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秀儀
Fan, Hsiu-I
論文名稱: 高中通論(自然)地理教科書內容「問題」之分析
The Content Analysis about Physical Geography “Problems” in Se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xtbooks
指導教授: 韋煙灶
Wei, Yen-Ts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地理教學自然地理教科書內容分析
英文關鍵詞: geography teaching, physical geography, textbook, content analysi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9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9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試圖以內容分析法、半結構訪談(高中生、大學生、高中地理教師以及大學專家學者)與專家問卷等研究方法找出高中通論(自然)地理教科書可能有的「問題」,包含教科書的「文本問題」以及由教科書文本或訪談資料所延伸出關於教學與教育等的「延伸問題」。
      「文本問題」包含:「時、空間之範疇謬誤現象」、「知識概念之正確性」、「文意的易解性與邏輯性」以及「語意型塑的刻板印象」四大類別。研究結果發現高中生挑選「問題」多是「文意的易解性與邏輯性」的問題,而所有受訪者所提出的「問題」也以「文意的易解性與邏輯性」比重最高,可見教科書書寫需嚴謹的考量學習者現有的認知結構。而「問題」的提出與否皆受到受訪者的角色、學識與經歷所影響。
      再者,由各版本同時被提出的教科書「文本問題」揭示教科書的參閱問題:某些「文本問題」同時出現在不同版本中,文句相似度頗高;或是參閱參考書目的內容,卻沒有做適合臺灣教學概念邏輯的修編,讓閱讀者不甚理解。
      最後,既使具學習意義(在地化與生活化等)的教材與教學已被提出許久,但學習者與教學者對於部分教科書內容,卻仍具有「無意義感」。而唯有教師知道某個地理學識概念的全貌(涉及其他各學科內涵)、擁有更多元的學科學識基礎,才更能提高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敏感度,以辨別教科書內容的正確性、邏輯性與語意問題,因此瞭解本研究的訪談資料與「延伸問題」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皆有助益。於是,「文本問題」與「延伸問題」都揭櫫教師角色的重要性。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dentify potential physical geography “problems” in se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xtbooks.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content analysis, expert questionnaire, and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s with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geography teachers, as well as with students and professors of geography department. The identified problems were divided to two types, including: 1) the “text problems” directly found in the content of textbooks, and 2) the “extended problems” originated from the textbooks or interviews, which are related to teaching and education.
    The “text problems” were further grouped to four categories, including: 1)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ategory mistakes, problems related to 2) the accuracy of knowledge and concepts, and 3) the understandability and logic of textbook content, and problems resulted from 4) the stereotype of semantic meaning. A tendency to identify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third category was found not only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group but among all groups of interviewee, suggesting the necessity of taking the current knowledge base of the learners into consideration during textbook writing.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blems is correlated with the statu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f the interviewee.
    Moreover, the observation of similar text problems identified in various textbooks circulated by different publishers implies an awkward reference system of textbook editing. Some “text problems” found in different textbooks had highly similar sentence structures, while others occurred when the textbook writers did not adapted the content to the teaching concept and logic of local teachers from the reference materials, resulting a low understandability for the readers.
    Although the concepts of localization and practicality have long been promot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both learners and instructors still feel a sense of meaningless toward some textbook contents. It is required for teachers to hav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ertain geographic concepts (in which other subjects may be involved) and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bases, in order to boost their sensitivity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o identify problems resulted from inaccuracy, false logic and stereotyped semantic meaning in textbooks. It would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interviews and “extended problems” for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refore both “text problems” and “extended problems” sugges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reveal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tea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2 第四節 文獻探討 5 第二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7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7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25 第四節「問題」之定義 32 第五節 研究限制 36 第三章 高中通論(自然)地理教科書之內容分析 38 第一節 「原始問題」數量分析 38 第二節 「文本問題」屬性的數量分析 42 第三節 教科書內容之「問題」內涵分析 47 第四節 問題研究之延伸探討-「延伸問題」49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68 第一節 結論 68 第二節 建議 71 引用文獻 73 附錄 77 附錄一:「問題」的訪談紀錄 77 附錄二:「刪除問題」的訪談紀錄例子 134 附錄三:專家效度的檢核表 136

    王文科(2003)。課程與教學論。臺北:五南。
    王秋原等(2013)。普通高級中學地理1。臺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中華書局(1977)。辭海(精裝二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
    白瑩潔(2008)。學生的課程詮釋--以建中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育臻(2012)。臺灣高中地理科課程綱要的演變趨勢與特色-兼談中國與香港現行的高中地理科可成標準。中等教育,63(2),33-50。
    吳俊憲、吳錦惠(2015)。理想的教科書設計:以學習為中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8),157-160。
    吳春萱(2005)。高中地理教科書中有關臺灣論述的演變。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坤崇(2010)。高中課程99課綱與95暫綱之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2,1-24頁
    李家維等(2013)。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生物下。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啟文、蔡長添(1993)。高中地理科環境教育概念分析與學生學習成果評量之研究。科學教育,4,133-155。
    李國仁(2011)。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海洋教育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李國仁(2011)。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海洋教育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市。
    李蕙芬(2010)。高中區域地理課綱與教科書內容相關性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蕙芬(2011)。高中區域地理課綱與教科書內容相關性之分析。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周婉柔(2009)。高級中學地理科教科書選用影響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雅茵(2010)。國民中學教科書海洋教育概念之內容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金恆鑣(譯)(2011)。MANUEL C. MOLLES JR.著。生態學-概念與應用。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1980)。從地理知識的基本結構看中學地理教材的性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4,125-134。
    施添福(1982)。我國的地理教育目標及其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6,135-133。
    施添福(1983)。我國中學的地理教育-反省與展望。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叢書第三號。
    施添福(1984)。地理學研究在臺灣地區的發展與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10,17-48。
    胡弘道(1993)。森林土壤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韋煙灶(2015)。中、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的時、空間尺度 錯亂問題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8),45-48。
    馬嘉羚(2009)。「臺灣、大陸、日本國中社會教科書「中日戰爭」內容比較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國立編譯館(1995)。高級中學地理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國語日報出版中心(2005)。新編國語日報辭典。臺北:國語日報社。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地理」課程綱要。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網。2014年8月12日取自http://gis.tcgs.tc.edu.tw/policy/99curriculum.asp。
    莊曉鈴(2010)。高中地理教科書中海洋教育之內容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許聖迪(2014)。大學指考地理科試題與高中地理教科書之相關性分析(2002-2014)。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亞平(1997)。衝突與和諧─國民中學社會領域教科書家庭主題的文本分析與教學實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陳秀玉(2009)。國小教師的課程詮釋與課程運作經驗之分析----以一年級社會科教學觀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思尹(2012)。「國小社會教科書族群議題之分析-後殖民論述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美芝(2011)。「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新移民族群意象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純怡(2009)。全球化的再現與再現的全球化-高中地理教科書全球化議題教材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
    陳國川(1994)。國中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研究,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國川(1995)。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陳國川主編(2013)。普通高級中學地理1。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薇亘(2012)。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多元文化概念與取向之內容分析。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麗華(2008)。評介「為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研究的啟示。教科書研究,1(2),137-159。
    陳鐵君主編(2008)。遠流活用中文大辭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彭茹敏(2008)。臺灣、日本與美國高中地理課本中國區域地理教材內容之分析比較。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曾晶慧(2009)。高中地理科評量卷中面量地圖設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文樹、歐孟貴、蔡衡(2014)。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土壤化育作用概念之分析。中等教育,65(4),103-128。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五南。
    黃淳鈴(2011)。探究國高中地理教材之空間思維能力銜接。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傑文、歐陽鍾玲(2012)。九五高中地理暫綱的課程決定與理念探討。環境與世界,24&25,1-25。
    楊萬全(1993)。水文學。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所。
    劉南威(1997)。地理景觀。臺北:臺灣珠海出版有限公司。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0)。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37。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教科書之旅。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潘國樑(2007)。工程地質學導論。臺北:展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T&D飛訊,118,1-20。
    賴進貴主編(2013)。普通高級中學地理1。臺南市:翰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顧書華(2010)。國中社會教科書多元文化教育內涵之內容分析。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Chambliss, Marilyn J. & Robert C. Calfee, (1998). Textbook for Learning: Nurturing Children’s Minds. Malden, Massachusetts, USA: Blackewll Publishers Inc. .
    Douglas G. MacLeod, (2014). A Teacher’s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A School Subject for Today,and for All Time. The Geography Teacher 11(1): 3-6。
    Emily M. Schell & Audrey Mohan, (2013). Road Map for 21 st Century Geographic Education:I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Geography Teacher 10(1): 6-14。
    Strahler, Alan, N. & Strahler, Arthur (2005).Introducing Physical Geography, 111 River street.Hoboken,N.J.: John Wiley & Sons, Inc.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