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詩評 |
---|---|
論文名稱: |
清初陶素耜《周易參同契脈望》研究--以內丹雙修學為主 The Research of Tao Su-Si’s Zhou Yi Cantongqi Mai Wang in Early Qing Dynasty: Main Subjects of Neidan and Shuangxiu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6 |
中文關鍵詞: | 陶素耜 、周易參同契脈望 、內丹 、陰陽雙修 、周易 、參同契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0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初道士陶素耜,乃陰陽雙修丹法之重要研究者,其學師承孫教鸞真人嫡派,丹道思想亦受陳致虛、陸西星等丹家之影響,但是,陶氏有機的吸取內丹清修派的理論長處,與其雙修思想鎔鑄於一爐,形成個人的丹道學說。是故,在清代道林之群中,陶素耜乃一位具有代表性之重要學者。
陶素耜傳有《道言五種》,其中,《周易參同契脈望》乃是陶氏以陰陽丹法對《參同契》進行詮釋之注疏。筆者以此作為主要研究文本,即是希冀能透過本文之探析,勾勒陶氏丹法之概貌,並呈現《參同契》的不同解讀向度,以補足學界對此一研究之闕漏。在論文的正文部分,筆者擬就陶素耜學說中的幾個重要內容為切入點,進行主題式的討論。
第一,陰陽思想貫穿陶氏整體丹法,筆者先爬梳《周易》經傳、《周易參同契》、《老》《莊》及道家早期經典中的陰陽論述,再深入討論《脈望》中的陰陽思想,並就陶氏等一系雙修丹家以陰陽為理論基礎提出之主張,展開辨析。
第二,《周易參同契脈望》中的玄關一竅論述,乃陶素耜吸收前人說法,並融會貫通之創造性總結。筆者於此章先說明「玄關一竅」於內丹修煉之意義,再整理諸家關於玄關一竅的十種說法;接著,就陶素耜論「玄關一竅」之內容,歸納五項特色;最後,再比較陶素耜與其他丹家的玄關論述。
第三,時間論述乃《易》學與內丹學關注的一個重點,故筆者以《周易參同契脈望》之時間論述為題,先討論《周易》經傳與《周易參同契》的時間觀,再說明內丹學歸返先天之逆向時間觀,最末則就《脈望》中的時間論述,分就「煉丹時程」、「時間攢簇之論」、「時中之論」進行陳述。
第四,《脈望》文後所附之〈周易參同契金丹圖說〉,對於《參同契》的全書要義,以丹圖配合文字說明的方式,呈現丹道修煉之精蘊。筆者就十一幅丹圖之內容作區分,分為「陰陽五行與生剋順逆」、「火候消長與圜道周流」、「內觀靜照與炁流分布」進行討論。
本論文雖以「陶素耜《周易參同契脈望》研究」為題,但在內容鋪敘上,亦多涉及《周易》、丹道與生命哲學間的思考,因筆者學術能力與實修經驗之不足,文中仍有許多未竟之處,故於文末對本文之缺失與展望,簡要敘述。
參考文獻
一、古籍部分(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01.〔漢〕毛公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02.〔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03.〔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04.〔漢〕劉安:《淮南鴻烈解》,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
05.〔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武英殿本史記三家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
06.〔漢〕許慎:《說文解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07.〔漢〕鄭康成注:《易緯八種》,臺北:新興書局,1966年。
08.〔漢〕魏伯陽:《參同契正文》,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5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據明萬曆間刊「百陵學山」本影印。
09.〔魏〕王弼等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10.〔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11.〔魏〕王弼原著,樓宇烈校釋:《老子》,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12.〔三國蜀〕抱真子:《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註》,收入《藏外道書》,第三冊,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13.〔三國吳〕韋昭註:《國語》,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
14.〔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15.〔唐〕成玄英:《南華真經註疏》,收入〔明〕正統《道藏》,第十六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16.〔唐〕李鼎祚輯:《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17.〔唐〕呂洞賓:《金華宗旨》,成都:巴蜀書社,收入《藏外道書》,第七冊,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18.〔唐〕純陽真人 呂 嵒 洞賓集,〔唐〕華陽真人 施肩吾 希聖傳:《鍾呂二仙傳道集》,收入《藏外道書》,第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19.〔唐〕幻真先生註:《胎息經》,收入〔明〕正統《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二冊。
20.〔唐〕鍾離權著:《靈寶畢法》,收入《藏外道書》,第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21.〔五代〕杜光庭注:《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收入〔明〕正統《道藏》,第十一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22.〔五代〕譚峭:《化書》,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三十六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23.〔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24.〔宋〕李駧注:《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三十六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25.〔宋〕張伯端撰,〔宋〕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九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26.〔宋〕張伯端原著,〔宋〕薛道光、陸墅,〔元〕陳致虛注:《紫陽真人悟真篇三註》,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九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27.〔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28.〔宋〕曾慥編撰:《道樞》,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29.〔宋〕薛道光:《還丹復命篇》,收入《正統道藏》,第四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30.〔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31.〔宋〕項安世:《周易玩辭》,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
32.〔宋〕白玉蟾註:《指玄篇》,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33.〔宋〕白玉蟾:《瓊琯白真人集》,收入《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34.〔金〕牧常晁撰:《玄宗直指萬法同歸》,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三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35.〔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36.〔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37.〔元〕俞琰:《周易參同契釋疑》,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38.〔元〕李道純:《中和集》,收入〔明〕正統《道藏》,第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39.〔元〕李道純:《龍眉子金丹印證詩測疏》,收入《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40.〔元〕李道純原著,盛克琦、果兆輝編校:《中和正脈──道教中派李道純內丹修煉秘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41.〔元〕陳虛白:《規中指南》,收入《藏外道書》,第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42.〔元〕陳致虛:《上陽子道言》,臺中:瑞成書局,2011年。
43.〔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44.〔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圖》,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45.〔元〕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收入《藏外道書》,第十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46.〔元〕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47.〔元〕王惟一:《道法心傳》,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五十四冊,北京:
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48.〔元〕王惟一:余洞真《悟玄篇》,收入賀龍驤校勘、彭文勤等纂輯,《道藏輯要》,第十六冊,臺北:考正出版社,1971年。
49.〔明〕李時珍撰,王羅珍、李鼎校注:《奇經八脈考校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50.〔明〕陸西星:《周易參同契測疏》,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5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51.〔明〕陸西星:《周易參同契口義》,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6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52.〔明〕陸潛虛:《老子道德經玄覽》,收入《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53.〔明〕陸潛虛:《金丹四百字測疏》,收入《藏外道書》,第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54.〔明〕陸潛虛:《方壺外史》,臺北:自由出版社,2002年。
55.〔明〕來知德:《周易集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56.〔明〕尹真人高弟子:《性命圭旨》,收入《藏外道書》,第九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57.〔明〕伍守陽:《天仙正理》,收入《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58.〔明〕伍沖虛:《天仙正理直論增註》,收入《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59.〔明〕彭好古:《金丹四百字註釋》,收入《藏外道書》,第十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60.〔明〕孫汝忠:《金丹真傳》,臺北:自由出版社,1994年。
61.〔朝鮮〕許浚撰:《東醫寶鑑》,明萬曆間(1573-1620)朝鮮刊本,國立中央圖書館收藏。
62.《上乘修道秘書四種》,孤版明鈔,臺北:自由出版社,1974年。
63.〔明〕柳華陽:《華陽金仙證論》,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五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64.〔清〕朱元育:《周易參同契闡幽》,臺北:自由出版社,2000年。
65.〔清〕陶素耜:《周易參同契脈望》,臺北:自由出版社,2007年。
66.〔清〕陶式玉等輯評:《官子譜》,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1年。
67.〔清〕陶素耜:《道言五種》,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68.〔清〕仇兆鰲:《古本周易參同契集註》,臺北:自由出版社,1974年。
69.〔清〕彭定求:《真詮》,收入《藏外道書》,第十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70.〔清〕傅金銓:《頂批上陽子原註參同契》,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71.〔清〕傅金銓:《度人梯經》,收入《藏外道書》,第十一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72.〔清〕傅金銓:《道書一貫真機易簡錄》,收入《藏外道書》,第十一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73.〔清〕傅金銓:《呂祖五篇注》,第十一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74.〔清〕惠棟:《易漢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75.〔清〕劉一明:《道書十二種》,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
76.〔清〕劉一明:《修真後辨》,收入《藏外道書》,第八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77.〔清〕永瑢、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78.〔清〕青華老人:《唱道真言》,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79.〔清〕黃元吉著,戈國龍注譯:《新譯樂育堂語錄》,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80.〔清〕李涵虛《三車秘旨》,收入《藏外道書》,第二十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81.〔清〕李西月:《道竅談》,收入《藏外道書》,第二十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82.〔清〕李涵虛:《道竅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83.〔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84.〔清〕杭辛齋著,周易工作室點校:《杭辛齋易學七種:周易杭氏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85.〔清〕董欽德輯:《康熙會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書局,1975年。
87.《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88.《中華續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5年。
二、民國後專著(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01.于省吾:《商周金文錄遺》,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02.王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03.王沐:《內丹養生功法指要》,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04.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05.王洪圖:《黃帝內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年。
06.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探微》,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07.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08.戈國龍註譯:《新譯樂育堂語錄》,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09.王強:《遮蔽的文明──性觀念與古中國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3年。
10.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1.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12.成中英:《易學本體論》,臺北:康德出版社,2008年。
13.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一卷,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14.〔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
冠圖書公司,2001年
15.任法融:《周易參同契釋義》,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
16.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17.岑孝清:《李道純中和思想及其丹道闡真》,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18.何宗旺:《中華煉丹術》,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19.何建明:《陳致虛學案》,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
20.何淑貞校注:《新編抱朴子.內篇》,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21.沈清松編:《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年。
22.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23.孟乃昌、孟慶軒:《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注釋集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24.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一卷,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25.金岳霖:《論道》,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26.邱樹森主編:《中國歷代職官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27.胡孚琛:《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28.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29.胡孚琛:《丹道法訣十二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30.胡孚琛:《丹道仙術入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31.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32.高懷民:《大易哲學論》,臺北:高懷民,1988年。
33.〔荷〕高羅佩著,李零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34.〔荷〕高羅佩著,楊權譯:《秘戲圖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35.徐兆仁主編:《涵虛秘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36.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37.郝勤:《龍虎丹道:道教內丹術》,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38.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39.馬濟人:《道教與煉丹》,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40.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41.陳攖寧:《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1989年。
42.張乙尹:《仙家修煉之理論與實證》,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43.張立娟、李艷梅主編:《中脘穴》,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年。
44.張其成:《易學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2年
45.張其成:《易道主幹》,北京:中國書房,2003年。
46.張其昀:《孔學今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47.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48.張廣保:《道教的根本道論與道教的心性學》,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49.陽明:《道教養生家――陸西星與他的《方壺外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
50.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51.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52.傅鳳英注譯:《新譯性命圭旨》,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53.曾傳輝:《元代參同學――以俞琰、陳致虛為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54.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
11.潘雨廷:《道教史叢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
11.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
55.鄭吉雄主編:《周易經傳文獻新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56.劉長林、滕守堯:《易學與養生》,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57.劉連朋、顧寶田注譯:《新譯黃庭經.陰符經》,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58.樊雄:《中國古代房中文化探秘》,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有限公司,1999年。
59.盧央:《京氏易傳解讀》,上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60.賴師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61.賴錫三:《丹道與易道――內丹的性命修煉與先天易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62.謝正強:《傅金銓內丹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63.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64.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65.蕭天石主編:《鍾呂傳道全集》,臺北:自由出版社,1984年。
66.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臺北:自由出版社,2009年。
67.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68.蕭進銘:《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2009年。
69.蕭登福:《讖緯與道教》,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70.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71.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72.嚴靈峰:《老子達解》,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73.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一冊、第五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74.龔敏:《陸西星研究兩題》,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08年。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一)博士論文
01.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02.周冶:《上陽子陳致虛生平及思想研究》,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03.段致成:《道教丹道易學研究――以《周易參同契》與《悟真篇》為核心的開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04.馬宗軍:《《周易參同契》思想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05.陳敏祥:《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06.張國華:《清代《周易參同契》丹道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07.賴錫三:《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精、氣、神、虛」系統下的道論與氣論》,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二)碩士論文
01.王儷蓉:《白玉蟾謫仙與內丹思想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02.袁 浩:《《周易參同契》丹道時間養生思想探析》,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03.郭啟傳:《陸西星的道教思想》,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8年。
04.黃惠玲:《周易參同契之十二消息卦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05.簡秀寰:《北宋張伯端內丹思想「精氣神」之探討》,玄奘大學教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四、期刊學報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01.柳存仁:〈陸西星之參同契測疏〉,《清華學報》,第7卷,第1期,1968年8月。
02.黃本英:〈周易與參同契之探討〉,《中華易學》,第9卷,第11期,總第107號,1989年1月。
03.李遠國:〈試論陳致虛的金丹大道〉,《中國道教》,1991年,第1期。
04.蕭漢明:〈論《周易參同契》的人體生命模型〉,《中國文化月刊》,第141期,1991年7月。
05.周慶華:〈「格義」學的歷史意義與現代意義〉,《國際佛學研究年刊》,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學研究中心出版,1992年,第2期。
06.烏恩溥:〈《周易參同契》的哲學基礎〉,《孔孟月刊》,第30卷,第11期,總第359號,1992年7月。
07.郭東升:〈論《周易參同契》的外丹術〉,《江漢大學學報》,1994年6期。
08.張廣保:〈論《周易參同契》的丹道與天道〉,《宗教哲學》,第2卷,第2期,總第6號,1996年4月。
09.張廣保:〈《周易參同契》的丹道與易道〉,《宗教哲學》,第4卷,第3期,總第15號,1998年7月。
10.何乃川、詹石窗:〈論陳致虛的積功累行詩〉,《道韻》第5輯,臺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11.葉芳揚:〈《周易參同契》與道家養生學〉,《現代養生》,1999年7期。
12.方素真:〈《周易參同契》幾個功法的詮釋問題〉,《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期,2001年12月。
13.鄭燦山:〈《河上公注》成書時代及其思想史、道教史之意義〉,《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年12月。
14.周冶:〈上陽子陳致虛生平及《金丹大要》的丹道思想〉,《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4期。
15.周立升:〈《周易參同契》的丹道易學〉,《周易研究》,2002年1期。
16.曹劍波:〈《周易參同契》外丹煉制探幽〉,《宗教學研究》,2002年1期。
17.賴錫三:〈《周易參同契》的「先天―後天學」與「內養―外煉一體觀」〉,《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總第41號,2002年12月。
18.容志毅:〈《周易參同契》與外丹鉛汞論――中國古代煉丹術何以推崇鉛汞大丹〉,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期。
19.謝正強:〈鐘呂內丹思想與《周易參同契》〉,《宗教學研究》,2003年3期。
20.周冶:〈道本陰陽,順釩逆仙――解析陳致虛丹道思想的理論基礎〉,《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3期。
21.章偉文:〈試論陳致虛的道教易學思想〉,《周易研究》,2003年,第3期。
22.容志毅:〈《參同契》之丹道要旨〉,《宗教學研究》,2003年4期。
23.林舟:〈論道教神仙信仰的長生思想〉,《中國道教》,2003年6月。
24.戈國龍:〈《周易參同契》與內丹學的形成〉,《宗教學研究》,2004年2期。
25.朱越利:〈《周易參同契》的黃老養性術〉,《宗教學研究》,2004年4期。
26.段致成:〈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試論「外丹」與「內丹」派對《周易參同契》的不同詮釋路徑〉,《輔仁宗教研究》,第9期,2004年夏。
27.唐大潮:〈性命雙修﹕「仙佛聖凡同具同證」――陸西星、李西月三教思想探析〉,《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4期。
28.朱越利:〈惠能與禪丹――以〈上陽子金丹大要〉為據〉,《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2期。
28.章偉文、孔祥宇:〈試論早期道教與易學的關涉——兼論《周易參同契》反映了漢代金丹道教的思想〉,《中國道教》,2005年5期。
29.賴錫三:〈陸西星的丹道與易道〉,《清華學報》,新36卷,第1期,2006年6月。
30.毛翔、毛珺:〈索解《周易參同契》金丹之秘〉,《中國道教》,2006年6期。
31.段致成:〈張伯端《悟真篇》與《周易參同契》的關係〉,《丹道研究》,第1期,2006年7月。
32.成中英:〈論易之五義與易的本體世界〉,《台北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2006年7月。
33.朱越利:〈隋唐五代參同和非參同清修內丹術〉,《宗教哲學》,第12期,2007年12月。
34.容志毅:〈《參同契》與中國古代煉丹學說〉,《自然科學史研究》,2008年,第4期。
35.賴錫三:〈陸西星的男女雙修觀與身體心性論――內丹男女雙修的批判性反思〉,《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第一期(總第十一期),2008年6月。
36.鄺芷人:〈《天仙心傳之解讀與分析──仙宗金蓋山派的黃中直透法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第一期(總第十一期),2008年6月。
37.何建明:〈陳致虛金丹之道的老學特徵〉,熊鐵基、麥子飛主編﹕《全真道與老莊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38.馮樹勳:〈中國陰陽五行的「家族相似」結構──先秦到西漢中葉〉,《漢學研究》,第27卷第2期,2009年6月。
39.王政書:〈陸西星雙修思想研究〉,《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2期。
40.王政書:〈論陸西星三教合一思想〉,《中華文化論壇》,2010年,第2期。
41.鄭志明:〈明代陸西星的雙修丹法〉,《文學新論》,第12期,2010年。
42.孫亦平:〈從《周易參同契》看《易》學在道教中的傳播與影響〉,《周易研究》,
2011年2期。
43.孫嘉鴻:〈從茲有路到蓬萊──談玄關一竅〉,《宗教哲學》,第58期,2011年
12月。
五、網路資料
01.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6%E7%B4%A0%E8%80%9C),搜尋時間為2013年3月31日下午21時37分
02.搜搜百科(http://baike.soso.com/v42654517.htm),搜尋時間為2013年4月1日上午11時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