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德承 |
---|---|
論文名稱: |
戰後臺灣防災思維的轉變─以葛樂禮風災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陳佳宏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4 |
中文關鍵詞: | 葛樂禮 、美援 、防災思維 、氣象科技 、救災制度 |
英文關鍵詞: | Typhoon Gloria, American Aid, conception of disaster reduction, weather technology, disaster relief institution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51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6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葛樂禮風災是國民黨政府撤退來臺繼八七水災後所發生的重大風災,葛樂禮風災使國民黨政府開始意識到防災作為的不可不為之的重要性,然而是逢石門水庫竣工,防洪思維導向蓄洪、分洪、疏洪的思維,而有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關渡隘口拓寬等之工程。這些工程表面上看來是為了解決臺北市區內洪水問題,然而實際上政府的新作為操之過急並無通盤考量,不但沒有解決洪水問題更使得特定區域淹水更嚴重,再加上事後觀之這些工程之背後另有著都市發展、商業利益的考量。
葛樂禮風災不僅造成國民黨政府防災思維的轉變,亦影響氣象科技的發展,採購氣象雷達,而開啟了現代化氣象觀測的時代。然而政府的消極不作為也成為這個防災思維的開端,總是待至災害發生後,政府單位才願意採購新型的氣象儀器,從戰後歷來氣象科技演進的過程中觀之更為鮮明。
此外,從1952年貝絲風災、1963年葛樂禮風災與2009年莫拉克風災等三大風災可發現,每當重大災後發生氣象單位始終成為究責的第一對象。然而,這些的指責問題點大部份多為強人所難之事,更可看出我國政治體制上監察院失能、失職與不專業糾正的能力。在這樣的環境氛圍裡,氣象單位往往成為災難過後背黑鍋的對象。
Typhoon Gloria (1963) is the catastrophic wind disaster following the Floods of 1959, after the Nationalist Party fled to Taiwan. This typhoon brought to the Nationalist th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disaster reduction. As Shihmen Dam was constructed, the conception of flood prevention was brought to flood storage, flood division, and flood channel, thereby leading to the projects of river channel straightening of Keelung River as well as the expansion of Guandu Tunnel. These constructions, as they appear, were made to solve the flood problem of Taipei downtown, yet the new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that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carried out were done in haste without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the whole situation. This does not solve the flood problem of the area, and even worse, it makes the flood problems all the more serious in certain areas. What is more, there remains consider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 interests lying beyond the projects of constructions.
Typhoon Gloria doesn’t only change the Nationalist’s concep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but also initiates the epoch of modernized conception of weather forecast, such as the purchase of weather surveillance radars. The government’s inactivity becomes, however, the beginning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it is willing to buy new weather equipment only after the disaster takes place. This phenomenon can be obviously discern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weather technology after WWII.
In addition, from the three catastrophic typhoons (Typhoon Bess in 1952, Typhoon Gloria in 1963, and Typhoon Morakot in 2009), we can see that the weather organization becomes the first target to be reproached from the public. However, the points raised to be reproached remain somewhat far-fetched, highlighting the incapability, unaccountability and un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Control Yuan of Taiwan.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weather organization is always the one to account for the disasters.
一、檔案與史料彙編:
立法院議政博物館藏,《民國88年緊急命令追認案》,總統咨,華總一義字第八八○○二二八四四○號。
立法院議政博物館,《民國88年緊急命令追認案立法院函稿》,檔案編號070201。
中央氣象局圖書館藏,徐明同編著,白潛譯,《臺灣氣象資料大全─颱風》。中央氣象局圖書館藏,《1947-1959颱風調查報告》。
中央氣象局圖書館藏,《中華民國52年颱風調查報告》。
中央氣象局圖書館藏,《1963年颱風報告書》。
中央氣象局圖書館藏,戚啟勳,《民國五十二年颱風調查報告》。
中央氣象局圖書館藏,陳怡良,《民國九十八年颱風調查報告》。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葛樂禮颱風公路災害及搶修要圖》,臺灣省政府交通處檔案,檔案編號270236。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臺灣省政府編印,《臺灣省天然災害申請國軍支援作業手冊》,檔案編號312027。
國史館(台北館)藏,〈慰問葛樂禮風災函電案〉,中華民國五十二年九、十月,目錄統一編號172-1,案卷編號:3500。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臺灣省政府葛樂禮颱風災害救濟、搶修、搶救及復原經費區分表說明〉,灣省政省府委員會議第784次,掃描號5201078407840130。
國家圖書館藏,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5卷第4期》,典藏號: 003-02-04OA-06-5-3-06-01293。
國家圖書館藏,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第15卷第25期》,典藏號:003-03-07OA-15-6-7-00-01452。
國家圖書館藏,《國民政府公報》第參壹零捌號,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四月十五日。
國家圖書館藏,《總統府公報》,第四四四六號,中華民國七十四年五月三日。
國家圖書館藏,《司法院公報》,第七卷第七期,中華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
國家圖書館藏,《總統府公報》,第一六五三號,中華民國五十四年六月十五日。
國家圖書館藏,《臺灣省政府公報》,五十四年秋字第三十七期。
國家圖書館藏,《臺灣省政府公報》,四十二年秋字第七期。
國家圖書館藏,《監察院公報》,第十六期,中華民國四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國家圖書館藏,《監察院公報》,第十九期,中華民國四十二年一月三十一日。
國家圖書館藏,《監察院公報》,第十九期,中華民國四十二年一月三十一日。
國家圖書館藏,《監察院公報》,第二十七期,中華民國四十二年五月三十日。
國家圖書館藏,《臺灣省政府公報》,四十一年夏字第十一期。
國家圖書館藏,《臺灣省政府公報》,四十二年秋字第七期。
國家圖書館藏,《臺灣省政府公報》四十七年冬字第十四期。
國家圖書館藏,《監察院公報》,第2677期,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一月十一日。
國家圖書館藏,《監察院公報》,第2680期,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二日。
國家圖書館藏,《監察院公報》,第2734期,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藏,《臺灣省水利局叢刊之二十七─淡水河防洪治本畫書》,中華民國五十三年六月,編號:01-03-04-004-001-1964-06。
經濟部水利署藏,呂翊齊,〈第三談【淡水河流域河川願景交流會】會議紀錄〉,《99河川日 織百年願景系列活動》,2010年。
科技部藏,黃俊傑、古偉瀛,《日據時代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防災與救災措施的分析(1895 年至1945 年)》,行政院國家科技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9-05 號(臺北:行政院國家科技委員會,1990)
葉惠芬編,《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會議紀錄(一)》,台北;國史館,2009年。
葉惠芬編,《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會議紀錄(二)》,台北;國史館,2009年。
葉惠芬編,《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會議紀錄(三)》,台北;國史館,2009年。
鄭梅淑,《臺灣全志》,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7。
二、報紙:
《中華日報》
《聯合報》
《自立晚報》
《自由時報》
《中國時報》
三、專書: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
立晚報出版社,1990 年。
中央氣象局,《1897-2008 臺灣氣候變化統計報告》,台北:中央氣象局,2009年12月。
中央氣象局,《氣候監測報告》,民國98年12月 月刊第10期。
中央氣象局,《氣象學報第九卷》,台北:中央氣象局,民國五十二年三月。
尹仲容,《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台北:美援運用委員會,1963 年。
田家康著,歐凱寧譯,《氣候文明史》,台北:臉譜書房,2012年。
台灣省政府,台北地區防洪治本計畫執行委員會(1968),「台北地區防洪治本計畫第一期實施方案執行總報告」。
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陳儀如整理,《我的台灣經驗:李國鼎談台灣財經決策
的制定與思考》,台北:遠流,2005年。
李文吉、李明,〈當一個村落從地圖上消失〉,《人間雜誌》。
林炳炎 ,《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洪致文,《台灣氣象傳奇》,台北:玉山社,2007年。
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台北:卓越文化,1993年。
張中訓總編纂,《士林區志》,臺北市士林區公所編印,2010年出版。
許靖華著,甘錫安譯,《氣候創造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曾健民,《1949國共內戰與台灣》,臺北:聯經出版,2009。
黃杰,《海外羈情 留越國軍紀實》,臺北:傳記文學出版,1984年。
黃繁光著,周明德口述,《風起雲湧時:首位臺籍氣象官周明德平生所見所聞》,臺北縣:北縣淡水古蹟博物館出版,2009年1月。
劉志偉,《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台北:大雁文化,2012 年11 月。
劉還月,《臺灣土地傳》,臺北:臺原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元月初版。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1985 年6 月。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研擬淡水河流域都市發展與流域防災整合案總結報告書〉,臺北市政府編印,2013年11月出版。
臺北縣政府水利局,〈臺北縣政府水利白皮書〉,臺北市政府編印,2010年4月出版。
經濟部水利署,《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整體實施計畫》台北: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二月。
蘇振平,《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度 中央政府總預算半年結算查核報告(含附屬單位預算營業與非營業部分)》,臺北市:監察院,2004。
四、單篇論文:
尹仲容,〈台灣之美國經援及其運用〉,《台灣銀行季刊》,卷10-3,1959 年3 月,
頁52-60。
牛可,〈美援與戰後台灣的經濟改造〉,《美國研究》,2002年第3 期,頁66-87。
艾寧靜,〈颱風與季風共伴之環境場研究〉,《中華防災學刊》,卷6-2,2014年,頁247-253。
吳聰敏,〈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1-1 春季號,1988
年,頁148-158。
吳聰敏,〈臺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十期,2006年,頁129-158。
吳明上,〈日本內閣的危機管理:「阪神‧淡路大地震」VS.「東日本大地震」〉,《危機管理學刊》,卷9-1,2013年,頁39-46。
吳明上,〈日本村山內閣在阪神大地震中的危機管理〉,《人文與社會學報》,卷3-2,2013年,頁23-39。
吳俊傑,《地球科學園地-創刊號》,臺北:地球科學文教基金會,1997年3月春季。
李國鼎,〈美國政策之改變與我國之肆應〉,《問題與研究》,卷3-10,1964 年7月,頁20-25。
李維森,〈災害防救體系〉,《科學發展410期》,2007年2月,頁56-62。
呂銀山,〈氣象諺語:西北颱 做大水〉,《鄉間小路》,卷26,頁56。
周仲島,〈臺灣地區重大天然災害氣象篇〉,《國研科技第十三期─國家型計畫成果專題 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NAPHM)回顧與展望》,第十三期,2007年1月,頁8-11。
周仲島、顏建文、趙坤,〈台灣地區登陸颱風降雨結構之雷達觀測〉,《大氣科學期刊》,九十三年十月,頁183-203。
周明德,〈細說「西北颱」吹翻火車慘案〉,《臺灣風物》卷57-1,民國九十六年三月,頁數:9-20。
周佳、劉紹臣,〈全球氣候變遷觀測〉,《大氣科學》,卷40-3,頁185-213。
林玉茹,〈清代台灣的洪水災害〉《臺灣文獻》卷49-3,南投:臺灣文獻館,1998
年,頁83-104。
林潤榮、黃文仁、林廣榮、許建德、許中立,〈台灣土石流災害防救體系之探討〉,《坡地防災學報》,卷4-2,2005年。
紀雲曜、李上妤、薩支平著,〈台灣土石流災害防救特性初步探討〉,《地工技術》,第87期2001年,頁9-58
張伯宇,〈臺灣西南部近五十年颱風降水特徵變化分析〉,《環境與世界》,第二十一期,2010年,頁27-54。
許銘熙、謝龍生,〈台灣防洪治理工作之回顧與展望〉,《第十五屆水利工程研討會》,頁15-36。
許晃雄、周佳、吳宜昭、盧孟明、陳正達、陳永明,〈台灣氣候變遷的關鍵議題〉,《臺灣醫學》,卷16-5,頁459-470。
陳永森,〈極端氣候影響下對臺灣環境規劃與災害識覺之省思—— 以八八水災為例〉,《工程環境會刊》,第25期,頁33-44。
陳正達、朱容練、許晃雄等,〈台灣氣候變遷推估研究〉,《大氣科學》,第42卷,頁207-251。
陳正祥,〈由氣象觀點論台灣八七水災〉,《臺灣水災之研究》,臺北:台灣銀行研究室,1967年,頁41-59。
陳正改,〈臺灣近一甲子重大天然災害之回顧及探討─第一篇危機就是轉機(1951~1980年)〉,《中華防災學刊》,卷5-1,2013年,頁5-20。
陳正改,〈臺灣近一甲子重大天然災害之回顧及探討─第二篇推動氣象防災!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1981~1990年〉,《中華防災學刊 》卷5-2,2013年,頁137-162。陳正改,〈臺灣近一甲子重大天然災害之回顧及探討─第三篇百年地動!山河變色(1991~2000年)〉《中華防災學刊》,卷6-1,2014年,頁5-24。
陳正改,〈臺灣近一甲子重大天然災害之回顧及探討─第四篇天佑臺灣!臺灣加油!(2001~2010年)〉,《中華防災學刊》,卷6-2,2014年,頁161-208。
陳青田,〈災害防救法實質效應與緊急命令權發布時機之研究〉,《稻江學報第四卷》,第二期,2009年12月,頁270-283。
郭彥廉、蕭代基、林彥伶、謝雯惠、張銘城,<天然災害脆弱性與社經脆弱性因子之回顧>,《災害防救電子報第42期》,2009年頁1-9。
劉昇璋,〈日治時期臺灣的颱風災害與防救災措施〉,《臺灣文獻》,第60卷第4期,2009年,頁253-298。
黃淑玫,〈八七水災的歷史研究〉,《洄瀾春秋》,第八期,2011年10月,頁84。
黃翔瑜(2007年),<滯越軍民之接運來臺(1949-1953)>,《國史館集刊》,第11期,頁143-188。
黃柏誠、陳永明 、朱容練 、陳韻如 、陳世偉、陳品妤,〈2009年台灣乾旱事件研究〉,《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論文彙編(99年)》,臺北:中央氣象局,2010年,頁658-663。
游保杉、陳憲宗,2009,「氣候變遷與台灣極端降雨變異趨勢」,《水資源管理》,卷11-2,2009年12月,頁36-40。
曹永和,〈台灣水災史─清代臺灣之水災與風災〉,《臺灣水災之研究》,臺北,台灣銀行研究室,1967年,頁154-193。
溫偉群、游梓翔〈八八水災救災過程中馬團隊對外傳播的檢討與啟示〉,《選舉評論》,第8期,頁1-17。
楊永年,〈八八水災救災體系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 32期》,2009年,頁143-169。
楊萬全,〈認識淡水河流域的水文〉,《第四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台灣水文論文集台灣水文論文集》,2000年5月。
楊學涑,〈台北地區防洪計畫紀要〉,《水利會訊》,第七期,頁1-42。
劉卓峯,《氣象學報季刊 》卷9-3、9-4,臺北:臺灣省氣象所,1963年12月,頁8-15。
廖學鎰,《氣象學報季刊》,卷11-3,臺北:臺灣省氣象所,1965年9月,頁1-14。
嘉陵,〈氣象舊聞與趣聞〉,《飛航天氣 第14期》,2010年10月。
韓岡明、黃文鍵,〈國軍與盟邦災難救援機制研究-以八八水災為例〉,《國防雜誌》,卷26-3,頁61-76。
蕭英煜,〈我國災害防救之演進-兼論軍能力之提生〉,《黃埔學報》,第六十五期,民國一百零二年,頁129-142。
顏啟峯、張國楨,〈基隆河土地覆蓋時空變遷分析:以第二次截彎取直計畫範圍內為例〉,《地理研究》,第62期,民國104年5月,頁71-90。
蘇芳玉,〈八七水災的災難記憶〉《史匯》,第4期,(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自然災害與歷史記憶專題,2000年8月),頁149-162頁。
蘇慶軒(2015年),<國民黨政府的戰爭規劃與威權統治: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的戰時職能及其威權控制的作用>,《政治科學論叢, No.64 2015.06》,頁137-167。
五、學位論文
江聰明,〈士林後港墘水利設施與近代社會變遷之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李文環,〈台灣關貿政策之歷史研究(1945-1967)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吳柏勳,〈美援與臺灣遠洋漁業之發展(1951-196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沈毓喬,〈災害管理資訊系統實作問題與對策之研究-以颱風災害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林福星,〈台灣「八七水災」的救災與重建─以彰化縣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林瑞珍著,〈救災體系管理與運作-我國與美國經驗之整合分析〉,新北市:淡江大學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林依潔,〈台北市洪災風險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系統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林佑蓉,〈颱風風雨型態分析辨識與分類氣候法定量推估降雨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唐瑞霞著,〈1951─1970年的台灣水災及其救援〉,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留方萍,〈一個聚落的生與死──三重市後埔仔的聚落發展與地方感形塑〉,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秦鈺惠,〈都會自然公園規劃─以二重疏洪道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碩士論文,2013年。
黃昱豪,〈台灣「八七水災」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黃文玲著,〈我國中央災害防救體系精進之研究-以莫拉克風災後為例〉,臺北: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學位論文,2010年。
黃泳樹,〈西北颱降雨分析〉,桃園:中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楊忠權,〈西北太平洋地區熱帶氣旋路徑特徵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蘇億玶,〈地方行政與天然災害─以1959年八七水災前後的雲嘉地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六、英文期刊論文
Allen, K. (2003) Vulnerability Reduction and the Community-based Approach,
ed. M. Pelling. London, Routledge, pp. 170-184.
Chang, C.-P., C.-H. Liu, and H.-C. Kuo, 2003: Typhoon Vamei: an equatorial 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 30, 50 1-4.
Cutter, S.L. 1996.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4):529-539.
Liu, S. C., C. Fu, C.-J. Shiu, J.-P. Chen, and F. Wu, 2009.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global precipitation extreme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6, L17702, doi:10.1029/2009GL040218.
Kuo, H.-C., and W. H. Schubert, 1993: Balanced Atmospheric Response to a Moving Heat Sourc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st Asia and Western Pacific Meteorology and Climate. 83-91.
Nicholls, R.J., F.M.J. Hoozemans, and M. Marchand. 1999. "Increasing Flood Risk and Wetland Losses Due to Global Sea-level Rise: Regional and GlobalAnalyse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9:69-87.
Schneiderbauer, S., and D. Ehrlich. "Risk, Hazard and People's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Hazards—a review of definitions, concepts and data." European Commission Joint Research Centre.
Wisner, B., P. Blaikie, T. Cannon, and I. Davis (2004) The Challenge of Disasters
and Our Approach. New York, Routledge.
七、其它、電子資源
中央氣象局 TDB防災颱風資料庫網頁系統 。
http://rdc28.cwb.gov.tw/data.php
unisys weather 網站。
http://www.unisys.com
重現蘆堤上村落-洲後村網站。http://nas01.lcps.ntpc.edu.tw/~cyberfair/2014/1-4.html
劉廣英口述訪談資料,劉廣英口述,邱德承編輯整理,口述訪談時間:2012年4月26日。
臺灣文獻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民國99年10月01日發行,第63期。
鄭明修(2002):〈基隆河整治對沿岸居民的衝擊─ 從生態環境變遷談河川水泥溝渠化和加高堤防及生態防洪觀念的落實〉,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網站。http://wagner.zo.ntu.e du.tw/sos/newsletter/newsletter_6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