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麗娜 |
---|---|
論文名稱: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社團幹部組織承諾相關影響因素研究 |
指導教授: | 張雪梅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10 |
中文關鍵詞: | 大學社團 、社團幹部 、組織承諾 、組織氣氛 、轉型領導 |
英文關鍵詞: | college student clubs, club officer,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rganizational climat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44 下載:15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瞭解大學學生社團幹部組織承諾、社團負責人轉型領導行為、社團組織氣氛的現況,及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對於社團幹部組織承諾、及其所知覺的社團負責人轉型領導行為、社團組織氣氛的影響,進一步探討社團負責人轉型領導行為、社團組織氣氛與社團幹部組織承諾三者之間的關係,並透過不同背景變項、社團負責人轉型領導行為、與社團組織氣氛探討對社團幹部組織承諾的預測力。本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九十五學年度之學生社團幹部934名為對象進行研究,以自編之「大學學生社團負責人轉型領導行為、社團組織氣氛、社團幹部組織承諾問卷調查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社團幹部對社團有中高程度的組織承諾,其中以對社團的組織認同最高。三個向度的排序為組織認同、努力意願、留社傾向。
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社團負責人在轉型領導行為上有中高程度的表現,其中又以對幹部的個別關懷行為表現最好。五個向度的排序為個別關懷、魅力影響、激發鼓舞、建立願景、啟發才智。
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社團組織氣氛普遍良好,且幹部多能從社團中感受到個人自我的滿足與成長。三個向度的排序為個人成長面向、關係面向、系統維持與改變面向。
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社團幹部的性別、年級、所屬社團屬性、所屬社團幹部人數、擔任幹部年資、擔任幹部職務、不同的幹部訓練經驗、及在接任社團幹部時所感受到不同的人情壓力情形等背景因素均會影響社團幹部對社團的組織承諾。
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社團幹部的性別、年級、所屬社團屬性、擔任幹部年資、擔任幹部職務、及在接任社團幹部時所感受到不同的人情壓力情形等背景因素均會影響對社團負責人轉型領導行為的知覺。
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社團幹部的性別、年級、所屬社團屬性、所屬社團幹部人數、擔任幹部年資、擔任幹部職務、不同的幹部訓練經驗、及在接任社團幹部時所感受到不同的人情壓力情形等背景因素均會影響對社團組織氣氛的知覺。
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團負責人轉型領導行為、社團組織氣氛、及社團幹部組織承諾三者間有顯著的正相關,其中社團組織氣氛比社團負責人轉型領導行為的表現更能有效預測社團幹部的組織承諾。
八、接任幹部時的人情壓力是社團幹部個人背景變項中影響社團幹部組織承諾的最重要因素。
九、在社團負責人轉型領導行為各向度中,以「啟發才智」行為最能影響社團幹部對社團的組織承諾。
十、在社團組織氣氛各向度中,以社團幹部所感受到的「個人成長面向」最能影響社團幹部對社團的組織承諾。
十一、檢視本研究所有的預測變項,「個人成長面向」、「關係面向」、及「接任幹部時所感受的人情壓力」是最能影響社團幹部組織承諾的前三項因素。
本研究根據以上發現,提出具體建議,提供給社團輔導單位、及學生社團負責人作為擬定輔導相關政策及領導社團之參考。
關鍵字:大學社團、社團幹部、組織承諾、組織氣氛、轉型領導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and understand th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f club officers, th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f club president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in student clubs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We also discuss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on these three aspects of interest, as well as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them. The prediction power of th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f club officers is drawn through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f club presidents,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In this study, 934 club officers in the academic year 2006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were surveyed using our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Club officers have moderate to high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highest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is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followed by effort intention and inclination to stay in the club.
2.Club presidents display moderate to hig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 highest of the five dimensions is individual consideration for officers, followed by charisma development, inspirational motivation, vision building, and 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3.Most clubs have a goo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while the majority of club officers feel that they have achieved self-fulfilment and personal growth. The highest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is personal growth dimensions, followed by relationship dimensions, and system maintenance and change dimensions.
4.Many background variables have an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f club officers, including gender, grade year, club attribute, number of officers in the club, seniority as an officer, position as an officer, different officer training experience, and the social pressure when asked to take the position.
5.The sense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f club presidents is affected by background variables, including gender, grade year, club attribute, number of officers in the club, seniority as an officer, position as an officer, different officer training experience, and the social pressure when asked to take the position.
6.Th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is influenced by background variables, including gender, grade year, club attribute, number of officers in the club, seniority as an officer, position as an officer, different officer training experience, and the social pressure when asked to take the position.
7.The three aspects of interest, namely th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s of club officers, th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f club president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them, organizational climate yields a better prediction for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f club officers than th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f club presidents.
8.The social pressure when asked to take the position is the most crucial factor in officer’s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that affects th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f club officers.
9.Among the dimensions in th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f club presidents, “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f club officers.
10.Among the dimensions in organizational climate, “personal growth dimensions”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f club officers.
11.By inspecting all the predictor variables in our study, the top three factors with the most influence on th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f club officers are “personal growth dimensions,” “relationship dimensions,” and “the social pressure when asked to take the position.”
In the end, we provided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above, 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ent activities office, as well as for club presidents in drafting training plans and executing leadership.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clubs, club officer,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rganizational climat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中文部分
丁虹、司徒達賢、吳靜吉(1988)。企業文化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管理評論,173-197。
井敏珠(1982)。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毛本鈞(1985)。公民教育在社團活動中的運用。訓育研究,24(4),24-28。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王誕生、宋美妹(2001)。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論文發表於東吳大學舉辦之「兩岸大專校院學生事務—社團輔導」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王誕生、林依儒、周立德(2004)。我國大專院校服務性學生社團幹部團隊運作對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影響。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物與社團輔導第五輯(頁349-365)。台北市:東吳課外活動組。
王誕生、賴科位(2001)。彰化師大學生社團負責人之經營管理能力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387-403)。台北市:東吳課外活動組。
王曉麟(2001)。科技大學學生社團負責人領導行為、領導特質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白崇亮(1986)。組織承諾研究:理論與實證。管理評論,5(2),30-51。
朱金池(1991)。影響組織承諾因素之研究。警政學報,19,111-127
朱益賢(2005年,9月)。縮短摸索時程、創造無限可能。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外活動組舉辦之「2005年社團負責人研習營」手冊(頁2),台北市。
朱偉競(2002)。大專社團輔導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
朱朝煌(2005)。大學生個人因素、個人經驗及校園環境知覺與能力感發展之關聯性研究:以成功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英奇(1985)。我國大學生次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
余朝權(2005)。組織行為學。台北市:五南。
吳幼妃(1977)。我國大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宗立、林保豐(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教學報,15,193-229。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培源(1994)。台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林天祐(1998)。轉型領導、互易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24,63-64。
吳清山、林天祐(2005)。組織承諾。教育研究月刊,136,159。
呂秋慧,洪國峰(2002)。大學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研究。訓育研究,41(1),34-39。
呂雅燕(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宋秋儀(譯)(2006)。G. Yukl 著。組織領導學(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台北市:華泰文化。
宋美妹(2001)。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元墩、鍾志明、林育理(2000)。臺灣企業員工組織承諾衡量模式建構之研究。成功大學學報,35,133-157。
李法琳(2002)。大台北地區大學服務性社團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與滿意度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長貴(1975)。組織社會心理學。台北:中華書局。
李美蘭(2005)。大學生社團參與、社團運作及社團評價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社團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李郁文(2000)。社團輔導工作的心得與建言。訓育研究,39(1)40-46。
李廣訓(1987)。現代企業人事管理。台北市:五南。
李聲吼、林品妍、何景圖、黃鈺雯、郭乃華、李函蒮、王君美(2001)。非營利組織志願人員參加動機、工作滿意度及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生活應用科技學刊,3(3),325-346。
周甘逢(1988)。不同制握大學生社團參與度對行為適應之影響。載於周甘逢(主編),社團理念(頁215-297)。高雄:復文。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至善(2001)。從美國校園活動標準及指導原則探討課外活動組之經營與運作。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234-270)。台北市:東吳課外活動組。
林至善(2002,12月)。社團經營與發展。載於東吳大學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舉辦之「大學校院社團課程教學與活動領導研討會」大會手冊暨論文集(頁101-122,台北市。
林至善(2003)。由CAS學生領導方案標準與工作準則淺論學生社團領導原則之建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277-297)。台北市:東吳課外活動組。
林至善(2005)。課外組業務與社團輔導之探討。2007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scu.edu.tw/extracur/web/date/date.htm
林至善(2006)。我國大學校院學生事務長領導特質、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林明德、王明忠、鄭靖國(2004)。論轉型領導在學校行政上之因應策略。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1,69-85。
林新發(1990)。我國工業專科學校校長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新發(1993)。學校組織氣氛意義、層面與類型之探討。臺北師院學報,6,1-42。
邱從益(2005)。組織氣氛與學校經營。學校行政,36,71-86。
邱淑媛、李三仁(2005)。對我國大專生社團退出傾向影響因素與觀念架構之研究。康寧學報,7,339-359。
邱皓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心性發展。訓育研究,35(3)37-42。
邱皓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馨儀(1995)。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姜淑華(2003a)。大學社團的意義與精神。學生事務,42(1),61-63。
姜淑華(2003b)。台東師院學生社團參與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柯志堂(2003,3月)。高等教育法治中關於學習自由之探討。載於東吳大學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舉辦之「2003自強隧道論壇—學生事務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繫論文集(頁242-253),台北市。
洪泉湖(2003)。從行政管理的理論觀點談學生社團組織的運作。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253-262)。台北市:東吳課外活動組。
洪嘉文(2001)。轉型領導在學校體育之策略應用。大專體育,57,94-101。
胡益進、呂秋慧(2003)。大學生學生社團自我期許與自我實現之研究【壹】---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九十學年度社團負責人為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259-282)。台北市:東吳課外活動組。
范熾文(2001)。轉型領導理論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應用。學校行政,14,42-53。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熾文(200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2),1-22。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5)。教育領導新理論與研究取向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6,106-118。
高瑞德(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北縣教育,36,16-2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外活動指導組(2005)。2005年聯誼性社團委員會教戰手冊。台北市:作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外活動指導組(2006a)。國立臺灣師範大學95年學務工作自我評鑑---社團達人文粹。台北市:作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外活動指導組(2006b)。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業務簡報手冊。台北市:作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事務處(200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九十三年度學務工作自我評鑑研討會手冊。台北市:作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事務處(200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94年度學生事務工作自我評鑑說明會手冊。台北市:作者。
張火木(1992)。對大專院校課外活動發展感想與展望。訓育研究,31(3),84-87。
張火木(2004)。課外活動與通識潛在課程關係之探討。載於東吳大學教務處出版組(主編),高等教育潛在課程(頁171-178)。台北市:東吳大學。
張同廟、魏婉婷(2006,12月)。個人特質與領導能力之關係探討---以南部地區大專學生社團幹部為例。論文發表於東吳大學主辦之「2006自強隧道論壇---學生事務與服務學習研討會」,台北市。
張彥輝(2003)。營造一個學習型的社團---大專青年學子應當參與社團。學生事務,42(1),73-76。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張老師。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証研究。台北市:張老師。
張雪梅(2003)。介入或放手---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問題與輔導對策。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350-366)。台北市:東吳課外活動組。
張瑞村(1997)。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瑞村(2003)。職業學校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效能關係研究。朝陽學報,8,37-69。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市:高雄復文。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市:三民。
張錦弘(2006,10月23日)。多數大學生,不參加社團。聯合報,A6版。
教育部(2004)。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發展願景目標與策略規劃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1991)。社團活動的參與。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許士軍(1974)。管理:規劃與創新。台北市:地球。
許士軍(1983)。管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許龍君(2003)。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行政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郭晏婷(2001)。台東師範學院學生休閒行為之研究-檢驗Bourdieu文化資本論。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永祿(2004)。學務長領導風格與學務人員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南部地區大學校院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至頌(1992)。組織氣候與自動離職率關連性之研究---以前十五大股票上市電子公司技術職類從業人員為例。東吳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伯璋(1984)。潛在課程研究之評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金貴(2001)。學生涉入理論運用在學生事務的探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82-97)。台北市:東吳課外活動組。
陳俊生(2002)。促進學校教育改革的關鍵---轉型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18,
陳昭雄、許仁慈、陳惠鋗(2004)。中部大專校院學生社團校園活動成效影響因素之探討。弘光學報,44,45-52。
陳義鴻(2001)。銀行業主管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學賢(2006)。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願景發展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1),77-106。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彭剛力(1984)。認識組織承諾感。幼獅月刊,60(6),33-37。
彭雅珍(199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建元(2000)。大學通識教育理念與學生社團參與。公民訓育學報,9,265-284。
曾建元(2003a)。社團經營與發展—教學經驗分享。學生事務,42(1),64-72。
曾建元(2003b)。行政管理學的主要理論觀點對學生社團組織運作的啟示。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3),20-36。
曾榮祥(2000)。有效推動學校行政革新---「轉化領導」在學校行政中應用之歷程與策略。學校行政,6,59-70。
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
黃玉(2003)。從環境中增進學生事務功能—論學校環境與學生發展。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2-37)。台北市:東吳課外活動組。
黃玉(2004)。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實施準則與自我評量指引」之研究----新生定向輔導方案、學生宿舍方案與輔導、校園活動、學生司法事務、成果評估與方案評鑑。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黃富順(2001)。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頁1-20)。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鳳嬌(1996)。大學社團經驗之影響。訓育研究,35(3),33-36。
黃慧雯(2002)。大學生自我分化、社會活動經驗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文祝、張仁家(2001)。組織氣氛的經營與管理。管理雜誌,323,134-136。
楊昌陸(2000)。學校對學生社團輔導之策略。訓育研究,39(1),25-33。
楊昌裕(2004)。促進學生學習—學生事務的觀點。學生事務,43(4),35-49。
楊國賜(1992)。校園活動的社會學分析。訓育研究,31(3),7-16。
楊淑娥(1996)。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景堯(1981)。新竹師專學生志趣、生活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6,95-145。
楊極東(1976)。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台北市:正中。
楊極東(1992)。社團活動與民主教育。訓育研究,31(3)1-6。
葉明珍、陳昭雄、張彩秀、樓美玲(2004)。社團參與對護生社會適應及實習表現之影響。弘光學報,44,27-34。
葉紹國(2006,10月)。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及其對學生發展的意義。高等教育電子報,2。95年11月3日,取自ttp://www.cher.ed.ntnu.edu.tw/epaper/prevcato/index.php
廖千淳(2004)。我國北部地區大學宿舍社會氣氛與學生住宿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運榮(2001)。明新技術學院學生社團發展困擾因素之探討。明新學報,27,269-277。
廖燦輝(1991)。課外活動輔導之未來發展方向。訓育研究,30(3),17-19。
管偉宏(1998)。以易經為理論架構探討組織氣候之衡量。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琬君(譯)(2002)。R. J. Light著。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Making the Most of College)。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劉志鵬(1995)。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決定、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杏元、趙淑員(2004)。開創學生事務的教育夥伴關係以提升學生學習。學生事務,43(4),50-62。
劉明翠(1992)。志願服務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青少年輔導機構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劉阿榮(2003)。從輔導學的主要理論探討學生社團的組織與運作。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297-312)。台北市:東吳課外活動組。
劉春榮(1993)。我國國民小學組織承諾及相關研究。初等教育學刊,2,93-143。
劉家駒、邱淑媛(2005)。我國大專生社團工作投入、社團工作滿足與社團留任傾向關係之研究。經營管理論叢,第一屆管理與決策2005年學術研討會特刊,219-230。
劉雅菁(1998)。國民小學運用轉型領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翠芬(2005)。大專生參與校園志願服務的動機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大專院校諮商中心志工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厲威廉(1983)。美國近年來大學學生課外活動之發展。台北市:幼獅文化。
潘裕豐、呂秋慧(2006,12月)。社團參與對學生自我與領導能力發展之研究---以台灣師大之社團達人活動為例。載於東吳大學主辦之「2006自強隧道論壇---學生事務與服務學習研討會」大會手冊暨論文集(頁230-246),台北市。
蔡培村(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的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構及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足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進雄(1993)。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進雄(1999)。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進雄(2000)。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1)。學校教育與行政。台北市:商鼎文化。
蔡進雄(2005)。學校領導理論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寬信(1993)。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候、教師內外控信念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汝璜(1992)。完人教育---課外活動的學術理論探微。訓育研究,31(3),17-19。
鄭雅霙(2006)。大學校院社團學生參與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計畫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詠琴(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與心流經驗相關之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學生社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科位(2003)。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負責人之經營管理能力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謝文全、林新發、張德瑞、張明輝(主編)(1998)。教育行政學。台北縣蘆洲市:空大。
謝春霞(2006)。領導行為與情緒勞務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探討---以大學學生社團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海平、襲充文、黃世琤(1992)。我國大學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現況之探討。訓育研究,31(3),39-56。
謝高橋(1989)。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謝馥蔓(譯)(2003)。J.Greenberg著。組織行為 (Managing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台北市:學富文化。
藍明龍(1997)。工作價值觀、組織氣候對新人類的工作滿足感與工作表現之關係研究---以民營銀行為例。大學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顏妙桂(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31-33。
顏若映(1988)。影響大學生校園疏離感變項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宇明(2001)。大學學生社團組織管理績效之研究---以清大學生社團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中展(2001)。輔導人員之支援系統探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271-292)。台北市:東吳課外活動組。
羅志明(1988)。如何推動社團活動。載於周甘逢(主編),社團理念(頁156-159)。高雄:復文書局。
羅虞村(1989)。領導理論研究。台北市:文景。
羅麗雲(2001)。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價值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中華大學工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竇希皓(2006)。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之探究---以服務性社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家瑩(2001)。大學女生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西文部分
Astin, A. W. (1985). 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Astin, A. W. (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ns. New York: Free Press.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Buchanan, B. (1974).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socialization of mana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 533-546.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Conyne, R. K. (1983). Models for conducting studen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7), 394-397.
Cooper, D. L., Healy, M. A., & Simpson, J. (1994). 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involvement: Specific changes over tim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 98-102.
Dadez, E. W. (1991).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tudent involvement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Volumes I and II).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2(06), 1959A. (UMI No. 9134110)
Gentul, J. G. (1998). Leadership and personality/ environment fit as determinants of member dropouts from college student organization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9(05), 1481A. (UMI No. 9832741)
Huebner, L. A., & Lawson, J. M. (1990). 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college environment. In D. G. Creamer & Associates,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1990s. (pp. 127-151). Alexandria, VA: ACPA.
Kuh, G.. D. (1993). In their wwn words: 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2), 277-304.
Kuh, G.. D., Schuh, J. H., Whitt, E. J., & Associates (1991). Involving college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Love, P. G., & Estanek, S. M. (2004). Rethinking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Moos, R. H. (1976). The human context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oos, R. H. (1979).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Procedures, measures,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Nuss, E. M. (2003).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affairs. In S. 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4th ed., pp. 65-8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chmitz, C. A. (1998). The translation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eory to college student organizations. Disser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8(11), 4208A. (UMI No. 9816114)
Sheldon, M. E.(1971). Investments and involvements as mechanisms producing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6(2), 110-142.
Strange, C. C. (2003). Dynamics of campus environments. In S.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4rd., pp. 297-31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range, C. C., & Banning, J. H. (2001). Educating by design: Creating campus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work.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eisbord, M. R. (1976). Organizational diagnosis: Six places to look for trouble with or without a theory. Group & Organization Studies, 1(4), 430-447.
Wiener, Y. (1982). Commitment in organizations: A normative 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3), 418-428.
Winston, R. B., Bledsoe, T., Goldstein, A. R., Wisbey, M. E., Street, J. L., Brown, S. R. et al. (1997). Describing the climate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scale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38(4), 41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