. 郭洪紀著,《文化民族主義》,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94. 曾西覇著,《走入電影天地》,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88。
    95. 曾逸昌著,《悲情島國四百年》,臺北市:著者自印,2007。
    96. 舒坦著,《電影與文學》,臺北縣中和市:台揚出版社,1992。
    97. 黃仁著,《電影與政治宣傳;政策電影硏究》,臺北市: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98. 黃仁著,《國片電影史話》,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
    99. 黃仁著,《國片影評史話》,臺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2004。
    100. 黃仁、王唯編著,《臺灣電影百年史話》,臺北市:中華影評人協會,2004。
    101. 黃卓漢著,《電影人生:【黃卓漢回憶錄】》,臺北市: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102. 黃俊傑著,《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市:正中書局,2000。
    103. 黃嘉樹著,《國民黨在臺灣1945~1988》,臺北市:大秦出版社,1994。
    104. 焦雄屏著,《時代顯影:中西電影論述》,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8。
    105. 彭懷恩著,《臺灣政治變遷40年》,臺北市:自立晚報,1987。
    106. 彭懷恩編,《政治傳播:理論與實踐》,臺北縣汐止市:風雲論壇有限公司,2007。
    107. 彭懷恩編,《臺灣政治發展(1949-2009)》,臺北縣汐止市:風雲論壇有限公司,2009。
    108. 楊惠敏著,《八百壯士與我》,臺北市:博愛出版社,1979。
    109.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牙》,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110. 葉月瑜著,《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2000。
    111. 葉柏祥著,《黃信介前傳:民進黨的永遠大老》,臺北市: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
    112. 葉春嬌著,《國族認同的轉折-臺灣民眾與菁英的敘事》,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10。
    113. 詹姆斯‧約爾著、石智青校閱,《葛蘭西》,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114. 廖炳惠、黃英哲、吳介民、吳叡仁編,《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115. 路易斯‧吉奈堤(Louis Giannetti)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2005。
    116. 齊光裕著,《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民國三十八年以來的變遷》,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117. 黎東方著,《細說抗戰》,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信報發行代理, 1995。
    118. 劉阿榮主編,《社會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119. 劉現成著,《臺灣電影、社會與國家 Taiwanese cinema, society and state》,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120. 劉鳳翰著,《抗日戰史論集:紀念抗戰五十周年》,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7。
    121. 盧非易著,《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8。
    122. 羅德里克、麥可法夸爾、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23. 蕭阿勤著,《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時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0。
    124. 蕭新煌著,《新臺灣人的心─國家認同的新圖像》,臺北市:月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125.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臺灣國際政治史》,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2。
    126. 藤原彰著、陳鵬仁譯,《解讀中日全面戰爭》,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
    二、 期刊論文
    1. 丁洪哲著,〈國片不該批評嗎?〉,《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74年10月,第78期,頁52~53。
    2. 大學雜誌社主辦,于宗先等出席,〈經濟問題座談會紀錄〉,《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71年6月,第42期,頁3~14。
    3. 王明珂著,〈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台北市: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1月,第91期,頁6~19 。
    4. 王曉波著,〈為三民主義作辯護──談「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72年5月,第53期,頁11~16。
    5. 王曉波著;王曉波、錢復對談,〈釣魚台問題對話錄〉,《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71年10月,第46期,頁27~31。
    6. 丘宏達著,〈我國退出聯合國後所面臨的問題〉,《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71年11月,第47期,頁9~16。
    7. 丘宏達編,〈釣魚台列嶼問題大事記〉,《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71年4月,第40期,頁19~24。
    8. 朱雲漢著,〈民主是目標不是工具〉,《仙人掌雜誌》,台北市:仙人掌雜誌社,1977年8月,第一卷第五號,頁171~175。
    9. 任海著,〈中華民族主義的話語與其對立話語〉,《當代》,台北市: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第96期,頁94~111。
    10. 任育德著,〈評張廣智《影視史學》與費侯(Marc Ferro)《電影與歷史》二書〉,《政大史粹》,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年6月,創刊號,頁147~156。
    11. 李中民、吳瓊恩、馮浩彬著,〈我國大專學生保衛釣魚台運動紀實〉,《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71年5月,第41期,頁11~16。
    12. 但漢章著,〈把中國電影從根救起〉,《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71年10月,第46期,頁68~72。
    13. 邱偉欣整理;施正鋒、林淇瀁、林向愷與談,〈【黨國體制:中國國民黨在臺灣】座談會〉,《共和國》,台北市:共和國雜誌社,2008年2月,第58期,頁29~34。
    14. 周春燕著,〈評張廣智《影視史學》〉,《政大史粹》,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年6月,創刊號,頁157~168。
    15. 周樑楷著,〈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臺北市: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9年6月,第23期,頁445-470。
    16. 周樑楷著,〈影視史學與歷史思維─以「青少年次文化中的歷史圖像」為教學實例〉,《當代》,台北市: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2月,第118期,頁8~21。
    17. 周樑楷著,〈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台北市: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88期,1993年8月,頁10~17。
    18. 吳明勇著,〈戰後臺灣史學的政治處境〉,《史耘》,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第五期,1999年9月,頁141-159。
    19. 吳紫陽著,〈影視史學的思考〉,《史學史研究》,上海市:復旦大學歷史系,2001年第4期,總104期,頁49~55。
    20. 吳紫楊著,〈影視史學的再思考〉,《K1歷史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心,2002年第4期,頁29。
    21. 茅漢著,〈六一七學生示威紀實〉,《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71年7月,第43期,頁24~27。
    22. 哈公(黃宣威)著,〈中國電影六十年〉,《藝術學報》,臺北縣板橋市: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1971年6月,第十期,頁112-201。
    23. 南亭著,〈臺灣選舉與社會流動的關係〉,《仙人掌雜誌》,台北市:仙人掌雜誌社,1977年8月,第一卷第六號,頁109~127。
    24. 柯塞(Lewis A Coser)著、邱澎生譯,〈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台北市: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1月,第91期,頁20~39。
    25. 唐維敏著,〈《影視史學》的「文化轉向」策略〉,《歷史月刊》,台北:歷史月刊雜誌,1999年8月號,第139期,頁102-106。
    26. 夏之炎原著,吳俊雄譯,〈向蘇聯一面倒的後果〉,《仙人掌雜誌》,台北市:仙人掌雜誌社,1977年9月,第二卷第一號,總號第七號,頁103~111。
    27. 許天安著,〈臺灣抗日政宣電影中的美國形象〉,《史轍》,臺北市: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第三期,2007年7月,頁127-140。
    28. 許全義著,〈歷史教學與公民意識─ 簡介臺中一中影視史學專題課程〉,《清華歷史教學》,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8年10月,第19期,頁21-48。
    29. 許建中著,〈論傳奇歷史劇創作的虛實相生〉,《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揚州市:揚州大學,1997年第4期,頁18-22。
    30. 陳少廷、楊國樞主持;大學雜誌社主辦;文崇一等出席,〈「中日關係的演變及其因應之道」座談會〉,《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72 年9月,第57期,頁4~22。
    31. 陳世慶著,〈臺灣電影事業(一)〉,《台北文獻》,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71年6月,直字第十七、十八期合刊,頁44-128。
    32. 陳世慶著,〈臺灣電影事業 (二)〉,《台北文獻》,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71年6月,直字第十九、二十期合刊,頁41-68。
    33. 蔣保著,〈影視史學爭議〉,《安徽史學》,合肥市:安徽史學雜誌社,2004年第5期,頁5-9。
    34. 莊淇銘著,〈資訊即權力〉,《當代》,台北市: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4月,第72期,頁112~115。
    35. 張啟新著,〈青年人說話的結果──對中央大學邱春榮同學因說話被記大過的感想〉,《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72年1月,第49期,頁71~72。
    36. 張廣智著,〈影視史學:歷史學的新領域〉,《學習與探索》,哈爾濱市: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1996年第6期,總107期,頁116-122。
    37. 張廣智著,〈重現歷史──再談影視史學〉,《學術研究》,廣州市:學術研究雜誌社,2000年8月,頁84-90。
    38. 張廣智著,〈影視史學與書寫史學之異同──三論影視史學〉,《學習與探索》,哈爾濱市: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02年第1期,總138期,頁125-130。
    39. 馮耀明、邱秀文整理;李登輝等與談,〈泛談當前臺灣農村經濟問題座談會紀錄(一)〉,《大學雜誌》,苗栗縣通霄鎮:野人出版社,1969 年4月,第16期,頁8~12。
    40. 馮耀明、邱秀文整理;李登輝等與談,〈泛談當前臺灣農村經濟問題座談會紀錄(二)〉,《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69 年5月,第17期,頁5~11。
    41. 馮耀明、邱秀文整理;李登輝等與談,〈泛談當前臺灣農村經濟問題座談會紀錄(三)〉,《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69 年6月,第18期,頁4~11。
    42. 黃仁著,〈一年來國片的檢討〉,《影響雜誌》,臺北市:影響雜誌社,1974年12月,第10期,頁54~56。
    43. 焦雄屏著,〈電影法西斯〉,《當代》,台北市: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27期,1988年7月,頁40~51。
    44. 楊國樞主持,曹定天記錄,吳聰賢等出席,〈我國對日經濟關係座談會〉,《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72 年10月,第58期,頁7~16。
    45. 鄭炯兒著,〈影視史學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史耘》,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第八期,2002年9月,頁99-120。
    46. 臺大法代會舉辦;周道繼、陳少廷主辯,〈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辯論〉,《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72 年1月,第49期,頁80~98。
    47. 蘇南成著,〈國喪之後我們應該怎麼做?〉,《大學雜誌》,台北市:大學雜誌社,1975年6月,第86期,頁10~13。
    48. Ricare W. Wilson著,彭懷恩譯,〈本省兒童與外省兒童政治態度之比較〉,《仙人掌雜誌》,台北市:仙人掌雜誌社,1978年1月,第二卷第四號,總號第十號,頁153~167。
    49. Robert A Rosenstone著、張四德譯,〈歷史事實與歷史電影:論「誰殺了甘迺迪」〉,《當代》,台北市: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6月,第74期,頁40-47。
    50. William Ebenstein著、王順譯,〈中俄共何以翻臉?〉,《大學雜誌》,苗栗縣通霄鎮:野人出版社,1968年9月,第9期,頁35-37。

    三、 學位論文
    1. 吳智偉著,〈戰爭、回憶與政治:戰後臺灣本省籍人士的戰爭書寫〉,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3。
    2. 封德屏著,〈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1928-1981)〉,博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2009。
    3. 高仲恆著,〈國家、市場與音樂──戒嚴時期臺灣愛國歌曲的流變 (1949-1987)〉,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1。
    4. 唐維敏著,〈右翼文藝戰鬥復生、電影政經監控起飛、敘事文本美學再現:六十年代臺灣健康寫實電影的崛起〉,博士論文—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2009。
    5. 唐嘉麗著,〈當前我國文化政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1981。
    6. 徐叡美著,〈歷史劇情片《赤色份子》的歷史書寫與思維〉,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7。
    7. 袁公瑜著,〈國民黨文工會職能轉變之研究〉,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2002。
    8. 陳韋樺著,〈臺灣地區「國家認同」之研究(1949~2009) 〉,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政治學系,2010。

    9. 陳景峰著,〈臺灣電影明星之塑造(1949-1987)〉,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0。
    10. 陳冠樺著,〈臺灣電影推廣策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2005。
    11. 莊峰綱著,〈臺灣戒嚴時期愛國電影的政治傳播:1974-1986〉,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2009。
    12. 郭珊珊著,〈1970年代中影系列作品的臺灣圖像──以文化研究為視域〉,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8。
    13. 馮俊鋒著,〈國民黨當局在大陸時期對電影的管理與控制研究〉,博士論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6。
    14. 黃桂容著,〈政府置入性行銷之研究:發展脈絡、規範歷程與政媒關係演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2012。
    15. 黃婉婷著,〈民主與權力:臺灣政黨文化霸權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2011。
    16. 楊聰榮著,〈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1991。
    17. 蔡秉修,〈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歷程之研究(1949‐1971)〉,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7。
    18. 劉現成著,〈一九六○年代國家機器介入臺灣電影事業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1995。
    19. 劉冠麟,〈1960年代前期中華民國對日外交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9。
    20. 鄭玩香著,〈戰後臺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1950-1970)〉,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1。
    21. 盧慧芳著,〈電視歷史劇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漢武大帝》劇之漢、匈關係情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