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映均 Chen, Ying-Chun |
---|---|
論文名稱: |
明晚期到清代的「集古」觀念與收藏之研究–以《唐宋元名畫大觀》為基礎 The Concept of “Jigu” and Fine Arts Collection from the Late Mi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Focusing on the “Tang Song Yuan Minghua Daguan Ce” |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唐宋元名畫大觀冊 、大觀冊 、集古冊 、晚明收藏 、清代收藏 |
英文關鍵詞: | Tang Song Yuan Minghua Daguan Ce, Daguan Ce, Jigu ce, late Ming Dynasty antiquities collection, Qing Dynasty antiquities collectio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73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0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集古冊是一種將歷代畫作編輯成冊的一種收藏方式,收藏者也可從編輯過程達到自我理念的傳遞。一本集古冊的影響力不僅止於收藏者之間,也可能因觀賞者的角度有所不同,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明代時期,因為時人有著對古物的喜愛熱潮,進而促成樂於搜羅、編輯集古冊的風氣,如此的風氣也一直持續影響至清代。《唐宋元名畫大觀冊》(簡稱《大觀冊》)原名《宋元寶繪》,由董其昌在晚明時期編輯而成,耗費四十餘年收集、編排此冊。這本《大觀冊》自董其昌編輯而成之際,即頗富盛名,多次在文獻中被紀錄而下。其流傳經歷自晚明至清代時,期間易手過數次,且《大觀冊》均帶給不同的收藏家有著不同的影響與經歷。
隨著時間的流轉,藝術界對於集古冊的看法與使用方式也隨之變動。如此轉變的過程,影響著集古冊的宿命與被重視程度。藉由《大觀冊》易手且歷經收藏者編輯的過程,正可一觀集古冊自明代盛行至清代之後沒落的經過。
The jigu ce (fine arts album) is a form of art collection with which collectors collect rare artworks while demonstrating their tastes and connoisseurship. A jigu ce generates influence beyond the collector that created them because they can invoke different viewers' responses taking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appreciatio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the love for antiquities among the literate members of society became a trending hobby, along with the practice of curating jigu ce that lasted down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Tang Song Yuan Minghua Daguan Ce ("The Tang-Song-Yuan Famous Paintings Album," hereon Daguan Ce) was initially named Song Yuan Baohui when it was first completed under the curatorship of Dong Qichang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compilation and editorial process took over forty years and were of considerable renown, with multiple citations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Following its transmission from the late Ming to the Qing Dynasty, with multiple changing of hands, this work has inspired the collectors who engaged with it and unique experiences.
The fine arts circle also changed its opinion on the jigu ce and how to engage such a genre as time pass. The changes in opinion are now affecting the future conservation and emphasis of the fine art albums. By examining the transmission routes and participants and the curatorial process invested in the Daguan Ce, this paper provide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jigu ce from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Qing.
古典文獻
(宋)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邵博撰,王根林點校,《邵氏聞見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宋)鄧椿,《畫繼》,收錄於《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明)文震亨,《長物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明)汪珂玉,《珊瑚網》,收錄於《中國書畫全書》第五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明)周嘉冑,《裝潢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明)屠隆,《考槃餘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收錄於《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明)陳繼儒,《妮古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1。
(明)陸人龍,《型世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2。
(明)董其昌,《容台文集》,收錄於《董其昌全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收錄於《董其昌全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
(明)詹景鳳,《詹東圖玄覽編》,收錄於《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1985。
(清)王杰,《欽定石渠寶笈續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王時敏,《王奉常書畫題跋》,收錄於《中國書畫全書》第1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
(清)吳其貞,《書畫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清)李玉棻,《甌鉢羅室書畫過目考》,收錄於周駿富,《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印行,1985。
(清)汴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台北:正中書局,1958。
(清)松泉老人,《墨緣彙觀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張庚、劉瑗撰,祁晨越,《國朝畫徵錄》,浙江 :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2011。
(清)張照,《石渠寶笈》,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2006。
專書
Craig Clunas, 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Craig Clunas, 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5-31.
James Cahill, An index of early Chinese painters and paintings : T’ang, Sung, and Yüan,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Kathlyn Maurean Liscomb, Learning from Mount Hua:A Chinese Physician's Illustrated Travel Record and Painting Theor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Laurence C.S. Tam, Six Masters of Early Qing and Wu Li,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1986.
Laurence Sickman and Alexander Soper,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China, Harmondsworth : Penguin Books, 1971.
Li Chu Tsing, The Chinese Scholar's Studio:Artistic Life in The Late Ming Period:An Exhibition from the Shanghai Museum, New York, N.Y., Thames and Hudson, Publishe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sia Society Galleries, 1987.
Wai-Kam Ho ed., The Centry of Tung Ch'i- ch'a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2.
Wen C. Fong, James C.Y. Watt eds, Possessing the Past,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6.
上海博物館編,《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特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
方聞著,李維琨譯,《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
王永順,《董其昌史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王克文,《山水畫談》,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王燕來,《歷代書畫錄續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古原宏伸、傅申,《董其昌の書画》,東京都 : 二玄社,1981。
任道斌,《董其昌系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朵雲編輯部,《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11月。
朵雲編輯部編,《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何恭上,《中國美術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1。
何傳馨主編,《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
何傳馨主編,《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2007。
李玉岷主編,《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
李安源,《與造物游–晚明藝術史研究》,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16。
杜秉庄、杜子熊,《書畫裝裱技藝輯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汪世清,《卷懷天地自有真:汪士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台北:石頭出版社,2006。
明方成,《中國書畫裝裱技法》,合肥:黃山書社,1990,頁127-129。
東海大學哲學系,《中國人的心靈:中家哲學與文化要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
邱士華,《偽好物–16~18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8。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唐昭鈺,《中國書畫裝裱技法》,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890。
徐邦達,《古書畫鑑定概論》,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徐邦達,《名家談鑑定》,北京:紫禁城,1995。
徐邦達,《重訂清故宮舊藏書畫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荒井健他譯注、文震亨著,《長物志–明代文人の生活と意見》,東京都:平凡社,2000。
馬躪非,《董其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2015。
高居翰,《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高居翰著,王嘉驥譯,《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台北:石頭出版社,199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故宮書畫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1965。
張忱石,《學林漫彔》,北京:中華書局,1981。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中國印刷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頁115。
張長虹,《品鑑與經營-明末清初徽商藝術贊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張震,《『因畫名室』與乾隆內府收藏》,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
許江、馬以,《書畫為寄–趙孟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7。
郭味蕖,《中國版畫史略》,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
陳浩星主編,《南宗北斗–董其昌書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200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書局出版,2014。
費振鐘,《墮落時代》,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馮明珠,《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台北:故宮博物院,2002。
黃朋,《吳門具眼–明代蘇州書畫鑒藏》,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
楊正旗,《中國書畫裝裱大全》,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1997。
萬木春,《味水軒裡的閒居者–萬曆末年嘉興的書畫世界》,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葉康寧,《風雅之好:明代嘉萬年間的書畫消費》,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劉金庫,《南畫北渡-清代書畫鑒藏中心研究》,台北:石頭出版社,2007。
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版畫史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薛永年、王連起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清內府抄本合編〈石渠寶笈〉》,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 。
聶崇正,《宮廷藝術的光輝》,台北:東大圖書,1996。
聶崇正,《清代宮廷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1996。
北平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四種》,北京:北平故宮博物院,1954。
蘇瑞屏主編、吳漢英著,《卷軸心事–中國書籍裝幀藝術》,台北:書泉出版社,1992。
期刊論文
井上充幸,〈徽州商人と明末清初の芸術市場–吳其貞『書画記』を中心に–〉,《史林》,2004年,第87卷4號。
尹臨洪,〈王維《雪溪圖》真偽考〉,《藝術探索》,2012第5期。
方聞,〈董其昌與正宗派繪畫理論〉,《故宮學術季刊》,1968第2期。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日用類書」與書畫門〉,《近代史研究期刊》,2003第41期。
王靜靈,《建立典範:王時敏與《小中現大冊》》,《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集刊》,2008第24期。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2006第17卷4期。
古原宏伸,〈乾隆皇帝の畫學について(上)〉,《國華》,1985第1079號。
古原宏伸,〈乾隆皇帝の畫學について(下)〉,《國華》,1985第1082號。
古原宏伸,〈乾隆皇帝の畫學について(中)〉,《國華》,1985第1081號。
石守謙,〈清室收藏的現代轉化–兼論其與中國美術史研究發展之關係〉,《故宮學術季刊》,2005第23卷第一期。
朱萬章,〈董邦達與《石渠寶笈》〉,《美術研究》,2019第5期。
吳哲夫,〈梅花喜神譜–一部宋代版畫代表作〉,《故宮文物月刊》,1988第64卷。
李永,〈山居、青侶:清初貳臣孫承澤的晚年著述與書畫玩賞〉,《美術學報》,2015第6期。
李永,〈清初北方士人書畫鑒藏家群體及交往–以孫承澤為中心考察〉,《中國博物館館刊》,2016第3期。
李雪曼、何惠鑒,〈梁清標收藏之淵源及價值〉,《中國美術學院學報》,2019第3期。
杜娟,〈王世貞與項元汴:明代中後期兩種不同類型的書畫鑒藏家 —— 兼論二者交游疏離之原因〉,《故宮博物院院刊》,2014第6期。
沈歆,〈明代集古畫譜的臨仿模式與粉本功能–以《顧氏畫譜》為中心〉,美苑,2011第3期。
邵庄霖、戴立強,〈與溥儀有關的幾本畫冊. ——兼及宣統「三璽」的鈐印方式〉,《故宮文物月刊》,2016第397期。
邵庄霖、戴立強,〈關於溥儀的《點畫目》–故宮各殿第一次書畫典查冊的幾個問題〉,《收藏家》,2015第4期。
故宮文物月刊編輯,〈白描、飛白、十二字頭、清文彙書、粉本、九朽一罷、銅器花紋(二)〉,《故宮文物月刊》,1983第3期。
洪再新,〈明清畫譜所示繪畫教學關係的若干類型〉,新美術,1995第4期。
洪再新,〈無益之事與有涯之生——晚明都市文化中張泰階的古物玩好觀〉,《美術學報》,2017年第5期。
洪順興,〈從王寵千字文談周嘉冑《裝潢志》與本幅手卷裝裱〉,《故宮文物月刊》,2009第321期。
洪順興,〈畫樣呈覽,奉准再做-乾隆時期書畫裝裱材料與包裝〉,《故宮文物月刊》,2018第418期。
馬孟晶,〈文人雅趣與商業書坊–十竹齋書畫譜和箋譜的刊印與胡正言的出版事業〉,《新史學》,1999第10期。
馬孟晶,〈依違於版畫與繪畫之間–《十竹齋書畫譜》的多重性格〉,《故宮學術季刊》,2000第18卷第一期。
高澤婷,〈安岐舊藏書畫作品聚散考〉,《榮寶齋》,2019第9期。
張震,〈董邦達《四美具合幅圖》的創作、陳設及其意涵〉,《故宮博物院院刊》,2012第3期。
莊霖、戴立強,〈「故宮各殿第一次書畫點查冊」的幾個問題—關於溥儀的「點畫目」〉,《收藏家》2015第4期。
許兆宏,〈裝潢能事獨遜吳中-明清蘇州裝裱之探討〉,《故宮文物月刊》,2011第342期。
許媛婷,〈取益在廣求-談乾隆皇帝的皇室收藏與整理編目〉,《故宮文物月刊》,2013第368卷。
陳冠至,〈論中國古代「藏書家」的定義:以明代為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2010第48卷第1期。
傅申,〈董其昌書畫船–水上行旅與鑑賞、創作關係研究〉,《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03第15期。
傅申撰,陳瑩芳譯,〈王鐸及清初北方鑒藏家〉,《朵雲》,1991年第1期。
彭飛,〈明末清初的書畫鑒藏家王鵬沖〉,《中國書畫》,2014第2期。
楊新,〈明人的圖繪之風與古物市場〉,《文物》,1997第4期。
葛婉章,〈一寸畫面一寸金畫中之詩畫冊頁〉,《故宮文物月刊》,1985第32期。
雷德侯,〈董其昌的寶藏〉,《故宮學術季刊》,2005第23期。
劉亞剛,〈清初古書畫“北移”現象之辨〉,《中國書畫》,2014第2期。
劉金庫,〈“南畫北渡”與明末清初的書畫市場〉,《東方藝術》,2011第11期。
劉金庫,〈安岐的書畫收藏〉,《中國美術館》,2012第6期。
劉金庫,〈明末清初的書畫市場〉,《榮寶齋》,2010第9期。
劉金庫,〈秋碧堂中的“淨心”人(上)— 梁清標的書畫收藏世界〉,《榮寶齋》,2012第3期。
劉金庫,〈秋碧堂中的“淨心”人(下)— 梁清標的書畫收藏世界〉,《榮寶齋》,2012第2期。
劉迪,〈乾隆朝臣工參與內府書畫鑑賞之研〉,《榮寶齋》,2014第10期。
蔣得莊,〈乾隆皇帝收藏再思考〉,《故宮文物月刊》,2013第368卷。
魯凱,〈《書畫記》中的晚明徽州書畫市場與收藏〉,《藝術生活》,2016第3期。
閻立群,〈一件失群的清宮散逸冊頁–吉林省博物館藏《倪瓚南渚泊舟圖》〉,《收藏》,2015第9期。
薛龍春,〈王鐸的收藏、鑒定及其意義〉,《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17第43期 。
謝文華,〈好古博雅之實踐–論陸深與叢刻小說《古今說海》〉,《成大中文學報》,2018第63期。
聶崇正,〈清代宫廷繪畫稿本述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第3期。
學位論文
Celia Carrington Riely, Tung_Chi-changs life(1555-1636): THE INTERPLAY OF POLITICS AND ART, Harvard University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1995。
王琬婷 ,《明代後期(1522-1644)書畫交易探析: 以江南地區為中心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王靜靈,《小中現大:《倣宋元人縮本畫及跋》相關問題》,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江世楨,《董其昌繪畫思想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天池,《吳其貞書畫鑒藏研究》,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
周玉全,《“裝餘偶記”研究》 ,中國美術學院碩論,2015。
林珮菱,《“芥子園畫傳初集”的編纂與畫譜教學》,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荃瑋 ,《乾隆〈快雪時晴帖〉冊題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7。
林婉瑜,《儒士.貳臣.收藏賞鑒家--孫承澤(1592-1676)之生活.繪畫品味與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張雅萍,《「畫眼」之「正眼」-明代繪畫收藏品在藝術場域與藝術市場的流動性與社會性 》,東海大學社會所碩士碩士學位論文,2007。
楊曉晶,《安崎與《墨緣匯觀》,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7。
劉金庫,《“南畫北渡”:梁清標的書畫鑒藏綜合研究》,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5。
電子資源
戴立強,《〈唐宋元名畫大觀〉和〈名畫薈珍〉兩部畫冊的前世今生》(2015年《石渠寶笈》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發言稿),檢自:雅昌視頻 https://video.artron.net/c3328.html
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董邦達 雪溪圖》,檢自:http://www.polypm.com.cn/assest/detail/0/art53091778/4
張大千紀念網站,《張大千 江山晚興》,檢自:https://zhangdaqian.artron.net/works_detail_BRT000000089160?type=&keyword=江山
故宮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painting.npm.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