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瑋慈
Chen, Wei-Tzu
論文名稱: 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建平臺之政策執行研究─以育成輔導平臺為例
A Study on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Enterprise Action Plan on Incubation
指導教授: 鄭勝分
Cheng, Sheng-F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2
中文關鍵詞: 社會企業社會企業行動方案政策執行育成輔導平臺
英文關鍵詞: Social Enterprise, Social Enterprise Action Plan,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cubation, Platform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27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8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20世紀末以降爆發一連串經濟危機,為因應市場失靈、政府失能、志願失靈等現象,社會企業漸受各國重視,成為歐美社會第三部門與經濟變革下解決社會問題的新興趨勢與途徑之一。目前臺灣社會企業尚屬初步發展階段,刻正由經濟部、勞動部及相關部會共同推動《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其中「建平臺」與「倡育成」策略為推動關鍵,另查目前社會企業之研究多為探討社會企業定義、經營模式等議題,少有社會企業政府政策相關研究,考量政策規劃與執行對於社會企業之發展有一定影響力與重要性,故引發本研究動機,並聚焦於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了解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的作法、政策執行情形及其對於社會企業需求的回應情形,並據此進一步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提供我國政府作為未來調整規劃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或資源整合相關政策之參考。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深度訪談法的方式進行初級資料蒐集,訪談的對象包含推動社會企業的政府機關(單位)及官方設置之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官方育成輔導平臺使用者,以及民間育成輔導平臺與專家學者,依據研究問題進行訪談大綱設計及文獻蒐集,進行深度訪談,再就文獻與訪談資料分析整理出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社會企業行動方案》育成輔導平臺之作法與鄭勝分所提出的社會企業發展途徑相似,分別由輔導新創企業的經濟部和輔導非營利組織的勞動部辦理,育成輔導平臺已展現部分成效,且能回應大部分社會企業之需求,惟仍有部分育成輔導困境尚待解決。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短期與中長期之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及相關政策建議,期待能夠提供政府作為下階段政策規劃之參考,創造更完善、更有利於臺灣社會企業發展之政策網絡與環境。

Since the 20th century, a series of economic crises have broken ou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triggered by market failure, government failure, and voluntary failure,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ny European countries regard social enterprise as one of the solutions to those problems, and it has become a trend in the reformation of society and economy.
Social enterprise is a developing issue in Taiwan and is at an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so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including th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the Ministry of Labor and other relate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has enforced the “Social Enterprise Action Plan” to found a friendly ecosystem for social enterprises. Among the Plan,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platform and an incubation strategy are the main elements. However, research on social enterprise policy in Taiwan is scarce, although realizing the outcome and influence of policy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n social enterprises is important.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ractices of social enterprise incubation in the “Social Enterprise Action Plan,” the situation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how the Plan responds to social enterprises. Furthermor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bout the incubation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integration of policy resources will be derived from the study.
This study u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sults: two government units, two social enterprise incubation platforms raised by the government, three representative users of the social enterprise incubation platform, and three additional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 interview outline was designed to address the research question and the literature was collected accordingly. The conclusion i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s, literature and docu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actice of social enterprise incubation in the “Social Enterprise Action Plan” is familiar to the approaches to developing social enterprise that are proposed by Cheng. The outcome and influence of incubation and platform strategies in the “Social Enterprise Action Plan” are obviously successful and provide what social enterprises need; however, some problems still remain to be resolv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derived from them, this study proposes short and long-term policy recommendations related to the social enterprise incubation platform.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use this study for reference during policymaking, in order to create a better policy network and an environment that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erprises in Taiwa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各國推動社會企業之平臺相關政策 13 第二節 我國社會企業發展歷程與建平臺之育成輔導政策 43 第三節 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之個案具體作法 5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 66 第三節 訪談對象與資料編碼 71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79 第一節 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之作法 79 第二節 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之政策成效與困境 124 第三節 《社會企業行動方案》育成輔導平臺之需求回應性 1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8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87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193 參考文獻 195

一、中文部分
上海財經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21世紀社會創新研中心、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政策與實踐學院(2013)。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影響力投資發展報告,2016年5月23日,取自:http://www.serc-china.org/attachments/article/483/%E4%B8%AD%E5%9B%BD%E7%A4%BE%E4%BC%9A%E4%BC%81%E4%B8%9A%E4%B8%8E%E5%BD%B1%E5%93%8D%E5%8A%9B%E6%8A%95%E8%B5%84%E5%8F%91%E5%B1%95%E6%8A%A5%E5%91%8A2013%E6%9C%80%E6%96%B0%E7%89%88.pdf。
于魏華(2015)。英國社會企業的特徵,經驗及啟示。中國經貿導刊,15,60-63。
王世軍(2012年10月)。公益創投與社會組織培育。兩岸三地社會企業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臺北。
王秉鈞、鄭勝分、吳佳霖、劉育欣(2013)。我國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編號:NDC-DSD-102-017),未出版。
丘昌泰(2010)。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W. Lawrence Neuman原著)。臺北:揚智文化。
行政院(2014)。社會企業行動方案,2014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aspx?n=7084F4E88F1E9A4F&s=C89333D414EA2A7D。
行政院(2015)。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協助社會發展投資作業要點,2016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df.gov.tw/attachement/%E8%A1%8C%E6%94%BF%E9%99%A2%E5%9C%8B%E5%AE%B6%E7%99%BC%E5%B1%95%E5%9F%BA%E9%87%91%E5%8D%94%E5%8A%A9%E7%A4%BE%E6%9C%83%E7%99%BC%E5%B1%95%E6%8A%95%E8%B3%87%E4%BD%9C%E6%A5%AD%E8%A6%81%E9%BB%9E1040904.pdf。
江朝聖(2015)。論社會企業組織法制─以公益公司法為中心。全國律師月刊,9月號,40-52。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14)。用好故事找到市場-企業與社企共創雙贏。安建通訊電子報,10月號,11-12。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15)。KPMG臺灣所與政府共同打造社企聚落及青創基地。安建通訊電子報,3月號,23。
社企流(2013)。打造中國社會投資平臺,注資九百萬促進社會企業發展,2016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1359。
社企流(2014)。中國社會企業發展的特點與建議,2016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1434/13/2582。
社企流(2015)。第一屆社企流iLab社會企業育成計畫結案報告,2016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seinsights.asia/u8s8/ilab_final_report/index.html。
余宛如(2016)。盤點社企行動方案推動成果,盼多元組織併肩發展,2016年11月15日,取自:http://yuwanju.cc/?p=709。
余宛如(2017)。【余宛如專欄】完善社會企業生態體系比倉促立法更重要,2017年1月,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8897。
李郁怡(2013)。臺灣實況:重塑商業與社會服務樣貌,臺灣社會企業三大趨勢。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136-143。
李衍儒(2014)。美國、英國及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社會企業的發展經驗對臺灣的政策啟示。載於須文蔚(主編),公益的活水:臺灣社會企業的理論與實踐(頁57-90)。臺北: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
李志輝、黃少健(2007)。英國、西班牙和香港的社會企業政策。香港: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及圖書館服部。
李允傑、丘昌泰(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元照。
汪威如、周佳蓉、周怡君、呂思盈、謝顒丞(2011)。數位影像交流暨授權交易平臺建置功能探討。圖文傳播藝術學報,49-63。
吳定(2003)。公共政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官有垣(2007)。社會企業組織在臺灣的發展。中國非營利評論,1,146-182。
林怡君(2007)。英國社會企業發展之研究。推動社會企業促進就業政策規劃建議書,勞委會職訓局委託。
林以君(2014年5月26日)。新加坡篇/政府帶動 48hrs找到社企夥伴。聯合報。2016年5月20日,取自: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7650/737200。
林以涵(2016年5月19日)。鼓勵社企,政府應擺脫KPI思維。報導者。2016年10月5日,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social-enterprise。
林志棟、洪嘉澤、陳建達(2012)。應用資訊化整合平臺於道路養護管理之研究。鋪面工程,10(2),55-63。
林淑馨(2013)。臺灣社會企業的現況與困境:以公益創投型社會企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43,68-77。
林淑媛、劉玉儀、梁煥煒(2013)。新加坡社會企業政策推動及發展考察計畫。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出國考察報告。
金戴久、趙顯株,林怡君譯(2013)。當前韓國社會企業的重要議題與相關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43,140-150。
施淑惠(2013)。當前政府推動社會企業的規劃與作法。社區發展季刊,143,7-18。
施淑惠、林嘉偉(2013)。英國社會企業政策之推動及相關組織實際營運研究。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出國考察報告。
徐如慧(2002)。論美國社區再投資法。證交資料,480,2-14。
財團法人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2016)。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2016年6月6日,取自:http://twnpos.org.tw/upload/about_report/1605231502151.pdf。
高宜凡(2014)。韓國的社企經驗:訂專法救弱勢,沒補助如何撐下去?。遠見雜誌,12月號,342期,取自:http://store.gvm.com.tw/article_content_26697.html。
孫智麗、周孟嫻(2016)。全球社會企業之發展現況與各國相關政策分析。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9(3),16-28。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育含(譯)(2010)。訪談研究法(Steinar Kvale原著)。新北:韋伯文化國際。
陳定銘、彭蕙妤(2016)。社會企業經營模式對於原住民部落之效益與影響:以光原與瑪納為例。國家與社會,18,61-109。
張馨方(2009)。社會投資形模與其責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許淑玉(2016)。亞洲社會創新發展趨勢─以新加坡為例。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9(9),75-82。
梁涓寧(2014年5月8日)。美國「公益公司法」概覽。社企流。2015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1266/794/2112。
陸德泉、向榮(2012年12月)。與狼共舞?中國社會企業和流動人口社區婦女組織型態。「2012兩岸三地社會企業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臺北市臺灣大學應用力學館國際會議廳。
曹佳琪、李娟萍(2013年12月31日)。創櫃板1月3日上路 扶植微型企業。經濟日報。2016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1755。
黃德舜、鄭勝分、陳淑娟、吳佳霖(2014)。社會企業管理。新北:指南書局。
蔡怡杼(2016年6月25日)。星展:社會企業面臨兩大困境。中央社。2016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cnabc.com/news/aall/201606250249.aspx。
齊力、林本炫(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賴樹立、施淑惠(2013)。韓國社會企業發展現況。臺灣勞工季刊,34,100-109。
賴樹立、施淑惠(2013)。韓國社會企業政策推動及發展考察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出國考察報告。
鄭勝分(2005)。歐美社會企業發展及其在臺灣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班,臺北市。
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7,65-108。
鄭勝分(2016)。補助或投資?政策工具對社會企業發展之影響。行政暨政策學報,62,127-157。
劉致昕(2015年4月24日)。政府能為社會企業做什麼?從新加坡、印度、泰國經驗談起。社企流。2016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1/3283/3084。
劉子琦(2015)。英國社會企業之旅:以公民參與實現社會得利的經濟行動。臺北:新自然主義。
劉俊宏、吳怡瑾、楊千(2010)。營運流程再造啟動資訊平臺整合與部署之研究。中原企管評論,8(1),1-34。
劉江彬、盧文祥、王偉霖(2011)。我國智慧財產加值流通平臺建置策略之規劃。研考雙月刊,35(5),72-92。
盧俊偉(2014), 社會企業家政府:公共治理的第四條路初探。國會月刊,42(4),51-77。

二、英文部分
Alter, S. K., 2014, “Social Enterprise Typology.” Retrieved Oct. 30, 2015, from http://www.4lenses.org/setypology.
Anheier, H. K. (2003). 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Helmun K. Anheier & Avner Ben-Ner (eds.). The Study of the Nonprofit Enterprise: Theories and Approach (pp.247-276).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
Bidet, E. & H. S. Eum (2011). Social Enterprise in South Korea: History and Diversity.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7(1), 69-85.
Dees, J.G. (1998).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 55-67.
Dees, J. G. & J. Elias (1998). The challenges of combing 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8, 1, 165-178.
Defourny, J. (2001). Introduction: From third sector to socialenterprise. In Carol Borzaga & Jacques Defourny (eds.),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pp.1-28).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Defourny, J. & S. Y. Kim (2011). Emerging Models of Social Enterprise in Eastern Asia: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7(1), 86-111.
Doeringer, M. F. (2010). Fostering Social Enterprise: an historical and International analysis. 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 International Law, 20(2), 291-329.
Kerlin, J. A. (2009).Social Enterprise: A Global Comparison. Hanover and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Kerlin, J. A. (2006). 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Differences. Voluntas, 17, 247-263.
Leadbeater, C. (2007). Social enterprise and social innov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next ten years. A social enterprise think piece for the Cabinet Office of the Third Sector.
Mair, J. & I. Martí (2006).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 Source of Explanation, Prediction, and Delight.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41, 36-44.
Miles, M. P., M. L.Verreynne, and B. Luke (2014). Social Enterprise and the Performance Advantages of a Vincentian Marketing Orient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23, 549-556.
MOEL (2013). Government announces 2nd basic plan to promote social enterprises (2013-2017). Retrieved May 18, 2016, from http://www.moel.go.kr/english/topic/employment_policy_view.jsp?idx=962
OECD (1999). Social Enterprise. OECD.
OECD DAC. 2010. Evaluating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development/evaluation/dcdndep/41612905.pdf.
Owen, J. M. & P. Rogers (1999). Program evaluation: Forms and approaches. Sage.
Salamon, L. M. (1990). The nonprofit sector and government: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nheier, H. K. & Seibel, W. (Eds.). The Third Sect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p.219-240).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Social Enterprise UK (2016). State of Social Enterprise 2015. Social Enterprise UK.
Stake, R. E. (1975). Evaluating the Arts in Education: A Responsive Approach. Columbus, Ohio: Merrill.
Stake, R. E. (1994). “Case Study,” in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N. K. Denzin and Y. S. Lincoln, eds. Thousand Oaks, London: Sage.
Young, D. R. (2003). New trends in the US non-profit sector: Towards market integration. In Noya, Antonella & Nativel, Corinne (Eds.).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 (pp.61-77). OECD.
Kuan Y. Y. & S. T. Wang (2013). Social Enterprises in Taiwan: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Trend, and Effect. NPUST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7(1), 102-12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