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敬昀 Chen, Ching-Yun |
---|---|
論文名稱: |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輔導自殺議題個案的困境與復原力之研究 A Study of Junior High School Guidance Counselor’s Dilemma and Resilience of Working with Suicidal Cases |
指導教授: |
田秀蘭
Tien, Hsiu-Lan |
口試委員: |
王玉珍
Wang, Yu-Chen 林蔚芳 Lin, Wei-Fang 田秀蘭 Tien, Hsiu-Lan |
口試日期: | 2022/10/31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1 |
中文關鍵詞: | 自殺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 、復原力 |
英文關鍵詞: | suicide, junior high school guidance teacher, resilience |
研究方法: | 現象學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564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在學校輔導工作中,輔導自殺議題個案的困境與復原力展現經驗。本研究採立意取樣,邀請10位服務年資介於5年到10年的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擔任研究參與者。每位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個別深度訪談,訪談時間約1.5至2小時,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之現象學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輔導自殺議題個案的困境有面對個案頻繁自殺危機產生的身心壓力、對自身處遇能力的懷疑、處遇期間對生活其他層面的影響、輔導界線的拿捏以及系統資源的合作有限性。展現個人內在的正向特質,發展適合自身的自我照顧策略,督導、同事及親友的專業與情感支持,皆為國中專任輔導教師順利度過挑戰的復原關鍵。善用過去輔導經驗帶來的學習機會,每一次的自殺議題輔導歷程所學將能發展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不一樣的處遇能力,以增加自殺輔導工作的成功經驗,提升未來突破困境的復原力。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教育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dilemma and resilie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guidance counselor in working with suicidal cases at work.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ten junior high school guidance counselors with service experience ranging from 5 to 10 years. A semi-structured individual in-depth interview is conducted with each participant, the duration was 1.5 to 2 hour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th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dilemma of junior high school guidance counselor in counseling suicidal cases include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 caused by frequent suicide crises, self-doubts, native impacts on one’s daily lives, unclear counseling boundaries, and undesirable cross-team cooperation.As a junior high school guidance counselor, the key to overcome challengers lie in one’s positivity, suitable self-care strategies, and the professional as well as mental support from supervisors, colleagues, relatives and friends.Take advantage of past counseling experiences. What you learn along the counseling process will grow your professional skills as a junior high school guidance counselor, eventually so as to increase the contributes to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suicide counseling and improve resilience.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 the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to junior high school guidance counselor, education-related units and future studies for references.
王亞萍(2004):〈校園自我傷害防治與輔導教師的角色〉。《諮商與輔導》,221,15–18。https://doi.org/10.29837/CG.200405.0005
王淑卿(2004):《國中生父母衝突、親子衝突、課業壓力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白立德(2012):《兒少保社工員展現復原力之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田光祐、譚子文、董旭英(2018):〈個人、家庭與學校因素及社會支持與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之關聯性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0(2),43–88。https://doi.org/10.29751/JRDP.201812_10(2).0002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09):〈自殺防治專業助人者的自我壓力調適〉。《自殺防治通訊》,4(3),6–7。
江佩真(1996):《青少年自殺企圖的影響因素及發展脈絡之分析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江宛真(2019):《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於輔導霸凌案例之復原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自殺防治法(2019年6月19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213
自殺防治法施行細則(2020年8月6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220
吳姿儀(2016):《自殺通報個案關懷訪視員之身心安全與工作挑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吳祖揚(2007):《中學輔導教師處理自傷青少年經驗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呂如婷(2015):《國中輔導教師轉介學生接受精神醫療之歷程探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宋宥賢(2016):〈臺灣校園專任輔導教師角色職責與專業定位促進之探究〉。《新社會政策》,46,115–124。
宋宥賢、林顯明(2016):〈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制度之角色職責定位探究:困境與因應策略〉。《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5,107–138。https://doi.org/10.7052/JGE.201612_(5).0005
李如珺(2006):《諮商師自我照顧經驗研究—以協助自殺企圖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李佳諭、林梅鳳、曾弘富、王文玲(2007):〈南臺灣高中職生自殺危險行為盛行率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實證護理》,4,71–81。https://doi.org/10.6225/JEBN.4.1.71
李雅琇(2020):《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輔導自殺意念個案之身心壓力與悲憫疲憊經驗質性探究—以北區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李維倫、賴憶嫻(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
商學報》,25,275–321。https://doi.org/10.7082/CJGC.200903.0275
沈珮熒(2014):《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以學校本位概念經營校內外系統合作之經 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沈雅婷(2016):《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困境與自我照顧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林妏砡、陳盈穎、李玠錞、黃敬傑(2012):〈談輔導教師在學校諮商中的多重關係之困境及因應〉。《諮商與輔導》,313,7–11。https://doi.org/10.29837/CG.201201.0003
林郁倫、陳婉真、林耀盛、王鍾和(2014):〈心理師校園駐區服務的困境、需求與挑戰由臺北市國中輔導人員之觀點〉。《輔導與諮商學報》,36(1),37–64。
林淑君(2011):《資深諮商心理師從遭逢兒童青少年案主臨床困境到安頓身心之轉變歷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邱雅琴(2021):《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生涯自我效能、專業承諾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邱麟閔(2015):《自殺防治關懷訪視員替代性創傷與因應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洪郁筑(2018):《當我們同在一起—臺中市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參與同儕支持團體經驗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洪薇嘉(2016):《國中初任專任輔導教師與學校教師個案輔導合作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胡維恆(1989):〈憂鬱症、精神分裂病與自殺〉。《中華精神醫學》,3,197–204。
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2021年12月17日)修正公布。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28684
紐文英(2021):《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
財團法人臺灣自殺防治協會(無日期):〈自殺相關的精神疾病、人格疾患及身體疾病〉。財團法人臺灣自殺防治協會。
https://www.tsos.org.tw/web/page/research2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麗文。
國民教育法(2016年6月1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1
張吟慈(2008):《實習心理師的心智負荷、自我照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妙嬋(2019):《青少年依附關係、復原力與自我認同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雅惠(2014):《播種、耕耘與開拓—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實務工作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育部(2004):《校園自我傷害防治手冊》。教育部。
教育部(2020):《國民中學輔導工作參考手冊(第二版)》。教育部。
教育部(2020年12月):〈108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資訊網。https://csrc.edu.tw/FileManage/CheckData?sno=497&MergedId=b35d55b6030b4ddebf3d03ad8b769c4e
許育光(2013):〈國小輔導教師實務內涵初探:從困境與期待分析進行對話〉。《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8,57–90。
許維耘(2013):《實習諮商心理師面對案主自殺經驗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郭佳妹(2016):《青少年網路成癮與憂鬱對自殺意念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
陳金定(2006):〈復原性適應:復原性適應與各類相關因子之動力關係(一)〉。《輔導季刊》,42(3),1–11。https://doi.org/10.29742/GQ.200609.0001
陳若璋、王沂釗、廖得安(2012):〈校園危機個案處理對心理師衝擊之研究〉。《臺灣諮商心理學報》,1(1),57–87。https://doi.org/10.29824/JTCP.201208.0003
陳毓文(2006):〈一般在學青少年自殘行為之相關環境因素初探〉。《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95–124。
陳錦宏、陳億倖、陳俊鶯、薛素霞、邵文娟、王姿乃、陳宏、陳快樂(2008):〈青少年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之相關因子研究〉。《臺灣精神醫學》,22,57–66。https://doi.org/10.29478/TJP.200803.0007
麥麗蓉、蔡秀玲(2004):〈諮商員在大學校園中危機處理經驗之初探研究〉。《中華諮商學報》,15,97–122。https://doi.org/10.7082/CARGC.200403.0097
單延愷(1995):《青少年自殺行為危險因子與危險警訊之探討》(未發表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曾文志(2006):〈復原力保護因子效果概化統合分析〉。《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4,1–35。https://doi.org/10.6308/JCG.14.01
曾金緣(2014):《青少年成長歷程自殺意念之探討—長期追蹤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
曾昱嘉(2021):《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處遇自我傷害危機個案的能力與慢性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曾雪美、謝亞穎、余錦良、曾柏齡(2021年12月1日):《校園自殺處遇現場之挑戰與因應—輔導教師的生死鬥(專題演講)》。110年臺北市推展各級學校輔導工作專案成果發表會。
買詠婕、許育光、刑志彬(2019):〈多軸向自我傷害危機處理能力評量之工具
建構〉。《輔導與諮商學報》,32,295–327。
黃欣妏(2006):《資深諮商師處理個案自殺行為之經驗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黃美華(2014):《實習諮商心理師遇見自我傷害個案的諮商經驗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黃雅玲(2018):《拓荒者的心路歷程—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情緒勞務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楊欣翰(2010):《中學輔導教師在學校系統的工作經驗探究—以新手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溫晴芳(2020):《新北市國中專輔教師的自我照顧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葉在庭(2001):〈青少年情緒調適、焦慮、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的關係〉。《中華輔導學報》,10,151–178。https://doi.org/10.7082/CARGC.200109.0151
葉宇筑(2022):《關係中的存有: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生命經驗與專業發展歷程轉變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葉明雯(2016):《國中初任專任輔導教師因應工作壓力的經驗探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雷嗣益(2020):《力爭上游—一位穩定就業的輕症自閉症者之復原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盈盈(2016):《雙師合作!雙司或雙失?專任輔導教師與導師合作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珮妏(2015):〈從量化與質化研究信效度探討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品質〉。
《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2,69–88。
管貴貞(2007):《諮商人員處理自我傷害個案經驗之分析研究》(未出版博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20):《臺北市察覺及辨識學生心理健康指引》。臺北市政
府教育局。
趙文滔(2015):〈中小學輔導教師跨系統合作之成功經驗探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9,1–31。
趙文滔、陳德茂(2017):〈中小學輔導教師在跨專業系統合作中的挑戰:可能遭遇的困境、阻礙合作因素以及如何克服〉。《應用心理研究》,67,119–179。https://doi.org/10.3966/156092512017120067005
劉芮君(2021):〈桃園市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自我照顧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劉惠青、劉珣瑛、黃郁心、鍾嫈嫈、方俊凱(2011):〈北臺灣高中職學生自傷盛行率及其危險因子之研究〉。《臺灣家庭醫學雜誌》,21,27–39。https://doi.org/10.7023/TJFM.201103.0027
劉焜輝(2010):〈助人工作的新焦點—危機介入與危機諮商〉。《諮商與輔導》,291。https://doi.org/10.29837/CG.201003.0002
歐天心(2021):《高雄市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參與團體督導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歐素汝(1996):《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青少年自殺意念發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潘玲菁(2008):〈青少年學生所知覺媒體自殺報導對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的相關因素探討-以某個藝人自殺事件為例〉。《教育心理學報》,39,355–376。https://doi.org/10.6251/BEP.20070711
蔡念慈(2021):《療癒原生家庭給的傷—目睹父母婚姻暴力成年子女之復原力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蔡群瑞、蕭文(2004):〈復原力對離婚後個人適應之影響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1,59–79。https://doi.org/10.6308/JCG.11.03
蔣秀容、王珮珩、齊美婷、顧艷秋(2015):〈照顧自殺企圖者之照顧負荷與經驗〉。《榮總護理》,33,77–86。https://doi.org/10.6142/VGHN.33.1.77
衛生福利部(2022年6月6日):〈歷年全國自殺死亡統計暨自殺通報統計〉。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904-8883-107.html
學生輔導法(2014年11月12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58
學生輔導法施行細則(2015年10月15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66
盧芯寬(2010):〈從危機事件中談危機介入處理與諮商〉。《諮商與輔導》,292,43–45。https://doi.org/10.29837/CG.201004.0014
應國瑞(2021):《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第二版》(李政賢譯)。五南。(原作出版年:2014)。
戴芳台(2014):〈捲土重來:教師復原力之個案探究〉。《教師專業研究期刊》,7,1–26。
謝妮蓁(2021):《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謝葳(2021):《兒少保護性社會工作者復原力保護因子與留任意願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簡綾凡(2010):《諮商員工作耗竭的復原歷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羅伯(2004):《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9)
羅培玲(2007):《國中輔導教師自我角色定位、角色任務與專業承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譚子文、董旭英(2011):〈臺灣都會區國中生目睹婚姻暴力、受虐經驗與自我傷害行為之關聯性〉。《輔導與諮商學報》,33(1),1–21。
Barbara, M. R. (2000). Impact upon therapy and the therapist when working with suicidal patients: Some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aspect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8, 325–337.https://doi.org/10.1080/03069880050118975
Benard, B. (1995). Foster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ERIC Digest. (ED386327). ERIC. https://eric.ed.gov/?id=ED386327
Fergusson, D. M., & Lynskey, M. T. (1995). Suicide attempts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a birth cohort of 16-year-old New Zealand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34, 1308–1317. https://doi.org/10.1097/00004583-199510000-00016
Friborg, O., Hjemdal, O., Rosenvinge, J. H., & Martinussen, M. (2003). A new rating scale for adult resilience: What are the central protective resources behind healthy adjus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s in Psychiatric Research, 12, 65–76. https://doi.org/10.1002/mpr.143
Garmezy, N., Masten, A. S., & Tellegen, A. (1984). The study of stress and
competence in children: a building block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Child Development, 55, 97–111. https://doi.org/10.2307/1129837
Jutengren, G., Kerr, M., & Stattin, H. (2011). Adolescents’ deliberate self-harm, interpersonal stress,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self-regulation: A two-wave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9, 249–264. https://doi.org/10.1016/j.jsp.2010.11.001
Lauren, K., Janis, L. W., Penelope H. & Glenn, A. M. (2016). Parents’ experience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5, 3403–3416.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16-0496-4
Nock, M. K. (2009). Why do people hurt themselv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self-injur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 78–83. https://doi.org/10.1111/j.1467-8721.2009.01613.x
Rutter, M. (1987).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7, 316-331.https://doi.org/10.1111/j.1939-0025.1987.tb03541.x
Werner, E. E. & Smith, R. S. (1982). Vulnerable But Invincibl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esilient Children and Youth. Adams, Bannister and Cox.
Werner, E. E. (1995). 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 81–85. https://doi.org/10.1111/1467-8721.ep107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