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俊昌
HUANG, JYUN-CHANG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的農事改良政策與農村社會
The Policy of Taiwan "Farming Improvement" and Rural Society under Japanese Rule
指導教授: 許佩賢
Hsu, Pei-Hs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農事改良農事試驗場農會農談會品評會萬丹水圳
英文關鍵詞: policy of farming improvement,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farmer association, lecture of farming, competition of crops, Wandan irrigation cana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91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探討日治時期臺灣的農村如何導入近代農業技術的過程,並觀察此過程中,殖民政府如何使用自身和臺灣本地社會的資源,以及本地社會如何因應自己的需要,接受殖民政府的需求。
    臺灣「農事改良政策」的出現,是作為殖民地統治的一部分,由殖民政府引進的。「農事改良政策」的體系以農事試驗場和農會制度為主,前者作為農學研究機構,負責調查殖民地的農業環境並分享農業知識,後者則是作為農村統治機關而存在。這兩個制度是在兒玉源太郎總督任內規劃,直到1908年下一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任內完成制度化。
    作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臺灣被賦與糧食或者是工業原料生產基地,以輔助日本正在發展的工業部門。臺灣總督府積極找尋具有商品價值的工藝作物的發展可能性,甘蔗的重要性被凸顯出來,然而日俄戰爭前後所產生的日本國內糧食缺口,讓殖民地的稻米的重要性提升,改良稻米的生產成為臺灣總督府內部農業發展的一個路線。因此,自1910年代開始,臺灣總督府積極進行臺灣在來米品種汰選以及日本品種稻米的試植,一方面也透過農談會或品評會等方式,積極推行日本「精耕、多肥」的耕作理念。
    直到1920年後期以後,由於蓬萊米品種技術的突破造成種植的風潮,本文試圖以屏東平原的萬丹地區作為例子,探討在水利設施不足的萬丹地區,如何透過農村人物力量的匯集,向臺灣總督府請願建造萬丹水圳,並且這些人物又是如何在自身利益的考量下反饋農事改良的理念,並且這些「看不見」的體系,仍然在戰後臺灣影響著農村的運作。

    This thesis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process of how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introduced the “policy of farming improvement” to Taiwan rural, and observing how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made use of and absorbed the regional resources of Taiwan society to its own goal, and how Taiwan society, according to its own ability and need, ingeniously responded to the demands of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The “policy of farming improvement” contains system of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and farmer association.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is a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that investigates potential improvements to food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crop. Farmer association is a public institution, which played a role of leading rural production.
    As the first colony of Japan, Taiwan became food and industrial crop’s supply region, so that mother country’s growing industrial concern could get support.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strived to find the possibility of processing crops, sugar cane had been earned attention by colonial government. Due to Russo-Japanese War(1904-1905) caused food shortage in Japan, since 1910s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started improving of indica rice policy, such as holding nou-dan-kai(農談會)and hin-pyou-kai(品評會), choosing saline election and actively repellenting projects.
    Up to 1920 later periods, the dilation of the Japonica rice affected by market incentives and brought a fervor of farming in Taiwan rural. This article tried to based the Wandan village to describe the effort of “policy of farming improvement”. Wandan village emerged as the major trading post of rice and sugar. Nevertheless, there is a lot of local elites corporately requested to build the water pump and irrigation canal by own expense in the 1930 late periods under the Japanese rule.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ing japonica rice and requesting irrigation canal movement finally became the turning point for people to accept “farming improve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提出‥‥‥‥‥‥‥‥‥‥‥‥‥‥‥‥‥‥‥ 1 第二節 先行研究‥‥‥‥‥‥‥‥‥‥‥‥‥‥‥‥‥‥‥‥‥‥‥‥ 4 第三節 史料運用‥‥‥‥‥‥‥‥‥‥‥‥‥‥‥‥‥‥‥‥‥‥‥‥ 8 第四節 章節架構‥‥‥‥‥‥‥‥‥‥‥‥‥‥‥‥‥‥‥‥‥‥‥‥ 9 第二章 農事試驗場的成立與農學研究‥‥‥‥‥‥‥‥‥‥‥‥‥‥‥‥11 第一節 明治農政與農事試驗場‥‥‥‥‥‥‥‥‥‥‥‥‥‥‥‥‥‥11 第二節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的成立過程和發展‥‥‥‥‥‥‥‥…‥16 第三節 農村模範人物的養成教育:農事講習制度‥‥‥‥‥‥‥‥‥‥28 第四節 小結‥‥‥‥‥‥‥‥‥‥‥‥‥‥‥‥‥‥‥‥‥‥‥‥‥…38 第三章 臺灣農友會和地方社會的接觸‥‥‥‥‥‥‥‥‥‥‥‥‥‥‥‥ 39 第一節 農事試驗場與稻作改良政策‥‥‥‥‥‥‥‥‥‥‥‥‥‥‥‥39 第二節 農民的「啟蒙」:農談會和農事講話會‥‥‥‥‥‥‥‥‥‥‥ 47 第三節 農村中的「博覽會」與競賽‥‥‥‥‥‥‥‥‥‥‥‥‥‥‥‥54 第四節 小結‥‥‥‥‥‥‥‥‥‥‥‥‥‥‥‥‥‥‥‥‥‥‥‥‥‥61 第四章 「農事改良政策」下的農村發展 ─ 以屏東平原的萬丹地區為例… 62 第一節 1920年代以後的農業經濟與社會:以蓬萊米的普及為中心‥‥‥63 第二節 水利事業與稻米轉作:以萬丹水利組合的成立為中心‥‥‥‥‥ 72 第三節 1930年代的教化政策與篤農家:以李劣為例‥‥‥‥‥‥‥‥‥84 第四節 小結…………………………………………………………………… 90 第五章 結論……………………………………………………………………… 92 徵引書目……………………………………………………………………………95

    一、史料

    (一)檔案、統計資料、官公報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臺灣總督府學事第一年報》,臺灣總督府內務局文教課。
    《臺南縣第二殖產統計書》,臺南縣內務部殖產課。
    《臺灣總督府府報》
    《阿緱廳報》
    《宜蘭廳報》
    《臺北縣報》
    《臺南縣報》
    《臺中縣報》

    (二) 報章、雜誌

    《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南新報》,臺南新報社。
    《臺灣農友會報》,臺灣農友會。
    《臺灣農事報》,臺灣農友會。
    《臺灣農窓會報》,臺灣農窓會。
    《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教育會。
    《臺灣地方行政》,臺灣地方自治協會。

    (三) 時人著作、官方出版品

    小野武夫
    1932 《維新農村社會史論》。東京:刀江書院。
    小森德治
    1933 《佐久間左馬太》。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救濟團。
    小野田快雄
    1938 《高雄州下農事實行組合の概要》。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
    中越榮二
    1936 《臺灣の社會教育》。臺北:臺灣社會教育刊行所。
    川野重任
    1941 《臺灣米穀經濟論》。東京:有斐閣。
    日本園藝協會
    1918 《日本園藝史》。東京:日本園藝協會。
    江夏英藏
    1930 《臺灣米研究》。臺北:臺灣米研究會。
    伊能嘉矩
    1909 《大日本地名辭書 臺灣の部》。東京:富山房。
    作者不詳
    出版年份不詳,《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
    末永仁
    1936 《臺灣米作譚》。臺中:臺中州立農事試驗場。
    東鄉實、佐藤四郎
    1916 《臺灣殖民發達史》。臺北:晃文館。
    河村九淵
    1909 《臺灣肥料改良論》。東京:智利硝石普及會東洋本部。
    高澤壽
    1925 《臺灣牛疫史》。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高濱三郎
    1936 《臺灣統治槪史》。東京:新行社。
    高雄州編
    1930 《高雄州水利梗概》。高雄:高雄州水利課。
    森恒次郎編輯
    1931 《臺灣水利法規集》。臺北:臺灣水利協會。
    鈴木良平
    1893 《米作法講話錄》。靜岡:静岡縣志太益津郡。
    農商務省編
    1895 《臺灣產業略誌》。東京:農商務省。
    臺南縣殖產課
    1899 《明治三十二年臺南縣農產物品評會報告》。臺南:該縣。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地方課
    1927 《第三回地方改良講習會講演集》。臺北:該課。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02 《第一回臺北縣物產品評會事務報告》。臺北: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07 《臺灣移出米概要》。臺北: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25 《本島米增殖計畫ノ經過現況及將來》。臺北: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27 《臺灣糖業概要》。臺北: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24 《農業基本調查書第二十七》。臺北: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5 《臺灣ノ米》。臺北:該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
    1938 《臺灣米穀關係例規》。臺北: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8 《農事實行小團體ノ現況ト指導獎勵計畫》。臺北: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
    1913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創立十年紀念》。臺北:該場。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
    1915 《農事講習生一覽》。臺北:該場。
    臺灣敎育會
    1913 《公學校敎授要目第二篇 農業科、裁縫及家事科》。
    臺灣教育會
    1938 《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該會,
    橫井時敬
    1892 《稻作改良法》。東京:奎文堂。
    藤本保雄編
    1884 《大日本法律規則全書 續編》。東京:柳影堂。

    二、 近人著作

    (一) 中文專書

    藍亦青
    2012 《帝國之守:日治時期臺灣的郡制與地方統治》。
    臺北:國史館。

    (二) 日文專書

    大門正克、小野沢あかね
    2001 《展望日本歷史 民衆世界への問いかけ》。東京:東京堂。

    河合和男
    1986 《朝鮮における産米增殖計画》。東京:未來社。
    若林正丈編
    2001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台湾」精読》。
    東京:岩波書店。
    春山明哲、若林正丈
    1980 《日本植民地主義の政治的展開(1895-1934)》。
    東京:アジア政經學會。
    近藤正己
    1999 《総力戦と台灣日本植民地崩壊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

    (三) 論文

    1. 期刊論文

    (1) 中文期刊

    王世慶
    1994 〈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
    (1914-1937)〉,《思與言》29(4):5-64。
    友田清彥,
    2003 〈19世紀日本對歐美農學的接收〉,
    《古今農業》2:70。
    陳秋坤
    2007 〈清代萬丹地域的地主、神明信仰與下淡水社人的離散
    1720-1900:以萬丹李家古文書為中心〉
    《臺灣史研究》17(3):
    黃紹恆
    1998 〈日治初期(1895-1911)臺灣鹽專賣政策的形成過程〉
    《經濟論文叢刊》26(1):91-124。

    蔡承豪
    2009 〈「軍刀農政」下的臺灣稻作技術改革與地方因應〉,
    《臺灣學研究》8:83-118。
    磯永吉
    1954 〈蓬萊米夜話〉,《臺灣農林》8(5):

    (2) 日文期刊

    上山和雄,
    2003 〈農商務省の設立とその政策展開〉,
    《社會經濟史學》41(3):47-68。
    友田清彥
    2008 〈内務省期の農政実務官僚と勧農政策の展開〉,
    《農村研究》106:1-12。
    北海道大學
    2012 〈展示 「台湾に渡った北大卒業生たち」〉,
    《北海道大學文書館年報》7:
    板垣竜太
    2000 〈農村振興運動における官僚制と村落〉,
    《朝鮮学報》175:1-42。
    やまだ あつし
    2012 〈1900年代台湾農政への熊本農業学校の関与〉,
    《名古屋市立大学大学院人間文化研究科人間文化研究》,
    18:223-224。

    2. 學位論文

    蔡承豪
    2009 〈天工開物—臺灣稻作技術變遷之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彥中
    2012 〈萬丹新庄子李振吉家族發展之研究〉。
    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藤井康子
    2011 〈1920年代台湾における中等・高等教育と地域社会〉。
    京都大學教育科學專攻博士論文。
    黃修文
    2001 〈世紀之交的臺灣糖業與蔗農〉。
    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會議論文、其他論文

    李力庸
    2007 〈《臺灣農事報》與其糧食論述〉,陳慈玉主編,
    《地方菁英與臺灣農民運動》。臺北:中研究臺史所。
    高淑媛
    2006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之米價騰貴問題〉,
    《第四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森久男著,洪元尊譯
    1980 〈台灣總督府糖業保護政策之發展〉,
    《台灣史論叢 第一輯》。臺北:眾文出版社。
    葉淑貞
    2012 〈1918-1951年間臺灣農家商業化程度的變遷〉,
    《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施添福
    2001 〈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
    詹素娟、潘英海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三、其他、電子資源

    (一) 自傳、回憶錄、日記

    吳濁流
    1971 《夜明け前の台湾─植民地からの告発》。東京:社會思想社。
    張麗俊
    2008 《水竹居主人日記 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二) 電子資料庫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http://www.laijohn.com/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ー」資料庫
    http://kindai.ndl.go.jp/

    (三) 網站
    「探尋鯉魚山足跡」網站
    http://web.sses.ptc.edu.tw/otherpapg/liyu_mountai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