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敏安
論文名稱: 北宋母后聽政及其與士大夫的政治關係——以劉太后與高太皇太后為探討中心
指導教授: 廖隆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宋代女性政治垂簾聽政莊獻明肅劉皇后宣仁聖烈高皇后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H.015.2018.A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0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關於女性活動方面的歷史,在以往政治史為研究主流時期絕少提及,直到晚近社會文化風俗研究逐漸盛行,女性在當時社會上的角色、活動與地位,才漸成學界探討的新方向。
    中國歷代王朝不論社會風氣開放與否,對女性介入政治都表現戒備態度,甚至是站在完全否定的立場。然而綜觀整體歷史,女性並不只是扮演了「紅顏禍水」,有時候可能是決定一個朝代延續安穩的關鍵。在唐代尚有武則天、韋后等人危害政權的事例,宋人自然在女性參政方面處理起來會更加小心,對於后妃干政的防範更加嚴謹。
    宋代的女性仍有機會可以進入朝政,而宋代這些女性掌權者,是以怎樣的身分登上政治的舞台,擁有的權力限度又如何呢?其中又以真宗的劉皇后與英宗的高皇后,兩人垂簾聽政接近十年之久,前者影響了宋朝中後期對於女性垂簾聽政的感官,後者則影響了整個北宋後期的政治局勢。
    過去史家對北宋政治的研究,大多侷限於皇帝和朝臣,近年雖有少數論著談到太后垂簾的聽政體制,但尚未見有個別針對北宋太后垂簾聽政與士大夫之間互動關係的探討出現。本文希望探討太后在聽政對北宋政治的重要性,並分析出身背景或人事關係對其施政方向的關聯,進而探討士大夫官僚在其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筆者將以這兩名女性掌權者為主體,希望能夠從其出身背景、代理皇權獲得方式以及與士大夫互動著手,來分析及比較出宋代對於垂簾聽政上的制度演化和對後世的影響。

    緒論 4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回顧 6 第三節 章節架構 11 第二章 劉氏聽政時期的朝局 15 第一節 真宗天禧年間輔政:與士大夫的初次聯手及交鋒 17 一、初掌權柄:與寇準的較勁 17 二、皇帝認可的代理皇權:與士大夫的「內外」合作關係 23 第二節 與丁謂的爭權:仁宗天聖時「軍國大事權兼處理」 25 一、代理權力的來源及取得 25 二、與士大夫的互動 28 (一)與士大夫的合作與傾軋 28 (二)佞臣巴結與應和:方仲弓請立劉氏廟與程琳獻武后臨朝圖 39 (三)朝臣對太后的制約:擴權與尊位 40 (四)防制外戚 51 第三節 代理皇權的延續與歸還:劉太后的遺旨 55 第三章 高氏的垂簾聽政與元祐的新舊黨爭 61 第一節 垂簾初始:代理皇權處理政務 62 第二節 高太皇太后保守的政治傾向:更化之始 66 一、代理的權力來源與取得:身體微恙的神宗與年幼的哲宗 66 二、與士大夫的互動 68 (一)與士大夫的合作、傾軋 68 (二)朝臣對太皇太后的勸諫、制約 84 第三節 失敗的調停與哲宗紹述:太皇太后遺誥與誣謗 98 第四章 章獻明肅劉皇后與宣仁聖烈高皇后:其政治手腕、與宰輔大臣間的互動以及其歷史評價比較 108 第一節 出身背景與代理皇權來源:其政治手腕及施政方向影響比較 109 一、出身背景 109 二、代理皇權的來源與取得 111 第二節 與士大夫、宰輔互動:政治手段運用以及應對比較 114 一、與士大夫的合作、傾軋 114 二、朝臣的勸諫與制約 118 三、防制外戚 122 第三節 遺誥與後世評價比較 124 結論 128 參考文獻書目 130

    參考文獻書目

    (一)史料典籍
    漢 蔡邕,《獨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唐 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88年。
    宋 王珪,《華陽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王銍,《默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 王明清,《揮麈錄餘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 王明清,《揮麈餘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 王明清,《玉照新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 王稱,《東都事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王暐,《道山清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王柡,《燕翼貽謀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
    宋 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 孔平仲,《談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田况,《儒林公議》,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宋 石介,《徂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江少虞,《事實類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司馬光,《涑水紀聞》,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宋 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 朱彧,《萍洲可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 宋綬、宋敏求同編,《宋大詔令集》,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
    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 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 岳珂,《愧剡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 岳珂,《桯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 吳自牧,《夢粱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 周密《武林舊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宋 李攸,《宋朝事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李心傳,《舊聞證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 范純仁,《范忠宣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 范祖禹,《范太史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孫升語,《孫公談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姚寬,《西溪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宋 洪皓,《松漠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 陸游,《家世舊聞》,臺北:新興,1985年。
    宋 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陳師道,《後山談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 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張舜民,《畫墁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 趙汝愚,《國朝諸臣奏議》,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宋 葉夢得,《石林燕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 葉夢得,《避暑錄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 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宋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蔡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 歐陽脩,《歸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歐陽脩等編,《太常因革禮》,上海:商務出版社,1936年。
    宋 劉摯,《忠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 韓琦,《安陽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蘇頌,《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 蘇軾,《蘇軾文集》,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
    宋 蘇軾,《東坡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蘇轍,《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 蘇轍,《龍川略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魏泰,《東軒筆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 龐元英,《文昌雜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釋文瑩,《湘山野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 釋文瑩,《玉壺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元 脫脫等撰,《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元 張光祖,《言行龜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 王夫之,《宋論》,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明 李摯,《史綱評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 馮琦、陳邦瞻、張溥,《宋史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明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 趙翼,《廿二史劄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 傅增湘輯,《宋代蜀文輯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清 畢浣,《續資治通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二)現代論著
    1. 專著
    朱子彥,《皇權的美化——垂簾聽政》,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朱子彥,《皇權的異化:垂簾聽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朱子彥,《帝國九重天:中國後宮制度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艾長青、劉瀏編,《中國后妃傳》,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5年。
    任士英,《后妃當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余和祥,《皇室禮儀:規天矩地貴賤明》,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張邦煒,《宋代皇親與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邦煒,《宋代婚姻家族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邦煒,《婚姻與社會•宋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秦漢唐,《歷代后妃權力之爭》,臺北:廣達文化出版,2008年。
    郭群一,《帝王宮廷生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美)賈志揚(John W. Chaffee) ;趙冬梅譯,《天潢貴冑:宋代宗室史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 : 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鄧小南、王政、游鑑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劉靜貞,《北宋前期——皇帝和他們的權力》,新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顧久幸,《后妃干政:宮闈難禁權利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2. 學位論文
    黃淑麗,《漢唐后妃干政 : 呂后與武后之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尤嬋嬋,《北宋中後期太后與新舊黨爭》,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林君儀,《西漢后妃研究 : 以呂后、竇后及元帝王后為主》,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林淑玫,《漢唐后妃參政干政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
    魏國清,《契丹蕭太后與北宋劉太后之比較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陳美伶,《兩漢太后臨朝稱制研究》,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三)期刊論文
    楊聯陞,〈中國歷史上的女主〉,《中國婦女史論集》,1979年,台北:稻鄉出版社,頁63-78。
    王德毅,〈北宋時代垂簾聽政的皇太后〉,《歷史》月刊194號,2004年03月,頁44-49。
    平田茂樹,〈宋代の垂簾聴政について〉,『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 中国の伝統社会と家族』汲古書院,日本汲古書院出版,1993年。
    劉靜貞,〈從皇后干政到太后攝政—北宋真仁之際女主政治權力試探〉,《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1988年,頁579-604。
    劉靜貞,〈社會文化理念的政治運作——宋代母╱后的政治權力與位置試探〉,《宋史研究論文集(2012)》,2012年,頁10-18。
    趙冬梅,〈先帝皇后與今上生母—試論皇太后在北宋政治文化中的含義〉,《 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韓)樸志濤,〈北宋時期宣仁太后的攝政〉,《宋史研究論叢》第7輯 ,2006年05月。
    劉廣豐,〈宋代后妃與帝位傳承〉,《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04期,頁429-433。
    劉廣豐,〈北宋女主政治中的女性意識—以對劉太后的考察為中心〉,《婦女研究論叢》,2014年第6期,頁72-78。
    朱子彥,〈宋代垂簾聽政制度述論〉,《學術月刊》,2001年第8期。
    肖建新,〈宋代臨朝聽政新論〉,《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4期,頁150-155。
    賈保倩,〈北宋垂簾太后在黨爭中的政治角色探析〉,《杭州文博》,2011年2期,杭州市: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頁114-118。
    朱子彥,〈宋代垂簾聽政制度初探〉,《學術月刊》,2001年第8期,頁51-58。
    肖建新,〈宋代臨朝聽政新論〉,《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4期,頁150-155。
    傅海妮,〈宋代后妃臨朝不危政原因淺析〉,《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頁19-22。
    傅海妮,〈宋代士大夫對后妃預政的抵制作用〉,《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78-80。
    劉正萍,〈宋代約束后妃規制述評〉,《鹽城師範學院院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頁43-47。
    楊果,〈宋代后妃參政述評〉,《宋遼金史論稿》,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0年,頁287-299。
    諸葛憶兵,〈論宋代后妃與朝政〉,《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頁129-134。
    煥力,〈宋代后妃參政和"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晉陽學刊》,2010年第1期,頁93-97。
    張明華,〈論北宋女性政治的蛻變〉,《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月第42卷第1期,頁33-37。
    張星久,〈母權與帝制中國的后妃政治〉,《武漢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四)電子文獻資料
    明 張溥,《歷代史論》,哈佛燕京圖書館:谷歌圖書,2008年數位化。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