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新上
Chen, Hsin-Shang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南投窯的現代化與日本常滑燒的關係
The Modernization of Nantou Ceramic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okoname (Jap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指導教授: 林昌德
Lin, Chang-De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16
中文關鍵詞: 南投窯常滑燒南投陶器所龜岡安太郎劉樹枝劉案章
英文關鍵詞: Nantou Ware, Tokoname Ware, Nantou Pottery Factory, Kameoka Yasutarō, Liu Shu-Zhi, Liu An-Zha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73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4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在於探討臺灣陶瓷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經由日本的中介,接觸歐美的陶瓷文明。論文選擇南投窯和常滑燒為兩個場域,探索兩地之間陶瓷發展的對應的關係,從而追溯到西方的淵源。由於南投窯現代化的發展與日本殖民統治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本論文以殖民主義的取向,探索殖民者如何以其權力,經由政策的執行,推動南投窯的現代化。
    有關南投窯發展的議題,在學界的文獻與論著中,已經大致完成了主要的架構,然而仍有內容不夠具體、疏漏乃至錯誤之處,有待新資料與證據的補充與修正。由於現存文獻史料的不足,本論文以口述歷史為研究方法的主軸。筆者多年來在臺灣各地從事田野調查,已獲得豐富的口述資料、舊照片、文件、文物等資料,作為建構此一史實的基礎。然而口述歷史所獲得的資料往往有信度與效度的問題,因此筆者也從公私部門多方蒐集文獻與文物,以彌補口述資料的不足與缺陷。筆者以口述歷史、原始文件、文獻以及文物等資料加以解讀、整理與分析、並作交叉比對,確定人物的生平、歷史的事跡、文物的窯口歸屬,以此解決南投窯發展史研究上的議題。
    本論文的研究在時間上,從清代嘉慶元年(1796)漢人開始在南投創業開始,到2005年劉案章去世為止,前後延續的時間約為二百年。在空間上,以南投與常滑為兩個主要場域;在人物上,以龜岡安太郎、劉樹枝與劉案章三人的生平事蹟為主要脈絡,探討臺日兩地陶瓷發展的史實與傳承關係。本論文分為六章,除了第一章緒論與第六章結論之外,本論四章,分別論述南投燒的重要作品、主要人物的生平事蹟、南投與常滑的陶瓷發展的歷史及其與歐美陶瓷發展的傳承關係,最後檢討日本政府對於常滑與南投兩地陶瓷發展政策上的差異,及其在社會文化上所呈現的意義。
    本論文對於清代以來一些南投陶瓷發展史料的斷層加以釐清與填補,使其歷史得以連貫。本論文從梳理重要人物的生平與窯場的發展中,將南投窯的現代化分為三個階段,闡明各個階段的製陶理念、技術與產品。本論文論證日本在南投陶瓷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中介與推動的角色,從而將臺灣陶瓷的發展與歐美現代文明接軌,確立在全球發展脈絡中的定位。本論文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文獻資料與史實往往具有相當的差距,因而提出與殖民者不同的觀點。由於現存文獻資料不盡與史實相符,筆者主張歷史的研究應該對於過去的文獻資料採取嚴謹的求證態度,多方發掘不同面向的新材料,作為論證的基礎,以找出更接近真象的史實。

    This dissertation is aimed at exploring,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Taiwan’s ceramic in which Taiwan’s ceramic eventually obtained the opportunity to connect to Western ceramic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of Japan’s ceramic.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pottery of Nantou and Tokoname are chosen as the two fields to present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their development by which the connection to Western source of ceramic is to be traced.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Nantou ware wa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colonial ruling policies, the post-colonial theory i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approach to interpret how the colonizer use her power to push forward the modernization of Nantou pottery with a view to economic results.
    By reviewing the documents and writings that are concer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ntou ware, the author finds that former scholars have constructed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progression of Nantou ware; however, some of the contents are nonspecific, omitted, and even erroneous. Therefore, fresh materials and evidences are to be unearthed for supplement and revision. Due to lack of documents, the oral history is chosen as one of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for the dissertation. For years, the author has devoted himself to the field study and has obtained plenty of oral materials, old photos, objects and documents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that has been rarely known to the world.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oral materials might prove problematic and be often criticized for their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order to supply the insufficiency and to correct the defects of oral materials, collecting the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documents available is definitely necessary. After having been carefully decoded, organized, analyzed and cross-compared, these materials are used to ascertain the life stories of the three pottery masters concerned, the events which took place during that period, and the attribution of the ceramic works involved.
    The period of time covered in this dissertation span from 1796, the beginning of Nantou ware, to 2005, the year when Liu An-zhang passed away; the places covered include Nantou and Tokoname; the ceramic masters concerned are Kameoka Yasutarō, Liu Shu-zhi and Liu An-zhang. By these contexts, the history and relationship of the pottery development of the two places can be probed.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and the other four chapters are about the works of ceramic, masters concerned, the pottery history of Tokoname and Nantou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and discussion about the different results attributed to Japan’s different policies for Nantou (colonial) and Tokoname (domestic) as well a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s that modernization has brought.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gaps in the history of Nantou ware since Qing dynasty are bridged and made clear. The attribution of the works of Nantou ware is identified. By means of clarification of the life stories of the three mast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tteries, the modernization of Nantou war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o expound its ceramic ideas, techniques and products. For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Japan’s ceramic in Taiwan’s ceramic history is proved, it is certain that Taiwan’s ceramic has connected up to European ceramic civilization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its position in the world ceramic contexts can be located.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author has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something discordant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the documents and the historical truth; therefore, the author proposes a different view from the colonizer’s because their documents are not always reliable. It is suggested that when we face documents, we should take a more serious attitude to deal with them and seek more and fresh materials as proof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find the facts that may make a closest approach to the historical truth.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目的、途徑與範圍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研究途徑與方法 1 三、研究範圍 3 第二節 研究史回顧與問題意識 3 一、日治時期的文獻 3 二、戰後的研究 5 三、待探討的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1 一、研究方法 11 二、論文架構 18 三、名詞解釋 19 第貳章 南投燒的作品 21 第一節 南投窯的傳統作品 21 一、日用的大型陶器 21 二、精緻的小型陶器 22 三、獨特的裝飾風格 24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現代南投燒陶器 24 一、南投燒文物款式及其作者歸屬問題 24 二、南投燒作品的落款與形制的特徵 27 三、各群作品的作者歸屬 51 第三節 模具與印款的挪用問題 68 一、印款挪用的情形 68 二、南投燒作品不宜全部歸屬於協德廠 72 三、南投燒作品歸屬錯誤的原因 72 四、從文物看南投陶器所的移轉 74 五、有待探討的問題 74 第參章 南投燒的作者 77 第一節 龜岡安太郎的生平經歷 77 一、在常滑的歷練 77 二、龜岡在南投的事業 83 三、龜岡對南投燒現代化的貢獻與影響 122 第二節 劉樹枝的生平經歷 135 一、在龜岡安太郎門下學藝 135 二、在牛運堀經營協德陶器工場 135 三、傳承自龜岡的日式與現代產品 138 四、劉案珍復古的傳統陶器 143 五、南投陶器同業者組合 145 六、劉樹枝的成就與貢獻 146 第三節 劉案章的生平經歷 147 一、劉案章在常滑的求學生涯 148 二、畢業回臺 160 三、經營協德魚池第二工場 163 四、產品設計的新理念 165 五、從事陶藝創作 180 六、劉案章的成就與貢獻 186 第肆章 常滑燒與南投窯的發展 189 第一節 常滑燒現代化的發展 189 一、古常滑燒的歷史 189 二、明治時期的重要窯場與組織機構 190 三、製陶技術的發展 204 第二節 南投窯現代化的發展 228 一、南投窯的傳統陶器 228 二、南投窯的現代化 242 三、南投窯的成就與影響 284 第三節 南投窯與常滑燒的關係 285 一、兩地傳統陶器的異同 285 二、現代陶瓷文化上的交流 287 三、南投窯與常滑燒不同的政經背景 289 第伍章 常滑燒與南投窯現代性的西方淵源 293 第一節 常滑燒的現代化與國家政策 293 一、明治政府國家現代化的形塑 294 二、現代化政策的執行 295 三、陶瓷現代化的新動向 304 第二節 南投窯的現代化及其淵源 305 一、南投窯陶瓷理念的現代性 305 二、南投窯產品的現代性 308 三、南投窯製陶技術的現代性 312 四、多元文化的交流與交混 324 第三節 南投窯的現代化與殖民政策 325 一、日本人對於臺灣陶器的觀點 325 二、殖民政府的產業政策 326 三、對於地方精英的籠絡政策 364 第陸章 結論 385 第一節 研究成果 385 一、南投陶瓷發展史實的補白 385 二、補充常滑燒的歷史 387 三、南投窯現代化歷程中日本的中介角色 387 四、南投窯的發展與殖民政府經濟政策的關聯 389 五、提出不同於殖民者的觀點 389 六、臺灣陶瓷發展與文化交流的關係 390 第二節 未來研究的方向及建議 392 參考書目 397

    一、原始文件
    三岳融信
    1900.11.25 〈祝詞〉。手稿,未出版。
    小柳重道
    1906 〈小柳重道信函〉。南投:南投廳。手稿,未出版。
    小島要藏
    1900.11.25 〈祝詞〉。手稿,未出版。
    平野六郎
    1900.11.25 〈祝詞〉。手稿,未出版。
    伊藤宗一
    1900.11.25 〈祝詞〉。手稿,未出版。
    林俊達
    1904.10.30 致龜岡安太郎書信。手稿,未出版。
    協德陶器工場
    c.1922-1956 〈劉樹枝家族舊相簿〉。南投:南投陶器工場。相簿,未出版。
    洪玉麟文書
    1897.12.19 〈新庄區長洪玉麟文書-南投辨務署長荒賀直順公文〉。梁志忠藏,未出版。
    1898.3.4 〈新庄區長洪玉麟文書-南投辨務署小野寺誠公文〉。郭武雄藏,未出版。
    1898.7.18 〈新庄區長洪玉麟文書-南投辨務署長荒賀直順公文〉。梁志忠藏,未出版。
    c.1898.7.26 〈新庄區長洪玉麟文書-南投辨務署有田片正公文〉。郭武雄藏,未出版。
    1898.8.27 〈新庄區長洪玉麟文書-南投辨務署長矢野武平公公文〉。郭武雄藏,未出版。
    1898.9.1 〈新庄區長洪玉麟文書-南投辨務署長矢野武平公文〉。郭武雄藏,未出版。
    1898.9.6 〈新庄區長洪玉麟文書-南投辨務署長矢野武平公文〉。郭武雄藏,未出版。
    1898.9.9 〈新庄區長洪玉麟文書-南投辨務署長矢野武平公文〉。郭武雄藏,未出版。
    1898.11 〈新庄區長洪玉麟文書-南投辨務署長矢野武平公文〉。郭武雄藏,未出版。
    c.1899 〈新庄區長洪玉麟文書-濱田寅吉公文〉。郭武雄藏,未出版。
    1899.1.13 〈新庄區長洪玉麟文書-南投辨務署公文〉。郭武雄藏,未出版。
    1899.2.9 〈新庄區長洪玉麟文書-南投辨務署公文〉。郭武雄藏,未出版。
    1899.3.17 〈新庄區長洪玉麟文書-南投辨務署公文〉。郭武雄藏,未出版。
    1899.10.25 〈新庄區長洪玉麟文書-南投辨務署公文〉。郭武雄藏,未出版。
    南投陶器所
    c.1901 〈南投陶器所定款〉。南投:南投陶器所。鋼版油印資料,未出版。
    1902 〈南投陶器所沿革畧述及收支決算書〉。南投:南投陶器所。藍圖複印資料,未出版。
    1903 〈南投燒廣告〉。南投:南投陶器所。單頁廣告,未出版。
    1904 〈明治三十七年四月南投陶器所第三回收支計算報告書〉。南投:南投陶器所。鋼版油印資料,未出版。
    南投縣工藝研究班
    1954 〈(劉案章)委任通知〉。南投: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未出版。
    南投縣政府
    1957 〈(劉案章)解聘通知〉。南投:南投縣政府。未出版。
    常滑青年同志俱樂部
    1898.11 〈(選任龜岡安太郎為幹事)證書〉。常滑:常滑青年同志俱樂部。未出版。
    常滑貿易株式會社
    1896.10.10 〈常滑貿易株式會社定款〉。常滑: 常滑貿易株式會社。未出版。
    野間慶一
    1904.10.4 〈龜岡安太郎診斷書〉。南投: (公醫)野間慶一。手稿,未出版。
    愛知縣常滑常滑陶器學校
    1929 〈(劉案章)修業證書〉。常滑:愛知縣常滑常滑陶器學校。證書,未出版。
    臺中縣
    1900.12.31 〈龜岡安太郎委任令(一)〉。臺中:臺中縣。未出版。
    1900.12.31 〈龜岡安太郎委任令(二)〉。臺中:臺中縣。未出版。
    臺灣總督府
    1897 〈龜岡安太郎獎賞令〉。臺北:臺灣總督府。未出版。
    1901.11.30 〈龜岡安太郎敘薪令〉。臺北:臺灣總督府。未出版。
    1901.11.31 〈龜岡安太郎委任令〉。臺北:臺灣總督府。未出版。
    1901.12.28 〈龜岡安太郎獎賞令〉。臺北:臺灣總督府。未出版。
    1902.9.30 〈龜岡安太郎敘薪令〉。臺北:臺灣總督府。未出版。
    1902.12.22 〈龜岡安太郎獎賞令〉。臺北:臺灣總督府。未出版。
    1903.12.22 〈龜岡安太郎獎賞令〉。臺北:臺灣總督府。未出版。
    1904.10.5 〈龜岡安太郎敘薪令〉。臺北:臺灣總督府。未出版。
    1904.10.5 〈龜岡安太郎解職令〉。臺北:臺灣總督府。未出版。
    1904.10.5 〈龜岡安太郎獎賞令〉。臺北:臺灣總督府。未出版。
    劉案章
    c.1926-1929 〈描圖集〉。南投:劉案章。手稿,未出版。
    c.1926-1929 〈剪貼簿〉。南投:劉案章。手稿,未出版。
    1954 〈公務人員履歷表〉。南投:劉案章。手稿,未出版。
    c.1954-1957 〈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時期設計圖集〉。南投:劉案章。手稿,未出版。
    c.1957-1974 〈北投金義合公司時期產品設計圖集〉。南投:劉案章。手稿,未出版。
    龜岡安太郎
    1900.9.6 〈履歷書(一)〉。常滑:龜岡安太郎。手稿,未出版。
    1904.10.4 〈辭職願〉。常滑:龜岡安太郎。手稿,未出版。
    c.1905〈履歷書(二)〉。常滑:龜岡安太郎。手稿,未出版。
    〈龜岡義次郎戶籍謄本〉。未出版。
    〈龜岡清三郎戶籍謄本〉。未出版。
    簡錫珠
    1929.5.29 〈致龜岡安太郎書信〉。南投:簡錫珠。手稿,未出版。
    關德三郎
    1900.11.25〈祝詞〉。毛筆手稿,未出版。
    二、訪問紀錄
    陳新上
    1993.7.30 〈水里林國隆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3.8.12 〈南投劉案章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3.9.9 〈神岡王龍山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4.2.21 〈大甲東陳金城錄音訪問紀錄〉。
    1994.2.22 〈魚池劉案章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4.2.22 〈南投李瑞朋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4.2.22 〈魚池王浴沂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4.2.22 〈魚池曾慶德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4.3.1 〈臺北謝阿貴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4.7.7 〈南投曾文、曾樹枝、白清琪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4.7.8 〈臺南黃榮宗、黃海樹、黃方素梅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4.8.24 〈魚池劉案章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4.8.25 〈霧峰顏水龍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4.8.25 〈南投張土城、白清琪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5.1.13 〈魚池蕭登科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5.1.13 〈魚池林榮盛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5.4.1 〈魚池劉案章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5.4.13 〈魚池劉案章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5.12.9 〈南投張土城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5.12.9 〈南投曾文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5.12.11 〈嘉義吳義奉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6.2.9 〈臺北林榮總、林隆儀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6.11.13 〈水里陳慶榮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6.11.13 〈水里林錫奎、謝后來錄音訪問紀錄〉。
    1996.11.14 〈隘寮林連榮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6.11.14 〈隘寮林連捷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6.12.4 〈鶯歌翁成來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7.4.12 〈桃園陳清吉、陳張越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7.5.8 〈北投陳粟瓶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7.7.22 〈北投潘新釵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8.3.31 〈南投潘昭振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8.4.1 〈魚池劉案章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8.11.4 〈魚池劉案章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1999.10.21 〈桃園陳清吉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2000.10.20 〈鶯歌翁成來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2000.11.8 〈臺南黃海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2002.9.24 〈神岡王龍山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2002.9.25 〈臺中劉案章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2004.3.27 〈魚池吳吉尾錄音訪問紀錄〉。未出版。
    2011.9.6 〈常滑民俗資料館中野晴久訪問紀錄〉。未出版。
    2011.9.10 〈常滑龜岡美智子訪問紀錄〉。未出版。
    2013.10.27 〈臺北吳棟龍電話訪問紀錄〉。未出版。
    2013.11.13 〈臺北吳煥京電話訪問紀錄〉。未出版。
    2015.3.14 〈南投吳欽評電話訪問紀錄〉。未出版。
    2015.11.5 〈南投吳光雄訪問紀錄〉。未出版。
    2016.1.19 〈臺北林隆儀電話訪問紀錄〉。未出版。
    2016.3.24 〈臺北林隆儀電話訪問紀錄〉。未出版。
    三、報紙公報
    《府報》。臺北:臺灣總督府。
    《阿緱廳報》。阿緱(屏東):阿緱廳。
    《臺北廳報》。臺北:臺北廳。
    《臺灣總督府報》。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數位化檔案。臺北:臺灣總督府。引自中央研究院臺灣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查詢系統,網址: http://sotokufu.sinica.edu.tw/query.php。
    四、書籍
    中日文部分
    とこなめ燒協同組合
    2000 《常滑の陶業百年》。常滑:とこなめ燒協同組合。
    山本義彥
    1998 《近代日本経済史-国家と経済》。東京:ミネルヴァ書房。
    小林正彬
    1993 《近代日本経済史-西欧化の系譜》。東京:世界書院。
    大西政太郎
    1984 《陶芸の土と窯燒き》。東京:理工学社。
    大園市藏
    1916 《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
    1927 《近世臺灣史》。臺北:日本植民地批判社。
    1934 《臺灣現代史》。臺北:日本植民地批判社。
    中ノ堂一信
    1997 《近代日本の陶芸家》。京都:河原書店。
    中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3 《中國陶瓷全集27福建陶瓷》。京都:美乃美。
    方樑生
    2009 《臺灣之硘看款》。臺北:盧麗珠發行。
    石川松太郎等
    1997 《日本教育史》。東京:玉川大學出版部。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
    2007 《日本帝國主義之下臺灣》。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田中彰
    2004 《明治維新と西洋文明》。東京:岩波書店。
    石井寬治著,黃紹恆譯
    2008 《日本經濟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辻惟雄
    2008 《日本美術史》。東京:美術出版社。
    寺內信一
    1937 《尾張瀨戶.常滑陶瓷誌》。東京:學藝書院。
    吉田弘
    1987 《常滑燒の開拓者鯉江方壽の生涯》。名古屋:愛知縣鄉土資料刊行會。
    吉見俊哉
    2010 《博覧会の政治学-まなずしの近代》。東京:講談社。
    竹越與三郎
    1905 《臺灣統治志》。東京:博文館。
    安東尼派格登著,徐鵬博譯
    2008 《西方帝國簡史》。臺北:左岸文化。
    吳文星
    2009 《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密察
    1994 《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宋應星
    明 《天工開物.甘嗜》。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5再版。
    武田知弘
    2013 《史上最大の経済改革”明治維新”》 。東京:株式會社イースト.プレス。
    赤羽一郎
    1983 《常滑陶芸の歷史と技法》。東京:技報堂。
    1983 《常滑-中世窯の樣相-》。東京:ニュー.サインス社。
    赤羽一郎、小野田勝一
    1977 《常滑渥美,日本陶磁全集8》。東京:中央公論社。
    岐阜県陶磁資料館
    2008 《全国の戦時中のやきもの:萩谷コレクション》。岐阜:岐阜県陶磁資料館。
    杉崎章、村田正雄
    1988 《常滑窯-その歴史と民俗》。東京:名著出版。
    金子一夫
    1992 《近代日本美術の研究 明治.大正時代》。東京:中央公論美術。
    松井武敏、安藤慶一郎監修
    1983 《常滑市誌.文化財編》。常滑:常滑市役所。
    河村桂道
    1933 《愛知縣知多郡常滑町愛知縣常滑陶器學校》。常滑:常滑陶器學校。
    岩崎潔治
    1913 《台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
    林才添
    1985 《達庵八三回憶錄》。宜蘭:作者發行。
    林進發
    1929 《臺灣人物評》。臺北:赤陽社。
    1933 《臺灣官紳年鑑》,第3版。臺北:民眾公論社。
    1936 《臺灣發達史.教育篇》。臺北:民眾公論社。
    林滿紅
    2004 《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
    林榮森(編)
    2015 《南投陶發展史》。南投:南投縣文化局。
    東京国立文化財研究所美術部(編)
    1966 《內国勧業博覧会美術品出品目錄》。東京: 東京国立文化財研究所。
    持地六三郎
    1912 《臺灣殖民政策》。東京:合資會社富山房。
    南投郡役所
    1939 《南投郡管內概況》。南投:南投郡役所 (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影印版)。
    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1995 《邁向現代陶之路-南投陶二百年專輯》。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南投縣政府
    1982 《南投文獻叢輯》。南投:南投縣政府。
    南投縣簡姓宗親會
    1994 《溯源于祖,受惠于宗-南投縣簡姓宗親會成立四十週年紀念》。南投:南投縣簡姓宗親會。
    柳宗悅
    2006 《民藝とは何か》。東京:株式会社講談社。
    屋部仲榮
    1936 《新臺灣の事業界》。臺北:民眾事報。
    神崎かず子、仲野泰裕
    2001 《尾張の茶道具-瀨戶.常滑の名工たちをめぐって》。瀨戶:愛知縣陶磁資料館。
    范燕秋
    2006 《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臺灣醫學史》(臺北:稻鄉出版社)。
    派翠西亞.鶴見著,林正芳譯
    1999 《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
    高山流月
    1928 《樂燒の仕方》。東京:芳文堂。
    素木洋一
    1982 《図解工藝用陶磁器-伝統から科学へ》。東京:技報堂。
    1983 《セラミクスの技術史》。東京:技報堂出版。
    浦崎永錫
    1974 《日本近代美術發達史 明治篇》。東京:東京美術。
    野田裕教、沼野國典、沼野信子
    1993 《明治大正昭和の図変わり印判》。京都:光琳社。
    梁志忠
    1999 《深度感動南投陶》。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2002 《臺灣早期民間工藝-南投陶文物風華》。南投:南投縣民俗文物學會。
    陳信雄
    2003 《陶瓷臺灣》。臺中:晨星出版社。
    陳新上
    1998 《古窯傳奇—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南投: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2002 《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臺灣民用陶瓷》。臺北: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修訂版)。
    2007 《臺灣陶瓷的領航員-北投陶瓷發展史》。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2010 《吳讓農紀念回顧展》。鶯歌: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2011 《臺灣百年.陶瓷.北投燒-臺灣現代陶瓷的故事》。臺北:博揚。
    常滑市民俗資料館
    1991 《わが家の歴史V-平野霞裳展》。常滑:常滑市民俗資料館。
    1996 《常滑高等學校創立100周年記念教員遺作展》。常滑:常滑市民俗資料館。
    1997 《朱泥龍卷展》。常滑:常滑市民俗資料館。
    2000 《常滑陶業一OO年》。常滑:常滑市民俗資料館。
    常滑市誌編さん委員會
    1974 《常滑窯業誌 常滑市誌別卷》。常滑:常滑市役所。
    陶榮株式會社
    1936 《陶榮株式會社新形火缽型錄》。常滑:陶榮株式會社。
    連雅堂
    1984 《臺灣通史》(下冊)(修訂校正版)。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塩田力藏
    1927 《陶磁工藝の研究》。東京:アルス。
    新台灣雜誌社
    1946.2《新臺灣》(御大典奉祝號)4(3)。臺北市:傳文出版社(1993覆刻版)。
    愛知縣立常滑高等學校百周年記念誌委員会
    1997 《百年のあゆみ》。常滑:愛知縣立常滑高等學校。
    愛知縣陶磁資料館
    2000 《近代窯業の父ゴットフリート.ワグネルと万国博覽会》。瀨戶: 愛知縣陶磁資料館。
    2001 《尾張の茶道具-瀨戶.常滑の名工たちをめぐって》。瀨戶:愛知縣陶磁資料館。
    2004 《2005年日本国際博覽会開催記念-瀨戶陶芸の精華展》。瀨戶:愛知縣陶磁資料館。
    2010 《明治の人間国宝-帝室技芸員の技と美 清風與平.宮川香山から松谷波山まで》。瀨戶:愛知縣陶磁資料館。
    愛知縣陶磁資料館、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
    2000 《万国博覽会と近代陶芸の黎明》。瀨戶: 愛知縣陶磁資料館、京都: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
    愛知縣陶磁資料館學藝課
    2007 《煎茶陶芸の美と伝統-人間国宝三代山田常山への道》。瀨戶:愛知縣陶磁資料館。
    新高新報社
    1937 《臺灣紳士名鑑》。臺北:新高新報社。
    窯業協會(編)
    1966《ハンドブツク》,東京:技報堂。
    福澤諭吉著,齋藤孝譯
    2013 《現代語譯 文明論之概略》。東京:筑摩書房。

    臺中廳
    1919(1985影印版) 《臺中廳管內概要(一)》。臺中:岩崎民三;臺北:成文出版社。
    臺灣新聞社
    1934 《臺中市史》。臺中:臺灣新聞社。
    臺灣總督府
    1898-1929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臺灣總督府。
    1908.8.26 《府報》第2511號。臺北:臺灣總督府。
    1933.7.18 《府報》第1861號。臺北:臺灣總督府
    1939.5.6 《府報》第3573號。臺北:臺灣總督府。
    1898.3.18 《臺灣總督府報》第261號。臺北:臺灣總督府。
    1926 《臺灣事情》。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1 《工場名簿》。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6 《工場名簿》。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40 《工場名簿》。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
    1936.1.23 《臺灣陶業に關する座談會》。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
    関偉一郎,関一雄(編)
    2001 《陶榮百年の回想》。常滑:陶榮窯業株式會社。
    遠藤東之助
    1935 《臺灣の代表するもの》。臺中:臺灣新聞社。

    樂吉左衛門、樂篤人
    2013 《定本 樂歷代-宗慶.尼燒.光悅.一元を含む》。京都:淡交社。潘鈞
    2013 《日本漢字的確立及其歷史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
    豬野太郎
    1937 《大眾人事錄》(第13版)。東京市:帝國秘密探偵社。
    劉枝萬
    1958 《南投縣沿革志開發篇稿(南投文獻叢輯六)》。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1960 《南投縣教育志稿(南投文獻叢輯八)》。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1962 《南投縣人物志稿(南投文獻叢輯十)》。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1998 《南投縣風俗誌宗教篇稿(南投縣文獻叢輯九)》。南投:南投縣文獻會。
    興南新聞社
    1943 《臺灣人士鑑》第3版。臺北:興南新聞社。
    劉益昌、趙金勇
    2011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第二冊(近現代考古)》。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蕭富隆
    1993 《泥土的故事-南投陶發展與變遷概要》。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顏水龍
    1952 《臺灣工藝》。臺北:著者自印。
    瀨戶市美術館、NHK名古屋放送局、NHK中部ブレーンズ編
    2004 《2005年日本国際博覽会開催記念-瀨戶陶芸の精華展》。名古屋:NHK名古屋放送局、NHK中部ブレーンズ。
    瀨戶窯業高校
    1975 《愛知県立瀨戶窯業高等學校八拾年史》。常滑:同校創立八0周年記念事業委員会。
    瀧田貞一
    1912 《常滑陶器誌》(1976復刻再版)。常滑:常滑町青年會。
    鷹取田一郎
    2009 《臺灣列紳傳》。桃園市:華夏書坊,影印本。
    作者不詳
    1901.11.5 《殖產興業ニ關スル總督ノ演說》。出版單位不詳。
    1907 《南部臺灣紳士錄》(南投廳冊) 。臺南:臺南新報社。
    1941.3.31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62 《京都陶磁器說圖》。京都:陶磁器協会。
    英文部分
    Bloom, Jonathan, and Sheila Blair
    1997 Islamic Art. London: Phaidon.
    Camusso, Lorenzo and Sandro Bortone (ed.)
    1992 Ceramics of the World, from 4000 B.C.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Clark, Garth
    1995 The Potter’s Art-- A Complete History of Pottery in Britain. London: Phaidon.
    Cooper, Emmanuel
    1998 Ten Thousand Years of Pottery.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Davidson, James W.
    1903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ducts—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 Reprinting by Taipei: Ch’en Wen Publishing Company. 1972.
    De Waal, Edmund
    2003 Bernard Leach—At Ives Artists, London: Tate Gallery Publishing.
    Jahn, Gisela.
    2004 Meiji Ceramics-The Art of Japanese Export Porcelain and Satusma Ware 1868-1912. Stuttgart: Arnoldscne.
    Kikuchi, Yuko
    2004 Japanese Modernisation and Mingei Theory – Cultural Nationalism and Oriental Orient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
    Langmuir, E. & Lynton, N. (eds)
    2000 The Yale Dictionary of Art & Artists. New Haben and London: Yale Nota Bene.
    Olsen, Frederick L.
    1983 The Kiln Book. Pennsylvania: Chilton.
    Pevsner, Nikolaus
    2005 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 From 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hodes, Daniel
    1981 Kilns-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Radnor, Pennsylvania: Chilton.
    Schiffer, Nancy, N.
    1986 Japanese porcelain 1800-1950. Pennsylvania: Schiffer Publishing.

    五、期刊論文
    中日文部分
    山本鼎
    2001 〈有望之臺灣工藝的產業〉,收於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頁436-40。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王正華
    2003 〈呈現中國:晚清參與1904年美國聖路易萬國博覽會之研究〉,收於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頁421-47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明珂
    2014 〈口述中的歷史事實與社會現實〉,收於許雪姬主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頁37-44。臺北:臺灣口述歷史學會。
    中野晴久
    1995 〈常滑の赤物〉,收於常滑巿教育委員會、常滑巿民俗資料館,《常滑の赤物展-一つの常滑燒》,頁14-16。常滑:常滑巿教育委員會、常滑巿民俗資料館。
    1997 〈朱泥龍卷-常滑貿易陶器のはじめ〉,收於常滑巿教育委員會、常滑巿民俗資料館,《朱泥龍卷-常滑貿易陶器のはじめ》,頁2-8。常滑:常滑巿教育委員會、常滑巿民俗資料館。
    1988 〈近世末期の常滑における「瓶仲買眾」について〉,《常滑市民俗資料館研究紀要》3:4-6。
    1995 〈常滑の赤物〉,收於常滑巿教育委員會、常滑巿民俗資料館,《常滑の赤物展-一つの常滑燒》,頁14-19。常滑:常滑巿教育委員會、常滑巿民俗資料館。
    1997 〈朱泥龍卷展-常滑貿易陶器のはじまり〉,收於常滑巿教育委員會、常滑巿民俗資料館,《朱泥龍卷─常滑貿易陶器のはじまり─》,頁2-8。常滑:常滑巿教育委員會、常滑巿民俗資料館。
    王學新
    2012.3 〈日治前期桃園地區之製腦業與蕃地拓殖(1895-1920)〉,《臺灣文獻》63(1):57-100。
    內藤良弘
    2006 〈土管の作り方〉,《常滑市民俗資料館研究紀要》7:21-37。
    古賀貞二
    1930.3 〈臺灣の陶器業(上)〉,《臺灣時報》124:120-136。
    1930.4 〈臺灣の陶器業(下)〉,《臺灣時報》125:103-111。
    仲野泰裕
    2004 〈近代窯業における新技術.意匠の受容と伝統技術〉,收於愛知県陶磁資料館学芸課,《近代窯業の父 ゴットラリート.ワグネルと万国博覧会》,頁113-17。瀨戶:愛知縣陶瓷資料館。
    竹久夢生
    2001 〈台灣的印象-難看的女學生制服〉,收於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頁96-97。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江韶瑩
    1992 〈臺灣早期陶藝發展小史〉,收於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編),《紅磚拾遺-臺灣磚燒文物專輯》,頁5-10。彰化:左羊出版社。
    伊藤徹
    2009.3.3 〈日本民藝運動與現代建築〉。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演講。
    李鎧揚
    2013.3 〈日治前期臺灣公學校的經費籌措與財務運作(1898-1920)〉,《臺灣文獻》64(1):41-78。
    尾崎秀真等
    2001〈趣味臺灣座談會〉,收於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頁449-58。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佐藤一信
    2004 〈ゴットラリート.ワグネルと万国博覧会〉,收於愛知県陶磁資料館学芸課,《近代窯業の父  ゴットラリート.ワグネルと万国博覧会》,頁6-11。瀨戶:愛知縣陶瓷資料館。
    佐藤利光
    1997 〈前言〉,收於常滑市民俗資料館,《朱泥龍卷展》,頁1。常滑:常滑市民俗資料館。
    竹內久代
    1982.7 〈常滑陶器學校の歴史‐地域產業の関連で〉,《技術教育学研究》1: 148-168。名古屋教育大學教育學部技術教育學研究室。
    服部衣山人
    1941.6.27 〈臺灣の陶磁器(上)〉,《臺灣日日新報》,夕刊4版。
    1941.6.28 〈臺灣の陶磁器(下)〉,《臺灣日日新報》,夕刊4版。
    服部武彥
    1925.1 〈本島陶業の將來〉,《臺灣鑛業會報》117:17-19。
    1925.1.3 〈臺灣に於ける陶業の今後〉,《臺灣日日新報》日刊5版。
    1926.4.9 〈ものになりさうな本島の陶磁器 北投と苗栗に無盡藏の粘土層 悅に入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5版。
    1926.5.7 〈臺灣で陶器の自產自給は出來るか(上)〉,《臺灣日日新報》日刊3版。
    1926.5.8 〈臺灣で陶器の自產自給は出來るか(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3版。
    服部武彥著,蕭讚春、蕭富隆譯
    1992.3 〈臺灣的陶業〉,《臺灣文獻》43(1):9-16。
    林曼麗
    1997 〈日治時期的社會文化機制與台灣美術教育近代化過程之研究〉,收於《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頁163-199。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桶法
    2014 〈口述歷史的特性與功用〉,收於許雪姬主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頁19-36。臺北:臺灣口述歷史學會。
    林德政
    2014 〈口述歷史的定義與要領〉,收於許雪姬主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頁3-18 。臺北:臺灣口述歷史學會。
    原田一敏
    2008.3 〈幕末明治時代のキセスと煙草入れ〉,《粋な喫煙具》(《骨董綠青》36:4-5。
    柏木麻里
    2012 〈三代山田常山の陶芸──初公開の出光コレクション〉,收於出光美術館編,《三代山田常山-人間国宝 その陶芸と心》,頁98-104。東京:出光美術館。
    柿田富造
    1988 〈近代博覽会に見る-常滑燒小細工品の流れ〉,《常滑市民俗資料館研究紀要》8: 35-88。
    侯坤宏
    2014 〈臺灣口述歷史的現況、回顧與展望〉,收於許雪姬主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頁437-50。臺北:臺灣口述歷史學會。
    柳宗悅等
    2001 〈生活與民藝座談會-以柳宗悅氏為中心〉,收於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頁464-80 。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素木洋一
    1962 〈古い陶磁器,新しい陶磁器,歴史的問題〉,《窯業協会誌》70(794):71-c81。
    桃井勝
    2001 〈戰時中の統制したやきもの〉,《特別展 戰時中の統制したやきもの》,頁29-30 。多治見:岐阜縣陶磁資料館。
    徐文琴
    1993.2 〈清及日據時期臺灣陶瓷發展探討〉,《現代美術》46:23-32。
    宮田昌俊
    2003 〈瀨戶のノベルチィ.デザインとその背景-丸山光和陶器を中心に〉,收於愛知縣陶磁資料館學藝課,《ノベルチィ.デザイン-光和陶器.デザインの軌跡》,頁6-12。瀨戶:愛知縣陶磁資料館。
    高橋照彥
    1998 〈唐三彩と奈良三彩〉,收於国立歷史民俗博物館,《陶磁器の文化史》,頁10-11。東京:国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梁志忠
    1995 〈南投陶沿革〉,收於南投縣立文化中心(編),《南投陶二百年專輯》,頁6-9。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1999 〈浴火鳳凰歷久彌新-南投陶〉,收於梁志忠(主編) ,《深度感動南投陶》,頁25-42。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黃克武
    2014 〈記憶、認同與口述歷史〉,收於許雪姬主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頁45-58。臺北:臺灣口述歷史學會。
    張京媛
    2007 〈前言〉,收於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二版) ,頁9-2。臺北:麥田出版社。
    陳信雄
    1983 〈臺灣陶瓷小史〉,《華岡博物館館刊》6:33-44。
    2005 〈南投窯的歷史角色與未來展望〉,收於《南投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7-85。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陳祖恩,
    2003 〈揭開封閉社會的神秘面紗-圖片中的上海日本人居留民〉,收於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頁27-6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新上
    1995.12 〈早期臺灣陶瓷發展情況及分佈區域〉,《南投陶二00年特展座談會資料》。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1996.10 〈臺灣陶瓷發展概述〉,《臺灣美術季刊》9(2):19-31。
    2015.6 〈現存「南投燒款陶器窯口之歸屬問題初探(上)〉,《臺灣美術季刊》101:98-120。
    2015.10 〈現存「南投燒款陶器窯口之歸屬問題初探(下)〉,《臺灣美術季刊》102:44-77。
    常滑市民俗資料館
    1998 〈茗壺.急須ノト〉,《常滑市民俗資料館 研究紀要》7:62-123。
    2004 〈寺內信一集 茶器圖会について〉,《常滑市民俗資料館 研究紀要》6:1-22。
    張瑞卿
    1990.6 〈臺灣鐵路集集支線之興衰〉,《南投文獻》36輯,頁23-26。南投:南投縣政府。
    楊翠華
    2008.12 〈美援對臺灣衛生計畫與醫療體制之形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62:91-139。
    許錫慶
    〈以培養通譯為目的而設立之國語傳習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下載日期:2015.4.11,網址: http://www.th.gov.tw/epaper。
    黃麗生
    2003 〈近代內蒙古人民的生活圖像〉,收於黃克武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頁123-78。臺北: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黃蘭翔
    1996.12 〈花蓮日本官營殖民村初期規劃與農宅建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3(2):51-91。

    鈴木己代三
    1951 〈窯爐〉,《窯業協會誌》,59(663):405-09。
    趙金勇、鐘亦興
    2012 〈花崗山與大龍峒遺址的近現代陶瓷消費〉,《考古人類學刊》76:61-96。
    葉淑貞
    2009.12 〈日治時代臺灣經濟的發展〉,《臺灣銀行季刊》60(4):224-273。
    鄭人中
    (未標日期)〈商標法的歷史〉,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站。下載日期:2015.7.4,網址: www.tipo.gov.tw/dl.asp?fileName=3440c7bd-f184-4f48-a3a5。
    熊澤治郎吉
    1932 〈陶磁器製造漫錄〉,《大日本窯業協會雜誌》40(470) :110-14。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0 〈陶磁器ニ關スル調查〉,《商商工彙報第三號》,頁87-102。臺北: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部殖產課
    1899.2 〈臺中縣東勢角地方製腦業〉,《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殖產部報文》,頁165-203。臺北: 臺灣總督府殖產部殖產課。
    樂吉左衛門
    2013 〈總論樂燒〉,收於樂吉左衛門、樂篤人,《定本 樂歷代-宗慶.尼燒.光悅.一元を含む》,頁241-301。京都:淡交社。
    蔡慧玉
    1996.12 〈日治臺灣街庄行政(1920-1945)的編制與運作:街庄行政相關名詞之探討〉,《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3(2): 93-141。
    劉士永
    2001.6 〈「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8):40-88。
    劉枝萬
    1953 〈南投縣人文景觀〉,收於《南投文獻叢輯二》。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頁13-31。
    蕭富隆
    1993 〈日治時期劉家「南投燒」〉, 收於《南投文獻叢輯》(三十八),頁11-36。南投:南投縣政府。
    1993 〈南投硘與蛇窯〉,收於《南投縣古老行業選集》,頁52-64。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1993.2 〈臺灣本土陶瓷工藝耕耘者劉案章-兼談日據時期劉家「南投燒」特色〉,《藝術家》213:370-376。
    1993 〈日據時期劉家「南投燒」〉,收於南投縣政府編《南投文獻叢輯》38輯:11-50。南投:南投縣政府。
    顏水龍
    2001 〈「工藝產業」在臺灣的必要性〉,收於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頁459-63。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顏娟英
    2001 〈台展東洋畫地方色彩的回顧〉,收於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頁486-501。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簡榮聰
    1991.12 〈南投硘的範疇與種類〉,《臺灣文獻》42(3/4):167-182。
    1991.12 〈素燒南投陶的特質與民俗藝術〉,《臺灣文獻》,42(3/4):183-192。
    1992.12 〈南投陶瓷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臺灣文獻》43(4):5-60。
    2002 〈南投硘的範疇與種類〉,收於梁志忠編,《南投陶文物風華》,頁13-24。南投:南投民俗學會。
    藤井英男
    2006 〈近代土管製造體驗記〉,《常滑市民俗資料館研究紀要》7:38-61。
    藤島武二
    2001 〈映入藝術眼中的臺灣風物詩-藤島畫伯談繪畫之旅〉,收於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頁98-99。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蔡培火
    2000 〈與日本本國民書-解決殖民地問題之基調(中文版)〉,收於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三-政治關係-日本時代(下)》,頁103-79。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蘇振鋼
    1998 〈三級古蹟藍田書院修護略記〉,收於《南投縣文獻叢輯四十二》,頁20-22。南投:南投縣文獻會。
    瀧澤生
    1939.3〈臺灣の都市計劃に就て〉,《臺灣自治評論》4(3):43。
    Leon-Georges Baudry演講,內藤隆三譯
    1960 〈セーブル製陶所を中心としたフランス陶磁器の歴史〉,《窯業協会誌》68(771):c94-c97。
    不著作者
    1899.5 〈山口臺灣總督府事務官の送別會〉,《臺灣醫事雜誌》1 (4):43-46。
    1907 〈臺灣公學校學務委員規程ヲ定ム〉,收於《臺灣史料稿本(府報三月十三日) 》。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
    1915.11〈南投之部〉,《新臺灣》大正4年11月號,頁43-44。
    1918.1 〈南投炭層擴大す〉,《臺灣鑛業會報》13:26。
    1920.6 〈南投炭鑛〉,《臺灣鑛業會報》42:47-48。
    1921.7 〈南投炭鑛設立〉,《臺灣鑛業會報》55:53。
    1934 〈臺灣物產陳列所を利用せよ〉,《臺灣實業界》1934年5月號:頁6。
    1941.3.31 〈桂總督蒞任の訓示〉,《「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頁19-21。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1.3.31 〈阿片使用禁止に關する樺山總督の諭告〉,《「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頁14。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1.3.31 〈鹽制廢止に關する樺山總督の諭示〉,《「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頁12。
    1941.3.31 〈官民衛生に關する樺山總督の訓示〉,《「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頁9。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1.3.31 〈在臺武官慰問の勅語竝奉答〉,《「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頁10。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1.3.31 〈健康保持に關する樺山總督の訓示〉,《「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頁18-19。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1.3.31 〈乃木總督の第一回地方長官會議に於ける訓示〉,《「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頁29。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1.3.31 〈施政方針に關する水野民政局長の演述〉,《「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頁30-31。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1.3.31 〈紳章條規發佈に關する桂總督の諭告〉,《「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頁22。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英文部分
    Fontana, Vittoria Maria
    2007 “Islamic Influence on the Production of Ceramics in Venice and Padua”, in Carboni, Stefano (ed.), Venice and the Islamic World 828-1797, pp. 280-293.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Yale University Press, and Newhaven and London.
    Fu, Chao-ching
    2007 “Taiwaneseness in Japanese Period Architecture in Taiwan,” in Yuko Kikuchi ed., Refracted Modernity: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 , pp.178-79. Honolulu:Univesity of Hawai’i Press.
    Hu, Chia-yu
    2007 “Taiwanese Aboriginal Art and Artifacts Entangled Images of Colo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Yuko Kikuchi (ed.), Refracted Modernity: 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p. 193-215. Honolulu:Univesity of Hawai’i Press.
    Kikuchi, Yuko
    2007 “Introduction,” in Yuko Kikuchi ed., Refracted Modernity: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 pp.1-17. Honolulu:Univesity of Hawai’i Press.
    Okuda, Masamitsu
    1989 “A Brief History of Tobacco including some Comments on Ashtrays.” In Tsuchiya Yozaburo, Ashtrays and other smoker’s items: Yozaburo Tsuchiya Collection, pp. 20-21. Tokyo: Gendaikikakushitsu Publishing.
    Yen, Chuan-ying
    2007 “The Demise of Oriental-style Painting in Taiwan.” in Kikuchi, Yuko (ed.), Refracted Modernity: 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 pp.83-108.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六、學位論文
    朱志謀
    1998 〈國家與個人關係的再組-以日領時期台灣自來水事業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志忠
    2011 〈南投陶歷史沿革與文物藝術特徵〉,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陳新上
    1996 〈日據時期臺灣陶瓷發展狀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