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錫良 Hsy-Liang Lin |
---|---|
論文名稱: |
立法委員立法特權之研究-以言論免責權及不受逮捕權為例 The Study on the Legislative Privileges for Legislator—Case Studies of the Privileges of the Speech and the Freedom from Arrest |
指導教授: |
紀俊臣
Chi, Chun-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4 |
中文關鍵詞: | 言論免責權 、不受逮捕權 、國會 、憲法 、議會自律 |
英文關鍵詞: | privilege of speech or debate, privilege of freedom from arrest, congress, constitution, congress self-disciplin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39 下載:5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校所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論文題目:立法委員立法言特權之研究—以言論免責權及不受逮捕權為例
畢業時間:2005年
研究生姓名:林錫良 指導教授:紀俊臣博士
論文摘要:
言論免責權與不受逮捕權,乃是保障代表國民意志之國會議員履行憲法所賦予任務之設計。兩者係在保障議會內討論及表決之自由、避免議會之組成,受到不法之干預以及維護議員本身之人身自由,最終之目的,在防止其他國家公權力或第三人利用不當手段妨礙或破壞議會之運作。
國會乃是匯集及展現國民意志之舞臺,為能使政治意見成為有效之規定準則,國會之議員須本著良心及自由,獨立行使其職權,並且依此方式不斷努力, 使代議制度能夠獲得人民之充分信任。因此,國會應能隨時,且全面地開 議,其討論及表決應不受任何外來的力量所影響。
雖然言論免責與不受逮捕制度是君主立憲時期議會法傳統的一部分,在今日民主憲政國家內並不存在君主與議會相互對抗或敵視之情形,但在絕大多數國家內,仍保留此兩項制度。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此二特權機制設計,對立法委員在行使其職權時之保障及限制;同時,以會議自律制度審視其議會行為。基北而討論二特權機制設計之良窊,並提出改進建議,以做為未來國會運作之參考。
【關鍵字】言論免責權、不受逮捕權、國會、憲法、議會自律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Title of Thesis: The Study on the Legislative Privileges for Legislator—Case Studies of the Privileges of the Speech and the Freedom from Arrest
Student: Hsy-Liang Lin Advisor: Prof. Chun-Chen Chi
Abstract:
The privilege of speech or debate and the privilege of freedom from arrest are the design of ensuring legislative who represent the opinions of nationals to accomplish the task that the Constitution endows everyone with. The two privileges both protect the freedom of discussion and voting in Congress, restrain the components of Congress from being illegally interfered and maintain the personal freedom of legislative.
Above all, they prevent other governmental power or the third person from using inappropriate means to hinder or violate the operation of the Congress.
The Congress is a stage where the opinions of nationals are assembled and expressed. In order to make political opinions become effective regulations, legislative must employ their power based on their conscience and freedom. Through such constant efforts, the representative system can earn people’s complete trust. Therefore, the Congress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sively start its sessions at anytime and the discussion and voting will not be interfered with any external power.
The privilege of speech or debate and the privilege of freedom from arrest are parts of the tradition of the Congress law during the time of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Even though the opposite or hostile conditions between monarchy and the Congress do not exist in today’s democratic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the two privileges are still retained in most count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protection and restrictions of the design of the two privileges on lawmakers; meanwhile, using Congress self-discipline system to examine the Congress behaviors is also investigated. Furthermo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design of the two rights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operation of the Congress.
【Keywords】privilege of speech or debate, privilege of freedom from arrest, congress, constitution, congress self-discipline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王堡麗(1998),《議事民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大航家企業出版部初版。
王皓昱(1987),〈法國國會議員之豁免權及紀律懲戒〉,《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2卷第4期,頁57-68。
王學良(1988),〈談日本國會自律權〉,《憲政思潮》,第83期,頁54-58。
司法院(1997),〈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三五號解釋〉,《月旦雜誌》,第28期,頁127-128。
司法院(2004),《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彙編》,台北。
任卓宣(1965),〈議員地言論自由與言論責任〉,《政治評論》,第14卷第7期,頁10-20。
朱浤源(2000),《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吳威志(1990),《立法院議事自律制度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喬松譯(1980),〈日本憲法判例選譯「議員之不逮捕特權」〉,《憲政時代》,第5卷第4期,頁92-101。
李建良(1996),〈國會自律與國會議員免責權的基本概念〉,《台灣法學會學報》,第17輯,頁488-522。
李建良,(1999),〈民主原則與國會議員任期的延長〉,《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期,頁167-170。
李建良(2000),〈國會議員言論免責權之理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51卷10期,頁172-189。
李建聰(1993),〈民意代表言論免責權之探討〉,《警專學報》,第6期,頁401-406。
李美枝(1985),《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國雄(1991),〈澳大利亞國會特權法〉,《立法院院聞月刊》,第19卷第2期,頁55-61。
李惠宗(1993),《權力分立與基本權保障》(初版),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李鴻禧(1988),〈論國會議事秩序與糾紛之自律性〉,《中國論壇》,第26卷第8期,頁73-78。
李鴻禧(1997),〈國家主權與國際社會淺說〉,《月旦法學雜誌》,第20期,頁12-21。
李鴻禧(1997),《憲法與人權》(初版),台北:元照出版社。
周良黛(1997),〈立法委員言論免責權之理論與實際〉,《憲政時代》,第22卷第3期,頁46-74。
周萬來(1999),〈立法院議事運作概述〉,《立法院院聞》,第27卷第3期,頁10-32。
周萬來(2001),〈概述立法院議事規則(上)〉,《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5期,頁79-100。
周萬來(2001),〈概述立法院議事規則(下)〉,《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6期,頁87-112。
林子儀(1993),《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一版),台北:元照出版社。
林水波(2002),〈立委減半運動的政治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85期,頁42-43。
林秀雄(2002),〈懲戒權〉,《月旦法學雜誌》,第86期,頁14。
林秋水(1970),《日本國會權限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林秋水(1977),《日本法政論集—日本議院的自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紀東(1972),《中華民國憲法釋義》(二十版),台北:三民書局。
林紀東(1987),《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修訂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林紀東(1987),《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二)》,三民書局,台北:三民書局。
林紀東(1989),《比較憲法》,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林毓生(1989),《政秩序與多元社會》(初版),台北:聯經事業公司。
姚立明(1992),〈議事紀律實例之探討〉,《政治評論》,第46卷第3期,頁30-31。
胡濤(1987),〈議會倫理座談會紀錄〉,《中山社科學譯粹》,第2卷第4期,頁151-155。
侯明正(1980),《我國立法院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珍(2000.8.17),〈國會尊嚴與國會自律〉,《中國時報》,版3。
翁方彬(1987),《緊急拘提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荊知仁(1986),《憲政論衡》,台北:三民書局。
馬起華(1984),〈論析民意代表的言論免責權〉,《台灣日報》,2版專論。
馬德麟(1988),〈立法倫理的理論〉,《憲政思潮》,第83期,頁34-47。
高賢松(1981),〈民意代表之免訴特權〉,《警學叢刊》,第11卷第4期,頁100-108。
涂懷瑩(1990),〈立法委員的「地位」及其「保障」與「問題」(上)〉,《法律評論》,第55卷第10期,頁10-12。
涂懷瑩(1990),〈立法委員的「地位」及其「保障」與「問題」(下)〉,《法律評論》,第55卷第11期,頁14-20。
涂懷瑩(1993),〈民意代表「免責權」之研討(上)(下)〉,《法律評論》,第59卷第5、6期合刊,頁6-15。
國民大會,《德國憲法學》,台北:國民大會書處。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初版),台北:東華書局。
張溯崇(1990),〈論民意代表言論的免責權〉,《政治評論》,第46第3期,頁33-38。
許志雄(1997),〈國會自律權〉,《月旦法學雜誌》,第27期,頁10-11。
許志雄(1999),〈國民大會之定位與變革〉,《月旦法學雜誌》,第45期,頁6-8。
許志雄(1999),〈國民主權〉,《月旦法學雜誌》,第45期,頁49。
許宗力(1989),〈國會議事規則與國會議事自治〉,《台大法學論叢》,第18卷第2期,頁271-297。
許宗力(1999),《憲法與法治行政》(初版),台北:元照出版社。
許慶雄(1998),《憲法入門(二)-政府體制篇》,台北:元照出版社。
許慶雄(2000),《憲法入門》,台北:元照出版社。
郭登敖(1989),〈美國會議員之特權與自律〉,《立法院院聞月刊》,第17卷第1期,頁25-30。
陳怡如(2000),《司法院大法官之憲政定位與功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春生(1995),〈議員言論免責權與議會自律〉,《東吳法律學報》,第9期,頁91-127。
陳淑芳(2000),〈國會改革五法實施之成效與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85期,頁26-32。
陳淞山(1992),《國會組織與制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淞山(1995),《國會制度解讀》(一版二刷),台北:元照出版社。
陳隆志(2002),《新世紀新憲政憲政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社。
陳慈陽(1997),《憲法學基礎理論﹝二﹞》,台北:元照出版社。
陳愛娥(1997),〈言論免責權、不受逮捕特權及議會自律原則—兼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三五號解釋〉,《月旦雜誌》,第31期,頁109-116。
陳新民(1984),〈論「憲法委託」的理論〉,《政大法學評論》,第29期,頁197-226。
陳新民(1986),〈以憲法理論論議員的言論免責權:德國憲政體制與我國憲政體制的比較〉,《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1卷第4期,頁109-119。
陳新民(1990),《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台北:三民書局。
陳新民(1997),《行政法學總論》(修訂六版),台北:三民書局。
陳新民(2001),《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四版),台北:三民書局。
陳新民(1988.12.30),〈悲哉、國會紀律(上)〉,《青年日報》,版2。
陳聖堯(1986),《英國國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銘祥(1999),〈立法機關與議會民主制〉,《月旦法學雜誌》,第50期,頁159-163。
曾濟群(1988),《中外立法制度之比較》,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曾繁康(1958),〈論議員言論自由權利之保障與限制〉,《政治評論》,第1卷第2期,頁44-49。
曾繁康(1973),〈論國會程序及國會特權與免責權〉,《銘傳學報》,第十期,頁153-196。
曾繁康(1983),《比較憲法》(四版),台北:三民書局。
湯德宗(1998),《權力分立新論》,台北:元照出版社。
覃康平(1984),〈從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例談其國會議員言論免責權〉,《軍法專》,第3期第13卷,頁16-17。
黃東熊(1999),〈日本國會議員免責權與國會自律〉,《憲政時代》,第19卷第4期,第43-80。
黃俊杰(1980),《國會議員免論責權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杰(1988),〈國會議員言論免責特權之地的範圍〉,《中國論譠》,第310期,頁48-53。
黃俊杰(1994),〈國會議員言論免責權之性質〉,《植根雜誌》,第10卷第10期,頁8-13。
黃俊杰(1998),《言論免責權》(初版),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俊杰(1998),〈德國基本法之國會議員言論免責權〉,《法學叢》,第43卷第1期,頁27-41。
黃俊杰(1998),〈美國國會議員言論免責權之保障對象〉,《中興法學》,第41期,頁189-203。
黃昭元(1998),〈「大法官議決釋字第四三五號解釋研討會」記實〉,《律師雜誌》,6月號,頁83。
黃昭元(2000),〈當雙首長制遇上分裂政府-組閣權歸屬的爭議〉,《月旦法學雜誌》,第67期,頁8。
黃昭元(2001),〈立法院決議的效力-規範形式與效力的關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1期,頁62-69。
黃常仁(2000),《刑法總則》,台北:元照出版社。
黃祥蓉(1984),〈我國民意代表言論免責權問題解析〉,《憲政時代》,第10卷第1期,頁15-20。
楊日旭(1984),〈美國憲法國會議員言論免責權之實施〉,《憲政思潮》,第66期,頁181-187。
楊日旭(1985),〈美國國會議員言論免責權與新聞自由〉,《憲政思潮》,第71期,頁1-15。
楊日旭(1989),《美國憲政與民主自由》,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楊泰順(2001),《被誤解的國會》,台北:希代出版社。
董翔飛(1976),《中國憲法與政府》,台北:三民書局。
鄒文海(1989),《各國政府及政治》(初版12刷),台北:正中書局。
廖永靜(1987)〈社會道德、公共秩序與民族生存〉,《政治文化》,第6期,頁121-123。
劉幸義(1988),〈議會的言論免責權與限制追訴權〉,《中國時報》,版3。
劉慶瑞(1962),《比較憲法論文集》,台北:三民書局。
劉慶瑞(1978),《比較憲法》(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蔡宗珍(1997),〈國民主權於憲政國家理論之結構〉,《月旦法學雜誌》,第20期,頁31-38。
蔡宗珍(2000),〈論國民大會虛級化後立法院之憲政地位〉,《月旦法學雜誌》,第61期,頁51-52。
蔡宗珍(2002),〈覆議制度之運作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84期,頁8。
蔡茂寅(1996),〈國會自律與司法權的界線〉,《台灣法學會報》,第17輯,頁523-536。
鄭明德(2002),〈立法院最新「國會改革法」簡介〉,《本土法學雜誌》,第35期,頁132-139。
蕭文生(1996),〈言論免責權與不受逮捕權〉,《法學叢刊》,第164期,頁41-55。
戴煙登(1981),〈美國國會議員言論免責權研究〉,《憲政時代》,第7卷第2期,頁35-42。
薛宏欣(1997),《論司法權對議會自律事項之審查》,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瑞智(1982),《比較憲法》,台北:文笙出版社。
羅傳賢(2001),《立法程序與技術》,台北:五南出版社。
蘆部信喜著,李鴻禧譯(2001),《憲法》,台北,元照出版社。
蘇永欽(2001),〈從五二0號解釋看行政立法關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0期,頁80-90。
英文書目
1. Keefe, William J. & Ogul, Morris S. (1973),The American Legislative Proces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2. Mason, Paul(1953), Mason’s Manual of Legislative Procedure, for Legislative and Other Government Bodies.
3. Padfeild, Colin Frank(1972), British constitutional made simple, London: W.H. Allen.
4. Reinstein & Silverglate,( 1973), Legislative Privilege and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Harvard Law Review, Vol.86, pp. 1139-1140
5. Coffin v. Coffin, 4 Mass 1,27 (1808)
6. Kilbourn v. Thompson, 103 U.S. 168, 204(1881)
7. Williamson v U.S, 207 U.S. 425 (1908).
8. United States v. Johnson, 383 U.S. 169 (1966)
9. Gravel v. United States, 408 U.S. 606 (1972).
10. United States v. Brewster, 408 U.S.501, 507 (1972).
11. John Doe etal., v. McMillan, 412 U.S.306 (1973).
12. United States v. Helstoski, 442 U.S. 447 (1979)
13. Hutchinson v. Proxmire, 443 U.S. 111, 114-117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