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柯江泉 |
---|---|
論文名稱: |
台灣政黨體系變遷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n factors affecting system change in Taiwan Political Parties |
指導教授: | 鄧毓浩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1 |
中文關鍵詞: | 選舉制度 、重大議題 、政黨組織 、政黨菁英 |
英文關鍵詞: | Election System, Important Themes, Organiz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Elite of the part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11 下載:6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在最近十幾年來,政黨體系已由原本的一黨權威,轉變到競爭性政黨體系,在快速劇烈變遷的歷程中,是否有某些重要因素造成政黨在短時間內發生這麼大的轉變?本論文即是希望對這些重要因素有詳細的了解,以試圖解答我們想要探究的問題:這些因素與政黨體系有何關係?影響如何?
本文透過理論與實際演變情形初步得出國內四個較重要的影響因素,並加以探討其與政黨體系之間的關係:
一、 選舉制度:以總統選制與政黨政治之間的關係而言,選舉制度往往會影響候選人的參選動機、競選方式,甚至形塑不同類型的政黨制度。本文中探討現行總統選制與中央民代選制如何形塑目前台灣的政黨體系,並提供相關的改革建議。
二、 重大議題:在我國因歷史背景因素,統獨議題一直是影響我國政黨競爭的重要議題,且未來仍有繼續發揮影響力的空間。關於黑金議題部分,黑金在法律邊緣走險,基於現實利益,黑道、金權與特權結合,形成難以摧毀的三角聯盟關係。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侵蝕了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成果,進而重挫民眾對政府的信賴與支持,也牽動了選民的投票意向。
三、 政黨組織:從國內五個主要的政黨組織變革及轉型來看,隨著民主的進程,既有的威權型政黨本身如果不能轉型為民主政黨,則不僅對促進一國之發展構成障礙,而且該政黨也會逐漸被快速變遷的政治社會所淘汰,亦即只有滿足民意對政黨轉型與改革的要求,才有機會在政黨不斷輪替的民主過程中成為勝出者。
四、 政黨菁英:政黨菁英的分裂牽動了政治版圖的重組。在政治的領域中,政治人物爲了尋求更大的權力,不惜採用「分裂」的手段,把一些難以共享權力者排除在外,讓自己能確保權利的獨占性。
綜合上述,我們了解影響政黨政治變遷的因素絶非單一,且彼此之間互相影響,進而形成現今的政黨體系。整體看來,台灣的民主政治並沒有因政黨輪替而更加鞏固,反而隨著政黨生態的演變發展,許多隱存於政治制度危機,都一一浮現,引發了憲政危機,卻也啟動了下一波政治改革動力,致使政黨體系也跟著發生變遷。
During last decade or more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of Taiwan has been shifting to more parties competing for the power from originally one large party monopolizes the government authority. This is rapid evolution in such a short time. Are there any important factors that make this drastic change?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find out such significant factors and to understand in detail how do they associated with and affect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fter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we procured four most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also studie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1. Election System: In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ident election system and political party system it seemed that election system discourages the candidates motivation. Furthermore, method of election creates different system of political party.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now the current popular president election system and central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s have shaped Taiwan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s well as made few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2. Important Themes: Due to the peculiar historic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the argument of to be united with or to be independent of China Mainland is still continued to be an controversy theme between political parties now as well as in the near future. As to the other obvious problem of Black-Gold (Mafia- Tycoons) that utilize margin of the laws conspire with privileged political party people to create a law breach triangle that not easy to convicted. It does not only bring negative influence to erode national government policies, economics and social progress but also breach the trust and support of the precinct and consequently loose votes.
3. Organiz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This paper has reviewed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 of the five main Taiwan political parties. If any party behind the tide of implementing democratic system in its party organization and instead stick to the traditional authoritarianism, it will not only obstacle to the nation’s development but also sooner or later will be selected out from the political society. Only those parties respond to the popular will to change to democratic organization can survive in the future competition and can be a winner.
4. Elite of the party: Sprit of elite leads to re-delineation of political geography. Quit often, an influential politician intend to seek for more power he uses “split” technique unhesitatingly so that to exclude those party members do not share the power with him and enjoy the power alone.
Over and all, we understand definitely that not only a factor alone influence political parties structure or organization. Several factors and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m have formed present Taiwan political party ecology system. In general speaking Taiwan’s democracy has not firmed by the last party rotation system. Instead, along with ecological evolu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those hidden dangers have been floating up to the surface one by one; namely, danger to constitutional regime, lead to a political revolution movement, and subsequently ecology successions may occur to some political parties.
一、 中文書籍、期刊部份
小笠原 欣幸(2000)。2000年台灣總大選中的「宋楚瑜現象」之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8(1),52。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8)。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1冊。
王業立(1995)。單記非讓度投票制的政治影響:我國民意代表制度的探討。選舉研究。2(1)。
王業立(1996)。相對多數 VS. 絕對多數:各國總統直選方式的比較研究。選舉研究。3(1)。
王業立(1998)。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
王業立、黃豪聖(2000)。選舉制度與政黨轉型。載於林繼文(主編),政治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王業立主編,周志杰(譯)(2003)。Todd Landman著。比較政治的議題與途徑。台北:韋柏。
王甫昌(1994)。族群同化與動員:台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
王甫昌(1998)。台灣族群政治的形成及其表現: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結果的分析 。載於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
尤衛軍(譯)(1991)Tom Bottomore 著。菁英與社會。台北:南方。
中選會(1984)。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上篇)。中央選委會。
中選會(1997)。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副總統暨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實錄。中央選委會。
中選會(1999)。總統副總統選舉方式之研究。中央選委會。
田弘茂(1991)。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
田弘茂(1992)。威權政黨國家的轉型—台灣的發展經驗。載於張京權(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田弘茂、鄭敦仁(1996)。技藝精巧的台灣民主體制。國家政策雙周刊。142期。
江炳倫、吳文程(1992)。國民黨政治角色的扮演。載於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文叢書系列,第93冊。
司馬文武(1998)。擺脫基本教義,新黨才能救亡圖存。新新聞週刊。573。
石之瑜(2001)。兩岸關係與政治人格。政治科學論叢。14。
行政院新聞局(1987)。蔣總統經國先生七十五年言論集。台北:正中書局。
曲兆祥等(1998),「一中兩國」政策說明。海峽評論。88。
呂亞力(1985)。政治學。台北:三民。
邱榮金(1993)。日本眾議院選舉與政黨政治。問題與研究。32(9)。
李酉潭(2001)。邁向鞏固的民主:台灣案例。民主與憲政論文彙編。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李美華等(譯)。(1998)。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集。台北:時英。
李國雄等(2003)。各國政府與政治。台北:空大。
李炳南、曾建元(1997)。第四次修憲之研究:政黨政治過程與制度後果。台北:中華民國行憲50年學術研討會,國民大會主辦。
吳文程(1994)。憲政體制、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東吳政治系學報,3,36。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
吳文程(1997)。台灣的民主轉型:從威權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
吳文程(2001)。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
吳東野(1991)。政黨民主與政黨政治。民主基金會主辦,「政黨政治與民主憲政」學術研討會,台北。
吳重禮(2002)。SNTV制的省思:弊端肇因或是代罪羔羊?。問題與研究。41(3)。
吳玉山(2000,4月)。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關係。救國團社會科學院,「戰後新局勢-國家走向與兩岸關係」研討會,台北。
吳明上(2003)。日本眾議院議員選舉制度改革之探討:小選舉區比例代表並立制。問題與研究。42(2)。
何鴻榮(1996)。從歐洲民主國會政黨結盟之經驗論我國政黨結盟的可能限制發展。立法院院聞。24(8),4。
何思因(1980)。比較政黨認同研究。問題與研究,29(13)。
林文斌、劉兆隆(譯)。(1998)。Andrew Heywood著。政治學(下冊)。台北:韋柏。
林耀淞(2004)。李登輝與國民黨分裂。台北:海峽學術。
林嘉誠(1990)。國內主要政黨的組織、綱領與活動的評析。中國政治學會(主編),中華民國政黨政治發展之展望。台北:21世紀基金會。
林繼文(2002)。選舉制度改革對政黨國會席次之影響:理想與現實的對話。立法院院聞。30(4)。
林火旺(1997)。政客與特權―平民進黨陳師孟和新黨家變。海峽評論。74。
邱花妹(2000)。透視黑金關係。天下雜誌。224。
易君博(1975)。政治學論文集。台北:台灣省教育會。
周世輔、周陽山(1952)。中山思想新詮-民權主義與中華民國憲法。台北:三民。
周陽山(1997)。政黨與政黨體系。載於鄭宇碩(主編),政治學新論。香港:中文大學。
施正峰(1998)。當代政治分析。台北:前衛。
施正鋒(1999)。台灣政治結構。台北:前鋒。頁149。
施正峰(2002)。台灣民主鞏固的擘劃。台北:前衛。
胡佛、朱雲漢(1997)。台灣與南韓民主化過程中的國際面向分析。載於田弘茂等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
侯景陽(1998)。新黨不能被鐵達尼:李慶華記者會全文。海峽評論。88。
徐火炎(1981)。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4(1),1-57。
徐火炎(1998)。台灣的選舉與社會分歧結構:政黨競爭與民主化。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
徐火炎(2002)。台灣政黨版圖重劃:民進黨、國民黨與親民黨的「民基」比較。東吳政治學報,14,87-89。
孫璞圓(2000)。孫中山是真正祖師爺-黨營事業祖宗八代總覽(一)。收錄於梁永煌、田習如等編著,拍賣國民黨:黨產大清算。台北:財訊。
倪達仁(譯)(1995)。Austin Ranny著。政治學。台北:雙葉。
高朗(1998)。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兩岸關係理論』
研討會,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主辦,台北。
高隸民(1992)。東亞威權主義之轉變。載於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文叢書系列。
陳水扁(1999)。亞太和平新世紀,兩岸歡喜看未來--陳水扁對於兩岸關係的七項主張。陳水扁競選總部文宣,1999 年,11 月15 日。
陳水扁(2001)。世紀首航-政權輪替五百天的沈思。台北:圓神。
陳秀良(譯)(1989)。Austin Ranney著。政治學(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台北:台大圖書。
陳佳吉(2003)。台灣的政黨競爭規範與民主鞏固。台北:翰蘆。
陳新民(1989)。政黨的內部民主制度。東吳法律學報,6(1)。
陳明通(1998)。民進黨的政黨形象:一項縱時性的觀察。台灣政治學會第五屆年會學術研討會。
陳明通(1999)。地方派系、賄選風氣與選舉制度設計。國策專刊。7。
陳華昇、楊鈞池(2001)。民進黨政治版圖的擴張與轉型。國家政策論壇。 1(3)。
陳鴻瑜(譯)(1996)。Seldon Appleton著。菲律賓共和國憲法。收錄於國民大會秘書處資料組編,新編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一冊亞洲國家)。台北:國大秘書處。
徐火炎(1992)。民主轉型過程中政黨的重組。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5(1),213-263。
夏珍(2000)。日落國民黨。台北:天下文化。
華力進(1989)。政治學。台北:經世。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1990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1)。
盛治仁(2000)。統獨不再對決-從2000年總統選舉看台灣新社會紛歧及影響。理論與政策。14(2)。
郭正亮(1996)。尋求總統和國會的平衡:雙首長制對台灣憲政的時代意義。民主化與政府體制研討會。政治大學政治系主辦。
郭正亮(1996)。李登輝現象:政黨領導與政黨轉型。東吳政治學報。6。
郭正亮(1998)。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遠見。
郭正亮(1999)。開放初選帶來二極選民。新新聞。597,2。
郭正亮(2000)。變天與挑戰。台北:天下遠見。
曹瑞泰譯(2000)。沖野安村著。現代日本政治-制度與選舉過程。台北:國立編譯館。
莊天憐(2000)。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選舉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選研中心。
許介麟(1996)。戰後台灣史記。台北:淆英堂。
許介鱗(1997)。政黨政治的秩序與倫理。台北:業強。
許漢、張覺明(1993)。宋楚瑜前傳。台北:開今文化出版。
許福生(2001)。台灣地區組織犯罪問題與防制策略之探討。台北:財團法人向陽公益基金會。
彭堅汶(1993)。中國國民黨的屬性演變與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近代中國雙周刊。98。頁166-171。
彭懷恩、胡祖慶編(譯)。(1989)。進入政治學的世界。台北:洞察。
彭懷恩(1994)。台灣政黨政治。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1999)。三合一選舉後的新黨動向預測。新世紀智庫論壇。5。
彭懷恩(2000)。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
黃世鑫(2000)。兩德統一後之前東德SED黨產的處理經驗:他山之石。收錄於台灣研究基金會策劃,黃煌雄等主編,還財於民:國民黨黨產何去何從?。台北:商周。
黃德福(譯)(1983)。Robert A Dahl著。總體政治理論。台北:幼獅。
黃德福(1992)。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
黃秀端(1996)。從選舉結果分析選民的投票行為。政策月刊。15。
黃秀端(2001)。單一選區與複數選區相對多數制下的選民策略投票。東吳政治學報。13。
張京育(1992)。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文叢書系列。
張台麟(1995)。法國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張世賢(1996)。1996年日本眾議院議員選舉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6(1)。
張培倫(1998)。新黨的危機與轉機:趙少康記者招待會。海峽評論,88。
張清溪(2000)。交付信託可以解決黨營事業問題嗎?。收錄於台灣研究基金會策劃,黃煌雄等主編,還財於民:國民黨黨產何去何從?。台北:商周。
曾建元(2000)。以商圍政、以民逼官?—兩岸政經關係與台商政策。共黨問題研究,26 (5)。
游清鑫(1996)。台灣政治民主化之鞏固:前景與隱憂。政治學報。27。
游清鑫(2000)。候選人與選民的互動:競選策略效果的探討-以2000年總統選舉之「興票案」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分析的層次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
游清鑫、林瓊珠 (2001)。政黨重組?總體層次與個體層次的觀察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游盈隆(1994)。政黨形象、意識形態與台灣選舉變遷。中央研究院民主研究所集刊,78。
游盈隆(1997)。民主鞏固與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
游盈隆(1997)。選舉與台灣政黨重組的趨勢。台北:月旦。
雷飛龍(譯)。(2002)。Giovanni Sartori著。政黨與政黨制度之研究。台北:韋伯。
雷飛龍(譯)。(2003)。Giovanni Sartori著。政黨與政黨制度。台北:韋伯。
葛永光(1996)。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空大。
葛永光,(2001)。改造臺灣KMT嶄新機會。政策研究基金會。
楊日青(2003)。憲政運作之亂象及改進之道。國家政策論壇季刊。
楊力宇(2000)。打造新臺灣開創新紀元。台北:流傳文化。
齊光裕(1998)。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民國三十八年以來的憲法變遷。台北:揚智。
趙永茂(1993)。台灣地方黑道之形成背景及其與選舉之關係。理論與政策。7(2)。
趙永茂(1997)。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
鄭永年(2000)。中國的政治改革與民主化前景—政治漸進主義。台北:吉虹資訊。
劉義周(1995)。台灣的新政黨體系。問題與研究。34(10)。
劉義周(2000)。2000年總統選舉候選人棄保策略之分析。發表於<新政局的開端>,2001年選舉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政治大學選研中心。
劉義周(2001)。威權體制變遷:解嚴後的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所籌備處。
劉軍寶(譯)(1994)Samuel P.Hangtington著。第三波—廿世紀的民主浪潮。台北:五南。
談子民(1979)。政黨論(上)。台北:正中。
潘誠財(1999)。析論日本選舉制度改革。復興華岡學報。66。
謝長廷(1986)。民主進步黨。台北:自由時代叢書。
謝相慶(2000)。我國立法委員選舉制度及其選舉結果的影響。載於林繼文(主編),政治制度。台北:中研院社科所。
謝復生(1986)。選舉制度與政黨多寡。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4。
謝復生(1989)。從選舉制度與選民結構看我國今後政黨政治的走向。中山社會科學季刊。
謝復生(1992)。政黨比例代表制。理論與政策。7。
謝復生(1992)。選舉制度與政治風氣。理論與政策。7。
謝瑞智(2000)。憲法新論。台北:正中。
蘇永欽等(2001)。政黨重組—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二、 學術論文
王立言(2001)。由「國家能力」途徑看台灣大陸政策的制訂與執行:1996~2000,政治大學東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維銘(2001)。總統直選後我國政黨政治發展之研究(1996年總統直選後迄今)。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心儀(1999)。國家元首選舉制度改革之動力及影響。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麗虹(2003)。總統民選後行政與立法互動關係下的大陸政策—李登輝時期與陳水政府的比較研究。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91TKU00025014。
白佩玲(1997)。新黨反對模式之研究。台灣大學三研所碩士論文。
石振國(1995)。由組織理論研析政黨式微現象。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博榮(1997)。民主進步黨政黨轉型之研究。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5SCU00227023。
吳博群(1998)。後冷戰時期日本選舉制度改革與政黨政治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振盛(1989)。戒嚴時期台灣地區的民主化與政治變遷:一個發展途徑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瓊珠(1998)。台灣政黨體系重組過程之研究(1991-1996)。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鑑棋(2001)。黑金政治影響公共工程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沈靜倫(2001)。單一選區兩票制於台灣之適用性探討。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士郁(2000)。比較各國單一選區與比例代表混合制-德、日、俄、韓、匈五國實例分析。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施佩萱(1988)。台灣選民政黨認同變遷之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6NTU03011006。
梁欽堯(1990)。政治發展與政黨轉型。台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坤森(1989)。美國政黨重組之理論與實際:1932-1988。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77TKU02232007。
黃少梅(2003)。前總統李登輝卸任後之媒體形象。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1NTU00383004。
黃俊達(2001)。台灣新生政黨的發展與策略:以親民黨為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張麗如(2002)。日本國會選舉制度之研究-90年代國會選舉制度之改革。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嘉銘(1998)。當前台灣地區組織犯罪現象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世康(1997)。我國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革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洹(1999)。候選人競選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7NCCU0227012。
羅聰欽(2002)。選舉買票與資金回收-以公共工程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三、 報紙
中共將以新思維與陳水扁打交道(2000,3月20日)。聯合報,3版。
王崑義(1999,8月31日)。分裂是政治鬥爭的開始。中國時報,15版。
李登輝宣布連戰續任閣揆(1996,6月6日)。聯合報,1版。
李遠哲以具體行動為向上提升的力量加碼(2000,3月19日)。台灣日報,2版。
李扁同台致詞 扁強調對的路要繼續走(2002,8月12日)。聯合報,4版。
析論總統直選絕對及相對多數決(1994,1月27日)。聯合報,2版。
前瞻未來選後特別報導(2001,12月3日)。聯合報,10版。
單一選區兩票制 國民黨政策回研討無結論(1996,9月18日)。聯合報,2版。
新中間路線以國家全為主軸(1999,3月31日)。台灣日報,3版。
親民黨 剛柔並濟的黨(2000,3月31日)。中國時報,2版。
親民黨 強調落實黨內民主(2000,3月22日)。中國時報,2版。
「變天之選」系列專論之二(2000,3月18日),聯合報,2版。
王業立(2001,7,26)。台聯如果發揮邊際效用。聯合報,15版。
李國雄(1999,3月22日)。李敖吹出更多泡沫?。聯合晚報,2版。
周陽山(1994,1月29日)。葉爾欽效應或阿葉德效應。聯合報,11版。
周陽山(2000,3月20日)。中間偏右:宋營凝聚新結構。中國時報,16版。
許信良(1998,2月22日)。強本西進絕不是戒急用忍。自立早報,3版。
許信良(2001,3月24日)。提升政黨境界:黨內民主化 路線全民化。聯合報,2版。
陳重生(2002,5月16日)。「ㄧ人政黨,形象難除」。中國時報,6版。
黃主文(1994,1月29日)。總統選制觀點。聯合報,2版。
黃德福(2001,3月12日)。政黨初選不能成為民進黨腐化的藉口。中央日報,4版。
劉志聰(1996,12月5日)。新黨挑動族群危機激起本省人警惕心。自由時報,2版。
蘇永欽(1994,1月5日)。選總統需要絕對多數。聯合報,11版。
四、 網路
張正莉(1995)。陳履安宣布參選總統。2004年7月,取自http://udnnews.com/special issue/focusnews/down 32.html/
張慧英(2000)。黯然謝幕 李登輝時代 劃下句點。2004年3月取自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vote2000/lien/89031922.htm/
廖益興(1995)。民進黨總統初選制度之評析。國策期刊。123。2004年2月,取自 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rnals/120_2.htm/
嚴安林(2000)。民眾對國民黨政府的否定。大公報。2004年5月,取自 http://www.future-china.org/spcl_rpt/vote2000/2000031911.htm。
王家英(2001)。台聯成立對台灣政局的影響。2004年8月,取自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Taiwan/pages3/taiwan220801.html/
台灣團結聯盟黨章,2004年7月取自http:www.tsu.org.tw/tsao1b.html/
親民黨中央黨部,親民黨黨綱。2004年7月取自http://www.uneed.com.tw/pfp/dk/htm/
網易新聞中心,2004年7月取自http://news.163.com.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2000年總統講祝詞,http://www.president.gov.tw/1_president/index.html/。
五、 英文部分
Ackerman Bruce.(2000).The New Separation of powers.Harvard Law Review,Vol.113:633-729
Ware, Alan(1996).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Anthany Downs(1957).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NY:Harper & Row.
Burton,M., Gunther,R., and Higley,J.(1992).Introduction:Elite Transformation and Democratic Regimes’,in John Higley and Richard Gunther(eds),Elites and Democratics Consolidat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Southen Europ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37.
Carmines ,Edward G . and Stimson ,James A .(1980). The Two Faces of Issue Voting , APSR 74:80
Carmines ,Edward G . and Stimson ,James A .(1989). Issue Evolution:Race and the Trans form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arstairs , Andrew McLaren(1980). A Short History of Electoral System in Western Europe . London:Allen & Unwin .
Huntington,Samnel P.(1984).Will More Countries Become Democratic?,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No 99(Summer)pp.206.
Huntington, Samnel P.(1991). The Third Wave . Norman and Landon:University of Oklaboma Press .
Hwang , E.(1997), A General Simulation Model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 Political Conflict , and Regulation Politics:Taiwan and Other System in Transition . Dissertation at Suny-Binghamton .
Lancaster Thomas D(1997).The Orgins of Double Ballot Electoral System,Some Comparative Observ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7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World Congress,Seoul,Korea,P2
Lijphart,Arend (1994).Electoral Systems and Party Systems:A Study of Twenty-Seven Democracies 1945-1990.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tthew S.Shugart and Rein Taagepra(1989),Seats and Votes:The Effect and Determination of Electoral System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PP105-108。
Matthew S.Shugart and Rein Taagepra(1994),Plurality Versus Majority Election of President:A Proposal for A Double Complement Rule,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27,No3
McDonald, N.A.(1963).The Study of Political Parties.New York:Random House.
Moriss.P.Fiorina(1981).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 .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
Peeler,J.A.(1992).Elite Settlements and Democratics Consolidation:Colombia,Costa Rica,81-112.
Ranney,Austin(2001).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Upper Saddle River , N.J.:Prentice-Hall,Inc. .
Sartori ,G.(1976).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artori ,G(1986).The influence of electoral system:Faulty Laws or Faulty Methods?,in Bernard Grofman and Arend Lijphart ,eds.,Electoral law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s .New York:Agathon Press.
Schattschneider E.E.(1942).Party Government.NY:Rine-Hart & Co.
Tsia ,Cheng-Wen & Ming ,Chu-Cheng (1989),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 of the Roc`s Democratic ,in Conference on Democratization in Republic of China , Taipei .
William J.Keefe,and Morris S.Ogul,(1997)The American Legislative Process:Congress and State.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