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莉婷 |
---|---|
論文名稱: |
雲林地區中地市場區域的結構 |
指導教授: | 陳國川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1 |
中文關鍵詞: | 中地 、市場區域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7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選定雲林縣作為研究區,以中地機能為指標,以其市場區作為區域的代表,探究臺灣現今的工商社會下,區域的空間結構及其形塑的原因。本文的基本假說是:市場區的形狀,也就是區域的形態,會因而呈現不相連,也就是跳躍式的空間分布。透過中心性指數的界定方式,得出雲林縣共有七個中地等級。其機能結構特徵,反映出:1.商店分布的區位趨於混雜,2.中地等級及其機能的界定方法需加以修正。整體而言各級中地市場區的結構,可說是以高級中地為核心,提供大部份地區的之大多數居民的消費,中級中地尚能保有自己的市場區,扮演輔佐高級中地的角色,而低級中地僅能說是穿插在兩者之中,提供少數居民之部份基本用品的消費而已。這種市場區域的結構,與雲林縣居民在消費時的選擇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隨著商品與服務的種類愈趨於特殊,以及消費地點的中地等級愈高,「距離遠近」的影響力漸趨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對商品式樣、品質的需求提高;且居民對大聚落的商品,普遍存在著「品質較好」的正面印象;另外,居民對新式商店存有偏好,加上單次的購買量又較多,使得不管在式樣上或價錢上都佔優式的新式商店,擄獲了許多居民的心。上述因素促使更多的居民前往較高級的中地消費,從這些消費行為我們不難理解,市場區的空間分布會有前述的特徵出現。在這些消費行為的背後,事實上正反映了人們的消費心理。在台灣,特別是鄉村的社會裏,「距離近」並不僅指在空間上的絕對距離,其實還另外意謂著人際間的互動較頻繁、彼此心理的距離比較近的內涵,也因此傳統的零售或服務業者,才能在眾多新式商店的競爭下佔有一席之地。但當社會快速變動時,緊密的人際網絡關係便出現了鬆動,此時新式商店在式樣、品質與價格等的優勢,正好填補人際網絡所出現的空缺,加上交通條件的改善,個人交通工具的普及,使得居民比起過去更能擺脫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依照自己的消費需求前往目的地購物。所以,在這種對商品與服務需求多元化的時代,「距離」的影響力部分又被「交通條件改變」所抵消的同時,造就了現代人們的消費行為,也形塑了市場區域的結構。總而言之,隨著人際網絡關係的鬆動,對商品服務需求的多元化,新式商店的興起,以及交通條件的改善,區域的幾何形態不再是完整相連,而是呈現不規則且跳躍式的分布。其實,中地一直位居市場區的「中心」,但是這個中心不是絕對距離的中心,而是隨著外在條件不斷改變之「相對距離的中心」。
日本電通行銷戰略研究會,羅文坤,萬憲璋譯1987 《感性消費‧理性消費:如何掌握消費市場新趨勢》臺北: 資源發展出版有限公司。王世慶1970 《臺灣省通志卷一土地志疆域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王旭煌1996 〈臺北市消費者逛夜市動機與購買行為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怡方1999 《日治時代虎尾市街的出現與成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王洪文1988 《地理思想》,臺北:明文書局。吳水源1986 〈臺灣地區市鎮鄉都市化程度特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12:287-323。周俊良1996 《臺中市五個商業區空間結構階層性特徵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管理學院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桂珠1993 〈臺北市超級市場之經營績效分析〉,《臺灣銀行季刊》,44(4 ):318-357。林栭顯1999 《臺灣汽車客運公司之營運沿革》,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林清江1992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書局。金耀基1992 《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施添福1982 《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叢書。1988 〈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 (上)〉,《臺灣風物》,39(2):1-41。1989 〈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 研究報告》,16:115-137。1990 〈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 (中)〉,《臺灣風物》,40(1):37-65。星野克美等著,黃恒正譯1990 《符號社會的消費》,臺北:遠流出版社。倪贊元1993 《雲林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張宗元1986 〈西式速食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秋寶1974 《蘭陽平原之開發過程與中地體系》,國立臺灣大學師範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應信1994 《購物中心市場分析架構之研究--以臺北新文化中心為例》,國 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郭大玄1983 《臺中區都市體系及其空間結構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陳文尚1979 《臺灣都市圈的類型及其結構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陳坤宏、王鴻楷1990 《消費文化論》,臺北:揚智文化。1991 《臺北市消費空間結構之形成及其意義--六個商業區的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都市消費空間結構之形成及其意義:第二部份一個新的都市 消費空間結構理論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 報》,7:1-17。陳國川1989 〈新竹地區中地系統的結構和消費行為的地點指向〉,《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15:145-180。1995 《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曾國雄、吳水源1986 〈臺灣地區市鎮鄉都市化程度特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12:287-323。費孝通1985 《鄉土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楊淑卿1993 《北港區域之形塑與演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詹智源1982 《中壢地區商業空間結構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鄒風,孟林明1997 《消費心理學》,臺北:世界商業文庫。熊祥林1990 《消費者的知覺》,臺北:理明出版社。緒方知行,朱炳樹譯1992 《7-eleven物語-24H歡樂賣場經營哲學》,臺北:時報出版。劉邦典,許振邦1989 〈臺灣地區消費需求行為之實証研究〉,《臺灣銀行季刊》,40 (3):82-110。蔡文彩1978 〈基隆、臺北、桃園地區中小都市主要商店街機能活動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4:117-129。蔡文彩1979 〈高屏地區各市鄉鎮主要商店街機能活動之地理學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6:71-89。羅啟宏1975 〈臺中區域都市體系--都市影響圈與其中地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2:225-259。譚柏雄1980 〈臺灣西部中型都市中心商業區內部結構之比較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7:277-303。Crissman L. W.,夏黎明、隋麗雲譯1984 〈彰化平原的交易活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10: 107-129。James P. E. and G. J. Martin,李旭旦譯1989 《地理學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Abiodun, J. O.1967 Urban Hierarchy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Economic Geography, 43(4): 347-367.Allaway, A. W., W. C. Black, M. D. Richard, and J. B. Mason1994 Evolution of a Retail Market Area: An Event-History Model of Spatial Diffusion, Economic Geography, 70(1): 23-40.Barton, B.1978 The Creation of Centralit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8(1): 34-44.Barum, H. G.1966 Market Centers and Hinterlands in Baden- Wuttemberg, pp.xiii-xiv,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Research Paper No.13,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Bell, T. L., S. R. Lieber and G. Rushton1974 Clustering of Services in Central Plac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4(2): 214-225.Berry, B. J. L. and W. L. Garrison1958 The Functional Bases of the Central Place Hierarchy, Economic Geography, 145-154.Berry, B. J. L. and W. L. Garrison1958 Recent Developments of Central Place Theory,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4: 107-120.Berry, B. J. L.1967 A Synthesis of Formal and Functional Regions Using A General Field Theory of Spatial Behavior, edited by Berry, B. J. L. and D. F. Marble, Spatial Analysis, Prentice- Hall.Christaller, W.1933 Die zentralen Orte in Suddeutschland, Jena: Gustav Fischer.Christaller, W.1966 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 translated by C. W. Baskin,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Clark, D.1973 The Formal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Wal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3(1): 71-84.Clark, W. A. V. and G. Rushton1970 Models of Intra-Urban Consumer Behavior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entral Place Theory, Economic Geography, 46(3): 486-497.Clark, W. A. V.1967 Consumer Travel Patterns and the Concept of Range,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58(2): 386-396.Gilbert, A.1987 The New Regional Geography in English and French Speaking Countri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2(2): 210.Golledge, R. G., G. Rushton, and W. A. V. Clark1966 Som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owa’s Dispersed Farm Popul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Grouping of Central Place Functions, Economic Geography, 42(5): 261-272.Harris, R.1983 A Political Chameleon: Class Segregation in Kingston, Ontario,1961- 1976,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4(3): 454-476.Hart, J. F.1981 The Highest Form of the Geographer’s Art,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y, 72(1):1-29.Hartshorne, R.1939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Lancaster: The Science Press Printing Company.Hartshorne, R.1959 Perspective on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Harvey, M. E., M. S. Hung, and J. R. Brown1974 The Application of a ?-Median Algorithm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Nodal Hierarchies and Growth Centers, Economic Geography, 50(3): 18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