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冠瑋
Lai, Guan-wei
論文名稱: 協同式培養對國中生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
Effects of Concerted Cultivation on Scholastic Achievement
指導教授: 王麗雲
Wang, Li-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協同式培養學習成就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英文關鍵詞: concerted cultivation, academic achievement, scholastic achievement, socioeconomic-status, TEP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3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協同式培養是否能解釋國中生學業成就表現的差異。過去研究顯示家庭中的經濟、文化與社會資本對學生學業成就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美國社會學者Annette Lareau(2003)融合三種資本的觀點提出協同式培養(concerted cultivation)理論,強調美國中產階級家長透過課外活動的安排、教育組織的干預,以及說理協商的親子互動,讓子女在教育機構中獲得合適的資源,在教育過程中習得積極的態度、理性的思考、權益的爭取、成就的自信與面對權威的優越感,進而取得遠較勞工階層與貧窮家庭子女為高的教育成就。為瞭解協同式培養在台灣脈絡中的情形,本研究運用二階層驗證性因素分析(HCFA)、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與結構方程模式(SEM),討論協同式培養的現象,及其中介解釋社經地位影響學業成就的效果。研究資料取自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第一波與第二波的數據,研究結果發現:一、台灣脈絡存在協同式培養概念,但各因素構成與比重異於美國。二、協同式培養行為在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中有顯著差異。三、協同式培養對學習成就有正向影響。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家長培養子女、學校教師、教育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concerted cultivation explain the difference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cholastic achievement.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d that the family’s economic capital, cultur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effect scholastic achievement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Annette Lareau (2003) integrate three capital theories and advocate the concept of “concerted cultivation”. Concerted cultivation is a parenting strategy emphasize that the middle class parents in the U.S. make their children gain advantage by activities arranging, language using, and intervention in institutions.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concerted cultivation in Taiwan, this study utilizes Hierarchical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HCF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MANOVA),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o analyze the data from Taiwan Educational Panel Survey (TEPS).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 result,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 First, the concept of concerted cultivation correspond with Taiwan educational context, but its composition and proportion in Taiwan is different to which in the U.S.. Second, it shows significant socioeconomic-status difference in concerted cultivation of parents. Third, concerted cultivation has the positive impact on scholastic achievement, while the coefficients of factors have huge difference. Finally, base on the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for parents, teachers,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further studies are provid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5 第三節 研究取徑與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家庭在學業成就上的重要性 11 第二節 傳統家庭資源理論與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協同式培養理論與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5 第四節 研究資料與變項 68 第五節 資料分析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81 第一節 台灣脈絡中的協同式培養 81 第二節 家庭社經地位在協同式培養上的差異 93 第三節 協同式培養對學業成就表現之影響 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9 附錄 143 表 次 表2-3-1 培養類型的差異 42 表2-3-2 國外研究使用的變項構面 50 表4-1-1 測量模式之整體契合度 83 表4-1-2 結構模型之整體契合度 85 表4-1-3 外衍潛在變項對內衍觀察變項之整體效果 88 表4-1-4 單群體樣本CFA結構模型整體契合度評鑑 89 表4-1-5 性別多樣本模型契合度 89 表4-1-6 性別樣本參數估計摘要 91 表4-2-1安排活動MANOVA摘要 93 表4-2-2 安排活動個別題目ANOVA摘要 93 表4-1-3 安排活動Scheffe事後比較 94 表4-2-4 組織干預MANOVA摘要 95 表4-2-5 組織干預個別題目ANOVA摘要 95 表4-2-6 組織干預Scheffe事後比較 96 表4-2-7 家長參與MANOVA摘要 97 表4-2-8 家長參與個別題目ANOVA摘要 97 表4-2-9 家長參與Scheffe事後比較 98 表4-2-10 關心學習MANOVA摘要 98 表4-2-11 關心學習個別題目ANOVA摘要 99 表4-2-12 關心學習Scheffe事後比較 100 表4-1-13 語言協商MANOVA摘要 101 表4-2-14 語言協商個別題目ANOVA摘要 101 表4-2-15 語言協商Scheffe事後比較 102 表4-2-16 學習資源MANOVA摘要 102 表4-2-17 學習資源個別題目ANOVA摘要 103 表4-2-18 學習資源Scheffe事後比較 104 表4-3-1 家庭社經地位、協同式培養影響學業成就之模型契合度 106 表4-3-2 加入控制變項之協同式培養模型契合度 109 表4-3-3 控制變項路徑係數 109 表4-3-4 基準模型契合度 112 表4-3-5 協同式培養中介效果考驗 114 圖 次 圖2-1 培養模式的質量轉換 53 圖2-2 協同式培養二階段因素結構 55 圖2-3 台灣脈絡的協同式培養:初步因素模型 56 圖3-1 研究架構圖 60 圖3-2 台灣協同式培養因素模型 63 圖3-3 協同式培養影響國中生學業成就之模型 64 圖3-4 研究流程圖 66 圖3-50SEM執行步驟 78 圖4-1-1 協同式培養測量模型與參數 84 圖4-1-2 協同式培養結構模型與參數 86 圖4-3-1 協同式培養影響國中生學業成就之參數 107 圖4-3-2 加入控制變項之協同式培養參數路徑 110 圖4-3-3 社經地位影響學業成就之路徑參數(基準模型) 112 圖4-3-4 協同式培養中介效果路徑係數(原始解) 113 附 錄 附錄一:描述統計、次數分配與信效度附表 143 附表1 性別、族群與家庭結構次數分配表 143 附表2 父母親教育程度次數分配表 143 附表3 家庭社經地位描述統計表 143 附表4 父母親職業類別次數分配表 144 附表5 家庭每月總收入次數分配表 144 附表6 家庭社經地位分組次數分配表 145 附表7 可靠性統計量 145 附表8 0KMO與Bartlett檢定 145 附表9 項目統計量 146 附表10轉軸後的成分矩陣 147 附表11 安排活動、組織干預、語言協商與學習資源次數分配表 148 附表12 家長參與、關心學習描述統計表 149 附表13 學生學業成就描述統計表 149 附錄二:結構方程模式附表 150 附表14 樣本資料之偏態與峰度 150 附表15 全體樣本共變異數矩陣(for CFA) 151 附表16 女生樣本共變異數矩陣(for CFA) 152 附表17 男生樣本共變異數矩陣(for CFA) 153 附表18 閩南族群樣本共變異數矩陣(for CFA) 154 附表19 客家族群樣本共變異數矩陣(for CFA) 155 附表20 大陸各省市樣本共變異數矩陣(for CFA) 156 附表22 原住民樣本共變異數矩陣(for CFA) 157 附表22 完整家庭樣本共變異數矩陣(for CFA) 158 附表23 全體樣本共變異數矩陣(for CFA) 159 附表24 未納入控制變項之共變異數矩陣(for PALV) 160 附表25外衍潛在變項對內衍觀察變項之整體效果 161 附表26 未納入控制變項之共變異數矩陣(for PALV) 162

    一、中文部分
    王依慈(2005)。學生家庭背景因素對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基隆市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保進(2004)。多變量分析 : 套裝程式與資料分析。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福林(1991)。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麗雲、游錦雲(2005)。學童社經背景與暑期經驗對暑期學習成就進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1(4),1-41。
    史琬菁(2007)。影響青少年早期學業成就及情緒狀況的相關健康、家庭、與學校因素探討。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朱冠樺(2009)。家庭背景、文化資本的類型及多寡對國中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朱建宗(2006)。台中縣市國中學生文化資本、學校社會資本與英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何秋蓮(2008)。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臺南縣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何美瑤(2001)。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何美瑤(2007)。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析。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何雅婷(2009)。國中單親家庭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相關性之研究。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s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明隆(2007)。結構方程式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吳素援(2004)。家庭教育關聯資本對國小學生數理成就影響模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淑君(2008,2月20日)。新生分發,4明星國中仍超額。聯合報,C1版。
    吳慧虹(2008)。國小學童家庭社經地位、學習壓力、課後補習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呂欣怡(2005)。個人特性、家庭背景與人群互動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婉菁(2000)。小學生文化資本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宋莉萱(2006)。國小家長社經地位與學生家庭教育投資之探討~以嘉義縣國小為例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巫有鎰(200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李文益(2003)。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台東師院學生的貫時性因果分析。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臺東師院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李巧琳(2002)。人力資本的代間移轉--家庭背景對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李宛真(2004)。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宜芸(2009)。國小低年級學童之家庭背景、課後照顧對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Mas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怡慧(2009)。新臺灣之子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家伶(2005)。從社經背景談隔代孩童之學業困境---以嘉義縣兩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盛雯(2006,5月10日)。開放租賃家庭子女入學,北市明星學區 房租漲逾一成 。經濟日報,B4版。
    李敦仁(2007)。人力資本、財務資本、社會資本與教育成就關聯性之研究:coleman家庭資源理論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30(3),111-141。
    李蕙芳(2007)。臺灣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教育關聯資本與學習成就之模式建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周子敬(2006)。結構方程式模式(sem)—精通lisrel。臺北市:全華科技圖書。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市:心理。
    周新富(2006a)。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臺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14(4),1-27。
    周新富(2006b)。家庭教育學 : 社會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周新富、王財印(2006)。社會資本在家庭代際人力資本傳遞作用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 ,19(2),281-306。
    周靜怡(2007)。家庭教育投資對雙親家庭獨生與非獨生國小學童數學成就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大森、陳憶芬(2006)。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4),35-70。
    林佑星(2008)。影響國民小學新住民學生與原住民學生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枝旺(2006)。以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探討高職學生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亮雯(2004)。James s. Coleman社會資本論及其教育應用-teps之檢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俊瑩(2007)。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與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5)。林南著。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臺北市:弘智文化。
    林淑玲(1982)。家庭社經地位與學前教育對學齡兒童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清江(1999)。教育社會學(六版)。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清標(1998)。原漢族別.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臺北市:雙葉書廊。
    邱皓政(2005)。量化硏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 : Spss中文視窗版操作實務詳析。臺北市:雙葉書廊。
    姚若芹(1986)。母親就業、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態度對國中生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潔棱(2009)。國中學生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胡玉鳳(2005)。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 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唐孝民(2004,10月12日)。家有國中生,痛苦。聯合晚報,4版。
    唐建雄(2005)。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徐沛雯(2006)。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淑雲(2005)。地區差異、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關聯性─以台南地區之國立高中一年級學生為例。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宜君(2007)。兄弟•姊妹不一樣?手足的性別組成對教育成就的影響。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芳全(2006)。社經地位、 文化資本 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 。測驗學刊,53(2),261-295。
    張苙雲(2008)。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波(2001)資料使用手冊【2004.02.25版】、第一波(2001)國中學生問卷。臺北: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管理、釋出單位】。
    張婉玟(2009)。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之家庭、學校、個人與背景因素—長期追蹤資料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淳熙(2008)。從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探究東南亞裔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與自我效能之共變結構模式。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蕎韻(2006)。家庭背景對家長選校決策及學生學習能力之影響。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繼寧(2009)。臺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學業成就影響因素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曹琇玲(2001)。原住民高低學業成就學生家庭教育之質化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平東市。
    許文耀(2008)。國民小學學生家庭作業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基隆市二所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宏儒(2004)。Bourdieu的「文化資本」概念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解釋。教育研究資訊,12(3),75-101。
    許修龍(2007)。家庭社經地位、教育資源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三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許珮甄(2009)。台南縣國中學生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25-62。
    許崇憲(2003)。家庭與學校變項對學生學業成就動機的影響--一個後設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丁熒、許竣維(2004)。不同社經背景小學生的數學科學業成就、文化資本、經濟暨財務資本、及社會資本關係之差異。教育學誌,17,77-119。
    郭春悅(2007)。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永欽(2002)。家庭背景對子女教育成就之影響。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怡華(2001)。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怡靖、鄭燿男(2000)。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C: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10(3),416-434。
    陳青達、鄭勝耀(2008)。文化資本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5(1),79-98。
    陳振新(2007)。影響台東縣國小學童學業成就因素之研究~以外籍配偶子女及原漢學童差異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順利(2001)。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臺東縣關山地區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4(上),67-98。
    陳嘉琳(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暑期經驗及其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翠華(1996)。國小學生家庭環境、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曉佳(2004)。臺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靜怡(2008)。跨文化家庭的父職參與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152。
    喬麗文(2008)。課後學習對國中生數學成就的影響─九國/地區之比較。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彭淑華(2006)。臺灣女性單親家庭生活處境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4,25-62。
    曾平貴(2007)。家庭資源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詩涵(2004)。代間不平等的再製與維持:檢證bowles與gintis 、kohn的理論對台東國小學童的適用性。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黃文俊(2004)。家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芳銘(2004a)。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臺北市:五南。
    黃芳銘(2004b)。結構方程模式 : 理論與應用(三版)。臺北市:五南。
    黃聖紜(2005)。窮孩子•低成就?家庭貧窮對子女教育成就與生涯選擇的影響。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師大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鴻文(2006)。2005 年美國〈教育社會學〉期刊之回顧與啟示。中等教育,57(4),142-145。
    楊巧玲(2009)。社會階級事關重大--評介a. Lareau《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當代教育研究,17(3),149-157。
    葉國安(1977)。我國師專生家庭社經地位、成就動機、抱負水準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千嬌(2006)。低學業成就學生之反學校文化與形成脈絡 ~以中部一所私立綜合中學為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廖仁藝(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劉若蘭(2005)。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之建構與驗證-以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仁榮(2004)。家庭環境''家庭結構對高職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市高級職業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毓智(2008)。臺灣地區國中生家庭教育資源結構之探究及其與學業表現之關連。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蕙如(2008)。台北縣國小教師和一般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蕙如(2009)。台北縣國小教師和一般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文正、熊迺群(2007,5月23日)。擠明星小學,一戶40多個越區生。聯合報,C1版。
    鄭名惠(2008)。國小學生家庭文化資本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燿男、陳怡靖(2000)。臺灣地區家庭背景對就讀公/私立學校與受教育年數的影響:並檢證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社會資本論之適用性。國民教育研究學報,6,103-140。
    盧科位(2007)。母親網絡封閉性和國一生數學能力。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賴佩祺(2005)。家庭結構對學習成就的影響。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孟足(2004)。有智障手足之國小學童其家庭互動對學校表現之影響。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賴慧穎(2004)。家庭背景與個人特性對學生教育成就的影響。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繆敏志(1990)。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志龍(2003)。手足團體、家庭資源與教育成就。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謝亞恆(2004)。族群、家庭背景與國中學業成就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謝亞恆(2008)。影響國中階段學生學業成就成長量的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顏仲崚(2008)。家庭社經地位、學業成就與生涯選擇之相關研究—以新竹市國中生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羅梅香(2007)。國中生英語補習、家庭英語學習資源與英語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譚光鼎(1998)。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40,23-50。
    蘇船利、黃毅志(2009)。文化資本透過學校社會資本對臺東縣國二學生學業成績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55(3),99-129。
    蘇源恭(2008)。James s. Coleman理性選擇理論及其教育蘊義。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odovski, K., & Farkas, G. (2008). "Concerted cultivation" and unequal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7, 903-919.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R. Nice, Trans.). London ;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Cheadle, J. E. (2005). The role of "concerted cultivation" in childhood academic achievement growth processes: Class and race differences from kindergarten through third grade. Unpublished 3193165,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Park, PA.
    Cheadle, J. E. (2008). Educational Investment, Family Context, and Children’s Math and Reading Growth from Kindergarten Through the Third Grad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1(1), 1-31.
    Cheadle, J. E. (2009). Parent educational investment and children's general knowledge developmen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8(2).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Issue Supplement), S95-S120.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 Graaf, P. M. (1986).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9(4), 237-246.
    Dika, S. L., & Singh, K. (2002). Applications of social capital in educational literature: a critical synthe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2(1), 31-60.
    DiMaggio, P. (1982).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 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the grade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7(2), 189-201.
    DiMaggio, P., & Mohr, J. (1985).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el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lgy, 90(6), 1231-1261.
    Dumais, S. A. (2006). Early childhood cultureal capital, parental habitu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Poetics, 34, 83-107.
    Elisabeth.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involvement practices and high school seniors' post-secondary plan: evidence from the NELS: 88.
    Erickson, B. H. (1991). What is good taste good for?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lgy & anthropology, 28(2), 255-278.
    Erickson, B. H. (1996). Culture, class, and conn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lgy, 102(1), 217-251.
    Farkas, G., Sheehan, D., Grobe, R. P., & Shuan, Y. (1990). Culture resources and school succ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1), 127-142.
    Hagan, J., MacMillan, R., & Wheaton, B. (1996). New Kid in Town: Social Capital and the Life Course Effects of Family Migration on Childre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3), 368-385.
    Hochschild, J. L. (1995). Facing up to the American dream: race, class, and the soul of the n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olmbeck, G. N. (2002). Post-hoc probing of significant moderational and mediational effects in studies of pediatric populations.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27(1), 87-96.
    Horvat, E. M., Weininger, E. B., & Lareau, A. (2003). From social ties to social capital: Class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chools and parent network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0(2), 319.
    Jæger, M. M., & Holm, A. (2007). Does parents'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capital explain the social class effect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Scandinavian mobility regim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6(2), 719-744.
    Katsillis, J., & Rubinsony, R. (1990). Cultural capital,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 the case of Gree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270-279).
    Kline, R. B. (2010).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3rd e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Lamont, M., & Lareau, A. (1988). Cultural Capital: Allusions, Gaps and Glissandos in Rec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Sociological Theory, 6(2), 153-168.
    Lareau, A. (2003). 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areau, A. (2006). Concerted cultivation and the 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 In G. Handel (Ed.), Childhood socialization (2 ed.). New Brunswick: Aldine Transaction.
    Lareau, A., & Horvat, E. M. (1999). Moments of social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race, class, and cultural capital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2(1), 37.
    Lareau, A., Weininger, E., Conley, D., & Velez, M. (2009). Race and Class in Family Life: Time use, religion, and children's organized activ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opulation Seminar.
    MacKinnon, D. P., Warsi, G., & Dwyer, J. H. (1995). A simulation study of mediated effect measures.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30, 41-62.
    Pienik, J. (2008). Parenting & privilege: Race, social class and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social inequality.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Chapel Hill, NC.
    Redford, J. B. (2007). The Effects of Concerted Cultivation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Richmond, VA.
    Sebastian, R. A. (2008). Child Care as 'Concerted Cultivation': Parenting Orientation and Child Care Arrangements for Preschoolers.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Ohio.
    Teachman,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4), 548-557.
    White, J. M., & Klein, D. M. (2002). Family theories (2nd ed.). 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下載圖示
    QR CODE